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Bottega Veneta吧。BV成立於1966年,Michele Taddei and Renzo Zengiaro in Veneto創立。
許多人都把它視為超越時間的品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包身不帶有任何Label或Logo,雖然如此,人們看見它,沒有不知道它的大名的。2001年被Gucci集團用七千萬美金收購了2/3 的股份。撿了一個大便宜,這跟選股票和GG一樣,得選有實力但不幸處在低潮和低價的時候,別人還沒有注意或知道是好東西但持觀望的態度的時候購入,持有多年,共同成長,總有一天收獲成果。又扯遠了。同年,Tomas Maier入主BV。
Tomas為BV注入了時代感並重振其傳統“編織”技術(Intrecciato)。BV的包包用世界上最柔軟的皮料,經典的配色編織著大家的美夢,不隨波逐流,編我的包,讓別人去追逐時尚潮流吧。看似平常的包,好像在街市上都能買到,錯,他的工藝和其中凝聚的心智(intelligence)不是普通手藝人能做到的。大隱於市,精湛的技藝同樣如此,隻有懂它的人才能明白。看過Man In Black的同學大概記得那隻李白身上的項圈吧,小小的墜子暱藏著另一個乾坤。
Tomas 曾在Hermes做過八年設計師,自己還設計並生產泳裝係列。在他的調教下,BV終於蛻變成一流的品牌,真正的奢侈品。他們的包包,如此簡單,如此柔韌,而又如此美麗。說的跟傳說似的。他家的包包可以壓平了放在行李箱裏,有些拖鞋和皮鞋可以卷起來,錢包可以放在屁兜裏,不著痕跡。
Tomas曾說:我傾注了對品質的苛求,熱忱和耐心來做BV的產品,費時良久,所以不奢望人們能一下了解全部奧妙,得花功夫,慢慢玩味欣賞,最後得其真諦。我想要人們看到這個產品時覺得這正是他們想要的。我可以把客人的名字縮寫放在包上,如果你的名字縮寫足夠說明問題,幹嘛還要把BV的品牌放上去呢?這句話後來成為鎮店名言,將流芳百世。
他說:我討厭商標,我買衣服要先剪商標後穿。原因有兩個:一是癢,二是總有人想偷看你穿什麽牌子。後者特別讓人氣惱,有時是無意露出商標一角,有時是搭在座椅上被迫流露,別人看到,就會,哇,是Gucci。好像誰故意顯派似的。我真的很無辜。
看到這裏是否覺得似曾相識,曼玉不是剪了嗎,Tomas也剪了,你剪了嗎?嘿嘿,我沒有Gucci,所以不用剪。
從小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個注重細節的人,還有點病態地注重細節,但是不重細節絕不足以成為大師。他追求的是不彰顯的個性化(Discreet Individualism?)
他又說:我們的產品, 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是貴東西好東西。我討厭任何一眼就能看出貴的東西。那是沒品。錢應該花在品質上(通俗點就是餡大皮薄),花在獨特製作上。它的魅力恰恰在於它的含蓄。
唉,悶騷啊悶騷。他走馬上任後,放眼一看,全是LOGO,這讓他深惡痛絕,他要統統改掉。
他還說:如果公司以優質良品取勝,那麽一看做工就應該知道是什麽牌子,還要什麽Logo。精辟啊。
舉例說明吧:他家的一款18k鑲鑽的“編織”項鏈和手鏈,要花一個星期製作,而用的工藝是十年前就沒有人再用了的,因為複雜。然後放在甩幹機(Tumbler)裏甩2天以除金子的俗氣。洗假錢也是用同樣的方法。皮的編織包,要兩個熟練工匠用兩天的時間,用掉70根皮條(我不是那個意思)。其中Cobat包每季度隻生產200隻。Cobat 是工作包的意思,也就是說上班的時候正好用嗎?
他家的東西從不張揚,做工精細,樸實地奢華著,每件衣服,每件飾品都不會喧賓奪主,表裏如一地美麗。
Tomas是徹底的完美主義者,他說:如果你放過一個細節,那麽一天下來,小節便鑄成大過。 所以必須在每個細節上追求完美。太讓人崇拜了。
聽說現在他家的編織師傅供不應求,他們還在意大利鄉下開了一間免費的學校培訓師傅。 有誰知道地址,砸鍋賣鐵,明天就走,學成歸來,給每人編一個,不過皮子得自己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