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背圖》歸序全解 (第17象) (圖)

(2007-10-10 21:59:06) 下一個

第十七象 庚辰(坎下坤上 師)澶淵之盟


讖曰

聲赫赫
幹戈息
掃邊氛
奠邦邑


頌曰

天子親征乍渡河
歡聲百裏起謳歌
運籌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議和


金聖歎:「此象主宋真宗澶淵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入寇,寇準勸帝親征,乃幸澶淵。既渡河,遠近望見卸蓋皆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裏,契丹奪氣,遂議和。」

一、眾解精華

1. 解頌

【天子親征乍渡河 歡聲百裏起謳歌】

為擊退契丹,宋真宗親征渡黃河,將士見後歡呼萬歲,聲震數十裏。

※ 澶淵之役(一) 遼兵南侵 禦駕親征

背景:

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幽薊)16州與契丹。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北伐,收複16州的瀛州(河北河間)、莫州(河北任丘北),及周邊地區(霸州、天津靜海等)。979、986年,宋太宗兩次大舉伐遼[1]皆敗。

遼國在蕭太後的苦心經營下,力量日盛,1004年大兵進犯北宋。

遼軍進犯:

這是遼對宋唯一的一次大規模入侵,蕭太後率軍親征,大軍號稱20萬,深入宋境700裏,直撲橫跨黃河的澶州[2](今河南濮陽)城下。

真宗被迫親征:

大宋朝廷上下驚恐,意欲遷都。後來真宗在新上任的丞相寇準的極力勸諫下,被迫親征到了澶州,被太尉高瓊極力「請」過了黃河。宋軍見到了澶州北城樓上的黃龍旗,歡聲雷動,軍兵與百姓立齊呼萬歲,聲聞數十裏。士氣倍增。真宗見好就收,撤回了南城。

遼兵聞宋軍呼聲怯陣。寇準在北城督戰,宋軍張環用床子弩[3]射殺了遼軍先鋒蕭撻覽(擒獲名將楊業之人),遼軍士氣低落。

【運籌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議和】

「完全女」:「寇準」的「寇」字,「女」與「寇」中的部分形似而不完全一致,這種象形設謎,也是《推背圖》字謎文化常用的手法。
指在宰相寇準的運籌下取得澶州守衛戰的勝利,在真宗力主議和時,寇準最大限度減少了損失,立下奇功。

※ 澶淵之役(二) 休兵議和

蕭太後見遼軍處境不利,擔心腹背受敵,也想求和。

宋真宗在離京時,就暗中派曹利用前往遼軍議和。因戰事激烈,曹一直未能進入遼營。寇準、楊延昭力主北進,乘勢收複失地,但妥協派氣焰囂張,攻擊寇準擁兵自重。寇準被迫放棄主張。

真宗在澶州行宮又召見了曹利用,授以談判底線――每年給遼國銀絹100萬兩/匹。守候在宮外的寇準攔住了曹利用,以殺頭威脅,把底線定為30萬兩。曹在敵營置生死於度外,拒不割讓一寸國土,還收回了瀛、莫二州的主權,雙方以30萬兩歲幣達修好結盟。

曹議和後回見到真宗,伸出三個指頭暗示,真宗誤以為是300萬,大驚,但也隻好認了。後來真宗知道是30萬,大喜過望,視為奇功。

2. 解讖

【聲赫赫 幹戈息】:赫赫呼聲聲震數十裏的,契丹氣餒,不久停戰議和。

【掃邊氛 奠邦邑】:掃平了邊境戰火,奠定了邊疆的安寧。

澶淵議和後,遼、宋結盟,保持了120年的邊境和平。

3.解圖

皇者麵南背北,喻指宋真宗;水指黃河;外族人喻指契丹,契丹拱手,主動請和(為何用清朝的官服喻胡人,詳見第7象注釋)。

二、文征解卦

卦為「師」,下半部分為坎,指水;上半部分為坤,指地。地下有深水,正是澶淵的「淵」字之意,澶州又稱澶淵之城。

本卦為「地勢臨淵之象,以寡服眾之意」,正合寇準力排眾議,強諫真宗出征之舉。卦的大象為「養兵聚眾,出師攻伐之象」,本卦對於爭端:「宜進不宜退,內心雖憂,但得貴人之助」。與真宗親征相符。

※ 澶淵之役(三) 澶淵之盟

盟約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兩國皇帝以年齡定兄弟的稱呼。宋朝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10萬兩銀,20萬匹絹。雙方發展邊境貿易。遼就此承認了宋對幽薊16州中瀛、莫二州的主權。

當時宋朝經濟繁榮,一年的鑄錢量最高達500萬貫,是大明朝276年總鑄錢量的一半!要知道一場戰爭單方直接費用就不止100萬兩白銀,30萬兩歲幣不到宋朝年財政收入的0.5%,而且開展邊貿後,宋朝每年貿易順差就在100萬兩銀以上,所以,30萬兩銀帛換來120多年的和平,以及法定的瀛、莫二州主權,是很明智的。

三、嘲笑祖宗,還是被祖宗嘲笑?

不知為何,紅朝一些史家對「澶淵之盟」多詆毀,嘲笑宋朝打勝了既不收複失地,還年年賠款。這不能不讓人想起紅朝……

1.澶淵之戰與中印邊境之戰

「澶淵之戰」,防禦戰的小勝而已,雖然法定獲得了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掉的燕雲16州的2個州,但14州沒討回,被曆史性地唾罵!

而1962年的中印邊境之戰呢?解放軍大勝印度軍,把印軍從占領的「麥克馬洪線」打退到了原來的國界線,隨之紅朝無條件撤退,還放棄了原來駐守的「麥克馬洪線」,再撤20公裏。戰俘養得白白胖胖悉數送回,還把繳獲的車輛裝備、武器都擦拭幹淨,一並奉還。

戰士想不通,藏民想不通,全世界目瞪口呆!

印軍不但返回原來的控製區,還繼續向北蠶食推進,建哨所,修工事,多占了上千平方公裏。9.2萬平方公裏就此丟掉了。
其麵積幾乎相當於3個台灣,6個科威特,10個英阿爭戰的馬島。

那是西藏最肥沃的土地,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1200米至幾百米,是出產菠蘿香蕉的亞熱帶林地,礦產豐富,水利資源勝過三峽4倍,占據西藏森林資源的80%。如今那是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輕鬆地養育著印度700多萬人口,是西藏人口的兩倍。

40年多的繁衍生息,那兒已經成了印度人的家園。別看中國地圖上還標明是中國領土,旅遊到那裏,中國邊防軍是不許國人「過境」的。

紅朝何以如此?本書下部自有辨析。

2.宋朝的「歲幣」與紅朝的外援

紅朝某些史家嘲笑「澶淵之盟」對外納貢的時候,不會指出宋對「遼弟」的「援助」不及朝廷歲入的0.5%,還有70萬銀兩的貿易淨賺。

那麽紅朝的外援呢?那是國家絕對的機密。但就公開的數字分析統計來看:中國外援比率世界第一,建國之初占財政收入的5~7%,援助阿爾巴尼亞總值55~60億美元,中國還在餓死人的時候,阿爾巴尼亞用我們援助的糧食喂雞。援助越南200億美元,近10年援助朝鮮每年120億元人民幣。任何一個小窮國向紅朝伸手,基本不會白伸。

據2002年博訊新聞網報道:中國外援總額已達4800億美元,59年前有個高峰期,文革漸緩,87年再攀升,江上台到達了最高峰。

毛在位的初期,對外援助的目的是為了讓世界承認紅朝政權,為了進聯合國,然後是為了擺脫抗美援朝的帶來的45個國家對中國的禁運,再以後是為了和前蘇聯爭奪社會主義陣營。62年以前的外援的1/3要用在國內,59~61年的大饑荒,4000萬人就不會被餓死。毛當時堅持他的「國際戰略」,輕描淡寫地說:(餓死的人)埋了做肥料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遼國原名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契丹。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複名「契丹」,1066年又複名為「遼」,1125年被金國所滅。

[2] 澶州:北宋時黃河流經澶州,將澶州城分為南北二城。澶州距宋都東京(開封)近400裏,也是後周太祖郭威兵變、黃袍加身的地方。

[3] 床子弩: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用三張特製的大弓做成的床弩,約需百人絞軸張弦,用大錘猛擊扳機,可將巨箭射出三裏多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