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書推薦- “別人家的孩子”也抑鬱 《What Made Maddy Run》

(2018-10-17 11:10:13) 下一個

《What Made Maddy Run》 的作者是Kate Fagan,是我們臨鎮的 Niskayuna High School 畢業的,學校籃球的最佳得分手。她後來在大學裏也打籃球,還在 NWBL 的 Colorado Chill 打了兩個賽季。和Maddy一樣,作者也曾經抑鬱。

我一直以為抑鬱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打壓、強迫得太厲害,這本書讓我有了不同的認知,原來“別人家的孩子”也會抑鬱。

在我看來,Maddy 是一個完美的孩子,健康、漂亮、聰明、還努力。學習成績好,運動能力強,校足球隊曾連贏48場比賽。為了保持體型,業餘跑跑,就跑出了個New Jersey冠軍。而且,Maddy心地非常善良,為別人著想,絕對是“自帶馬達”的“別人家的孩子”。
上照片:

但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陽光女孩,到UPenn五個月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家有16歲的女兒,我想要了解的不僅僅是“What made Maddy run”,更想要知道“What made Maddy want to stop living”?“How can we prevent it”?

Maddy 做事認真努力,和車出去比賽途中,也要讀書學習,是大家眼裏羨慕的孩子。十幾年的生命,應該算是一帆風順。書裏麵提到她的第一次憂慮是在初中升高中時,Maddy擔心自己的成績不夠好,找不到的朋友,在聚會上和閨蜜流露出不安。

朋友們都安慰她說,“沒問題,你可以的,你肯定是能夠找到朋友的,你的成績也不會差”。但這些安慰、鼓勵、確認的話,聽起來很正能量,但並沒有緩解Maddy心中的顧慮。不過的確如朋友所料,Maddy很快在高中找到了朋友,成績照舊很好,而且她的足球也得到教練的欣賞,成為隊裏的主要射手。

十年級時,Maddy就被 Lehigh University 大學的足球教練 Eric Lambinus 選中,不過Maddy希望去藤校,而 Lehigh不是。

一次跑步比賽,Maddy得了個州級冠軍,又引起了藤校的注意,賓大田徑隊拋出了橄欖枝。為了賓大,Maddy跟足球教練Eric反悔了。這是我在書裏看到的唯一一次、由於Maddy的決定而引起別人失望的情況。不過Eric一直非常喜歡、欣賞Maddy,理解並接受她的選擇,而且表示隨時可以幫助她。非常戲劇化的是,Maddy自殺前一個多小時,在街上偶遇的最後一個認識的人恰好就是 Eric。

大學的田徑隊訓練非常緊,一周六次,早起晚歸。Maddy在第一次比賽中,400多人,她跑100名出頭。這使她被受到打擊,畢竟以前一直是頂尖的。大學的學業也不像高中時那麽容易了,上課、作業、考試也不盡人意。兩股壓力加在一起,Maddy不再開心快樂,慢慢也失去了跑步的興趣,開始厭惡田徑隊的訓練。而且,這不開心的情緒也同樣影響學習,Maddy發現自己學習時,很難集中注意力。

察覺到自己的異常,Maddy 還是蠻積極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和《13 Reasons Why》不一樣,她沒有埋怨任何一個人。她和轉了學校的姐姐探討各自的感受,和爸爸媽媽談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朋友們交流,聽詢建議。也見過心理醫生(Maddy對賓大的第一個心理輔導非常失望),尋求專業幫助。她開始回歸教會,希望能得到神的啟迪。在這期間,她還給很多過去的朋友寫信,回憶一起時的美好時光,感恩有機會結識他們,感謝他們對自己的點滴幫助...... 經過漫長的探求過程,Maddy決定把田徑訓練停下來,繼續留在賓大學習,暫時不轉校。

Maddy跟教練約好時間,1月15號,媽媽和妹妹陪她一起去。進辦公室之前,她讓妹妹留在了外麵。教練先是寒暄幾句,誇Maddy非常優秀,短短不到半年,已保持田徑隊裏前五名。媽媽也附和著寒暄,說的都是好事,氣氛不大適合Maddy的退隊表態。

但Maddy已經做好了準備,她知道自己麵對麵說會很難,於是提前花了兩天的時間寫了退隊決定,念給教練聽。信裏具體描述了她的感受,以及做出這個決定的心理路程和做出決定以後的輕鬆感覺。她一邊讀一邊哭,媽媽也陪著她一起哭。我這個局外人也是淚眼模糊,不停地抽紙巾。

信讀完了,教練並沒有認可Maddy的感受,反而表示這種情況很常見,尤其是在剛剛入學這段時間,很多孩子不能適應,停下訓練,錯失自己的美好前程(到底是什麽“美好前程”?)。同時他又建議說,如果Maddy不喜歡現在的教練,可以直接跟他訓練。(這是田徑隊的大頭,主教練。)媽媽聽了,覺得教練是真心為Maddy著想,也附和教練的說法--Maddy決定沒有得到教練和媽媽的認可。

出來後,Maddy就把那兩頁紙的信撕掉了(可見她心中的不滿)。妹妹很驚訝,怎麽會是這樣?不是決定要退了嗎!(我覺得如果妹妹一起進去,可能會幫姐姐一把,2:2 打個平手,比Maddy獨自麵對兩個大人要好些。)

麵對好朋的短信詢問,Maddy回複說,“沒有退,繼續跟主教練訓練。他們對我太好了,不忍讓他們傷心、遺憾。”;“調整一下心態,我也許可以的”。(所以我說Maddy內心善良,不忍傷害別人。)

不忍讓別人傷心,可這壓力並沒有消失,它還壓在Maddy的心上。兩天以後,1/17晚上,Maddy自殺了。她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姐姐妹妹都分別買了禮物。留給媽媽的是一本書,《Reconstructing Amelia》,描述的是一個女孩自殺,但最後媽媽發現她是被推下去的。(Maddy其實也是被推下去的。內心的壓抑,無形,但推力巨大!)
這是Maddy 1/17 號傍晚,在 Instagram上貼的最後一張照片,夢幻般的世界...

 

  到底是什麽讓Maddy這樣做? 

Maddy一帆風順,沒吃過什麽苦,沒遇到什麽難,即使有短暫的不如意,以她的執行力,也如砍瓜切菜,不需要父母親過多的幫助就能夠過去。但這一帆風順,可能沒有給她提供足夠的磨練,當麵對很“大”問題時,可能就不容易跨過去了。

幾周前,兒子在YouTube 上看到說,新世紀這代人,由於家庭的物質條件好,社會環境比較穩定,生活中沒有什麽坎坷,他們會逐漸形成一種觀念,覺得自己的所做所為肯定是對的,從而非常不容易接受與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不一致的人或事。Maddy就是世紀新人。

還有,Maddy上大學之前,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上藤校。進了賓大以後,目標已經實現,但又沒有及時找到新的生活目的,從而失去了生活動力,承受能力也變弱了。

我不想過多地評論Maddy,作為倆娃媽,我還是想要反思一下Maddy的父母,以警醒自己。

Maddy的爸爸

Maddy進賓大後的第二次比賽時,她已經抑鬱了。心理直接影響身體,跑完她就跨掉了。這是Maddy體育生涯裏的第一次,爸爸當時在。不過Maddy很快就恢複起來了,爸爸道別的時候說:“下次XXX比賽場見!”Maddy說:“你確定我能進那個比賽嗎?”(估計這個要求一定成績的。)爸爸說:“當然,我相信你肯定能進!”

短短的對話,顯示出Maddy對自己的不確定,而爸爸的鼓勵性話語,其實也是一種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尤其是在Maddy已經有了不確定的情緒下,同時也阻止了Maddy更深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當Maddy爸爸得知女兒抑鬱,並且有過自殺的想法時,他嚇壞了,可不知道怎麽去排解女兒的痛苦,有時連話也不知道說什麽好,能做的也隻是小心翼翼,默默陪伴。

Maddy的媽媽

Maddy的媽媽也不怎麽理解Maddy。Maddy在社交網絡照片裏總是笑容燦爛。一次媽媽電話上說:“你在聚會上蠻開心的嘛!” Maddy回應說:“媽,那隻是一張照片而已。”這裏讓我反思,作為一個媽媽,我們是否應該多花一點兒時間來體會一下,其實社交網絡裏的女兒並不是她真實的自己,我們是否需要多花些精力來了解真實的Maddy?

媽媽陪Maddy跟教練申請停訓,當教練提出調整訓練時,媽媽並沒有鼓勵女兒說NO,反而順著教練,勸Maddy珍惜這第二個機會,結果讓女兒的希望落空。

Maddy家五個孩子,Maddy是老二,幾個孩子年齡非常接近,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忙碌程度是可以想象的,不可能很多地關注每一個孩子。而Maddy恰好能力極強,因此,父母都非常信任她,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會容易忽略她的問題。

Maddy的教練

Maddy不是不喜歡跑步,她不喜歡的是這種競技性、職業性訓練所帶來的壓力。大學教練不像高中的業餘教練,他們自己也有很大的職業壓力,很容易轉嫁到孩子們身上。

我覺得如果當時教練同意Maddy的請求,然後隔三差五的去找Maddy聊聊,關心一下她的感受,Maddy還是有可能重回賽場。而教練沒有表現出任何對Maddy的關注和理解,在後來的群發郵件裏,都是一些認真嚴肅的希望。比如,讓每個運動員設想新年計劃,他會幫助大家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貌似為孩子著想,實際上可能會把孩子逼到邊緣。

當Maddy跟教練說下午不去訓練時,他回Maddy的話是說:“打電話給我,或見麵再細聊。” 教練並不真正理解Maddy,以為Maddy的決定是一時情緒,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Maddy是個乖孩子,對於停止訓練,她需要得到教練和父母的全權認可。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她完全可以自己掌控,實現起來也易如反掌。

社交網絡

作者還說了很多關於社交網絡對我們的影響。社交網絡上的人有兩個自我: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痛苦、彷徨、糾結。而另一個則是鮮光、亮麗、快樂。而這個美好的社交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我們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自然也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了解。這可能就是為什麽很多人自殺,都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大家看到的是社交形象。這點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觀點。

當然,沒有社交網絡,人也有外在自我,社交網絡隻是把這個外在自我記錄下來,傳播出去,造成更大的影響。另一方麵,也產生更大的壓力。(越發覺得莊子的“真實生活”是多麽的難得可貴。)

個人小世界

作者也用了一定篇幅來試圖解釋,其實人的小世界是跟著自己走的,退卻、回避,有的時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也常說這個理,比較認可這個說法。但我還是覺得應該允許Maddy做她的自己的選擇,知難而退,還是知難而進,作為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需要他們自己去尋找其中的智慧

女兒的分享

我一邊讀書,一邊和女兒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女兒看了Maddy 8歲時的自我描述,脫口而出說“Maddy是個非常情緒化的人”。我問她為什麽得出這個結論?女兒說:“Maddy在俱樂部的欄框裏,寫了‘Nothing’,後麵還放了一個大大的感歎號。”她不說,我還真的沒有注意到這個。

女兒說她還記得自己小學時也寫過類似的東西,盡管有時她也想寫‘Nothing’,但從來沒有真的很坦然地寫過,更不會加感歎號。所以她說Maddy非常情緒化(女兒自己也屬於是比較情緒化的人)。我在後來的閱讀中,的確慢慢體會到這個。Maddy寫給朋友的信裏,有大段大段的感情描述,非常感人的。

讀到Maddy退田徑隊不成,女兒說:“Maddy可能執行能力很強,但似乎不大善於和權威說NO。”女兒說她用了8年級將近一年的時間,體會到自己對學校樂隊並沒有那麽大的興趣。隨著年級的增高,曲子越來越難,她沒時間、更沒興趣練習。也就仗著原有的基礎,還能夠應付上課和表演。當她和老師說退出樂隊時,老師也極力挽留,但她沒有輕易放棄自己的決定,堅決說NO。(心腸夠狠的啊)

  總結: 

為了寫這本書,作者參考了Maddy的日記、手機、計算機,采訪了Maddy的家人、朋友、同學,以及朋友的父母、抑鬱症患者、心理學專家,最大限度、全方位地了解Maddy的具體情況,盡量還原一個客觀真實的表述。作為局外人,我從書中得到的信息,可能比Maddy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全麵。他們不知道這麽多的細節,不了解Maddy的具體感受和糾結,能夠給予的幫助可能真的很有限。

我還沒有讀完,就已經推薦女兒讀這本書,希望她能從中了解一些心理疾病的症狀,了解一下抑鬱是怎麽慢慢形成的,及時考察、反省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求人不如求己,最終還是得自救,尋找自己的出路。

對我來說,書寫得有點亂,過去、現在,家人、朋友,人名也記不清,有時一個章節讀了半天才知道在說什麽(可能也是因為我的英文太差)。做為父母,我的最終體會是:

  • 父母跟孩子關係要非常非常好,孩子有問題,願意跟父母親商量。
  • 認可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多多分享心理路程,理清思緒,盡可能地幫助孩子分析各種可能性。
  • 尊重孩子的最終決定,盡量幫助孩子實現“他們自己”的決定。

推薦大家讀讀這本書,等候大家的分享。

任何觀點都隻有一部分正確!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微笑微笑

有興趣請關注我的微信號。

 微信朋友的分享 

Z:

這本書寫出了抑鬱症患者的心路曆程。看你的讀後感,似乎她的父母並不了解她的苦衷,她的教練更不懂得如何支持一個有抑鬱症的孩子去追求她力所能及的成功。

這幾年我也去聽過不少講座(seminars), 身邊看過不少人在抑鬱症中掙紮,甚至有輕生的。發病之前,都是很有執行力的。幸運者,得到家庭教會學校的支持,休學後得到休息和治療,調整過來,重新走上正軌,繼續學業工作,成家立業;也有運氣不好的,原本就是後媽,自己婚姻也因病破裂,工作上壓力再大,就撐不住了。

像Maddy這樣從來優秀,心理上要求完美,敏感別人的評價,在落後時的容易感到失落。在那種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若是周圍人意識到嚴重性,讓她得到及時的休息、幫助和調整,也許不會走到最後那一步。

真覺得現在哪一行的冠軍都是身體+心理+運氣超強的,哪一點screw up, 冠軍就泡湯了。生活在超競爭的學區裏,希望自己成為孩子的朋友和依靠,而非施加壓力的幫凶。

人生的價值定位在優秀上,其實風險很大。人,要學會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和自己的軟弱,要學會放手,盡管這個分寸不容易掌握。


L:

我自我診斷,在上大學的前幾年,我也有憂鬱症,後來克服了。具體操作就是把對自我的期望值降低,然後學會自我嘲諷,不再太把自己當回事,就不再憂鬱了。現在接受基督教,更是有了理論依據去克服憂鬱症。我們隻要內心真的謙卑下來,把一切歸於主而不是自己,就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中國當時沒有“憂鬱”這個概念,我自己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發現我是屬於高敏感類型的人,這類人感情特別豐富,就像Maddy。我們這樣的人需要有一個渠道去宣泄感情,我靠的是寫作,她似乎是沒有這樣的渠道,可惜了。其實高敏感類的人最合適當作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upudelaclichy' 的評論 :
讚有責任心的人!!!
pupudelaclichy 回複 悄悄話 同意樓下的,不能要太多孩子。照顧不過來還不如不生。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燕麥禾兒' 的評論 :
我的觀察,抑鬱的人有兩種,非常非常善良的孩子最多也就是自殺,非常非常自私(尤其是心中有恨)的孩子可就不一定了。:(
燕麥禾兒 回複 悄悄話 很同意你的第一條,Maddy和她的父母溝通不好,她的父母並不知道孩子心裏真正在想什麽。有憂鬱症的孩子都是非常非常善良的孩子,過度考慮別人感受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這樣的,就不用擔心。:-)(注意,我用了兩個“非常”。:-)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來也匆匆London' 的評論 :
我是天生的樂天派,但我家老公那邊好像有抑鬱傾向,所以一直不敢推孩子。
讀了這本書,對我也是醍醐灌頂。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蓍草為yarrow' 的評論 :
大家一起學習!
我也是別人推薦才讀的這本書。:)
來也匆匆Londo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推薦,一定要讀一下。中國人很多對抑鬱症認識不足,包括我自己,我也是上了個課程才開始了解。
蓍草為yarrow 回複 悄悄話 很好的分享,很好的信息,謝謝!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什麽樣的孩子都可能抑鬱。做父母不容易,真的應該需要有上崗證。:D:D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啊喲,我寧願有個普通孩子,也不願孩子陰鬱,不爭什麽第一,就快樂就行。所以家有一堆孩子怎麽顧得過來?與其放羊,不如就一個,2個最好,有伴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