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養娃(1)- 認識自己

(2017-02-20 05:50:05) 下一個
今天先做個小測試。讀一讀這個寓言故事:
 
一隻蠍子想過河,但它不會遊泳。它走來走去,看見一隻青蛙在河邊休息。
蠍子說:“青蛙兄弟,你能不能背我過河呀?”
青蛙說:“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好的主意。你有致命的毒針,可能會蟄我。”
蠍子回答說:“我為什麽會蟄你呢?我不會遊泳,如果我蟄了你,我們倆個都會死的。”
青蛙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就說:“好吧!那你跳到我的背上,我背你過河。”
於是蠍子跳到青蛙的背上,青蛙往河對岸遊去。剛剛遊到河中間,青蛙覺得後背一個刺痛,渾身開始麻木。
青蛙絕望地問:“為什麽?”
蠍子說:“對不起,青蛙!這是我的本性。”
青蛙和蠍子都沉到河底,死了。
 
現在用一句話來回答:你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麽?
有興趣想要認識自己人,請寫下自己的答案後,再繼續下麵的內容。
 
===================================================
 
 
 
 
 
 
 
 
這個故事,我第一次是在《First, Break All the Rules》by Curt Coffman and Marcus Buckingham 裏看到的,覺得挺有意思。看到這的當天晚上,姐姐在學校有合唱表演,我帶兒子去觀摩助陣。表演之前,兒子鬧著要玩我手機,我勸他說:“這兒有個很好玩的小故事,你看看。”他當時9歲,三年級,這麽短的故事,一兩分鍾就看完了。他把書還給我,忍了一會兒,又來鬧著要手機。我說:“好好好,那你告訴我,what did you learn from it?”兒子玩心太重,隻想了幾秒鍾,回答我說:“Never trust others, even they provide logic reason. ” 我當時真的很驚訝,這麽小,竟然已經知道要保護自己了,看來以後應該不會有什麽大問題吧。我很開心得意,把手機給了他,而且還補了一句:“就衝你這個回答,手機隨便玩!直到演出開始。” 可惜的是,過去這兩年,當我大張旗鼓地用這個故事,在朋友和同事之間來測試人的第一反應時,反回去問他,他已經忘了當年自己的答案。
 
下麵是我收集的回答,括號裏是人數,數量很有限,記憶也不是很準確。不過我不是要統計人數,我尋找的是不同種類的答案。重複一下問題:你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麽?
1. 這故事不和情理。(1)
2. Stupid,蠍子很愚蠢。(1)
3. 蠍子不應該蟄青蛙。(4)
4. 本性難移,狗改不了吃屎。(~30,可能更多,重複答案的,後來就沒有再記錄)
5. Never trust others, even they provide logic reason. (2)
6. 還是得做個好人,不能害人害己。(3)
7. 做事小心,不要傷人,也要注意不要被傷害。(1)
8. 啊!我腦子都亂啦!(1)
 
關於《青蛙和蠍子》的故事,後來又有幾個不同的回答:
9. 青蛙真可憐(1個7歲的小孩)
10. 青蛙很笨(2成年人)
11. 不要輕易相信別人,也不要太貪婪(17歲的高中生,與7很類似)
 
《First, Break All the Rules》中,對人大腦信息通訊網絡的形成做了簡單的描述。人在出生前,大腦細胞基本上是獨立個體,相互之間沒有什麽聯係。出生後,幼兒的世界大變樣,大腦開始接收體內外無數的刺激,變得異常活躍,每個腦細胞都不停地發送信號、接收信號,處理各種各樣的信息,就像你同時和150,000個人通話。很快,大腦就成了人的信息處理中心,開始指導人的行為。比如肚子餓了,哭!身上冷了,哭!不給買玩具,倒地打滾!到3歲時,大腦的通訊網絡裏,可以高達一萬五千條的通道。在此後的10年裏,大腦會不斷地完善它的通訊網絡,經常用的變得越來越通暢,成為4線高速公路。不常用的漸漸變得微弱窄小,甚至消失。到了13 歲左右,大腦這個信息處理中心的通訊網絡隻剩下3歲時一半的鏈接。對於大腦選擇留下或丟棄哪些通道,科學家們分說不一,有環境論,有基因論我本人傾向基因論,比如第6個答案裏的三個人,一個是我老媽,當時她78歲,老年癡呆中期;一個是我同事,30出頭;一個是個7歲的小男孩,遠遠還沒有到13歲
 
繼續回到故事上。從這麽一個小故事,一個問題,就想要來認識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有點太以偏蓋全了。不過,還是可以通過這個小問題,窺視一下人的第一直覺反應,大體上表明你的4線高速路是通向哪裏。我簡單分析一下,完全是個人感受:
1. 這個朋友是常有理,不聽別人的勸,但他可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古今中外、哲學宗教,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我從他那學了不少。
2. 從蠍子角度看,論斷事或當事人的好壞對錯。
3. 從蠍子角度看,找出不足,提醒或責備別人的缺點、錯誤。與2其實很類似。
4. 從蠍子角度看,得出結論,然後接受現實,繼續過自己的日子。
5.從青蛙角度看,反省自己,盡量避免被別人傷害。
6. 從蠍子角度看,反省自己,做自己認為好的,盡量少傷害別人。
7. 5和6的綜合體,即自我約束,又明哲保身。
8. 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是不願意說,還是真的沒理出頭緒?
 
到這兒,我就不做更深一步的論斷了。如果大家的答案沒有落在這幾個裏,可以按照類似的思路自己分析。當然,願意分享告訴我更好,我很好奇還會有多少不同的回答。我想要說的是,回答不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處理事情的方法會不一樣,結果應該也會有所不同。比如說,三、四歲的小孩子吃飯時,不小心把粥灑在身上,想想自己的第一句話會是什麽?孩子聽了的感受會是怎樣?
 
這和子女教育有什麽關係?
 
仔細想想,子女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麽?--孩子不聽話!
那孩子為什麽不聽話呢?上麵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這孩子倔,不虛心。”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孩子,天性如此,沒救了!攤上這樣的孩子,沒辦法。”
“什麽人什麽命,個人頭上一瓦天。”
“是否是自己的方法有問題?”
“耐心些,等有機會,換個方式再說。”
......
 
持有上麵這些答案的人,哪個有可能最終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孩子?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過去多少年的生活中,是否相信過什麽人,聽過誰的話?為什麽當時選擇要相信?我是個很膽小的人,基本上沒有因為相信一個人而相信他的話。我選擇相信某些觀點說法,是因為我覺得這觀點符合邏輯規律。不過我的體會是,隻有當我心情比較平和時,我才會認真思考那些聽到的話,判斷是否應該接受。
 
孩子太小時,他們不懂什麽邏輯規律,餓了你給飯吃,冷了你給被子蓋,他就會對你產生依賴感,進而喜歡你,信任你,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會聽你的話,基本上是屬於“有肉吃我就跟你走。”。但長大一些,有了朋友玩伴,看到了不同,學會了比較, 父母的話就開始缺乏威力了。“有肉吃?真的嗎?怎麽做的?好吃嗎?......" 做父母的,便開始了漫長的說教過程。這個說教過程,應該是在雙方心情都很平和的情況下進行,任何一方有情緒都達不到最佳效果,太開心時也不行啊!。如果上麵測試中,4線高速是屬於指責、論斷、挑剔、埋怨的人,看到事情有不如意的地方,自己就已經有了不滿的情緒,你再一張嘴,孩子肯定也不高興了。隨後而來的說教,可能隻是火上加油。天長日久,父母子女關係也搞僵了,孩子更不聽話了。到了青春期逆反,頭痛啊!所以要想孩子聽話,親子關係很重要。
 
書中也說,人到成年後,雖然大腦信息中心已經定型,但如果自己有強烈的願望來修正,我們可以通過外在的培訓指導和內在反省練習,還是可以在腦子裏開辟出新的通道。不過,這些新的通道,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你的高速公路。聽起來還是有點讓人沮喪,不過也算是希望啊,有總比沒有強不過有總比沒有強!容易抱怨的父母,看看自己能否做到遇到不滿的事情時,想5秒鍾,再決定說什麽。原則是:沒有好聽的或可執行的話就別說,抱怨吼罵起反作用。
 
如果我們想要把自己的觀點洗到孩子腦袋裏,那我們必須得跟孩子搞好關係。跟孩子搞好關係的關鍵就是要對他們好,其實就是要寵。但是這個寵絕對不是物質世界上的寵,而是精神世界上的寵,是對他們自己的想法、說法、做法的支持。
 
下一篇會講什麽是“好聽的或可執行的話”,親子關係是可以改善的。
 
幾個概念及其關係:
事實(Facts) :在時間長河中存在的實體物質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
觀點(Opinions):人的大腦中產生的抽象理念,隻能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是人的主觀取舍。
學習:用這個詞時,大家通常專注“學”這個過程,通過查看事實和聽取觀點,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觀點。
實踐:其實是學習中的“習”,將自己學到的觀點用於生活當中去。 
 
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事實一旦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就可能有真假。
觀點雖然是主觀意念,但如果它描述的是客觀自然規律,也算是事實。
學習加實踐是一個不停反複的過程。學自己認為對的觀點,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然後要查看事情結果,反過來修正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再繼續實踐。所以這些學習實踐,都是針對自己的,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別人自有別人自己的學習過程。
 
具體操作總結:
遇到讓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先想5秒~24小時。想不出好聽的或可執行的話就別說。
 

新係列:
養娃(2) -養娃如種樹
養娃(3) -孩子成長形式-台階~斜坡
養娃(4) -人的硬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厲害!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