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必和必拓購力拓失敗收場 中國上交約900億學費

(2008-12-02 07:39:54) 下一個
上周二,必和必拓最終因為不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放棄對力拓的收購,這場全球礦業領域有史以來最大收購案草草收場。

  盡管中國鋼鐵業可以為鐵礦石供應安全而放心“喘”上一口氣了,卻也為此付出了約900億元代價。我們不能不佩服必和必拓的決斷,而它更大的成功在於將全球最大鐵礦石買方中國“拖”下了水。

  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漲潮時,恰到好處拋出的“兩拓”合並計劃加劇了市場對鐵礦石價格看漲的預期,中國鋼鐵業為此放開肚皮“吃”進9000萬噸“高價”鐵礦石,其最終減值損失可能達350多億元;而為阻止“兩拓”合並成功對中國產業安全形成威脅,中鋁公司投資力拓並成為最大單一股東。140億美元的投資浮虧8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44億元)。僅這兩項相加,中方已為“兩拓合並”付出了約900億元代價。

  交了這些“學費”,我們可以得到什麽教訓呢?分析人士認為至少有三條:一是用產業資本的製造思維來應付金融資本的戰略思維,中方勝算率會非常低;二是產業安全是有邊際成本的,不計成本的產業安全極可能是個“偽命題”;三是中國鋼鐵行業如果無法凝聚成一個代表國家利益的完整主體,我們與三大礦業巨頭的談判可能始終處於弱勢地位。

  產業資本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買賣觀——需要鐵礦石,那就買鐵礦石。結果呢?“中國買啥啥貴,賣啥啥跌”。

  再看看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穀三大礦業巨頭是怎麽表現的?

  在2008年全球鐵礦石長協礦談判敏感時期,必和必拓拋出了對力拓的並購計劃。全球70%的鐵礦石海運貿易量就掌握在這三家手中,而中國擁有6億噸的鋼鐵產能,鐵礦石自給量不到50%。並購如果成功,那意味著三家鐵礦石供應方變成兩家。這樣一來,在資源戰略上丟分的中方在談判中幾乎難有勝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