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個微信群裏學習批判性思維,曆時14天,每天都有老師帶領,還布置作業,蠻認真、嚴肅、緊張的。學習結束,分享一下自己對批判性思維的認知過程。
幾年前我夢想做中文老師,從圖書館借書複習準備,看到英語閱讀科目要求教授學生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第一次接觸這個詞,並沒多大的興趣,反正我又不教英語閱讀。
後來開始在微信文章裏看到很多有關批判性思維的文章,其中不少的作者都在國外學習過,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上網Google,看到了類似下麵的答案。
(Wikipedia)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analysis of facts to form a judgment.
The subject is complex, and several different definitions exist, which generally include the rational, skeptical, unbiased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factual evidence.
Critical thinking is self-directed, self-disciplined, self-monitored, and self-corrective thinking. It presupposes assent to rigorous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and mindful command of their use.
It entail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s well as a commitment to overcome native egocentrism and sociocentrism.
我在Google翻譯的版本上略有加工:
批判性思維是通過對事實的分析來得出判斷。
這個概念比較複雜,有若幹不同的定義,通常包括理性、懷疑、無偏見的分析和對事實證據的評估。
批判性思維是自我導向,自我約束,自我監控和自我糾正的思維。 對預先假定觀點的讚同有著嚴格完美的審查標準,對其使用更是謹慎控製。
它需要高效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竭力克服內在的自我中心和社會中心的承諾。
我看了是一個頭兩個大!相關的文章也是相當複雜,半天也沒有搞懂到底什麽是批判性思維。
不記得又過了多久,我終於在一篇微信文章中看到了批判性思維的最簡定義,就它了!:大膽質疑,小心求證,求同存異。
英文的定義裏麵並沒有“大膽”和“小心”這種情緒化的詞,但對我們中國人來講,我覺得“大膽”和“小心”還是蠻必要的。我從小被教育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尊重領導權威,對於質疑,的確需要大膽點。正是因為聽從尊重慣了,我也不習慣去求證,所以求證需要格外小心。
如果繼續探討批評性思維的最終根源,我覺得批判性思維的根本點: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的信息和觀點!記住這個根本點,其餘的隻是在此之上的衍生。
不相信別人,自己的腦子也不可能是空空的,總要找一些觀點來指導日常的行為。而在尋找自己想要信的觀點的過程中,質疑、求證自然生發。如果認同,就在生活中試著用;不認同,也留個心眼,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網上說,批判性思維最早的記載來自柏拉圖,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基本哲學思想。哲學的目的是求真,用的方法就是提問,刨根問底。王東嶽在他的《思想之思想》裏講,哲學是成年人的玩具,“大膽懷疑”簡單,“小心求證”則需要有足夠的信息和知識積累,以及比較完整的精準邏輯推理能力。康德40歲以前是大學裏的科學老師,後來在教學中漸漸對科學產生懷疑,才轉為研究哲學的。
想想看,真的是這麽回事。我小的時候聽爸爸媽媽的,上學以後聽老師的,工作了聽老板的,結了婚聽老公的,有了孩子忙得團團轉,哪有那個閑功夫來刨根問底!
糊裏糊塗,人到中年,上有老的需要照顧,下有小的開始逆反,老公要求越來越高,工作升遷也沒個影,全世界都跟我作對。再加上高科技時代的信息大爆炸,實在是有點暈頭轉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不開心,越來越想要知道到底應該怎麽做。
舉兩個小例子:
1、吃雞蛋。很早以前就聽說膽固醇高對心髒不好,雞蛋裏的膽固醇高,醫生讓大家少吃雞蛋,少吃蛋黃。後來又看到文章說雞蛋裏的膽固醇是好膽固醇,對心髒有好處,可以多吃!而現在又有新的說法,說大腦需要很多膽固醇,膽固醇高並不是心髒病的主要原因......每個說法都有唬人的頭銜和滿滿的數據,結果反而搞得我不知道怎麽吃雞蛋。( 後來我從物種演變的過程來看,人比較接近靈長目動物,而靈長目的主要食物是水果、蔬菜、堅果,但我想如果它們看到鳥蛋的話,也會拿起來吃吧!所以現在我也不管那麽多了,雞蛋想吃就吃吧。)
2、曾經讀一篇文章說,學習第二外語可以讓人更聰明。我以當年自己學英語為例,否定了作者的觀點,覺得作者把前後因果關係搞錯了,其實是聰明的人才能夠把外語學好。我的語文成績一直不怎麽樣(高考僅得79/120),加上英語後,不知道是不是變得更聰明了,隻看到平均成績下降了!( 如果非要說學英語給我帶來了什麽好處,其實是來美以後,有機會閱讀英文書籍,讓我接觸到了更多的信息。幸好我沒有逼著孩子們學外語,連中文都沒有強迫學,親子關係傷不得。)
世界複雜,那麽多的信息、知識、觀點,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都一一求證,隻能針對自己最感興趣的、覺得最重要的東西去質疑和求證,建立自己的認知觀和價值論。
如何衡量自己的觀點是否準確呢?我的衡量標準是:看看自己的日子是否過得平安喜樂,無憂無慮。生活中總會總有困苦和挑戰,不可能一直是平安喜樂,我一般用時間百分比來評估。除去睡覺,看看自己是80%的平安喜樂?還是80%的憂愁煩惱(真的知道有人生活在惱怒恨裏八年多,後來斷了消息,不知道現在如何。)
還有一點要注意,即使是自己已經質疑、求證好了的觀點,也不要相信它會一直準確、絕對準確。批判性思維裏的“大膽質疑”,不光是要質疑別人,也同樣要質疑自己。
這篇文章裏的主要觀點是微信課程結束和女兒聊天,給她講解我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時總結出來的。美國有一個俚語:“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如果你不能夠簡潔地講述清楚,那說明你自己還沒有足夠的懂。當我在給女兒講解時,其實也是囉裏囉嗦,沒個清晰的頭緒。
希望我的體會能給已經在使用批判性思維,但還沒有很明確“批判性思維是什麽”的朋友提個醒,從而更加主動地在生活中運用,更準確、有效地解決問題。一個朋友曾經的分享:靈命成長需要真正做實事,實事做得越多,成長才會越快!這裏的做實事,包括人活著所需要做的所有事:衣食住行、養娃掙錢,外帶讀書思考、人際交往......
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我們需要盡可能早地聽從孩子們的意願,在沒有傷殘截肢、生命危險的前提下,讓孩子們自己做決定,同時學習承受行為的自然成敗結果。我們隻是在孩子們主動尋求幫助的時候,及時給予鼓勵和適當的扶持。
具體小方法:
遇到事情,聽到什麽觀點,多問些問題,除去問 what, when, why, how, 還得問
Is it really true?
How do you make sure it's true?
If it's true, what will you do?
If it's not true, what will you do?
這也隻是我的理解,大家也可以用同樣這些問題來criticize it。
不過請不要期待我的回答,因為我的答案仍是我的觀點,你得多看看,多讀讀,多與其他人聊聊,看看不同觀點,聽聽不同的聲音,自己再從眾多說法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任何事情都有個度,critical thinking隻是個思維方法,對人、對事、對物、對觀點說法,都留有餘地,不是一味的比較論斷,誰好誰壞,誰對誰錯。凡事都有陰陽好壞雙麵,不要隻著重在顯示多的一麵,而忽略不考慮未能明顯表現出的那一麵。
任何觀點都隻有一部分是可取的!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