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有關老年癡呆(老年失智)的認知和思考

(2020-04-04 06:21:19) 下一個

(有個朋友回帖用老年失智,我覺得這個詞更客觀,從這篇文章開始改變我的用詞。)

小時候就聽姥姥說過,有些老人剛吃完飯就抱怨家人沒給飯吃,覺得很是怪異。後來得知老公的姨婆得了老年失智,才漸漸對這個詞注意起來。

我真正接觸的第一個老年失智病人是我媽媽。因為不常回去看望,隻是聽哥哥姐姐說,老媽現在做事丟三落四!煮個雞蛋,竟然能夠把水熬幹,把雞蛋燒黑。微波爐熱飯,摁了30分鍾,自己還奇怪怎麽轉這麽半天也不好?

沒辦法,隻得給老媽找了一個全時保姆,盡管她一再反對。2015年年初,老爸去世時,保姆苗姐已經照顧他們三年多了。苗姐非常耐心、大度,比我跟我姐這兩個女兒還強。

2015年夏天回國,很多字老媽都不會寫了,但還能記錄吃藥、打針(她有糖尿病)。所有的東西都包起來存放,找的時候打開,不是要找的就再包上。 我鼓勵她做填數遊戲,結果連規則都說不通了。我覺得她應該已經是老年失智,隻是還不太嚴重。

2016年1月底,接老媽來美國養老,看著她們遠遠地從機場走出來,沒有覺得異樣。但當我看到姐姐彎腰低頭給老媽拉羽絨服的拉鏈時,頓時體會到老媽已經不是半年前的狀況了。

老媽已經不會用微波爐和爐灶,咖啡壺做熱水就更不用提了。不認識走針鍾表,隻能讀電子表。已經不是提筆忘字了,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麽寫。吃藥、打針的時間、藥量記錄也是零零落落,隨便找張廢紙、信封,寫完摞在一起收著,下次繼續找紙片。不過跟我聊天說話時,如果順著她的思路,邏輯條理上還沒有什麽大的問題。我查了一下網站,這個算是病症的中期。

老媽在我這裏生活了7個月,意外事故去世時,她已經不會自己穿衣服、不記得自己是否吃過飯,也不認識所吃食物。明顯感到說話時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表達,時常處於焦急煩躁的情緒中。

我是小心翼翼自保型的人,看到媽媽這個狀態,自己心裏也是惴惴不安,生怕自己將來過早中招,於是就上網查看這個到底是怎麽回事,怎樣做能夠緩解和預防。我覺得這個網頁比較全麵:https://www.alz.org/alzheimers-dementia/what-is-alzheimers 

症狀診斷:
通過觀察日常生活能力的變化和各類大腦造影來診斷病症發展階段。我對這個不關心,老年失智就是個大腦退化,做事能力丟失的過程,和小孩的成長過程相反,最終會什麽都不懂,大腦一片空白。我有倆娃,他們怎麽一步步成熟,老年失智症就怎麽一步步倒退。

發病原因:
至於怎麽發生?大腦為什麽會萎縮和退化?目前還不清楚。從統計數據上看,年紀輕的病人多是由於基因。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老化,大腦萎縮也越來越嚴重。在6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8人中有一個患老年失智,而8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幾乎有一半患有該疾病。

另一個風險因素是家庭病史和基因(發病時間可能比較早)。科學家在全球幾百個家族中發現了某些罕見基因,幾乎可確定具有這類基因的人會患老年失智。不過這些病人所占比例不到5%。

醫藥治療:
目前沒有治愈方法。所謂延緩病情發展速度的藥物也沒有什麽確鑿的療效,因為每個病人的發展速度本來就不一樣。

護理方法:
網上有很多的建議,我沒記,因為有了養娃經驗,直接挪過來用就可以了。我的原則是盡量遵從病人的意見和要求,不爭辯,盡管有些可能貌似不合理,隻要沒有生命危脅,盡量滿足病人的願望,讓他們開心快樂。不過這個不容易做到,衡量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就看自己的親子關係是否和諧,生活是否喜樂平安。

我媽有糖尿病,不能吃太多的甜食。她頭腦清晰的時候自律很強。現在像個小孩子,已經認不得吃的東西,隻知道是否好吃,這種狀況下我不忍心讓她繼續吃糠咽菜。跟姐姐商量後,決定放開她的飲食選擇,盡量做點可口的,當然,糖量和食量我盡可能合理地控製。
Being Mortal裏有研究結論:兩組老年人,一組自己掌控,想什麽時候起就起,想什麽時候吃就吃,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另一組則有專業醫護人員,專業營養師和健身專家來製定飲食搭配和起居健身。結果,半年過後,自控的人反而比專家組的人身體健康狀況好。

另外,我也不傾向去用很多的新鮮事物來刺激老年失智患者,試圖培養他們的能力。孩子是人生中學習速度最快的階段,所以要不斷的接受新鮮事物,擴充認識範圍。而老年是一個退化的階段,和小孩子成長方向相反,應該是盡量保持日常生活規律,過多的新鮮事物可能更導致他們忙亂無助、惶恐不安。而這種不安的精神狀態可能會導致病情的加劇惡化。如果有條件,可以帶失智患者回到童年老家居住,熟悉的環境,兒時的親友,可能會讓患者生活得更愉悅開心。

老年失智患者到了晚期,他們就像是小孩子一樣,離不開人。
“離不開人”的一個含義是病人逐漸失去獨立性,開始變得更依戀他人,尤其是他們能夠信賴的人。老媽一直是頂天立地、獨立自主。有一次她明確表示舍不得我去上班,覺得一個人在家很孤獨、寂寞。我當時很詫異,第一次感受到老媽的脆弱,心裏很不是滋味。
“離不開人”的另一個含義是我們要時刻注意他們的動向。老媽身體狀況不錯,如果不是意外,再活十年也有可能。那天吃完晚飯,她說去洗手回臥室休息,但錯開了地下室的門,從樓梯上摔下去,顱內出血......我當時正在收拾碗筷,背對著地下室門口,沒有看見,聽見動靜才發現......

預防:
如何從生理機能上預防,基本上沒有招,除非能讓人永葆青春。不過有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據觀察,人到老年時,如果身邊有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人,這種人不容易得老年失智。高質量的親人陪伴能讓人安心,減少焦慮感。

我爸去世時81歲,但他沒有什麽老年失智的症狀,不過我爸的生活非常簡單:早晨起來吃早飯,然後拎著小板凳到外麵曬太陽,跟過往的熟人打打招呼聊兩句;中午回來吃飯,睡午覺,接著拎著小板凳出去曬太陽;晚上回來吃飯,看電視,洗漱,睡覺。其餘的家事都靠老媽。而老媽沒有什麽人可以依靠。兒子、女兒有各自的家庭和事業,都不在一起生活,談什麽依靠!保姆苗姐善良、細心,但畢竟是外人。所以老媽一直都得自己撐著,尤其老爸後來行動不便,以致生活不能自理,現在想想,老媽承受的壓力可是不小。

還有一個明尼蘇達教授對修女生活的調查研究報告:https://www.apa.org/pubs/journals/releases/psp805804.pdf ,網上、微信群裏見過,相信不少人也知道相關的信息。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的意念密度越高,心態越是積極樂觀,老年失智的發病率就越低。“意念密度”的簡單衡量方法是計算每10句書麵語言裏能夠表達的觀點數量。就是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的語言表達能力。

不過我是從另外一方麵考慮的。修女是把自己的身心全部獻給神的人,她們的人際關係相比在紅塵中摸打滾爬的凡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沒有家人的糾結牽掛,沒有職場的爾虞我詐,隻是全心全意地服侍神。物質世界中,她們衣食住行簡樸,日常生活中相互照顧。精神境界上,她們追求博愛平等,有著一個可以完全信任和依靠的神。應該算是無憂無慮、喜樂平安。

還有不少文獻裏講,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訓練大腦能力,開發潛能,防止老年失智,這個觀點我不大相信。我媽從來沒有停過學習:年輕時課業成績好,而且唱歌、跳舞。鋼琴、風琴、口琴、笛子什麽的,都能弄出個小曲。結婚生子後自學裁剪縫紉,結果全村人都來找她做衣服。快退休了,又開始做學校後勤、采購、管賬。退休後去親戚的旅館飯店幫忙,學習商業會計。和年輕人一起考會計證,不到一半的人考過,她是其中之一。年紀再大,不到處跑了,在家裏也是種花、種菜、研究菜譜,報紙、雜誌從沒斷過,結果到頭來也沒有逃過老年失智。反觀我爸,沒見過他學習什麽新東西,就吃那點數學老底。退休後也是給孩子們補習數學,到頭來也不見什麽失智。

睡眠好沒有阻止我媽媽老年失智。對比我父母,我媽媽的睡眠質量比我爸爸的要好很多,她入睡快,睡眠沉,不怕吵,而且還睡午覺。我爸爸喜歡看電視,很多時候看到過半夜,怕吵,早晨醒得也早,不過和我媽一樣,他也睡午覺。但我爸爸活到80歲,也不覺得他有什麽失智,我媽媽75以後就能明顯看出失智征兆了。

大腦的結構、運作:
大腦有腦細胞,腦細胞有探出的突觸,我們的思維、記憶活動,都是靠神經元之間的電信號傳遞來完成的。不少文獻說,通過加強訓練學習,我們可以增加神經元的數量。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但我還是認為大腦的功能是有限的,畢竟它的體積有限,渾身是鐵又能攆幾根釘!所以我相信一個人可以儲存的信息一定是個有限值,當然,每個人的容量不一樣。而且,人在正常健康情況下,大腦的存儲信息可以不斷更新換代。就像計算機硬盤,可以改寫、刷新、升級。

假設一個人的大腦可以存儲100件事,生活中需要做10件事,那麽每一件事就有10個存儲的空間。但如果生活中需要做100件事,那每個事情就隻有一個存儲空間。當大腦萎縮,存儲量消失了一半兒,隻做10件事的人,每件事還有5個存儲空間。而做100件事的人就已經丟失了50個功能。難怪有人說,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得老年失智。

當然,這個隻是我自己的猜測、推想,沒什麽科學根據。不過根據有限的病例,我發現不同的老年失智患者,消失的功能是不一樣的。

我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不會穿衣服,不認識所吃的食物,但是她竟然可以通過微信視頻,認出半年多沒有見過麵的女婿。而一個朋友的父親,已經不認識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但能夠把衣服穿得整整齊齊,盡管不知道應該穿多少。經確認,朋友的爸爸年輕時參軍,一直注重保持整潔的形象。而老媽一直教育我們要注重內在美。

由此我得出一個不成熟的結論:我們最在意的觀點,在大腦裏就會占據最多的記憶空間。這也解釋了我們為什麽會這麽難來改變“學習成績很重要”這個觀點。我們的前半生一直被叨念著,後半生則是一直不斷跟自己的孩子叨念這個觀點。

具體預防行動:
物質世界中盡量做減法,精簡生活。精神世界上要學會接受,尋找喜樂。

針對修女們的研究報告提到的意念密度,我覺得這個有太多的先天成分,不是後天想提高就可以提高的。積極樂觀心態倒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改善。我覺得比較容易實踐的可能就是精簡生活。這些隻是我的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

  • 衣:隻購買少量的衣服,盡量穿脫比較方便,式樣類似。穿好後照照鏡子,看看是否整齊幹淨。
  • 食:盡量使用簡單的食物加工方法,營養均衡,烹飪花樣不要太多,喜歡生食的盡量生食。多吃些油脂,大腦需要很多磷脂來維持它的生理機能。我基本上以吃素為主,外加堅果補充油脂。堅果量比較大,有時候一天將近一杯。倆娃和兩貓吃的各種肉類的油脂也不浪費,都攢起來慢慢炒菜吃,黃油從沒斷過。我也不是不吃肉,隻是吃得比較少,對動物蛋白有點顧慮,不想吃太多。菜肉比例~7:1。蛋和奶製品吃得頻繁些,一周三四次。
  • 住:房間不要太大,東西不要太多,日常用品盡量簡單、原始。據說收集很多東西是老年失智初期的一個症狀。
  • 行:做事時,比如穿衣洗漱,多專注這些動作過程,希望能夠在大腦裏留下的儲存點比較多,將來有些腦細胞死亡,或神經元斷鏈,功能不至於很快消失。文學城網友 -綠葉88- 分享,妻子有老年失智症,已經五年了。幫助洗澡、穿衣、牽手走路都是日常。現在體會到:別人很難幫助、最後需要盡量保留的功能就是這幾樣:刷牙、漱口;手洗幹淨後、洗眼睛;大小便後潔淨

如果察覺到自己老年失智,不要太過否定、糾結、沮喪。負麵情緒中,自責對身體的傷害最嚴重。接受現實,接受他人的照顧,享受有限的生命時光。當然,這些觀點需要我們在年輕時就修煉到位,等失智了以後,恐怕就沒有足夠能力來改變固有觀點了。推薦以前的一篇文章:成熟階段:從 “三十而立” 到 “六十耳順”

最後還是想要強調一下,案例有限,能力有限,這些隻是我個人的一些認知和思考。

我說說,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文學城網友 -julie116- 說:
我觀察特任性,容易暴怒,控製欲強的容易出這個問題...... 但是你媽媽的情況和糖尿病應該是直接相關的,誰是因誰是果就不知道了。

我的答複:
相比我認識的其他人來說,我媽其實相當博愛,既不任性,也不暴怒。

從我哥上初三開始,直到高中畢業後兩三年,他總有兩個朋友過來到我家度寒暑假,一住就是兩三周,食、住都是我媽打理。老媽是強者、自律型的人,不願意給人添麻煩,直到去世之前還經常說“不想要成為累贅”。我倒是覺得她太過自責了。

老媽的責任心極強,記憶中沒有見過她做過什麽任性的事兒,至少沒有因為自己的任性而傷害到家人的利益。老媽的行動力也極強,能做的事兒很多,日常生活瑣事根本不在話下,估計大腦裏沒有幾個記憶點來存這些,容易導致信息丟失。文章中提到的朋友老爸,也是責任心強的人,對老婆、家人照顧得非常周到。老公的姨婆也是家裏的總管大拿,待人非常和善、大氣,不過她明顯展現出老年失智的時候已經九十出頭了。

糖尿病可能會加快老年失智的病變速度,但不一定是老年失智症的原因。我父母是同一個原因、同一個時間查出來糖尿病的(吃了太多的月餅,不是饞,是舍不得浪費),而且我爸的血糖控製一直比我媽要差得多。因為我爸在飲食上比較任性,想吃什麽吃什麽,但他並沒有明顯的老年失智症狀。這麽一說,我倒是覺得有點小任性、多為自己著想的人可能反而不容易得老年失智,因為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喜悅。

不過低血糖可能是一個原因。我媽媽比較嚴格律己,每頓飯量都秤重,再加上她忙忙碌碌幹家務,一旦忘記及時補餐,常常會有低血糖的情況發生。低糖比高糖對腦子的損傷要大,因為腦細胞的能源全部來源於血糖。而且腦細胞一旦被損傷,就不能恢複了,隻能靠新增生的腦細胞重新通過反複訓練學習來建立認知。(心每跳一下,動脈就會輸送20% ~ 25% 的血液到腦部,數千億的腦細胞平均消耗血液中約 20% 的氧氣和養分。而當人在不斷動腦筋思考的時候,腦部便會消耗掉血液中高達50% 的氧氣和養分。)

我家人都不怎麽發怒,對暴怒的認知不多。從一個的朋友身上看,易怒的人把心中怒氣發泄出去,自己反而沒啥事了,隻是周邊家人比較痛苦。

文學城網友 -aklei- 分享:
我爸爸83歲坐飛機久了點,下機後腦梗突發,不認識字了,講話也驢唇不對馬嘴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又恢複了認字,時而清醒時而糊塗,七年啦。到今年一月,糊塗的時候多了,清醒的時候少了。

我的回複:
腦細胞不能有絲分裂,腦幹細胞可以產生新的腦細胞,但需要時間來重新建立認知係統,如同小孩的成長過程。
腦梗是大腦局部受損,隻要腦細胞神經元的修改、書寫、增新能力還在,很多功能可以慢慢重新建立。
老年失智是腦細胞死亡,以及神經元傳輸線斷裂,造成硬盤殘缺不全,沒法修改、書寫。新增的腦細胞的學習過程趕不上損失速度,隻會越來越差,是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你老爸應該是聰明、樂觀的人,83歲腦梗還能恢複語言能力,很不一般啊!現在~90歲,更多的表象可能是來自老年失智。

文學城網友 -newnewid888- 分享(改寫過的):
大多數現代人吃的素食,很多是高澱粉,高糖類,高油炸食品,很可能比吃葷更損害人體健康。
以前老道老僧們吃的是缺油少鹽的野菜包穀,沒有零食、糖果。他們也時常辟穀,少吃對身體有好處,不僅僅是針對老年失智。

追加(11/2021):
有朋友看了我的這篇文章以後,跟我聯係。得知一個親戚也是老年失智,醫生讓朋友去做監護人。但是這個親戚比較固執,不想要被24小時監視著,朋友很為難。我的建議是:讓老人獨立生活,保持她的自尊。朋友隔一兩天過去看一看,缺什麽少什麽,按老人的意願補充就好了。

兩三年以後的一天,老人自己在屋子裏麵摔倒,等朋友按計劃去查看的時候才發現已經去世了。聽起來好像是挺悲慘的,但是我不這麽覺得,至少老人在活著的時候願望都得到了滿足。如果隻是一味地按照“我都是為你好”而做,讓老人活得不開心,沒有尊嚴,那活的久又有什麽意思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usylazylady' 的評論 :
謝謝你來閱讀。
busylazylady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分享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陌逐非' 的評論 :
謝謝認可!
無陌逐非 回複 悄悄話 寫得非常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