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裏有朋友問:一個悲劇的發生,是否和心態有關係?和性格有關係?什麽樣的心態會讓身體生病?怎樣克服心理性格上的障礙?
回答這幾個問題,我還是得先澄清幾個概念:
性格:
我把性格歸於天生的成分,即天性。
人的硬件部分,包括分析總結能力、想象能力、細節觀察能力、主動實踐能力......我們很難區別這些能力的大小,再加上現實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部分是可以通過後天來培養,於是人們一般把這些天性潛能的不同歸結於後天努力大小的結果,基本上沒有人提到先天的區別。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精神種子--人對喜樂的追求,包括肉體上的舒適和精神上的快樂。
觀點:
加一個概念,就是通常所說的三觀。最近我一直在試圖用陰陽二分法來看待世界,三觀的說法讓我很不舒服。我覺得從物質世界和精神境界兩方麵來劃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客觀世界認知和主觀價值體係。人是世上客觀萬物之一,有著存在的價值,我覺得可以把人生觀化分到世界觀和價值觀裏麵。
追求喜樂的種子,在不同的天生硬件配備、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慢慢滋生、培養出一個獨特的、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客觀世界認知和主觀價值論斷體係。
心態:
觀點直接決定人的行為表象。心態就是人在自己的生活表象下的內心感受。硬件配備越強,世界認知越全麵,價值體係越靠譜,內心狀態越坦然,人生才有可能更快樂。
說到心態,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樂觀和悲觀。我覺得這是一種情緒感受,具體到做事上,就會有能不能、對不對、好不好等等不同的結論。“能不能、對不對”幫助我們做決定,“好不好”提供行為過程中的動力。
悲劇:
人活著,通過觀察、比較、和對喜樂的追求,不自覺地就會產生希望。希望加上時間的界定,就是期望。當事件結果低於我們的期望值時,人們很容易產生負麵情緒。
每個人的期望值不同,但同一時期、同一個文化中,絕大多數人會持有類似的期望。如果事件結果低於這個共同期望,可能就算是悲劇了,相差越遠就越悲。
工資漲幅不夠高,可能會導致個人的不開心,但遠遠不能稱之為悲劇,畢竟有的人工資還沒有漲, 有的人可能還降了,有的人可能還在苦苦尋找著一份工作。但類似早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等事件,對於現代人來說應該算是悲劇了。
一個事件是否是悲劇,這是個觀點,取決於人們對這件事的價值論斷。觀點變化,結論也不一樣。比如過去大家覺得人人都該結婚生子,一輩子單身、孤苦伶仃度日,蠻悲劇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在乎自由自在,單身生活反而是很多人所崇尚和追求的了,還談何悲劇呢?
回到這幾個問題上。
一個悲劇的發生,是否和心態有關係?
肯定有關係。心態直接影響人的決定和行動,行動的結果導致現實生活狀態。《Mindset》裏有不少類似的描述,盡管我並不推薦這本書。
和性格有關係?
這個答案也是肯定的。可惜我們既不能改變自身的硬件裝配,也不可以選擇年幼時的生存環境。到了成年,很多認知和觀點都已經成為定式,即使是生活不如意,大多數時候也都歸於外因。改變自己遠遠比抱怨外界難呀!所以才有了《少有人走的路》。
什麽樣的心態會讓身體生病?
我覺得過多的情緒會影響身體健康狀態。心態也是情緒感受,所以過多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尤其是“小喜”以外,都不太好。人不可能沒情緒,但不要被情緒左右。專注自己該做的事、能做的事。
當然,生病和肉體休養狀況也密切相關。《When Breath Becomes Air》,作者積極、樂觀、向上、但過於認真、嚴謹、負責。緊張的學習工作,導致身體保養不足,30多歲癌症去世了。
怎樣克服心理性格上的障礙?
要克服障礙,首先得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找到自己心理性格上的障礙,才有可能針對不同特點,努力拉回中庸之道來進行克服。舉個例子:
前些天(1/17/2019),女兒聽《Enlightenment Now》的作者Steven Pinker的講座回來,覺得很失望。作者用很多數據圖表證明現在的世界比30年前好很多,但女兒覺得他有點盲目樂觀,隻用有利於自己觀點的數據而忽略某些其他信息。同時女兒也煩惱自己為什麽總盯著別人的不足,極為不滿自己的悲觀心態。
我還沒有想好怎麽開導女兒,沉默寡言的兒子插話說:“這不就是半瓶水的問題嗎?”我一驚,天天玩遊戲、看視頻的兒子竟然知道“半瓶水”的說法!趕忙裝傻追問:“什麽半瓶水?”
兒子說:“瓶子裏有半瓶水,到底是半瓶滿還是半瓶空取決於你要做什麽。如果想要裝滿瓶子,那就是半瓶滿。如果想要倒空瓶子,那就是半瓶空。”女兒聽了,跳起來說:“啊!你這是典型的樂觀主義者!”
嘎?我這裝滿人生哲理和智慧的腦袋怎麽有點轉不過來。女兒解釋說:“如果想要裝滿而看到半瓶空,或者想要倒空而盯著半瓶滿,就是悲觀主義。小弟弟正相反,所以他是樂觀主義者!”語氣裏滿滿的羨慕嫉妒。
女兒的確有點悲觀,我曾經說過和她分享一個舞蹈YouTube視頻,第二段讓我感動得落淚,而女兒得出的結論和評委金星一模一樣(視頻在此:https://youtu.be/me6extcfA6o )。
後來我們又討論到底是悲觀好,還是樂觀好。最後大家一致同意,其實沒有什麽哪個好,陰陽平衡,什麽都不可能少,中庸平衡最關鍵!
針對女兒的情況,我會多多引導她體會事情的亮麵。比如聽Steven Pinker的講座,盡管講座沒那麽好,但聽眾的問答討論以及路上和朋友的交流,其實收益還是滿滿的。而且回到家裏,還提供了和媽媽、弟弟聊天的話題。
兒子倒是比較樂觀,負麵作用是拖拉懶散,我又得不斷提醒他:“即使你真的是塊金子,也得花點時間清理一下周邊的石頭瓦礫,讓別人看見你吧!”
學會放下,追求精進: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更讓人沮喪的是,我家倆娃16,14歲,到目前為止,我也沒有覺得我的教育和提醒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有時候也怕自己的衡量標準不準確,很可能把孩子們往歪路上推。
更何況,即使是真的克服了自己心理、性格上的障礙,也隻是“天時、地利、人和”裏麵,“人和”的一個自我元素而已。天災人禍,不知何時會臨到誰頭上。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與孩子們糾纏,我越來越覺得放下自己的掌控、相信神的設計和引導好像更合理些,自己的心態放鬆不說,孩子們也可以自由發展,更好地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星雲大師出版過兩本書,《人生就是放下》和《人生就要不斷精進》。
我沒有看過這兩本書,網頁-http://www.kaoder.com/?m=thread&a=view&fid=55&tid=578988 裏麵講述:“佛教裏很多話是‘對治悉曇’。對放不下的人,告訴你要放下;對懈怠的人,告訴你要承當......在精進中放下,在放下中精進,才是真精進,真放下。”
我們在群裏針對這兩句話也討論過。到底是放下還是精進?放下什麽?精進什麽?我的體會是:
放下物質世界的欲望,就是放下對外界事物(包括人)的掌控和不切實的期望。
精進精神境界的觀點,就是精進對世界的客觀認知,建立靠譜的價值體係。說具體點,就是精進待人原則和做事方法。
可以這麽說吧:人生需要不斷精進“如何放下”。
文章寫得有點晦澀,主要是自己也沒有完全想透徹,大家將就著看吧。
點點滴滴的個人體會。
任何觀點都隻有一部分是對的!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