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井帝國在行動》揭開日本財團的中國布局!

(2009-04-22 04:24:22) 下一個
近500年來,日本一直認真細致地研究中國,從豐臣秀吉到田中奏折,再到抗日戰爭,再到東海釣魚島之爭,從經濟到軍事、外交、文化所有領域。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幾乎亡於日本之手,竟從來沒有認真研究過日本,當年如此,至今還是如此,以至於中國人要裂解日本,還要去買美國人60年前寫的《菊與刀》。

  最近出版的《揭露日本財團的中國布局——三井帝國在行動》是一本讓人震撼的書,沒看過這本書之前,也許有些人還不完全清楚,豐田、索尼、鬆下、東芝等等這些為我們所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世界級日本裔名企,居然隻是三井帝國帳下的一名小弟。沒看過這本書之前我們很難清楚三井財團究竟有多麽龐大——三井物產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商社,1993年,三井物產排名世界500強第一,在其後的10年間也都基本排名500強前10位。

  

書從另一個角度為我們揭示了一個迥然不同於資訊社會水麵之上的世界,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日本還有韓國的企業是財團製的,如果他們用一個大財團去對付我們一個小企業,就好比是他們100人去毆打1人,這公平嗎?我們贏得了對方嗎?我們的企業一般是幾十人至幾百人,多的話幾千人,最多也就上萬人。我們能打得過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的大財團嗎?中國的企業家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的企業,能敵得過豐田、東芝、索尼、鬆下、三洋、NEC他們之中的任意一家嗎?倘若可以,要是他們聯合起來呢,我們還能打得贏嗎?財團係統內的企業之間都是相互交叉持股的,書中列舉的也僅僅是一個三井財團內的一些知名企業而已,不知名的企業更是數不勝數。

  

該書把日本當作一麵鏡子,用“三井”、“綜合商社”、“財團”這三個概念作為一條主線,將眾多熱點事件、中日企業競爭與合作、重點產業分析等以案例的形式聯係起來。它不僅揭開了這些三井財團企業的身世之謎,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們之間互相配合在中國眾多產業上的隱秘布局和擴張戰略,以及他們拓展市場和控製商權的手段,從而展現三井財團在鋼鐵、汽車、信息產業、石油、核電、高速鐵路等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上開辟出的一個又一個戰場。

  

書中概括了“三井物產”這個綜合商社的作用,即:產業的組織者、資源與金融的統合者和製造業的“牽引車”。簡單描述如下:作為產業組織者,它有兩個關鍵職能:第一是通過各種各樣精心設計的服務促進客戶的國際貿易活動;第二是全球性地調動信息、人力、財力等資源和客戶共同努力,從而創建新的業務、新的公司,並進入新的產業。同時,他本身又在日本的國內外擁有上千家的關聯企業群。



  

作為資源與金融的統合者,“三井物產”是日本資源戰略的優秀執行者。為確保資源、能源安全地按期到貨,三井物產從戰後不久即開始將大量的資本、技術、設備投入到中東、印尼、澳大利亞、拉美、中國等地,大規模開采資源、能源,不僅確保了國內供應,還有餘力出口創匯。因此,在推進“貿易立國”國策,保障能源、資源供給等方麵,三井物產為日本的發展戰略做出了完美詮釋。當然,介入資源收購,需要有巨大的籌融資能力,“三井物產”的主要股東都是金融機構,所以很容易做到融資。

  

作為製造業的“牽引車”,三井物產等綜合商社將龐大的信息網絡的觸角伸向世界的各個角落,始終扮演著中間人和牽線人的角色,活躍在大規模技術引進的舞台上。日本技術創新實行的是“逆向工程”,即根據市場需求發現新功能、新產品的過程。這樣的改進和創新多是市場拉動的產物,並以大規模市場應用為目的。這種市場導向的模式是以財團的綜合商社為基礎,同時強大的財團製造企業也促進了這種模式的發展。由於綜合商社巨大的情報能力和產業協調能力,使得日本企業可以把來自各國的不同技術加以集成創新,最終成就日本製造業的輝煌,並且促成日本的技術引進政策係統化。

  



當不少中國企業都在夢想躋身世界500強的行列時,三井物產對500強排名從來都不屑一顧,因為三井體係內的500強企業早就一大把了。除了豐田、東芝、索尼這些汽車電子行業大鱷,還有像三井住友銀行、三井造船、石川重工、三越百貨等遍及金融業、機械重工、零售業的代表者。由於三井物產向來是一家“默默無聞”的企業,中國人對它知之甚少。

  

當日本國內經濟“哭窮”之時,三井物產等幾家日本綜合商社趁著全球經濟低迷時期礦產資源價格低廉,悄悄收購海外石油、天然氣、煤炭、金屬礦產等上遊資源,進而控製商機和國內外製造業生產的命脈。此時,中化、中糧、五礦等幾家原本有海外拓展能力的中國外貿企業失去了財政支持,又沒有金融資本支撐,被要求按照西方公司模式進行公司治理,轉向了實體經營,錯失了開疆拓土的良機,也造成了中國近年原料進口受製於人的局麵。

  

研究今天的日本,對於我們的現實意義很大,在世界所有現代化的大國中,離我們最近,和我們國情最接近的是日本,但偏偏我們舍近求遠,眼睛隻盯著地球那邊的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經曆了長期衰退,日本所謂“失去的十年”讓我們隻看到了表像,沒有看到實質,精明的日本人已經將這失去的十年所造成的損失,成功地轉嫁,或者說賺回來了。我們出口給日本的是什麽?煤、石油(真是奇怪,我們自己還需要進口,卻每年還要低價賣一些油給日本)、稀土(日本已經完成了50年的儲備)。在資源貿易中,我們出口的是血汗,賣掉的是未來。而日本進口的是實實在在的資源,儲備到未來使用。他們花了今天的錢,建設了未來,而我們花了未來的錢,不是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給別人買了單。其中虧了多少?

  

在一篇評論《三井帝國啟示錄──探尋微觀經濟的王者》的文章中,作者張淩的一段話不禁讓人觸目驚心:“三井與其說是財團,不如說是軍隊:三井財團的員工常常自稱‘我是三井的人’,這種‘愛社精神’更像是士兵對於軍隊的歸屬意識;三井財團的企業分布在眾多不同的行業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拓展著財團的勢力;其組織形式十分類似軍隊中的集團軍群;其情報體係極其龐大,在經濟和商業方麵的情報能力完全可以與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媲美。”



  

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旦戰爭爆發,三井財團可以迅速地轉變為一個提供全麵後勤保障甚至直接協同軍事行動的軍事實體。”因為這樣的實體太過可怕。而且它還在擴張,在行動。不知從何時起,六大財團操縱下的日本似乎在謀劃著一場有組織有目的運動。他們以化整為零的形式向包括號稱技術先進的美國在內的整個世界提供技術,這一切進行得隱晦而自然。美國人雖已發現了這一點,卻無可奈何。畢竟,日本由麥克阿瑟指手畫腳充當太上皇的時代已成為過去。日本是從微觀上來控製他國經濟,對擅長操縱宏觀金融戰爭的美國人來說,似乎總有那麽點兒鞭長莫及。美國尚且如此吃力,那中國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