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看海上閱兵——到底是誰不戰屈了誰的兵!

(2009-04-27 05:44:46) 下一個
說來這一次海上閱兵倒也算是規模空前的盛大儀式了。不但海軍各個自主研製的主力戰艦紛紛亮相,而且國家元首也親自出馬,頗有一番“禦駕親征”的味道。熙熙攘攘之後,就有人說這一次真真是顯示了中國的強大實力。因為孫子兵法上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聖言,是以中國之海防從此無憂矣。看到這樣的話,小生我退而思之,不禁覺得此言大謬!



我常想,如今的中國與滿清統治的中國有何不同,而如今之中國新式海軍與北洋水師又有何不同呢?如果相差無幾,則中國海防危矣。如果勝過昔日老大帝國之所謂的精銳,亦不足自喜!而倘若尚且不及,則禍至無日矣!眾所周知,滿清之敗,在其腐朽。“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確確實實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雖然其官員中也有個別操守優良者,如於成龍等,但終究不是那個社會的主流,他們的言行也不代表那個社會的主流思想。因此,到了洪秀全起義之時,《太平天國奉天討胡檄》中就有這樣的話:“官以賄得,刑以錢免,富兒當權,豪傑絕望。”可見,貪腐實是使滿清政權轟然倒塌的奪命毒藥。在貪腐盛行的清帝國,其北洋水師也曾是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勁旅”。不但器械精良,且其諸艦長均是“海歸人士”。但本應成為鎮國之器的北洋水師後來卻在甲午戰爭中一戰而亡。後來的史實證明,也正是老大帝國中盛行的腐敗才導致了北洋水師未戰而密泄,開戰即不利,再戰則力屈,最後走向覆滅。由此觀之,“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隻是滿清而已?!



如今社會上的種種國人常常用一個詞來概括,謂之“潛規則”。既然潛規則大行其道,那麽“明規則”又將置身何處?所以古人也曾感歎:“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一人不得出是小事,而“公正公平公義”不得出,則是天大的事!所以,我們看到,類似劉連昆、劉廣智、郭京毅這樣的叛國賊層出不窮;像陳良宇、陳希同這樣的貪墨賊前腐後繼;如田文華、黃光裕這樣的無良富人比比皆是。嶽飛說:“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可惜大宋朝就出了一個嶽爺爺。如今,文官極愛錢小生我是有幸目睹了,隻是不知道武將如何?但依據我對曆史的認識,在下以為總歸也是不能免俗的吧!



有人要說我是亂扯,因為曆史上的人民解放軍是無所畏懼的,諸如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等。但我要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啊!其實說的不好聽些,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有時候竟然就是“武將惜死”的最好借口。曆史上的笑話我就不說了,就看看最近這一次海上大閱兵吧。我要說:“中國這次又當了次聰明的笨蛋!”首先我不否認中國的造船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艦隊的裝備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在下竊以為這一次閱兵的作用不會象有些人聲稱的如此巨大。這一次閱兵從邀請與未邀請的名單上看,中國試圖威懾別國的用意是明顯的。但“掃把不到,灰塵不掉”,這種所謂的威懾力對於那些業已將中國大量島嶼竊據在手的國家能有多少殺傷力?何況,中國不用兵,就證明侵占中國領土領海之成本為零。試問世上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哪個人又不會去做呢?可笑中國自己發癡,連這個“潛規則”也不懂,不懂倒也罷了,居然還搞出一個“明規則”—— 《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這個本著“不爭論”精神簽訂的宣言在近幾年菲律賓、越南等無信小國的挑釁下早就成了廢紙,而中國因為要當“負責任”的大國,反而被這張廢紙中的“以和平方式解決它們的領土和管轄權爭議,而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條款自縛手腳。以至於菲律賓今日挑釁與前,而又要求中國遵守荒唐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於後。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外交部當初草擬文本不會玩文字遊戲的重大失誤!



退一步說,如果中國閱兵而不用,又遵守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之後,這些蕞爾小國就能體會到中國的良苦用心嗎?小生以為萬萬不能!因為小偷何懼於一個連自己利益都懶於護理的人呢?何況這小偷自以為你的珍寶本就是他的,偷你也是天經地義。就算你亮了亮打狗棒,這狗最多就是靜觀事態,等待機會,以求一逞。若說要它退避三舍,估計是絕無可能的。再說,自古道“打狗也要看主人”,你不打狗,狗絕不會因為你不打而感激你,他隻會感激自己的主人的庇護。而現實是中國不敢抑或不想和美國公開叫板。因此,菲律賓之輩寧可感謝美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也不會感激中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果真如此,這一次海上閱兵的價值實在是要大打折扣的。更令人深思的是以滿清之至弱,尚敢於日本一戰。而如今之中國號稱世界軍事第三,居然卻在南海釣魚束手,亦難怪有人說中國是“肥大”而非強大。



在中國,對“不戰而屈人之兵”有一種誤解,那就是單純著眼於“不戰”二字。這種人其實是把因果關係搞顛倒了。這世界上的確是有不戰而勝的例子。但這些都是敵對雙方彼此正確或者錯誤的評估了對手實力和當時形勢之後做出的決斷而導致的結果。希特勒兵不血刃奪占萊茵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他不是勝在實力,而是勝在對形勢的把握。英法不戰而棄守萊茵,不是敗在實力,而是錯誤的評估了希特勒的企圖。但根據“先為不可勝,再為敵之可勝”的原則,希特勒這樣做實在是軍事冒險,勇氣可嘉但其實是在賭運氣。當然,他後來遭到規律的懲罰,這是後話。所以,對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運用要注重實力和“勢”的掌握。曆史證明,軍事實力和所謂的“勢”是相輔相成的。俗話說“人多則勢眾”,當然這是指打群架。但漢朝兵家翹楚韓信對“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解是“既戰而後定之”!當年漢趙井陘一戰,韓信用背水戰術兩萬人破敵二十萬後威震四海,但麵對嚴重威脅自己的燕國和齊國,韓信用李左車之計,派了兩個說客就說服了燕國,嚇退了齊國。其時韓信自己也是人困馬乏,後援不濟,但卻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不能不說是把孫子兵法用到極致了。但我們要注意到,韓信可以做到這一點恰恰就是建立在“大戰”之上的。非但韓信如此,今日卡紮菲會向美國俯首,不也是因為有了薩達姆的前車之鑒了嗎?反觀中國,近三十年來歌舞升平,紙醉金迷,毫無戰功可言,自然在這個“勢”上就瞠乎美國之後。加之實力不如美國,因此,小生要說,在中國談“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個笑話,既無殺功,又無殺心,誰人怕你?既然不怕,何談屈人?所以,毛澤東自知力不如人,但卻處處找機會為難美國人,一句“不能讓美國人太得意”,其意味實是深長。可惜自主席之後,中國無人為繼,倒是多了韜光養晦,還走了偏鋒。如今三十年前積累的餘威將要用光,此消彼長,還有人在談“不戰而屈人之兵”,真是讓天下人可發一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