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養兒育女:孩子朋友圈的演變

(2018-09-06 10:06:34) 下一個

朋友看了《養兒育女:校園霸淩 - Bullying & 被 Bully》問,是不是校園裏有朋友的孩子不容易被霸淩?這個我還真說不好,不過想借著這個話題,聊聊孩子們的朋友圈。

從我家倆娃來看,孩子們的朋友圈一直在變。不同年齡階段朋友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孩子對朋友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

  兄弟姐妹圈  

想當年,我決定要孩子時就想好了:我要兩個孩子,之間差兩歲。小的時候可以一起玩兒,大了以後可以相互照應,遇事兒也有個商量。數量和年齡差好控製,但後麵的願望就沒有那麽容易實現了。

兒子出生時,女兒還是很喜歡弟弟的。不過恰好這個時候開始送女兒去幼兒園。這個階段太痛苦啦!我和老公在家裏都是盡量多安慰和陪伴女兒,兒子由姥姥照顧著。

兒子大約兩歲半,倆娃就可以在一起玩半個小時啦。兒子6、7歲,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兩個人便吵吵打打,時常讓我把對方送到月亮上去。我也曾後悔為什麽要生倆,麻煩多多啊!

再大些,吵鬧加劇,我更煩了,便和他們嘮叨我最初的設想:“本來我是希望你們倆是個伴,能夠相互幫助。可現在看你倆這個狀況,我開始疑惑自己的願望是不是能實現。” 女兒安慰我說:“兄弟姐妹之間,就是應該相互玩耍戲弄(teasing each other)的呀!同學、朋友,每家都這樣!” 弟弟還跟著應和:“是呀!是呀!” 看來是我自己多慮了,人家姐弟才真正走在正道上!

隨著時間推移(還有我的苦口婆心),孩子們逐漸成熟,慢慢學會接受,有時還用點小恩小惠哄哄對方。當然,大多數情況都是姐姐照應著弟弟,尤其是跟學校有關的,時常提醒弟弟該做什麽啦、在哪裏查信息啦。弟弟也就幫姐姐打打遊戲,過過關卡。

  兒子的朋友圈  

兒子兩歲左右,有個媽媽給自己的娃找伴兒,主動找到了我們,此次,陌路人成為十多年的朋友。在這段時間裏,又有朋友陸續加進來,兒子的朋友一下子有四、五個。(猴年效應啊!)

孩子小,不挑人,朋友圈基本上都是父母定的,能一起玩,有吃有喝就行。上兩年學以後,就開始挑朋友了,我注意到這個現象是因為兒子的生日聚會。

兒子8、9歲的生日聚會,去打室內迷你高爾夫。10個人起價收費,兒子隻請了6、7個朋友(已經算上姐姐了)。我讓他再多請幾個,別白白浪費名額呀!結果他給我各種各樣的理由:這個不好,那個不行,誰和誰不能在一起請,他倆一起玩得太瘋......一周前,他剛剛去了一個同學的生日聚會,結果他也不回請。好在我和那孩子的父母不熟,否則真不知道怎麽見人家。

聚會那天,有兩家父母送孩子時,各有個6、7歲的弟弟不想走。我就邀請他們一起留下來,反正名額還有,加上這倆也不到十個人。

玩到一半,這兩個弟弟便開始生事兒,一會兒跑到別的地方,一會兒要插到別人前麵,別人不讓,就生氣發脾氣。我是哄完了這個追那個,心裏難免有些後悔收留他們。而兒子自己挑的朋友,一個個都很乖,很守規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鬧事。從這以後,兒子的朋友圈,我就旁觀了,他挑的朋友比我挑的靠譜。

如果說上小學的時候,我還可以安排孩子們一起玩,到了初中,青春期發育開始,我真的管不動了。和朋友父母安排得好好的,有吃有喝有玩兒,結果人家淡定地說:“不去。” 後來再有人約,我都先請示,免得搞得我總失信。

兒子其實是比較隨和的,和誰都“可以”聊聊玩玩,隻是關係淡淡的,即使是非常喜歡的朋友,他也從來不主動聯係。三年前認識一個孩子,他非常喜歡,關係一下超過了從兩歲就開始玩的那幾個朋友。但去年倆人在不同的足球隊,學校接觸也不是很頻繁,整個暑假雙方誰也不主動聯係對方,絕對沉得住氣。不過現在一開學,倆人仍舊是好朋友。

還有兒子上學前班時,認識了鄰居 R,兩個人到現在為止,仍舊相當不錯。去年又通過 R的介紹加進來T。而另一個鄰居男孩 L,離我家最近,我和 L的媽媽也非常要好,兩家來往相當密切,但兒子和 L就是不來電,盡管 L和 R、T也很要好。

不過,我家兒子是屬於非常有主見的那種(絕對親生的!)。用我小的時候姥姥對我的評價來說他,一點不為過:“別看蔫不出溜地不說話,心裏主意正著呢!誰的話也不會聽!” 如果沒有足夠強的邏輯來說服我、足夠好的利益來誘惑我,我的確不聽別人的意見,包括所謂權威人士。兒子把這個特點更極端化了,所以他的朋友圈經曆可能並不普遍。

  女兒的朋友圈  

女兒在中國孩子當中沒有同齡的朋友,一個大兩年,一個大一年,後來又有一個小一年。小中女一旦到了中學,就都開始認真學習,大她的朋友很快就沒有時間一起玩了。所以女兒大多數就跟著弟弟的朋友們一起鬧,隻要有共同興趣,比如讀書、打遊戲,看卡通,她可以和小她5、6 歲的弟弟們聊得很High。

女兒在學校裏,尤其低年級時,好像並不怎麽在乎什麽朋友,至少沒有怎麽提過這事。四、五年級時,她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倆人都酷愛讀書。周末約來一起玩,就是趴在床上共同讀一本書。一個快,一個慢,中間的書頁擋著倆人的臉,一趴就是幾個小時。後來在這個朋友的生日聚會上,又認識了兩三個亞裔女孩兒。

女兒不像兒子那麽淡定,她蠻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剛上初中時,時常和我抱怨沒有朋友和她上同一節的課。學校大,音樂、美術、外語都有不同的選擇,每個學生進度也不一樣,即使相同進度,也有並行班。女兒朋友又少,有時候,一天都見不上朋友的麵。我說,“你上了這麽多年的學,每年換同學,基本上年級裏的孩子都認識了吧!怎麽會沒有朋友?” 女兒表示,一起上課,如果沒有一起的課外活動,同學之間不大容易建立密切的朋友關係。而且一旦別人已經建立好的朋友圈,外人也很難再加進去。

七年級,班上新來了一個女生,鎖櫃正好和她挨著,女兒趕緊主動打招呼,一下子熟絡成好朋友,再加上原來的朋友和連帶,漸漸形成了一個十來個人的朋友圈。裏麵有白人、黑人、日本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人,信仰上有基督教、穆斯林,也有不信教的,但她們都熱愛學習,喜歡讀書。九年級的畢業舞會上,女兒說她們成為舞會上最熱鬧、最受關注的一群孩子。

十年級,女兒的朋友圈基本上就散了。不光是學習進度不同,學習方向和就業興趣都開始影響課程選擇,再加上有人談戀愛,大家都各忙各的。不過,到了這個年齡,女兒的這些朋友們似乎都比較成熟了,朋友之間的親密悄悄話之類的,也沒有那麽重要了。大家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交流方式更接近成年人啦。有人張羅活動,就一起聚一下;沒有活動,就各忙各的。

參加學校的各種運動隊對建立朋友圈也有幫助,女兒現在和幾個花旗兵隊友走得比較近。我覺得和隊友裏高年級的學生來往,有助於孩子成熟。孩子隻要不是太偏激,大孩子還是蠻願意幫助學妹們成長的。

  校園朋友圈  

關於校園朋友圈,我特地問了倆娃的觀察和體會。

兒子把學校裏的孩子分成幾類。

1、Popular kid

這類孩子一般在某些方麵有讓人喜歡、欣賞、羨慕、崇拜、或害怕的東西。孩子周圍一般都會有一些追隨者。

對這個,我也有所觀察和了解。兒子小學運動會,我去運動場幫忙,見到一個高個子的男生,第一名跑到終點時,十來個孩子圍過去,一個個仰視著他。高個子孩子也挺友好,不時拍拍小個子們的肩膀和後背。這不是popular kid,啥是?

兒子的一個朋友,成績好、體育好、個頭高。平時話不多,但說起來頭頭是道,老師、同學都喜歡,絕對的全方位 popular kid。(不過兒子在學校裏,從來不主動和這個朋友有過多的交流,兒子不喜歡被人注意。)

一個活躍的家長,認識不少的校長和老師,在學區裏有不小的影響力。孩子仰仗著家長的知名度,在學校裏有點兒跋扈,也有不少的同學圍著。

2、想要成為Popular kid 的孩子

自己想要成為Popular kid,不願意隨便迎合別人,但又還沒有達到那個popular的程度。

他們有的比較講究穿戴,有的會模仿popular kids的行為活動,尋找機會建立自己的圈子。這個現象在初中似乎比較明顯,可能是因為青春期發育,孩子們想要建立自我。

兒子說,想要成為Popular kid有兩個方法:一個是發展自己的一技之長,一個是等現有的Popular kid 提攜一下。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我就不知道了。

3、有時候想要成為Popular kid 的孩子

有些孩子,大多數時候不怎麽在意自己是否popular,但有的時候也想要建立一定的知名度。兒子說他的朋友裏麵就有這樣的,隻是程度不同。

4、獨行俠

兒子屬於這類的,他對自己的描述是:“I am just the nerd who sits quite at the corner and gets 100.” 隻是上學這麽多年來,我還沒有見到過幾個100。兒子有比較固定的想法,不容易被人左右,安靜地過自己的日子。

關於校園霸淩,兒子說中學裏基本上見不到,但朋友之間時常會有相互捉弄、開開玩笑的情形。一旦有人真的不高興,大家也都適可而止。


女兒把校園裏的人隻分為兩類。

朋友:她在乎的,可以滔滔不絕聊好多。
非朋友:在她腦子裏沒有什麽空間,抱歉,無可奉告。

關於校園霸淩,女兒說:“沒有啊!”

 

====================
囉嗦了半天,大家不難看出,孩子真的各自不同,有些方麵相差甚遠。孩子有什麽樣的朋友,完全取決於孩子是什麽樣的人。這個道理對成年人也適用,人以群分嘛!

兒子選的朋友,都比較安靜,做事靠譜不出格,成績不是最好,但也不差。女兒的朋友的共同特點是:喜歡讀書,私下裏狂聊,但公共場合比較安靜,非常注重學習成績。六、七、八,三次年級第一,都出自女兒的這個朋友圈。

很早就聽大娃媽介紹說:“將孩子推到一個好的朋友圈裏,父母就不用操心了。” 我現在非常認可這個說法。但這裏的“推”,絕對不是父母挑幾個這樣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來幾次play dates 就完事大吉。這個“推”,是教育、引導自己的孩子走在正道上,“好孩子”才有“好朋友”!

大家共勉!

點點滴滴的個人體會。
任何觀點都隻有一半是對的!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微笑微笑

有興趣請關注我的微信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