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與不熟悉的年輕人交流,感觸頗深。
周六晚十點多,回國探親的朋友打電話過來,說單獨留在美國的孩子有點問題,想征詢一下我的意見。短暫交流,朋友其實和我持有的想法是一致的,但不知道怎麽說服孩子,問我可不可以直接與孩子談。
我說:“如果孩子願意的話,我可以試試。”我當時覺得肯定沒戲!15歲男孩,見過一次麵,打過一聲招呼,怎麽會同意和我通話?幾分鍾後,朋友說孩子願意,我是即震驚,又興奮,不過更多的是緊張。
我家倆娃都已經是teenager,和他們交流不少。我也經常跟女兒的一個朋友聊天、探討問題。但通過電話來試圖說服一個幾乎陌生的年輕人,還是人生第一次,實在沒譜啊!
孩子比我大氣,主動先講了自己的情況。
周五傍晚,學校橄欖球活動,觀看的學生、老師、家人挺多。沒注意什麽時候,看台上有兩個亞裔麵孔的學生,合舉著一麵中國國旗在晃來晃去,吸引大家的注意。孩子邊上有人嘟囔,“那兩個人舉著中國國旗幹什麽?”、“什麽意思啊?”、“這是什麽古怪行為?”、“這跟中國有什麽關係啊!”......
麵對周圍人群的反應,孩子有點尷尬,覺得這個行為給我們華人形象減了分,問我該怎麽辦。我還沒有想好該怎麽開口,他又主動說,“阿姨你先聽聽我的想法吧。”
孩子想寫一封公開信,表明自己也覺得這個行為不合時宜,再把這兩個舉旗的人教訓一番,同時,對因為這個行為而感到憤怒、難過、受傷害的人們表示真誠道歉。
我當時一聽就急了,“你憑什麽去道這個歉?這事兒也不是你做的,你道歉是出自何方?再說,你有什麽資格做這個道歉?況且,我們並不知道朋友、同學們心裏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很可能當時覺得這倆人的行為怪怪的,但過了也就過了,你現在又跳出來舊事重提,把事情擴大,到底是提升中國人的形象,還是在詆毀中國人的形象?”當然,我說話的語氣和用詞是相當的和緩,沒有流露出“氣急敗壞”的情緒。
我一向是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原則,近些年讀了《道德經》,更加深了這個理念:越是不喜歡的事,越是要盡量不關注、不強調、不討論。任何關注,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都會將事件升級、擴大、拔高,逐步趨向極端。(針對孩子們的“缺點”,父母親也要盡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再能夠發掘出“缺點”中的亮麵,那就更好了!)
於是我們倆開始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辯,一個小時,誰也沒說服誰,最後我選擇放棄。我說:“你主動聯係我,想要聽取我的意見,但我現在的感覺是你在力求說服我,希望我認同你的想法和做法。我明確地跟你說,你的想法和做法我都不認同,如果我是你,肯定不會這麽做。但你也有你的獨立性,你如果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可行的,那就按照你的決定做吧,看看會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反正你還年輕,有的是時間可以重新爬起來。”
說的時候沒有仔細想,現在回味這段話,覺得蠻有意思:我完全不認同他的決定,但尊重了他的選擇,提醒他考慮行為結果,並警告他得承受的後果。當時我說得很慢,微帶一點無奈的情緒,完全沒有想到這成了我們交流的轉折點。孩子立刻問我:“阿姨,那你說我該怎麽辦?”
後麵的一個小時基本上就是他問我答,然後一起分析、完善。孩子考慮得非常周全,大致探討的有這些,( )裏是我當時表達的基本觀點:
兩個多小時的對話,我也領悟多多。
前兩天朋友還在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裏路,行千裏路不如閱人無數”。的確如此,每一次跟人交流都能夠讓我有所成長,感恩呀!
任何觀點都隻有一部分是可取的!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我是能不為就不為,喜歡"Wait and see"這個選項。: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