第五象 戊辰(坤下巽上 觀)安史之亂,馬嵬之變
讖曰
楊花飛
蜀道難
截斷竹簫方見日
更無一吏乃平安
頌曰
漁陽鼙鼓過潼關
此日君王幸劍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於此處葬金環
金聖歎:「一馬鞍指安祿山,一史書指史思明。一婦人死臥地上,乃貴妃死於馬嵬坡。截斷竹蕭者肅宗即位,而安史之亂平。」
一、陳曦試解
《推背圖》不是曆史書,不能根據字麵最淺表的意思去揣測曆史,人人理解都不太一樣,而史實隻有一個。隻有在查證曆史的基礎上,才能體味出《推背圖》對曆史預言的妙處。
目前這一象,網絡流行的解釋未盡完善,試解如下:
1. 解頌
【漁陽鼙鼓過湩關】
指安祿山在漁陽造反,攻克潼關後,人馬開過潼關攻向長安。
「漁陽」:天津薊縣,安祿山軍隊的大本營所在地,造反誓師地。
「鼙鼓」:古代軍中用的小鼓,鼙:音皮。這裏指擂響了戰鼓。
「漁陽鼙鼓」: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有人以此認為《推背圖》不是李淳風的作品,是白居易以後的人謅的,顯然是把該詞當作白居易的專利了。
漁陽鼙鼓這個詞並不是白居易的發明。這是很普通的兩個詞:「漁陽」、「鼙鼓」,在白居易之前,誰用了也不奇怪。
【此日君王幸劍山】
指唐玄宗向四川劍山逃去。
「劍山」:四川劍閣縣北,劍門關兩側是直如刀削的大小劍山,72峰,峰峰如劍,這是川陝交界通往巴蜀的咽喉天險。李白《蜀道難》中的「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是說這裏。過了劍山就安全了,因此,逃亡的第一個目標是劍山。
「幸」:皇帝到某地稱為巡幸,這裏是逃往的意思。
【木易若逄山下鬼 定於此處葬金環】
「木易」:「楊」字,繁體為楊。指玄宗寵幸的貴妃楊玉環。
「山下鬼」:「嵬」字,音圍,指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
「金環」:喻楊玉環。如果用「玉環」,太直白了就不是預言的字謎了。古代金、玉常並稱,這裏以金代玉。
「葬金環」:陽貴妃當時就埋在了馬嵬驛。現今那裏仍有楊貴妃墓。
玄宗一行逃到西安以西百裏外的馬嵬驛,軍兵嘩變,殺死了楊貴妃的姐姐,和她的兄長——宰相楊國忠,而後逼玄宗賜死楊貴妃。
2. 解讖
【楊花飛、蜀道難】
唐玄宗帶楊貴妃等人逃往四川。
【截斷竹簫方見日】
肅宗即位,戰局方才看到希望。
「截斷竹簫」:簫字截去竹字頭是「肅」字,指肅宗。
「方見日」:剛見太陽,喻戰局初見希望。
【更無一吏乃平安】
「更」:更替;「無一吏」:「史」字;「更無一吏」:更替了姓史的,喻指史思明被其子所殺。「平安」:平定安史之亂。
本句指史思明被其子殺了以後,才能平定安史之亂。
3.解圖
圖中女子倒地,喻楊貴妃之死。馬鞍指安祿山,史書指史思明。
二、文征解卦
卦為「觀」,下半部分為坤,指地;上半部分為巽,指風。
大象為「風運行於地上,有周遊觀覽之意。陰長陽消,正道衰微,萬物難行。」正合安史之亂中皇室逃亡之象。
三、史實精要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政腐敗,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天寶14年(755年)十一月初八[1],三道節度使安祿山15萬大兵反於漁陽[2] 。安氏死後,其部將史思明成為叛軍首領,故稱「安史之亂」。755年十二月十三,安祿山攻下洛陽後,於次年正月初一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初九,安祿山攻克陝西潼關,稍事修整,開始陸續開過潼關,向長安進犯。六月十二,唐王室帶著幾個皇室近親和重臣倉皇逃往四川,十四日馬嵬之變,殺楊貴妃兄妹四人。次日,在百姓苦苦跪求下,玄宗傳位於太子,命太子留下平叛。太子李亨極不情願地留下來,但不受皇位,玄宗隨即逃往四川。
七月十二日,為振奮民心,李亨在大臣5次勸諫下,在武靈稱帝,為肅宗,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
安祿山叛軍所到之處,婦女財物搶掠一光,男丁抓去服苦役,老人、兒童被砍死。安祿山稱帝不久雙目失明,757年正月,被其子安慶緒所殺。
叛軍殘暴激起百姓強烈的反抗。757年九月,郭子儀等克複長安,十月一舉收複洛陽。759年三月,安祿山的部將、先降唐後再反的史思明,率兵解了安慶緒的鄴城之圍,然後殺安慶緒,回範陽自立為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再占洛陽。761年三月,史朝義殺其父史思明,而後稱帝。
叛軍三度內哄,元氣大傷,正式唐朝複興時――曆史「進入了」《推背圖》的下一象――再造唐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本書用漢字寫的日期都是陰曆,用阿拉伯數字寫的日期是陽曆。
[2] 現在一些史書說安祿山在範陽起兵,是因為漁陽隸屬範陽地區。安祿山身兼範陽(今北京)、平盧(今遼寧朝陽)、河東(今山西太原)三道節度使,漁陽(現天津薊縣)是他的基地,他造反誓師就在漁陽獨樂寺前。現在獨樂寺還有李白手書的「觀音之閣」,是李白為調查安祿山謀反的陰謀,於752年到漁陽遊曆時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