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養兒育女:孩子的小毯子 -- 安全感

(2018-07-19 08:39:26) 下一個

曾經看到一個媽媽的分享:孩子有個真愛的小毯子,用了好幾年,磨損很厲害,就是不肯丟掉。最後和孩子商量,買了個一模一樣新的,巧手媽媽把舊毯子縫在裏麵,孩子接受了,媽媽也鬆了口氣,希望這回可以用到高中畢業。

必須承認,我讀帖時有點兒小感動,非常佩服這個媽媽的耐心、用心、和愛心。可過後仔細再想,總是覺得有點不對勁。

在美國,吸奶嘴、手提毛玩具、或懷抱小毯子的孩子挺常見的。剛來時看到這些,覺得還挺可愛。

但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再看到這樣的孩子時,我心裏總會滋生一絲絲憐憫。特別是自己有了孩子以後。聽到、看到不少例子,孩子的依戀物壞了、丟了、或忘帶了,大哭“一”場可能算是幸運的,有的會持續好多天,甚至更久。

 

孩子有依戀物並不是孩子的問題!

孩子弱小,需要被照顧和養育,生存本能驅使他們要尋找完全可以信賴的依靠,不僅僅是衣食住行,還有精神安慰。孩子從父母親那裏得不到足夠的關心和陪伴,自己又不能疏解,可能就會找個依戀物做精神慰藉和寄托,一旦需要,可隨時與之進行傾訴和聆聽的幻想互動,慢慢形成習慣。

這應該也是我們常說的心理缺乏安全感的一個表象。在沒有獨立之前,孩子們的確需要一個全權的依賴,我希望他們能夠找到可以依靠的親人,並在親人的幫助下逐漸培養自己積極尋求幫助、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天天抱著個玩具熊、小毯子。

 

不希望孩子依戀物件,並不等於不允許,父母的不允許其實是把他們推得離自己更遠了。

一旦發現孩子有依戀物傾向,我會盡量多花時間陪陪他們,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慢慢淡化依戀物的作用。和父母一起互動、玩得開心的孩子一般都會在短時間內忘記自己的依戀物。

說實話,我的這個體會在孩子小的時候並不是很清晰,孩子成長過程中也不是沒有過依戀物。好在他們都還比較皮實,磕磕絆絆、懵懵怔怔地也長大了。

女兒剛出生時,跟風兒買了假奶嘴。結果,她吸幾秒鍾就發現被騙,馬上用舌頭給頂出來。

幾個月大時,開始吸左手的大拇指,每次睡覺前必須吸。我也不喜歡她吸手指,見到過幾個咬指甲的大人,手指頭挺難看的。但姥姥說,小孩子都嘬手指,沒關係,大了就好了。於是,我也就沒有怎麽管。

吸手指有一樣好處,不會忘了、丟了,當然,還是難免會“壞了”。女兒10個月大,下麵兩顆小牙冒頭,吸的時候把大拇指的皮嗑破了,再吸就會疼。兩天後,自己就把這個習慣連根除掉。

兩歲時開始去幼兒園,因為沒有依戀物,自然也沒想過要帶什麽,女兒足足哭了三個月。好不容易好點兒,我們又搬家換地,於是又開始天天哭(隻是早晨)。後來幼兒園老師流動異常頻繁,似乎天天早晨見到的都是新老師。看著她痛苦的小臉兒,我心裏也非常難過。忍到三歲,仍不見什麽起色,就又換了一家。

新老師有經驗,建議讓女兒帶張全家福上學,她在幼兒園想我們的時候可以看看。女兒把照片全天攥在手裏,還真的不再哭了。雖然她是很小心的孩子,但照片也很快就皺了,細心的老師用朔料膜把照片兩麵都燙好,做成結實的卡片。這張全家福卡片一直陪伴女兒到上小學。

在幼兒園裏,女兒離不開這張照片,但一到家就放到一邊。很快,又在老師的建議下,每天回家前就把照片留在幼兒園裏。再後來做活動如果需要兩隻手,老師就建議她把照片放在自己的櫃櫥裏(老師告訴我的),不再一直拿著了。大家誰都不去強調這張照片對她的重要性,完全讓她自己決定什麽時候需要看,什麽時候需要放下。慢慢的,這張照片的作用也就消弱了。

現在想想,真的應該好好感激這個老師,不僅讓女兒緩解了離家的痛苦,同時也沒有過多依賴身外之物。她真正依戀的,究竟還是照片裏的人。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兒子比女兒小兩歲,可能是因為姥姥一直24/7照顧他到兩歲多,安全感比較強,好像從來沒有依賴過任何東西。哦,對了,他喜歡玩具汽車,兩歲以前睡覺時,手裏經常攥一個小汽車。不過兒子不挑樣,什麽車子都行。姥姥在床頭櫃上放好幾輛,隻要兒子一找,就遞過去一個。

 

親子關係好,可以慢慢引導孩子放下小毯子。

對於開篇提到的情況,我覺得父母要注意一下親子關係。也許有人會說:“瞎擔心,沒有見過懷抱小毯子的高中生!”我也知道高中生不會抱著毯子上學,其實遠遠在上高中之前,孩子就可能迫於朋友的壓力,早早地放下毯子了。不過我更希望的是他們自己真的不再需要毯子,而不是因為覺得抱毯子難為情而被迫放下。

對於有依戀物的孩子,父母需要多花點時間陪聊、陪玩兒。如果實在太忙,可以讓孩子陪自己一起洗菜、做飯、收拾屋子。不要強調孩子對依戀物的依賴,不要提醒孩子時刻帶著小毯子。

孩子玩得開心,走的時候忘了拿毯子,父母如果注意到了,就悄悄地幫忙收好, 等他想起來要的時候再給,同時提醒孩子:“嗨!沒有小毯子,你也可以玩得很開心呀!或許你並不一定那麽需要它!” 讓孩子慢慢體會自己的獨立能力。

如果大家都忘了,千萬別埋怨孩子丟三落四。給孩子個擁抱,安慰一下:“小毯子肯定在家裏等著你呢!回去以後,告訴小毯子你都看見什麽?玩了什麽?”

不小心真的丟了,恰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學習“斷舍離”。“小毯子陪了你這麽久,可能自己去探險了,想體驗一下獨立的感覺。”;“小毯子找到新朋友,可能正在和新朋友講述你的故事呢!”;“你長大了,可以不需要小毯子陪伴了,小毯子去陪需要它的孩子們去了。”;“你有爸爸媽媽呢!你也可以把以前和小毯子講的跟媽媽講。”

總的來說,作為父母,我們最終是要培養孩子獨立,靠自己的行動能力立足於社會,而不是依靠外界事物和環境。我希望孩子遇到問題,能夠沒有任何顧慮地跑到我麵前來哭訴、尋求安慰和答案,而不是抱著個小毯子,縮在角落裏默默掉淚。

我家倆娃14、16歲,我還在繼續運用這個道理。兒子天天打遊戲,我目前正在努力尋找各種各樣他能接受的親子互動,希望能成功地把他從遊戲、YouTube視頻上拉開,哪怕是暫時的。今年暑假,我鼓勵女兒教兒子Java編程,效果似乎不錯呢!這兩周家裏有客來訪,可以湊足四個人打牌,玩得也很開心!大家還有什麽高招,請一定多多分享!

 

關於“陪睡”,多說幾句

大多數孩子睡覺時,都要抱個毛玩具或小毯子。我總覺得美國推崇從小讓孩子自己睡,可能有點兒不夠人道。

老大照書養,女兒三個月大時,我們訓練她自己入睡(這可能就是她吸拇指的原因)。本來好好的,她嘰裏咕嚕翻翻身就能睡。但到了7、8個月左右,死活不肯了。試著讓她哭過幾次(Cry it out),後來實在不忍,就把她的小床搬到了主臥室的大床旁邊,我伸手能摸到她。

兒子一直是姥姥陪睡,兩歲左右,夜裏醒來,非要媽媽不可。姥姥抱著哄20分鍾都不行,隻要我一過去躺在他身邊,他便倒頭大睡。沒辦法,盡管姥姥很失落,我還是把兒子也挪到我床邊。

老公說這樣不便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我跟他辯:“我從小沒有條件自己一個屋,一直都有人陪睡,小的時候是哥哥、姐姐,大點後是姐姐和姥姥,上學住校有同學,工作以後有同事,結了婚以後有你,你看我現在不獨立嗎?” 他說不過我,我就繼續陪倆娃。(我家陪睡,向來都是每個人自己的被子,從來沒有合用過。)

女兒5歲時開始自己睡,她是台階型的成長方式,可以就是可以,從來不鬧。兒子要到6歲左右才肯,但斜坡式的不穩定,經常要擠過來。結果女兒也學樣,時常又是三人擠一起。(現在都獨立睡了,我倒是常常覺得有點兒寂寞。)

很多的夜晚,孩子們睡下時,我還在廚房裏收拾;早晨我起來時,他們還沒醒。其實孩子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到底睡在哪裏,他們要的隻是媽媽的一個承諾,一個心安。

多多順著孩子陪陪他們吧!他們心安,我們才會安心。

有網友說:不要這麽誇張, 孩子自己有個心愛的小東西,毯子毛熊之類的,挺好的,哪裏來的這麽多瞎磨嘰!
我的回複是:我的確比較小心,畢竟是我沒有征求孩子的意願,就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總是得小心伺候。孩子不會表達,我也隻能通過表象來猜測孩子們的心理。猜對、猜錯,神知道。而且我還相信:擔心的不用擔心,不擔心的才需要擔心。

看我家弟弟的睡姿,絕對心安!嘻嘻

有興趣請關注我的微信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Norstar' 的評論 :

謝謝你的留言!

我的確比較小心,畢竟是我沒有征求人家的意願,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總是得小心伺候。孩子不會表達,我也隻能通過表象來猜測孩子們的心理。猜對、猜錯,神知道。:D
Norstar 回複 悄悄話 不要腫麽誇張,好吧? 孩子自己有個心愛的小東西,毯子,毛熊之類的,挺好的。哪裏來的這麽多瞎磨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