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養兒育女:拉琴!拉琴!拉琴!-說說Suzuki教學法

(2018-05-29 09:03:54) 下一個

彈鋼琴,我自己沒有經驗,但畢竟倆娃彈了好幾年,多少有點兒體會。拉小提琴,連孩子都沒有真正拉過,更是道聽途說啊!

嘻嘻嗬嗬

女兒四年級時,決定參加學校的弦樂隊,拉小提琴。剛開始兩個月,隻是抱在懷裏彈彈撥撥,找找左手的位置。兩個月以後,開始用脖子夾琴,很快她就抱怨後脖子疼,我趕快趁機會勸她停了,等到五年級去吹打樂器隊吧。

我本人不喜歡小提琴,也不喜歡二胡,這些弦樂對我來說總有點兒淒淒慘慘戚戚的感覺。大提琴還行,但也屬於是憂鬱型的。所以我骨子裏從來也沒想讓孩子們學任何弦樂。今天我是想聊聊從書裏麵看到的 Suzuki Method -- 鈴木教學法。

小孩子學琴之前,我對麵的鄰居朋友 J,(在《養兒育女:彈琴!彈琴!彈琴!》裏麵提到過)借給我一本有關Suzuki 的書《To learn with love》。這個可能是我閱讀的第一本教科書以外的英文書,當時讀得很慢,在家裏放了兩三年才還給她。即使是兩三年,我也沒有完全讀完,不過對書裏麵描寫的 Suzuki 的生平和學琴的事兒比較感興趣,記得也多些。

Suzuki 的故事:
鈴木家族開樂器工廠,Suzuki 爺爺輩兒做的還是傳統的日本樂器。到Suzuki 的爸爸那時,西方文化開始往東方傳播,他爸爸接觸到小提琴,一下子就非常著迷這個樂器。一次有機會,他通過朋友把一個小提琴的演奏家的琴借回來,僅僅一個晚上的時間,他把琴盡可能詳細地畫了下來,從此開始研究做小提琴。竟然就照著他描繪的圖,把小提琴做出來了!(絕對的牛人!沒有Google 和 YouTube 啊!)

Suzuki 在這樣的家庭裏出生,從小在爸爸的工廠裏做工,好像並沒有學什麽樂器。17歲那年,有人送給他一個留聲機,大唱盤裏有一首小提琴的曲子,他聽了非常喜歡,於是就自己琢磨,把耳朵裏聽到的聲音拉出來了。真不愧是父子倆,爸爸照著提琴的樣子就能做出小提琴,兒子聽著小提琴的樂曲,就能夠學會演奏。

二十多歲時,Suzuki 在朋友的幫助下說服爸爸,去德國學小提琴。書中說,愛因斯坦曾經做過Suzuki 的監護人,有一年半之久。Suzuki 對愛音斯坦的小提琴水平讚不絕口,說他拉得非常優美,絕不是我們想象中擺擺樣子的業餘愛好。(跨界牛人啊!)

書裏描寫 Suzuki 在德國學琴時的一個情節,我記得很清楚:一次,琴譜非常難,他每天要練五、六個小時,連續練了兩個星期都過不了,但他看到有些同學兩、三天就能過。這個例子不僅描述Suzuki 練琴是多麽努力,也不禁讓我慨歎天賦的強大作用!不過也可能是因為Suzuki 學琴起步太晚了,畢竟17歲才開始。但也有可能是他不適合小提琴演奏,可能更適合教小提琴。

Suzuki 教學方法:
Suzuki 教學方法主張的是從小就開始熏陶、培養。他的基本觀點就是:每個日本人都能說日語。引申之意就是:隻要從小培養,每個人都能夠學會拉小提琴。(或任何事)

我們先來想一想,小孩是怎麽學習母語的?如何將母語學習映照到小提琴的學習上?

小孩子學語言,一出生就開始聽,一歲多開始說,兩歲多開始說蠻長的句子啦!(當然,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有所區別)我知道一家搞新聞的,他們家小孩學中文,從兩個月開始,每天中文環境四個小時,一周七天,從不間斷。即使到了青少年,每周還要口語對話12個小時。Suzuki 教學法裏也講到,每天要聽琴、玩琴、練琴三個小時,和語言學習基本相符。再說說幾個例子:

  • 第一個還是莫紮特。莫紮特的爸爸就是宮廷樂師,家裏麵除了鋼琴、小提琴,沒別的什麽東西,所以莫紮特天天就是在琴上爬來爬去。而且,莫紮特有個大他五歲的姐姐,也是高於常人的音樂天才,從小跟著爸爸學鋼琴。莫紮特的媽媽也會彈琴,所以莫紮特出生後,不僅僅是在琴上爬來爬去,估計耳朵裏麵聽到的琴聲也很可能多於話聲,完全符合Suzuki教學方法的要求。
  • Kenny G,就是吹薩克斯風《回家》的那個人,我知道他兒子也吹薩克斯風,我想也許多少受到他爸爸天天在家裏吹的影響。這其實和我們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沒有什麽區別啊!
  • 朋友圈裏,我沒聽說過誰家是嚴格遵循的Suzuki 教學法學樂器,不過我倒是在油管視頻上見到過一個打台球的例子。兩歲半的小男孩,用那種小的台球桌,可以一杆收拾完桌子上所有的球。他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都非常喜歡打台球,經常在家裏打,他也從小就玩兒。他八個月大的弟弟,已經是抱著台球杆兒睡覺了。
  • 亞裔籃球名人林書豪在他做的視頻裏也說過,球不離手。吃飯、學習、睡覺的時候都拿著球,時時玩耍。
  • 還有就是書上說的,Suzuki 教學法的確使不少的人(包括日本人)成為國際樂團的小提琴首席。

演奏技巧和感情:
在彈琴那篇文章裏麵我已經提到過,天賦這個東西是不容忽視的。Suzuki 自己那麽努力的練琴,但他沒有成為小提琴演奏家。我不知道Suzuki 的孩子、孫子輩都做什麽的,不知道是否有人做專業演奏,書上沒有寫。

音樂演奏不僅僅是技巧上的訓練,更多的還需要感情上的領悟和表現,據說不少鋼琴大師的指法都不完美。我覺得Suzuki 可能在技巧方麵有天賦,但對於感情表達可能要弱一些。他爸爸能夠照著小提琴的樣子就能做出小提琴,而他照著留聲機,就可以學會拉小提琴,技巧方麵的天賦應該是極高的,這個技巧天賦也恰好幫助他成為出色的小提琴教育家。

書裏麵講,因為Suzuki 教學非常普及,所以他的學生很多。不同的校址,Suzuki 不可能去觀看所有的匯演,但是,他能通過聆聽匯演的錄音,就可以“聽”出學生拉琴的站姿、肩膀的緊張程度、胳膊的高低、琴弓的拿法,蠻神奇的吧?

說起技巧,我又想起一個朋友的兒子。去年在兒子的要求下,朋友花大價錢買了一個德國琴弓。孩子用新的琴弓拉了半年多,學校的樂隊老師沒有發現,外麵私教也沒有發現,倒是孩子自己看油管視頻,發現他拿琴弓的手法有錯。自己糾正了手法以後,音色立刻好了很多。不過朋友也承認,兒子拉得很認真,琴技也相當嫻熟,得到不少的讚美,但總是覺得缺少點兒感情味道。

結論:
每個日本人都會說日語,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拉小提琴,這個說法沒有什麽不對。問題是每個日本人的日語表達能力都不一樣。能說,並不代表都能夠說得清清楚楚、條條是道;能拉,也不一定都能夠拉得嫻熟優美、動人心魄。

大家可以用Suzuki 教學法,但需要小心想想:孩子一天能有幾個3、4小時?我們又怎麽知道孩子的天賦到底在哪裏?人生隻活一次,不可能從頭再來,三思而後行。

我自己更傾向跟著孩子的感覺走。Suzuki 17歲才自學小提琴,照樣可以成為小提琴教育家,無需擔心起步太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話:
群裏經常分享勵誌篇,勵誌篇沒有什麽問題,隻是在勵誌的同時要體會到天賦的區別。很多人傾向人定勝天,相信隻要努力,就能夠成功,如果你沒有成功,就是你努力得不夠。其實天時、地利、人和,努力也隻是“人和”裏麵的個人因素,能不能“和”已經是控製之外,另外兩個--“天時、地利”--更是人很難掌控的。

有一次在微信群裏麵,大家探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有朋友質疑說:人是需要思考的!我當時讀的書裏麵,作者也恰好強調說“人是需要思考的”。那這句話錯了嗎?我到網上一查,真的發現這句話的問題。

原文的出處是:Man plans, and God laughs。翻譯成中文應該是:人類一計劃,上帝就發笑。思考,是想,是學習,是發現;計劃,則是預計、設想未來。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

周易裏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我們能做的隻是“自強不息”, 千萬不要太多指望“天道酬勤”。而且,也隻有這樣,才有可能理解別人、接受別人,才有可能做到“厚德載物”。

又跑題太遠了!鬼臉

 

有興趣關注我的微信號,請長按下麵的二維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