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6年來美,兩個孩子都是在這兒出生長大,國內的朋友讓我分享一下美國的教育理念,殊不知我經常被老公念的就是“中國的教育理念丟掉了,美國的教育理念又沒有學到,純粹的邯鄲學步!”
真的不敢談什麽美國的教育理念,簡單分享一下自己邯鄲學步的過程中是怎麽一點點摸索著拿孩子做實驗(流水賬,有點亂,期間還夾雜一些以前的分享,大家將就著看)。
我本來不想要孩子,覺得責任太大,但扭不過老公。上網查詢一番,做了如下的決定:
要兩個孩子,前後差兩歲,容易建立親密關係,將來有個伴;
自己撫養,絕對不送回國讓奶奶、姥姥照顧,免得將來孩子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意願而後悔。
目前的結果:
姐弟倆相差兩歲兩個月,弟弟上初中以後,姐弟關係越來越融洽,尤其是談論和玩電子遊戲的時候;
孩子基本符合自己的意願,一點兒都不後悔生養了他們(實情是:我改變了自己的意願來符合他們的行為,目前仍在精進完善自己)。
出生~2歲
女兒出生前三個月,姥姥、姥爺過來幫忙。從醫院回到家,姥姥看我太過興奮,怕我休息不足,就勸我說:“不必太緊張孩子。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留不住。”這個成了我到目前為止仍然堅信的理念。
女兒9個月時,姥姥、姥爺回去了,我按照當時美國比較普遍的說法“Cry it out”訓練女兒自己入睡,幾次過後實在是太心疼孩子,就放棄了這個理念。後來才發現其實有不少的專家反對這個方法。專家的觀點其實也不一定可靠啊!
9個月~2歲,把女兒送到一個中國人家裏,由過來探親的爺爺奶奶照顧了一年,寵得不行,天天在爺爺的肩膀上睡。
兒子一直由姥姥帶到2歲零3個月,在此期間,我在姥姥的提醒下,開始好奇“小樹不修(cuan)不長”和“樹大自然直”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養娃(2) -養娃如種樹》
幼兒園
兒子出生前,把兩歲的女兒時送到了幼兒園。女兒非常不喜歡,早晨送過去的時候哇哇大哭,每次都是幼兒園老師就從我懷裏接過去抱著。我轉身在柵欄外麵偷看,見女兒已被擱在遊樂場邊上,仍舊繼續大哭,我在外麵也哭成了個淚人。下午去接她的時候也是獨自坐在小朋友們的圈外,默默落淚。
幼兒園園長說:“放心,孩子最多哭三個月。”沒料到真的被我遇上了,女兒一直哭了三個月,而且有時夜裏睡夢還尖叫,不知道這段經曆對她造成的心理傷害到底有多大。後來聽朋友說,孩子最好是一對一照顧到三歲以後再送幼兒園,從一天兩個小時,慢慢過渡到全天。
不過什麽都有反例:聽說過一歲半的孩子就不再安靜地待在家裏,見到同齡玩伴便一頭紮進去;兩歲的孩子去幼兒園隻哭一周的大有人在,兒子就是;也見過三歲雙胞胎一起被送到幼兒園,倆人對著哭三個月。
從熟悉家庭環境轉換到陌生的幼兒園或學校,到底應該遵循什麽樣的理念,我還真的說不好。不過如果能重新再來,我可能會選擇停職在家多帶幾年娃,盡量要孩子開心、少哭。如果不能停職,我可能會讓奶奶輩兒的過來幫忙多照顧兩年,或是雇用私人保姆,讓孩子慢慢過渡。當年還沒有這麽清晰的理念,很多時候他們的意願跟我不符,我也曾大吼大叫、連打帶罵的。當然,這種失控的情況非常少,貌似孩子也不是很記恨。
幼兒園裏有各種哄孩子的活動:畫畫、唱歌、跳舞、手工、桌牌遊戲、戶外活動......春天種花種草,秋天賞葉摘果。逢年過節做卡片、交換禮物,忙得不亦樂乎。家裏牆上、冰箱上到處都是孩子們的“藝術作品”。3歲半以後,幼兒園開設學前班,認數字和字母,一周學一個。
校外的一些組織也會在幼兒園裏開班,跳舞、跆拳道、計算機......小孩子入門略有了解,如果喜歡,父母再送他們去正規學習。所有的課外活動都以娛樂為主,老師隻鼓勵和誇獎,沒有針對技巧上的貶斥和抱怨,絕對的快樂教育。
美國人比較強調讀書,幼兒園的每個屋子裏都有書架,很多和孩子年齡相符的繪本。書架前有一塊大地毯,有時老師領讀,有時孩子們自己坐在上麵翻弄圖書。《養兒育女:讀書!讀書!讀書!》
小學
小學也是快樂教育。女兒小學畢業典禮上第一次見到校長,幹淨利落清瘦幹練,標誌職業形象但又讓人覺得很親民的小個女生,第一眼就博得我強烈的好感。沒想到上來的第一句話就挑戰了我的固有認知:“小學,我們隻關心快樂和安全,誰在乎學業呀!”不過我倒是一點都沒有糾結,立刻就信服了,誰讓咱是顏控呢!
紐約州法律規定,小學班級最多25個人。每個授課老師擁有一間教室,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裝飾布置,不過每間教室裏肯定都有放滿書籍的書架。桌椅會根據學習活動的需求隨時從新擺放。《在美國私立學校聽課》
小學生的書包比較空,因為教科書都是學校提供,不用自己買的。小學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麽教科書,好像就是這兒兩張紙、那兒兩張紙的。書本大多留在學校的書桌裏。孩子們有學習記錄本(Student planner),記錄當天的作業和一些需要家長介入的東西,比如考卷、或校外活動簽字。
作業一般來說就是一張紙,完成後第二天交回去。英文寫作有固定的作業本,一般來說都是在課堂上創作故事繪本:畫一幅畫,書寫一些內容,一個故事有五、六頁。不喜歡畫畫的孩子覺得這是很大的負擔,比如我家兒子。喜歡畫畫的孩子在這種藝術氛圍熏陶下,很容易傾向走藝術創作和設計這條道,比如我家女兒。
我的感覺美國的小學教育更多的是為孩子們將來自學做準備,基本上就是識字、閱讀和四則運算,以及一些日常生活常識,比如糖可以提供人體所需要的能量。害得我家兒子有一段時間,看食品營養成份時,隻要看到糖就認為是好食品,因為可以提供能量......
三年級數學考試分快慢班,四年級有個文理綜合快班,也需要考試才能進入。綜合快班的孩子占學校人數的5%,課程一周一天,缺席的常規課程孩子需要自己補上。
由於我的英文水平有限,早早地跟孩子們說,學業上別指望我!他們偶爾問我問題,我也隻能幫他們理理頭緒,安撫一下心情而已。
四年級開始學弦樂,五年級開始吹打樂,同時還有合唱隊和一個常規音樂課。學生必須選至少一個音樂活動,也可以選多個。女兒的一個同齡朋友曾在一段時間裏同時上這四種。樂隊活動會曠學習課,也是孩子自己補,明顯可以看出“能者多勞”的趨勢。
小學的校內課外活動一般都是家長協會(PTA)組織的,但會鼓勵孩子們做義工。
對於“起跑線”,美國的父母也很重視,不過他們用的方法和我們不一樣。不是提早給孩子補習,而是盡可能讓孩子晚一年上學,尤其是生日離入學截至日期比較近的男孩子。孩子小的時候,幾個月的區別可能是蠻明顯的,這個在《Outliers》裏麵有非常詳細的表述。
初中
初中6、7、8年級,課業開始緊張嚴肅,一天9個時間段,中間有4分鍾換教室。作業、課程表、成績瀏覽等都在網上。女兒從來沒有什麽問題,兒子6年級時有點混亂,後來經姐姐提醒才逐漸搞定。家長也可以注冊查看自己的孩子學習狀況,不過我基本上不看,即使看了也不和他們講什麽,原因是我從女兒老師那裏學來了新理念。
美國直升機式的父母也很多,但學校有些老師還是蠻鼓勵學生獨立的。女兒六年級的科學老師就明確跟學生們說:“我不會跟你們的父母直接過話,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不是家長和老師的事。你們努力學習,我就認真幫助,我付出的努力不會比你們自己付出得更多!” 為了督促孩子們獨立,這個老師也是拚了,為此得罪了不少的家長和學生。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但思路活躍、說話風趣,教室裏生活氣息非常濃,有花、有草、和一個巨大的魚缸。女兒非常喜歡這個老師,給我轉述了他的這些理念,我從此更是放心地大撒把。
這個老師還組織過夏令營,教授野外生存能力,然後帶著孩子們背包露宿。根據學生的年齡狀況,露宿的時間從一天到四天不等。女兒七年級結束的暑假參加了這個夏令營,在外麵劃船露營4天,還趕上兩天下雨。晚上我躺在溫暖的床上,想象著孩子鑽進濕漉漉的睡袋,很心疼的。但對這些小美國人來說,也的確是一次鍛煉,他們過得太安逸了!可惜後來這個老師不辦了,也沒有其他老師接管,不了了之。
初中老師經常布置一些分組合作性的小項目,一般兩個人一組,有時也會四、五個人一組。根據最終項目結果來評分,組員得分都一樣,目的是培養孩子團隊精神,如何去麵對不同性格、不同觀點、不同責任心的同伴--《當孩子遇到了“豬隊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養兒育女:說話!說話!說話!》。
初中校內有很多的俱樂部,理論上講,都是由學生自己組織的,老師隻是保證設備使用和安全保障。俱樂部主要也是培養團隊精神,有領導天賦的孩子通過付出和做事會逐漸脫穎而出,得道多助,俱樂部發展得也會比較好。不肯付出,還時常抱怨的孩子慢慢會失道寡助。《培養孩子的領導力-leadership》
初中音樂課隻能選一種了,要求上到七年級結束,八年級以後可以免,很多孩子會選擇弦樂隊或銅管樂隊。每個樂隊每年有三次匯報演,能夠很明顯地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必修的美術課也是到七年級。八年級的美術課需要跟高中生一起上,隻有真正喜歡的孩子才會繼續。《專業掃盲 - 遊戲軟件開發(Game Design)+ 藝術要求》
初中生,青春期發育階段,父母和老師恰好可以利用孩子們追求獨立、建立自我的願望,來逐漸放手。幾年前,學校裏推崇《The gift of failure》這本書,還請了書的作者到學校來講演,也是強調父母和老師在孩子初中的時候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來處理校內外的學習和活動。隻有我們放手了,孩子的主動性才會被調動起來。而且早點放手,即使孩子跌倒,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傷。
高中
高中是9~12年級,我基本上什麽都不管了。課程選擇都是孩子和學校谘詢顧問商量。十年級以後,課程選項很多,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未來職業方向去選修不同領域的課程,文科、理科、還是一把抓,隻要學生喜歡,什麽都可以選。
課程安排和初中一樣,也是一天9個時間段。有的孩子選的課多,沒有時間吃午飯,就帶個三明治在課堂上啃啃。
我家倆娃喜歡那些不把學生當孩子們看待的老師。女兒11年級的英文老師和學生們講,她以前曾在大學裏教書的,學生們總帶有點兒畢恭畢敬的感覺。到了這裏教高中,孩子們還不夠成熟掩飾,說話比較大膽,口無遮攔,反而讓她很珍惜這種真誠平等的交流。
樂團仍舊非常活躍,不僅有常規樂隊,還有爵士樂隊,演奏已經非常專業,也有不少的學生到校外參加市級青年樂團。
我們高中還有戲劇俱樂部,每年都會有一個正式的音樂舞蹈劇表演,我看過一次《美女與野獸》,覺得水平不比專業的差,幕布、場景、化妝、燈光、服飾設計,再加上學校自己的樂隊現場伴奏,蠻正規的。
高中學生俱樂部也是五花八門,數學、英文、社科、技術等各個學科,以及未來城市設計、科學杯比賽、造房子、做義工、照顧貓狗,任學生自我挑選。我們學校的機器人隊比較有名氣,因為曆史非常久遠,學校和家長們都引以為傲,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幫忙指導設計和加工,車、銑、刨、磨,各類數控機床應有盡有。
可惜我家倆娃對俱樂部不怎麽感興趣,參與很少。女兒覺得科學杯還有點兒意思,盡管她的知識量非常有限,但喜歡聽別人回答問題。兒子目前高中第一年,在機器人隊裏做點瑣碎小事兒,所有出頭露麵的時候都盡量往後躲。
成績不是特別好,或是不想要上大學的孩子可以在高中學習某些技能:機床操作、房屋建造、醫療護理、幼兒心理、幼兒教育等等,還有服裝設計、圖像處理和計算機程序應用等等。學校一般和大學一起聯合設計這種早期的定向專業課程學習,以此來培養大量的技術工作人員。
除了課程,學校還有很多體育校隊。我們學校大,一個年級八、九百人,體育活動異常豐富:遊泳隊、滑雪隊、田徑隊、劃船隊、摔跤隊、舞蹈隊、啦啦隊、花旗兵......當然,更少不了各類球隊,足球、棒球、網球、冰球、籃球、排球、橄欖球、網兜球......初中高年級就可以參加了,不過競爭也蠻激烈。
校隊訓練很密集,季節開始,一周訓練6天,一天2~3個小時算是少的。訓練相對外麵的運動組織來說要嚴格得多,一般不允許請假。訓練緊張,學習時間少,但孩子們似乎能夠更加有效的去安排學習時間,隊員的學業成績都還不錯。教練對隊員也有一定的成績要求,單科不能低於75分。幾年前學校的冰球隊打進全國前5名,鎮上介紹時得知,全隊的平均成績90多分。當然了,肯定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個程度。
關於體育,順便多說幾句。美國人非常的重視體育,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鼓勵他們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我家兒子從5歲開始踢足球,見到不少家庭在足球聯賽的場地上野營:鋪個毯子,擺上食物和飲料,能走的都在追著球跑,不能走的抱著球玩兒。有些孩子體育素質好的,可能同時打好幾種球,年齡小,活動強度不大,孩子們趕場似的跑來跑去。
不過父母親一般並不去刻意讓孩子做哪一項運動,基本上都是由孩子自己憑興趣來定。一項運動參加一段時間以後,如果興趣不減,可能會持續到高中畢業,或許可以從這些訓練中體會到毅力、協助等心理素質的提高。但很多也是遭遇瓶頸,失去興趣,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抗過去。《Grit? - 陪孩子過瓶頸》,《讀書推薦- What Made Maddy Run》
女兒現在11年級,正在忙著思考申請大學。我基本上還是大撒把,選學校、看學校、寫文書、找推薦老師、申請步驟,由她來負責引領,我輔助,進展似乎還不錯。兒子將來上不上大學都不一定,看他自己的願望了。《陪女兒看學校》
提一下親情。很多美國人,親親、摟摟、抱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人關係比較親近。小孩子不用說了,見過已經上高中的女孩傷心地依偎在爸爸懷裏落淚,也見過人高馬大的兒子高興得抱著媽媽轉圈。不是說每家都得到這個程度,但親近程度的確反應了人際關係的好壞。孩子隻跟他們喜歡的人學習,想讓孩子聽我們的,得先讓他們喜歡上我們
另外
以前見過一篇文章,說是美國的教育是溫水煮青蛙,我現在真的體會到其中的微妙。美國的數學基礎教育比較差,相對我們的題海戰術,他們是蜻蜓點水,隻有頂尖聰明的孩子可以及時領悟,自己推自己,很快跳出來。隻要學生想學,學校都盡可能地提供教學條件,有些孩子數學單科可以跳兩、三個年級,為後麵數理化深度和廣度學習打下基礎,將來有可能成為各類學科帶頭人(這種人才不需要太多)。
喜歡在溫水裏泡澡的,可能就留在了技工這個層麵。老公在大眾電器工作時,說他們那兒很多的技工人員,工作輕鬆,工資挺高,動手能力強,很多都有自己的私營小生意,隨時可以休假,日子過得悠哉悠哉的。
倆娃目前來講,我能夠明顯體會到女兒的數學比較基礎差,去年學化學時相當吃力,今年學物理似乎好點兒。兒子領悟性好像快一些,目前是九年級,幾年沒有問過我數學問題了。明年十年級他也要上化學,是騾子是馬,很快見分曉。
看過一個視頻裏麵講,如果從數學成績上排序,亞洲國家排在上麵,美國是墊底的。但如果問孩子們是否喜歡數學?覺得自己的數學好嗎?這個圖表就翻了個兒,美國跑到了上麵,原來在上麵的變墊底的了。我家女兒就是這種,數學成績一般,但興趣似乎還比較高,盡管我時常不注意會打擊她數學底子差,架不住她自己信心滿滿,不害怕,肯花時間把問題搞定。
這種不攀比的教育理念,似乎有助於保持人的自尊,使得各行各業的人都比較安逸,盡管有人開奔馳寶馬,有人開福特本田。同事對樓裏麵的清潔人員都是挺熱情,而且清潔人員本身也經常主動地跟大家打招呼、開個小玩笑什麽的。還見過一個挺伶俐的人,在戶外停車場看管車輛,租個小公寓,養著三條大狼狗。《咬文嚼字:自尊 & 自信》
逐漸地,我也接受了這個教育理念,對孩子的學業、技巧上期望值逐漸降低,隻盡力培養他們認真做人。不論將來是體力還是腦力職業,都要嚴肅對待,至少得讓老板滿意。道理想通後,便不斷地洗腦給孩子,有意思的是孩子們自己對學業反而更上心了(當然,也可能是大了,成熟了)。《養娃(10) -“管”孩子成啥樣?》
同一篇文章裏說中國的教育像是造磚,把每個人都碾成碎末,重新整型,集體鍛造。隻要能成磚的,雖說質量會有一定差別,一般都能用。成不了磚的,就散沙一團,給磚墊腳。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教育就是引領和篩選,美國也不例外,最明顯的是運動隊。朋友的孩子在遊泳隊,到了青春期發育時訓練強度迅速增大,有的孩子肩膀不行了,自然會被淘汰掉,隻有體能跟得上的才能繼續。想想看,也是這個理。如果真的可以培養,那藤校應該招收最差的學生,以藤校的師資力量,應該可以把差生培養成傑出人才!
總結
總的來說,美國更傾向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努力,父母親充當司機和取錢機,盡可能多地提供機會和幫助,適當督促、勸解。當然,也有不少的家長去強迫孩子補習、鍛煉、做義工......但人數比例和掌控強調可能會小點兒。
近些年的信息全球化,再加上亞裔移民不斷的增加,美國學校裏的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加州的朋友已經在抱怨他們那裏成績攀比很嚴重,孩子們也是忙著各類補習。哈佛更是官司在身,被起訴錄取不公,憑什麽亞裔孩子的考試成績比白人多140分,比黑人多400多分才能夠進哈佛?不知道所謂的“美國教育理念”還能夠維持多久。
不過,再好的教育體係裏也會有不好的學生;再差的教育體係裏也會有出色的孩子。個人智商、情商綜合能力足夠強的,總有可能打破固有體係的約束--是金子總會發光,是錐子總會紮出來。
任何觀點都隻有一部分可取。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有興趣請關注我的微信號。
謝謝你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