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繼續探討《如何幫助孩子麵對可能殘酷的青春?》-《13個原因》

(2017-05-17 20:33:04) 下一個

為寫而寫看了《13個原因》熱播劇後,寫了一篇《如何幫助孩子麵對可能殘酷的青春?》,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我沒有看過影片,但我有一個無話不聊的女兒。女兒讀了書,所以我是從女兒那裏知道的這個故事,借用“為寫而寫”這篇文章的條理,說說我的淺見

 
“愛對了人是愛情,愛錯了人是青春”,其實很多時候不全是愛對了人和愛錯了人的區別,更多的是對“愛”不同的理解和演繹,讓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生活關於“愛”,在Scott Peck 的《The Road Less Traveled》- 《少有人走的路》 裏有非常深刻分析有興趣的可以看我的 讀書推薦:《The road less traveled》-《少有人走的路》
 
第三段裏麵說到Hannah是校園文化畸形的受害者,我也有同感。其實不止是校園畸形,整個人類社會都是畸形的。我們關心幫助孩子,無條件的去愛他們,為的就是盡量讓孩子避免成為這樣的受害者。悲劇發生了,抱怨同學、學校、社會,都不能挽回失去的生命,因為我們很難能改變別人的說法、做法,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如何來應對這個畸形的世界。“這難道不是反文明進程的嗎?”讓我疑惑這“文明到底是什麽呢?我能想象的文明是:在每一個人嚴格自律不損傷他人利益的基礎上,各自過自己的日子,有可能的話,盡量幫助他人。這在現實生活中太難實現了,當人越來越多,資源越來越少時,自我生存的意識會讓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演越烈。我現在能做的就是要讓自己和孩子成為盡量自律、不傷害別人、“心理強大”的人。自己自律、開心麵對生活,就會影響到家人,進而可能影響到朋友和同事,以致更多。每一個人都變了,世界就變了。如果大家都寄希望於別人改變,則沒有改變。
 
說到第四段裏受攻擊,我所信奉的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所以這些攻擊隻要不造成肉體上的疼痛和傷害,我都可以盡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孤獨痛苦、悔恨迷惘,我是通過調整自我的認知觀點來應付這些。至於如何調整,我還得推薦讀書:《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y Viktor E. Frankl 
 
說“青春期的孩子大腦發育還未完全”,我可以理解他們還沒有發育完全到自己解決所有問題的程度,其實即使是成年人,也要到四十不惑我們有時覺得不夠確定,就會試圖尋求外界的幫助,否則文學城應該就不大會存在了吧!孩子遇到了問題,到哪裏去尋求幫助?尋求什麽樣的人來幫助?小孩子一出生,餓了渴了,就知道哭著鬧著要,我想這種尋求生存的本能不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吧!但為什麽大家經常看到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去尋求幫助呢?換位思考,如果我們大人遇到問題了以後,我們去找會去找誰來幫助?就我來說,我會去找那些“我”認為有能力、而且也願意幫助我的人。孩子沒有說,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可以讓他們全全信賴的人。不是因為我們是父母,他們就應該信任,如果都是這麽簡單的話,就不會有那些父母子女衝突乃至命案的情況了。血緣關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幫助,但絕不是萬能。對於想要獨立自主的青少年來說,父母親需要通過實實在在“愛”的行為去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權威去強製壓抑,或異想天開覺得自己的孩子肯定應該會信任我們。
 
我們學區的確不是特別鼓勵孩子們去看這些這部劇,如果孩子想要看的話,學區希望父母親盡量陪伴。情感是可能傳染的,看到別人哭,我們會難過,看到別人笑,我們也會比較開心。青春期的孩子本身情緒就容易波動,看了影片一旦產生共鳴,或許真的會有什麽情況發生。女兒說書裏麵的自殺是吃藥,沒有影片中那麽Messy,我覺得通過讓孩子們看到自殺的痛苦來防止孩子自殺,好像有點晚。我更希望日常生活中多多關愛和保護孩子,讓孩子在生活中有所留戀,不產生這種可怕的念頭。
 
六個感悟,我也逐個聊聊。
 
第一點,青春期的孩子,不跟父母親說他們的真實想法,不願意讓父母親知道,我覺得是他們不信任父母親能夠幫助自己。跟父母親說了,如果得不到理解、同情和幫助,還有可能挨一頓劈頭蓋臉的暴怒,更是雪上加霜。交流的通暢也是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沒有理解和信任,自然不會有什麽交流,更不用提順暢了。
 
第二點總結的非常好,可以真正的運用在生活當中。在孩子麵前,我們需要能夠放下身段。當然,這也有個度,不能一直低,因為孩子畢竟還在依靠我們。但適當的時候低姿態,真心向他們請教建議,有助於他們建立自尊和自信,而且在小孩子麵前低姿態並不是太難。孩子不像我們父母親通常想得那麽簡單,他們是很有想法的,尤其是讀了很多書的孩子,如果我們願意去信任他們,真的相信他們有能力解決問題,真心請教,他們反而會尊重並信任我們,有了問題也會來找我們,聽取我們的意見。舉兩個實例:我曾經幾次向女兒討教如何對待兒子的問題,她都認真地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理由,我的確也沒有什麽確鑿的好方法,基本上都聽從她的建議。兒子的寫作比較通俗易懂,有些重要的email,我會讓他幫我修正,每次他都能找出點小毛病。這個低姿態不是裝,是真的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看得見他們身上的長處。
 
第三點提到的“心理強大”,的確是我們養育培養孩子的方向,但如何才能讓孩子心裏強大從小給孩子洗腦,也需要在信任的基礎上,否則也洗不了。我有一個非常和善、友好、有耐心、工作能力極強的同事,我從他那學到了不少的技巧。他辭職臨行前,我為了感謝約他吃飯才得知,他的父母是極為嚴格的天主教徒,他從小就被非常嚴格地洗腦,上高中時,夜夢驚醒都要跪下禱告。但是19歲參加了海軍,經濟獨立後,一直到現在近十年,也沒有回去看過他的父母親,怨恨他們對他的傷害,有關天主教觀點的洗腦全都被拋棄。即使有了信任,我們還要注意應該把什麽樣的觀點洗進孩子們的腦子裏?我給孩子洗的腦是“不要被別人洗腦”,要有自己的分析思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麽,不能人雲亦雲,隨大流。
結交朋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原則,朋友之間的矛盾大多他們也可以解決。兒子今年13歲,比較嚴肅的問過我一次關於朋友之間的問題。女兒今年15歲,好像也隻問過我兩次,而且這兩次還不是朋友間的問題,一個是和一個同學一起做Project 的矛盾,還有一次是她的朋友和 Lunch Monitor 之間的摩擦引起的一點顧慮。由於我們平時交流很多(吃飯、車上、刷牙時聊天),所以很多情況都是提前做了準備,他們與朋友之間似乎沒有矛盾。我基本上不幹涉她們交什麽樣的朋友、交多少朋友,都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他們挑的朋友和自的認知比較類似,所以也就沒有什麽打打鬧鬧。兒子的那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和那孩子的家庭關係比較密切,他沒有辦法回避而造成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孩子們似乎天生就懂。不過我也承認我對他們的影響還是蠻大,原則時時講,最後的決定權在他們自己手裏,我可不想將來落埋怨。
 
第四點,我自己的青春期的確沒有什麽問題,我覺得是因為當初的成長環境太簡單。至於“中國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參與度更高”,這也要分兩麵去說,如果參與的方式方法合適的話,參與度高是好事兒如果方法不合適,參與度高,實際上是適得其反,結果可能會更糟兩年在子女壇看見一句話:“推,100% 失敗,不推,50% 成功。" 這裏的“推”,我的理解是強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不知道這句話的準確程度如何,但我選擇相信了一多半,和道家的無為之治蠻相符的。
 
第五點關於移民的文化認知我剛剛寫的另外一篇文章,有興趣的可以看看ABC孩子到底要不要學中文?
 
第六點關於劇情是否誇張,我覺得這種社會的畸形即使現在還行,將來可能也會越來越糟糕人太多了,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競爭可能會越來越激烈,壓力自然也會越來越大。剛剛看完《Inferno》,據作者小說中引用文學藝術作品,城市建築、曆史記載、以及科技數據都是真實的。裏麵講,地球資源循環再利用的能力可以養活40億人口,而現在全球有75億。 人口問題帶來的眾多後果不容忽視,可惜我們還沒有找到辦法解決。這麽講有點悲觀,但它幫助我比較容易看清楚自己能夠做什麽。我盡量過簡單些的生活,少利用點資源,並教育孩子自食其力,少給社會、給地球添加負擔。
 
不過總的來說,我更喜歡從正麵的角度學習如何生活,不好的反麵不一定是好,這也是我不會去讀這本書的原因。非常推薦Harvard的公開課,是哈佛有史以來最popular的課(超過了Business101),共24節課,YouTube上有23節,第三次授課、也是這個教授的最後一次在哈佛授課,有九百多人注冊: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1- Tal Ben-Shahar
 
女兒讀了書,很喜歡作者的寫作手法,但電視劇隻看了兩集,她不喜歡劇中對感情的表現形式,有的演員和她讀書時的想象也相差甚遠。附上女兒寫的一小段她自己對Hannah的解讀。
The girl, Hannah who committed suicide was depressed but she did not realize it. She gets upset by every little thing and even though many of them were not big problems. They were big to her because she lacked self confidence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because she was depressed so she thought that she could do nothing and was not good enough to do either. This also caused her not to talk to her parents, because on the inside, she probably didn't want her parents to be disappointed or look down on her. She didn't talk to others about her problems either.
The people who commit suicide are those who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because those are the people who hide their problems up until the end.
Another thing that I thought was strange about this story is that Hannah even has this mental health class in school and she likes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in her class are pretty open and friendly, and yet, she doesn't open up to a single person in that class, not even the teacher who was actually somewhat close to her.
 
就女兒寫的評論,和一個朋友在微信裏探討:
朋友:寫得很好,概念很完整,隻是有句話不太懂「the people who commit suicide are those who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是說自殺的人通常是你最想不到的人?
我:對,就是這個意思。人人都有自尊,抑鬱的人往往是自尊比較強的人,盡管很痛苦,但掩飾得很好,就是不想要外人察覺出來。如果能夠麵對問題,勇於說出來,努力尋求解決方法,可能就不至於自殺了。
朋友:最後一段,你女兒覺得奇怪「she likes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in her class are pretty open and friendly and yet, she doesn't open up to a single person in that class, not even the teacher who was actually somewhat close to her.」這段造成了我的疑惑,她的疑惑是什麽呢?
我:我家女兒有什麽事都會和我聊,遇到我不能解決的事,她會問朋友或老師,所以她習慣用她自己的思維模式來想 Hannah,覺得 Hannah 即使不跟父母說,也應該和同學、老師聊聊,或許能得到些幫助,所以女兒奇怪 Hannah 行為。我跟三個曾經抑鬱過的人交談過,其實抑鬱的人多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至少很擔心自己不夠好,“裏子”已經沒了,再讓別人知道了,那豈不是“麵子”也丟了!可是越是不說出來,就越積壓在心裏,惡性循環。
朋友:你解釋的很好!從你女兒和你的互動當中,確實可以理解,我差一點要以自己的觀點去解釋。由於你和你女兒的互動很好,相對的她看待Hannah就會覺得Hannah很多事情做得不好。我在劇裏麵看到的Hannah其實是非常努力的想要自救,但是有兩個致命的要害,就是她想求救的時候遇到的人剛好不對(學生會長和女同性戀者);要不然就是遇到對的人的時候,由於先前不好的經驗,讓她以錯的方式對待對的人,導致對的人最終也離她而去。所以當她麵臨popular kid的霸淩(其實是強暴)時,身邊對的人都已經離她而去了,自然得不到幫助;最後去尋找counselor, 又是另一個錯誤,最終壓垮了她。總而言之,Hannah沒有那麽幸運有像你這樣的媽媽。
我:你是個認真的媽媽,願意思考這些問題,尋求智慧,你的孩子也很幸運啊!最近剛剛在哪看到說:“發現了問題,知道去求助於誰,其實也需要智慧!”我總覺得社會(包括學校)是個大考場,孩子是我們的答卷,用來檢驗家長是否合格。
朋友:考卷合格的標準是什麽?見仁見智吧!
我:嗯,的確見仁見智,個人的標準肯定不一樣。有的父母可能覺得孩子怎樣都不關自己的事,都是孩子的命。我的標準是:孩子“自己”覺得平安喜樂,麵對生活的磨難時,仍有活下去的願望和勇氣!
 
==============================
總結
我基本上采用子壇壇主“又當爹來又當媽”的原則:“在沒有生命威脅或嚴重疼痛流血事件的前提下,盡量讓孩子自己做主。” 把他們寵開心了,他們才會和我交流,才會聽我的話。我不願意強迫孩子 step out their own comfortable zone,因為我自己也不願意這麽做,他們自己準備好了,自然會去挑戰自我。在孩子們還沒有成熟強壯之前,任何違背他們意願的推,對我來說都是拔苗助長。
對世界的認知和三觀信仰是一個人的根基,孩子們沒有獨立之前,來自家庭的關愛應該是孩子們根基的一大部分,社會這個大熔爐,可以檢驗出每個人的根基是否足夠穩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邊走邊看66' 的評論 :
你咋這麽了解我呢!知音呀!
我最初寫的時候的確是寫給自己存檔的。朋友有問題沒有時間麵談時,可以讓他們看看。寫的時候真的幫助自己縷清些思路,而且還能澄清了不少的概念。後來開始有人回帖了,不得不稍稍認真對待,總覺得語言的表達能力太差。
剛剛看了你的幾篇文章(你比我還小一兩歲),說你高考語文分數不高,可你的文章寫得真好!
羨慕呀!

關於又爹說的那個原則,我是用在家裏的,為了避免過多的父母子女衝突而導致關係緊張。一旦對外,那絕對是上戰父子兵,槍口一致啊!
你看看,我的思路還是不夠縝密,繼續修煉去。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對不起,我昨天匆匆留下一句就出門辦事了。 你寫得挺有道理的,寫這樣的文不但是給別人看,也是幫助自己縷清思路。 最後的一段講到不要逼孩子離開comfort zone 是我以前沒看到過的觀點,挺有共鳴的。

關於又爹說的那個原則雖有道理,但我有一點點不同意。 孩子如果在學校收到不公平的對待而產生的心裏上的挫折,作為家長也要盡早發現,該出手時就要出手,跟學校溝通處理要及時,不能讓孩子處在長期壓抑中。
為寫而寫 回複 悄悄話 “總的來說,我更喜歡從正麵的角度學習如何生活”,嗯,的確還是這樣多吸取正能量比較好也比較容易。我本來也是這樣的,隻是聽一個學生談起這個劇才為了了解他們的興趣看一下,這一看被嚇得不輕。這兩天腦子裏還在回響著魯迅先生的話“真的勇士....”。我寧願不當勇士啊,可同時也覺得當鴕鳥也不是辦法。還有您的留言裏這句“不用焦慮,心存愛意,精心守望,孩子不會有大問題。深深祝福!”也被我劃重點了:)謝謝你的交流和祝福。“心存愛意,精心守望”,說得真好,我記下了。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邊走邊看66' 的評論 :
謝謝你喜歡! 以後我會盡量把自己的貼都加上個小結。
小聲問一句,你是否覺得前麵的話都沒有什麽必要說?還是需要繼續精簡?已經有人說我寫得太囉嗦。實在不好意思,從小作文就不好。歡迎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

邊走邊看66 回複 悄悄話 喜歡你最後一段的總結
JustTal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為寫而寫' 的評論 :
看了你的回複,我心裏的石頭算是落了地,總覺得這麽寫好像對人是一種冒犯,非常佩服你大度。
自我修養,改善人際關係,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你現在的心胸,不用焦慮,心存愛意,精心守望,孩子不會有大問題。
深深祝福!
為寫而寫 回複 悄悄話 我正準備寫一下這些天跟大家學習的總結呢,就看到您這篇了。一塊磚砌出這麽多玉來,我一定好好珍惜這些學習的機會。謝謝您分享女兒對Hannah的看法,能從孩子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也再次謝謝您推薦的那些書。正在工作間歇,等有更多時間的時候再回來詳細交流。哦,再加一點,我也喜歡又爹又媽的心態和很多教育孩子上的做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