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昌魚三鮮豆皮 得毛一句話而名揚天下

(2008-10-28 13:02:39) 下一個

說來也怪,湖北飲食風味,是靠一位淡泊飲食的偉人“吃”出來的!毛澤東那首“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和他親臨漢口老通城酒店品嚐豆皮的經曆,早已傳為佳話。

適逢2006湖北飲食文化節隆重舉辦之際,筆者走訪了一些當年曾為毛主席掌勺的老師傅和有關接待人士,他們深情地介紹了一代偉人當年的飲食生活。

武昌魚與詩詞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來武漢究竟在哪兒吃的武昌魚,近年外界有些誤傳,說是在武漢大中華酒樓吃的。實際上,毛澤東1956、1957年曾兩次在武漢吃過武昌魚,都是遊長江後在渡船上吃的。今年84歲的楊純清是國家首批授予的特級廚師,1953年受聘於中南行政委員會,作為毛澤東在湖北的隨行廚師,多次為毛澤東舉行的國宴執廚擔綱,在主席身邊斷斷續續工作了近7個年頭。

據楊師傅介紹,鯿魚當時習慣上有窄鯿、寬鯿、團頭魴、紅眼鯿等稱呼,並不叫武昌魚,也沒有什麽名氣。當時楊師傅做了兩道魚菜,一是鯿魚,一是草魚,從毛澤東作詞《水調歌頭·遊泳》後,鯿魚就成了武昌魚,成了湖北的特色名品。

楊純清第一次為毛主席做武昌魚是1956年6月1日。那天上午約9點鍾,主席登上了停泊在漢口王家巷碼頭的“永康號”輪。隨即,輪船逆江而上。船到金口,主席下水暢遊長江。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暢遊長江。他對陪同的李先念說:“以後我每年都要來遊長江。”這一次,主席遊了約15公裏。在沌口上船吃飯。楊純清為主席做了4菜1湯,即:清蒸鯿魚、燒(草)魚塊、回鍋豬肉、炒青菜和榨菜肉絲湯。這一餐,毛澤東喝一小杯茅台酒,吃了一小碗米飯,鯿魚被吃光。

毛澤東的隨行人員葉子龍笑嗬嗬地對楊純清說:“楊師傅,主席特別愛吃你做的鯿魚。主席剛才在船上還作了一首詩呢。”

當晚毛澤東回到武昌東湖住地。楊純清等幾個工作人員在屋外休息閑談,隻見主席從客廳裏走出來,笑容滿麵地說:“楊師傅哎,你做的鯿魚蠻不錯的哩。古代文人把鯿魚叫武昌魚:岑參有‘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隻在巴陵道’,馬祖常有‘攜幼歸來拜丘隴,南遊莫忘武昌魚。’可見武昌魚曆史悠久咧。”

說罷,毛澤東從口袋裏掏出一張條幅,又對楊純清說:“楊師傅,我剛剛寫了一首新詩,送給你要不要呀?不吃你做的武昌魚,我是寫不出詩來的。”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詞——《水調歌頭·遊泳》。隨後,主席回書房又手書一幅送給葉子龍。不過,這首著名的詞當時並沒有公開發表。

辣椒與革命

在飲食上,可以說,毛澤東最好的享受是吃紅燒肉,最常用的菜是辣椒。可是,這兩道菜吃多了,對他的身體都不會有好處,因此,汪東興總是提醒廚師:嚴格把關!意思很明白,既要滿足需要,又要從嚴掌握,控製適度。

毛澤東對辣椒的偏愛是始終如一的,有時甚至到了貪饞的程度。他認為,其他的菜可以不吃,辣椒是萬萬少不得的。如果有兩天不吃辣椒,飯量幾乎減半。

為了讓主席能吃上辣椒而又少點辣椒,從50年代中期起便在東湖賓館工作的傅家寬師傅想了一個辦法,即給主席做一盤油泡辣椒。他專門選用一種最辣的辣椒——朝天辣,又叫姊妹椒。這種辣椒又尖又小,奇辣無比。他把朝天椒切成條狀,放入滾開水裏燙一分鍾,然後撈起來涼拌,再加麻油浸泡。

傅家寬回憶說,那餐飯主席吃得滿頭大汗,嘴裏噝噝倒吸涼氣,米飯比平常吃得多。毛澤東邊吃邊說:“這個朝天椒,大概就是辣椒裏的閻王爺哩!”傅家寬試探地問:“主席吃不來吧?”毛澤東卻連說三個“好吃”。

接著,毛澤東又風趣地談起他的辣椒經,說:“吃辣椒是要有決心的。要不怕辣,不怕苦。辣椒是個好東西,大凡革命者都愛吃它。我們湖南家家都種辣椒,人人都吃它,人人都革命。”

毛澤東還回憶說:長征的時候,吃不到肉不大想肉吃,隻是老想有辣椒吃就好了。

娃娃菜與國宴

1960年5月,毛澤東到武漢時,有關負責同誌告訴楊純清:“不要弄肉給主席吃。不然,主席會發脾氣的。”

原來,因國家處在困難時期,毛澤東給自己定下了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主席曆來是“說話算數”、“交代了的事情就要照辦”的。在那些日子,毛澤東有7個月不吃一塊豬肉,有時工作一天吃一盤馬齒莧或菠菜之類。同誌們心裏很焦急。當時的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走進廚房說:“楊師傅,你們一定要想辦法讓主席在湖北吃好點!”

有一天,楊純清心裏實在過不去,便鬥膽給主席做了一道“青菜湯”。他將母雞清燉,然後取出雞肉,將雞湯裏的油汁過濾幹淨,再將青菜葉下進湯裏。吃飯時毛澤東似乎有所識破,對公務員說:“你去問一下楊師傅,這菜湯裏怎麽有雞湯味?”他隻好前來敷衍回答:“大概是多放了點味精。”事後,汪東興與楊純清開玩笑說:“楊師傅的水平真高,青菜湯做出雞湯來。”

那些日子,為了能改善一下主席的生活,楊純清和警衛人員商議,有時到磨山腳下,東湖邊上打獵。如果運氣好,可以打到野雞野鴨,還能捉到一些泥鰍、魚蝦。這就大大豐富了主席的菜譜。

不知內情的人也許會推測:按毛主席的地位,他每餐都會有美酒佳肴、山珍海味,肯定是十盤八碟的,應有盡有。其實不然,主席的生活十分儉樸。他嚴格要求四菜一湯。除了豬肉定時定量,平時吃得最多的是人人都吃的家常蔬菜。他吃米飯也有些“特別”,米要求是農家人吃的糙米,做飯時還要摻合麥米、玉米、豆子等雜糧,有時還要求米飯內加紅苕。主席對世人所崇尚的“山珍海味”不屑一顧,對海參、魚翅等美味大不以為然。

有一回楊純清為主席做了一碗“芙蓉雞片”,主席卻一片也沒吃。他問清這道菜的名稱後對楊純清說:“聽這名字我就不愛吃,現在不吃這東西,就是將來條件好了,我還是吃紅燒肉過癮些!”

主席對這些高級東西有他自己的見解。他說:“所謂山珍海味並沒有什麽特殊之處。這些東西本來是老百姓吃的,一旦皇帝老子吃了,它的名望就提高了,到後來就高不可攀、神乎其神了。所以,那些有了權、有了錢的人是肯定要想方設法弄來吃的。吃了皇帝老子吃的東西,自己便成了皇帝,這就叫著沾光吧。”

主席還說:“本人生來不高貴,故高貴之物不敢問津。”主席一貫認為:人吃五穀雜糧和粗茶淡飯,能通便暢氣。我們還是不要把自己養嬌貴為好。

主席對作料也不感興趣,他不吃大蔥、生粉之類,連醬油也不多吃。他說:“還是原湯原味好,這叫‘保持本色’”。主席幾乎天天吃娃娃菜,有時也吃苦瓜和臭豆腐。

“ 娃娃菜”是主席的“發明”,也是主席給起的名字。這道菜是主席叫楊純清用蘿卜苗和葉柄燒製而成的。農家一般都不吃蘿卜苗,因為它味苦、粗糙,附有細細毛刺。主席卻很愛吃。他說:“我就是愛吃它的苦味。”並把它推薦上了國宴。那是1960年,毛主席在武昌東湖設國宴招待朝鮮貴賓,上了娃娃菜。主席向外賓介紹:“這道娃娃菜營養價值很高,中國皇帝也吃娃娃菜。蘿卜在中藥書上有名位,叫‘地陽參’,很補人哩。”

主席說的“娃娃菜”,中國皇帝也吃,史料無從稽考,卻把在場的好多人逗笑了。後來,在湖北的每次國宴,主席總沒有忘記上這道“娃娃菜”。

“豆皮是湖北風味,要保持下去”

老通城酒樓83歲的“豆皮大王”曾延林師傅接受筆者采訪時介紹說,豆皮是湖北江漢平原上的傳統食品。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攤好些豆絲,來了客人後,配上臘肉、雞蛋煮著吃。

解放前,曾延林和他的師兄、“豆皮大王”高金安,在總結武漢肉丁工藝基礎上,創新出三鮮豆皮做法。老通城是1929年開業的老字號,1946年該店老板打出“豆皮大王”的旗號。

建國後,曾延林師傅的一個最大心願就是見見毛主席,請他老人家嚐嚐自己親手做的豆皮,以表達對新中國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感激之情。回憶起1958年4月3日,毛主席到老通城分店吃豆皮的情景,曾延林師傅心潮起伏:“那時我很激動,見他老人家一麵不容易,怎麽也說不出話來,就祝他老人家健康。”

曾師傅說:4月2日晚上先接他到東湖賓館。第二天毛主席的警衛員又過來交代說:“師傅,首長今天有客人,請弄點好豆皮。”原先準備在漢口大智路老通城本店吃的,但擔心人太多臨時改在惠濟路的老通城分店。東湖賓館曾給毛主席開專車的易永喜老人說,那天車開得快,20分鍾就從東湖賓館開到漢口,傍晚7點就到了。當時店門前有很多接送人的三輪車,為了主席的安全,每來一輛三輪車,就請武漢市委的一名幹部坐上去離開。

曾延林師傅回憶說,主席下車後,先到廚房和各位師傅談話,之後才去用飯。事前警衛人員告訴說,不要放蛋黃,隻放些蛋清做豆皮。配的餡是在東湖接待處準備好的,綠豆和米漿是現做的。當時主席一人吃了一大盤子,足有3兩,並告訴隨行人員:“你們都吃完,不準浪費。”主席邊吃邊說:“豆皮是湖北的風味,要保持下去。”據老通城酒樓汪忠心經理介紹,1958年以前,老通城豆皮僅有“三鮮豆皮”、“特色豆皮”、“蛋光豆皮”3個品種,在毛主席指示精神鼓舞下,目前已發展為豆皮係列,共有十幾個品種。1989年,三鮮豆皮曾獲部優金鼎獎,深受海內外人士喜愛。

毛澤東食譜錄

建國後,毛澤東主席曾多次到湖北視察,從1953年到1974年,幾乎每年都到湖北來一次。東湖賓館王雲卿、喻可慶、陳昌根等師傅回憶說,主席的飲食非常簡單。除招待過幾次外賓外,從不請客人吃飯。

他們還回憶說,主席的飲食,早餐一般吃油條、豆皮、米粉之類。由於他習慣在夜裏辦公,早上起得晚,早飯通常在8點到10點鍾吃。中餐和晚餐則沒有固定的時間,菜式也大體一樣,基本上是四菜一湯。所謂四菜一湯,用的都是小碟子小碗,量很少。主食就是米飯,搭些紅薯、紅豆、小米等雜糧,每頓不過一兩飯,以後年紀大了,吃不到六錢。蔬菜都是因時製宜,有什麽吃什麽,通常吃的菜就是些冬旱菜、豆芽、番茄、茄子等。每餐葷素搭配。主席喜歡吃肥肉,燒肉就做三四塊,蒸肉也做兩三塊。吃魚也是普通的鰱、草、鯿。鰱魚去頭去尾,吃中間一段,魚頭用來做湯。有一種不起眼的魚,老百姓叫船釘魚,寸把長,長在小河汊裏,主席很喜歡吃,冬天有時做點紅燒狗肉。青菜每頓都有,葷菜每周幾次,不一定頓頓有。

老師傅們說,主席飲食很節約,吃剩的東西從不準倒掉,要留在下頓吃。在東湖賓館時,每天結一次賬,自己付夥食費。平時偶爾喝點酒,裝酒的杯子不過裝兩三錢,每次抿一小口,一瓶酒很長時間喝不完。酒瓶喝空了,不準扔掉,都收集起來,作為夥食費的憑據。

主席還很注意食療保健,從來不服用衛生部及醫護人員配發給他的一些保健藥品,而對薑湯則情有獨鍾。有一次,主席在武昌東湖患了感冒,他不找醫護人員,卻要廚房工作人員煎生薑湯。他說:“生薑湯是治感冒的特效藥,靈得很哩。大革命時期,農講所的學員到漢口參加群眾大會,返校途中突遇大雨,身上的衣服都淋透了,食堂裏為他們熬了熱騰騰的生薑湯,大家喝了,都沒事了,真有特效呢。”主席還說,“生薑是個好東西,中國自古就有‘男兒百日不離薑’之說哩。”也許,年近 70歲的毛主席一直不怎麽生病的原因就在於此。

毛主席在湖北,飯後一般都是要散散步的;和身邊人員拉拉家常,問寒問暖。

一次,主席還問工作人員是哪裏人?有的回答:“上海”、“青海”,有的回答:“洪湖”、“湖北”。主席風趣地說:“我也是一湖,湖南人,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目的走到一起來了。”主席把大家逗樂了。一位工作人員大聲說:“我們的目的是為主席服務。”主席說:“你們為我服務,我要為你們服務,我們大家都要為人民服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