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我家倆娃爸寫的。
以前我倆因為觀點看法的不一致,沒有少吵架。這幾年查經、讀書、學習、思考,我的生活態度發生了改變,他也逐漸開始變化。當然,也可能是倆人都老了,沒有那麽大的火氣吵啦,反正現在倆人觀點似乎是越來越一致。
這篇文章是他針對北大校長道歉事件的一點體會,我沒有追蹤這個,但覺得老公分析得比較客觀,貼出來與大家分享。下麵是他的正文,()括號裏的話是我的閱讀體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礫石篇】質疑與焦慮
最近這兩個詞成為網上熱詞,是好事,反應了大家對教育的關注和思考。今天跑步時也不免想了想,跑步思考兩不誤。(見過一個老美,他也是鍛煉的時候思考。我一般是在洗碗、開車、斬草的時候亂想。)我也是學理工的,語文水平很差。幸虧那時考大學語文隻占100 分,得以蒙混過關。表達不當之處,歡迎不同意見,隻要不跨省追捕就行。(難怪我家倆娃表達能力有限)
1. 質疑
質疑是批評思維的其中重要一點。質疑比懷疑要更嚴肅,更深刻。但在這兒姑且不深究其差別吧。批評性思維我以前沒有學過,後來還是從老婆和女兒的交流中偷聽到的(得意......)。趕緊查查網上補補課。
適度的質疑是一個人或社會成熟的一個標誌。不滿足於填鴨式的接受,而是懷疑,分析,判斷,從而得出自己的意見。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個平衡度。我們學的辯證論及中國道家的陰陽平衡,講的都是事物的平衡和兩麵性。如果質疑過度到懷疑一切,那就進入虛無。在哲學上也許可以接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確是會造成負能量和混亂。
其實林校長並沒有完全推翻質疑。在他的致辭中提到“不同觀點的碰撞,辯論,質疑甚至批評是有益的”。他並認為“我們需要在價值層麵建立共識與確信”(http://www.sohu.com/a/230518999_372467)。我的理解是他認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懷疑過多,缺乏共識和確信。所以他的“質疑與焦慮並不能創造價值”這句話單獨看很有問題。但加上前後句(context),還是可以理解他的意思的。造成這麽大的誤解一方麵是他(或他的秘書)語文水平不夠,另一方麵我想讀者沒有對Context進行理解。(斷章取義害死人)
2. 焦慮
焦慮是一種由於緊張,激動,無知,不確定引起的心理過激反應。這是人對外環境的一種正常的反應。能給人帶來動力。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焦慮的經曆,焦慮是難以避免的。處理好了,是很好的動力,處理不好,轉為病態,需要醫治。社會也是,曆史上多少文明就是在過度安逸中被相對落後的野蠻民族給打敗的。(國家需要防患於未然?)
林校長的致辭中,點到了當今社會在快速發展中帶來的“焦躁不安”。我認為是對當前社會的一個正確判斷。所以林校長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告訴大家焦躁不能產生價值。他試圖讓各位消除焦躁。我個人認為他在這方麵碰到了一個極大的雷。消除焦躁不是大學校長在一篇致辭中能解決的問題。這是個廣泛深刻的社會問題。簡單地讓大家不要焦躁,沒有說服力,反而引起反彈。(這點必須支持,對問題的過多地強調,不論是支持還是否定,都會使問題更加激化!所以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民間爭論一下沒有問題,但不宜上綱上線)
在網上有不同的聲音,有的人把一句話拎出來批評一頓,可能一時痛快。但也是失去了理性全麵的思考。也有人出來說林校長是個好人。但這其實和學術水平沒有關係。我覺的我們要用批評冷靜的思維來質疑,分析,判斷。任何事情都有其前因後果和兩麵性。這是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做到的。
還有一點就是分清事實(Fact)和 意見(Opinion). 這也是我從女兒和老婆的對話中學到的(再次得意一下,家中閑聊很重要!)。孩子的學校有這種練習:給他們一段文字,讓他們從中挑選出哪個是事實,哪個是意見。這也是批評性思維的一個方麵。這是任何有意義辯論的第一步。這個看起來容易,其實挺難的。因為有的東西會介於事實和意見中間。有的也許就是半事實。從中甄別出來需要長久的訓練。比如,林校長讀錯了字,這是個事實(Fact)。這個幾乎沒有必要爭論。林校長這篇致辭水平不高,這是意見(Opinion)。大家可以爭論,個人可以有個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麵是我曾經寫的關於 Fact 和 Opinion 的一些理解)
事實(Facts) :在宇宙中存在的實體物質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
觀點(Opinions):人的大腦中產生的抽象理念,隻能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是人的主觀取舍。
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事實一旦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就可能有真假。
觀點雖然是主觀意念,但如果它描述的是客觀自然規律,也算是事實。
謝謝你回帖!我沒有寫過什麽論文,還真的不知道這個過程,學習了。
謝謝推薦。
看來你也是蠻認真的人。
推薦讀書:《Too big to know : rethinking knowledge...... 》 by David Weinberger,裏麵講述的就是信息時代“追求真相”的困難,可能和你會有些共鳴。
書裏講述了 knowledge 的重新認知和定義。記得一句讓我驚異的結論:事實數據越多,越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