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區家長交流群 - 從係鞋帶到玩遊戲,吼叫打罵不好用!

(2017-11-09 08:08:18) 下一個
目前正在讀《The happiness project》by Rubin, Gretchen,還沒有讀完,很喜歡作者積極向上、說幹就幹的麻利勁!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文學城熱門博主“為寫而寫”也讀了這本書,並寫了讀後感《幸福的生活從哪裏來》的係列
 
我讀書全憑自己的喜好,記住的多是“自己”覺得對“自己的生活”有用的內容,對別人來說,可能有點“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感覺。針對群裏父母和孩子們的struggle,我結合《The happiness project》的學習體會,聊聊自己的感受。首先我承認,大家經曆的這些我都經曆過,吼叫、打罵我也都做過,而且現在也還做,今天早晨還和兒子鬧了一下 。
 
《The happiness project》作者的家庭、事業都不錯,不過書中的確提到,她有過幾年的抑鬱症,現在盡管已是過去,但還是覺得生活中缺點什麽,於是生發了這個 happiness project 的想法。她讀了很多有關happiness的書,為自己設計了一個為期十二個月的 project 來實現 happiness,一個月主攻一個主題。書裏分享了她的十二主題內容以及如何用她學到的東西來完成這個每個主題。我還沒有讀完書,這裏借用一下“為寫而寫”總結好的內容:
一月養精蓄銳,二月夫妻恩愛;
三月自強不息,四月為人父母;
五月休閑娛樂,六月新朋舊友;
七月錢與幸福,八月精神生活;
九月追求真愛,十月活在當下;
十一月知足常樂,十二月追求完美。
 
前天讀三月的部分,聽到“成長讓人happy”時,頓覺醍醐灌頂。結果的到來並不一定帶給人更多的happiness,比如人生大事-結婚-的到來,其實帶來更多的是茶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盼望已久的孩子的出生,則帶來的是尿片、奶瓶和不能睡整覺的夜晚。如果能夠學會享受成長過程中一點點的變化,這才能給人帶來持續不斷的happiness。作者用了她爸爸的一個例子:老爸打網球很多年,後來不打網球改高爾夫了。作者問爸爸為什麽,爸爸說他的網球開始退步了,而打高爾夫球的水平漸長。我想作者老爸這把年紀,選擇打高爾夫球應該也沒有什麽遠大誌向目標,但的確可以從中看到“成長讓人高興”,高興使人更希望成長。不過這個老爸也是個明智的人,選了高爾夫,而不是打冰球,否則開心沒有,到很有可能摔斷胳膊腿的。
 
成長有很多種,@疏影 說的“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自身修煉的過程”,@James Y  也說“養娃感覺對大人也是一個再改造,不斷渡劫的過程。熬過去,就成佛,如佛般心境平和、處事不驚了。” 我也覺得成長第一步是自我成長(自修),我可不要做一個“下個蛋,然後逼著孩子飛”的鳥。
 
孩子從小到大,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成長過程,(不像老年人得轉方向,尋樂趣。)我們做父母的,如果能專注在孩子們身上的點滴進步,也同樣會感到快樂同時孩子們在父母的關注下,看到自己的進步,也會很開心,有可能願意做得更好,形成很不錯的良性循環!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不可能一天、兩天就長大,也不是一年、兩年就成熟,這就需要父母心存愛意,精心守望。
 
自我成長、幫助孩子成長,如果還有精力,可以幫助周圍的朋友們成長...... happy 不斷!(這其實也是我的私欲......)看似各種不同的成長, 其實就兩個--自修和助人,完全符合老祖宗的陰陽理論,兩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織在一起,密不可分。我讀書是我的“自修”,也是別人的“助人”;將書中的方法用到孩子身上,並分享給大家,是我的“助人”,是別人的“自修”;成長的快樂讓我們更熱愛“自修”。真的是“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天宇 說的“我覺得很多事情是說起容易,做起難”可以用在這兒了,如何成長,做起來難。不過再難也得做,孩子都是我們自己當初要的,他們可沒有求我們。下麵這個例子,我自己覺得可以算是個小成長,至少是我想要成長的方向--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
 
今天早晨聽的恰好是《The happiness project》的四月內容,繼續借用“為寫而寫”的話,“是說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實在不要成天板著臉虎著臉吼孩子。就跟嘮叨老公沒用一樣,嘮叨孩子也沒有。作者強烈推薦了一本書,就是《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這本書最精華的部分就是提醒父母要 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這本書我聽說過,但沒有讀過,“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 我也知道,但似乎並沒有在生活中click。今天早晨和兒子鬧別扭,緊跟著就聽到這段,一下子就click了:就是要先順著孩子的感受接一句,等他意識到你對他的理解,情緒緩和以後,再說BUT的部分。具體故事是這樣的:
 
兒子要一塊布來擦笛子的裏麵,我讓他用姐姐以前擦黑管的那塊。布有點大,沒法用他慣用的方法來清理,我就用我的方法演示給他看。OK,是有點大,我自己也試了三次才成功的。兒子說:“這個太費時間了。” 我當時就火了,早晨呀,當然沒時間了!大家都理解的。於是我頂了他一句:“費時間怎麽了,你什麽都不做,就知道打遊戲,有的是時間!” 兒子十三歲了,有點自律,竟然沒有頂撞回來,但我能聽得出來他收拾書包的聲音有點大,我也趕快閉嘴,大家各自低頭出門上學、上班。路上聽到這段“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我一下察覺到剛才做的不符合這個原則,準備下午回去向兒子道歉,先認可“這個是有點費時間,而且也挺不容易做,我試了三次才成。” 然後再說BUT的部分:“不過你要是能用,我就省錢、省力、省時間,不用再去買了,而且這個方法可以擦得更幹淨。” (怎麽樣?夠高大上的吧!等我試了,再向大家匯報。) 猛然想起這句話:“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隻做好事,不做壞事。” 關於“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到,不過我會盡量努力,每做一次,就是一次進步,希望時間久了,就可以成習慣啦!
 
回到大家的問題上孩子們的作業我的確沒有管過,除了他們來問我。我英文本來也不行,兒子四年級拿回來的單詞表,我80%都不認識了,從此更是以此為由,徹底不管,尤著他們自己折騰。女兒還好,兒子的成績可是從 Kindergarten 一路跌到六年級結束,年終的ELA 州考得了54分,自己也shock了,被姐姐教育了一番,我也就機會勸了幾句,七年級終於開始自己有點重視學習成績了。我信奉的是:“推,100% 失敗;不推,50% 成功。” 教育也需要等機會,氣頭上吼兩句可能適得其反。一般來說,沒有一定的把握,我寧願不動,所以現在基本上就指望那“50%成功”了。
 
孩子看電視、打遊戲不肯停下來,我也發過脾氣,砸過他們的玩具。到現在為止,兒子打遊戲仍是我的糾結,還是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女兒沒有那麽上癮,但也玩。小的時候控製遊戲時間,上鬧鈴提醒三年級左右給他們買了手表,讓他們自己學習掌控時間,自己上鬧鈴提醒自己。從周末兩小時,加到平時也可以玩半個小時,到每天不要超過一個半小時,到五年級下學期徹底放手,由著他玩,同時我仍堅持不過問功課,著實是個不斷放棄的過程真不是誇張,時常覺得自己將來可能是個失敗的媽媽。
 
遊戲的鬧鈴時間到了,他們需要延長一會兒是常規,延長兩會兒、三會兒也可以。我覺得比較好的方法是走過去坐在他們身邊,陪著他們打完最後的幾分鍾,而且還假裝有興趣的問兩句,即可以建立親子關係,同時也有不露聲色的監督效果 ,當然這隻適用於比較閑的時候。後來放開以後我就直接說,“玩得太久了,玩完了這節該休息一下了”,或者“還得多久這節結束?我需要你做什麽什麽了”,他們有的時候要兩分鍾,有的時候要半個小時,都隨便了,讓他們自己做主。當然在雙方心情平和的時候,道理已經講無數,到現在也還一直在講,希望不都是廢話。另外我覺得十五分鍾玩遊戲可能有點短,像 Minecraft 這種動腦筋的建造遊戲,十五分鍾做不了什麽,當然砍瓜切菜的遊戲另說 。
 
“沒有練完琴就不能玩遊戲” 的說法六年前就被鋼琴老師否定了,老師說這樣做,孩子會把練琴和打遊戲對立起來,可能會更恨練琴。“考試滿分獎勵$10” 的方法最近才得知,也早就被《The gift of failure》的作者給否了這是訓動物的方法,短期有效,長期影響反而不好,大家一致同意並推薦的要激發孩子自覺自願的興趣。至於怎麽激發,可惜我到現在也沒找到據一個信奉“無為之治”的朋友說,“孩子本身有好奇心、上勁心,我們做父母的要小心嗬護,不要將它磨滅、打壓掉就好了。” 這個朋友是個我很欣賞的人,大家閨秀的外表,但從房屋改造設計粉刷,到蛋糕裝飾做肥皂,沒有不在行的。兒子一出生就辭了工作,專門養娃,采用“無為之治”,隻陪伴解惑,不強製管教。我現在對孩子們的放手應該是受到她不小的影響可惜她的子比我家孩子小好幾歲,要不然,我家倆娃自覺自願的興趣可能會更高些。

有句話叫“Nobody cares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剛剛Google查了一下,是Theodore Roosevelt 說的。我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教育孩子很多年,我當時堅信如果我讓他們知道how much I care their future,他們就會聽我的,做個乖孩子很可惜的是成效一直不佳,難道這句話有問題? 大約一年前我突然醒悟,我把這句話理解錯了。我care的是他們的未來、他們的生活,但他們的生活不該是他們自己care嗎?隻有他們care,並讓別人知道how much they care,別人才有可能care他們。他們不在乎,我在乎也沒用,徒增雙方的煩惱。其實六年級就已經有老師對學生說了,“If you don't work hard, I won't work harder than you do. ” 當年女兒講的時候,我就是不能將這些聯係起來。現在想清楚了這個道理,生活總算順溜了些。 我關心我的日子,他們關心他們的未來,大家相互扶持,共同成長。

@招財貓 孩子小的時候我根本就不賣係鞋帶的那種鞋,即使有鞋帶,也不用解,係得鬆點,都是一腳踏。我家孩子可能要到十歲以後才自己係鞋帶,現在兒子的日常鞋仍是不解鞋帶,足球鞋根本就不讓我碰,嫌我係得不夠緊。
 
@疏影  “總有一天他們要離開,比如大學,光靠父母耳提麵命時刻監督是不行的,所以現在我基本讓他們自己安排。” 我也是這麽認為的。有孩子上大學的朋友說,的確有的孩子大學兩年後,玩遊戲考試不過被勒令退學,也有的孩子承受不了學習的壓力,自己退學。這可不是遙遠的新聞報道,就是身邊的事兒。我還是讓他們自己折騰吧,能到哪裏就到哪裏吧。
 
@Effie  的總結和我的體會一致,“脾氣不好的父母應該多從自身找原因,有些父母 control 孩子生活太多,就太過了。父母不能control 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孩子有自己決定、選擇權,他們也要承擔一係列決定所帶來的責任和後果。” 據我的學習和觀察,父母經常發脾氣表示不滿,日常交流中超過60%不滿、不屑或不關心,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將來的心理健康問題。這裏說的是父母雙方的態度加在一起。如果一方比較嚴,一方比較寵,50/50,可能問題還不大,孩子還有機會緩解。但如果一方比較嚴,一方不怎麽關心,可能就得小心點。我們不是神,不可能掌控所有,況且,神都給了我們自由選擇意誌,為什麽我們不能給孩子自由呢!上周剛聽說,一個被媽媽強迫上了好大學的女孩子,半年以後抑鬱,跳樓自殺。隻要沒有生命危險或大的疼痛流血事件,我盡量讓孩子自行決定。我給孩子洗腦的終極目標是--有自己的觀察思考,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夠自己做決定,有勇氣承擔責任和後果,不怨天尤人。
 
用 @ 疏影 的話來作為此次分享的結束語吧! “將來的世界會發展成什麽樣誰都不知道,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去學這做那,將來未必是好的,比如現在拚命控製孩子不給玩手機玩遊戲,將來說不定是融入這個世界的基本技能,誰知道呢。還是性格的培養、習慣的養成最為重要。” 成人比成功更重要!實在不行就接受吧,孩子是咱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後續:
文章是昨天開始寫的,擦笛子的小磨擦昨晚已經和兒子聊了。我先道歉,再表示理解,然後勸他再試試。他同意了!
和女兒講“Acknowledge 孩子的感受”,她回答說:“媽媽你就直接跟我說好了,我能接受。” 我這個得意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