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林觸發台獨之“曆史終結”!
(2008-11-05 06:07:21)
下一個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已經在11 月3 日中午12 點抵達台灣,作為北京曆史上最高層級官員訪問台灣,由此在台舉行的陳江會,以及可能的陳馬會,引起了華人世界的巨大關注,甚至超過了對美國大選的關心。
陳雲林出發前,就為此行定調,稱此次台北之行,是海協會、海基會製度性協商的既定議程,會談內容隻圍繞經濟議題展開,不關政治、更不涉及島內政治鬥爭。陳會長還因毒奶粉事件,再度向台灣同胞表示歉意。雖然陳會長如此低調、並且身段柔軟,但他此次訪台意義之重大,並沒有被各方忽視,被世界媒體解讀成兩岸一係列融冰之舉的重要一環,美國方麵也明確表示歡迎。
同樣對此給予高度政治解讀的還有台灣民進黨,繼黨籍議員王定宇在台南孔廟暴力推搡以私人身份訪台的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之後,10 月23 日民進黨還動員在台北舉辦了50 萬人的嗆馬反中的大遊行,甚至默許弊案纏身的陳水扁參加。民進黨方麵把陳雲林訪台視作馬英九政府對大陸方麵的輸誠,此刻正在陳雲林在台的所有活動周圍,掀起了更大的抗議浪潮,甚至黑色幽默地破天荒捍衛起“中華民國”起來。
如何解讀陳雲林訪台的意義,自然看論者持什麽立場。客觀的說,兩岸三通和台海和解過程,是一種迅速的正反饋的過程,是“自扣”的,隻要一開啟,就會加速,除非遇到重大政治風波或者戰爭,否則是一輛無法停下的列車,一直開到台灣完全沒有能力獨立。原因是三通直接導致兩岸人員、物資、金融的雙向依賴,兩岸經濟一體化加劇,驟然增加了局勢逆轉的成本,而人員和信息相互自由流通,增加了兩岸民眾之間的熟悉和同情,台灣人的去中國心態,會被緩釋。
台灣主體性也是從1970 年代末開始的政治構造,這樣的政治構造,一旦三通和人員物資自由流動,就失去了安全的封閉性,在當下的全球化世界裏又麵對中國崛起的事實,非常難再積蓄政治能量,不但建國夢破碎,各方利益的瓜葛也會迫使台灣政治人物不停做出現實妥協。對於美國因素來說,如果一旦美國政治家確認台灣主流並不想挑釁大陸,而少數台獨的挑釁對美國也沒好處(歸功於陳水扁的折騰),那麽也不再會有美國政黨試圖逆勢而上,台灣的戰略棋子作用也會大大減輕。隻要沒有重大政治風波或者戰爭,台灣的命運從陳雲林訪台之後就大概確定——雖然可以繼續保持政治現狀和中華民國,但已經沒有離開大陸的能力甚至意願了。
對於大陸來說,無論是副會長受到人身傷害,還是民進黨的街頭威脅,都無法動搖陳雲林訪台的決心。原因之一是自從馬英九以700 萬高票當選之後,北京已經把它解讀成台灣主流民意對兩岸三通以及台海和解的政治背書,此刻不開啟這個曆史性的過程,還要待到何時?啟動這個會自動加速的過程,其好處遠遠大於任何其帶來的壞處,因此為此做任何非原則的讓步、甚至做任何形式上的變通,都相當值得。
而從技術層麵說,大陸這次送給台灣的,就是“不叫CEPA 的CEPA”,因為之前有相應的以CEPA 形式幫助香港、澳門渡過金融危機、甚至緩解對北京不滿的經驗,因此在對台政策上深深認知到,以經濟合作甚至援助的方式對待政治上有異議的地區,會起到以經濟吸納政治的效果。台海分治近60 年,有千萬條無法解開的政治心結,但大陸以經濟共融、政治擱置的方式緩解這一代台灣人的不滿、寬容上一代人台灣人的對抗、期待下一代台灣人的合作,的確是現實主義方案。
對於馬政府來說,雖然大陸方麵有更多的上手牌,但馬也因此極大獲利,不但能振作台灣經濟信心,抬升因為經濟不景氣而幾乎跌倒穀底的政府支持率,而且在大陸明確的以經濟吸納政治的原則下,台灣暫時不會在政治主體性上被迫讓步。
馬英九這一代政治家,完全沒有蔣介石斷然搭車朝鮮戰爭讓台灣和美國捆綁的判斷力,也不像蔣經國那麽有勇氣,敢於開啟民主進程讓美國在行將拋棄台灣的時候“突然”發現台灣的利用價值,重新保護台灣。馬隻要安安穩穩,保持台灣的平安,這對台海的和平來說,是福,但對於堅持台灣主體性的台獨人士來說,卻是理想的絕望。
不過,大勢所趨,台獨最好的時代的確已經過去。兩岸和世界主要大國,目前都認可了台海問題上政治現狀(Status Quo)的現實合理性。台海各方勢力,現在等於必須在以政治現狀為棋格的棋盤下棋。從這個意義上,無論是陳雲林的身段柔軟,還是馬英九的主動非戰姿態,都是按規則出招的現實主義舉措,畢竟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並不會是這一代人能很快見到的事情。不接受政治現狀的民進黨以及台獨勢力,隻能繼續做民主社會的必要少數,而無法主導台海進程。
但,沒有人會輕易接受曆史的終結,因此,民進黨和其它台獨人士,會繼續抗爭下去,至少會蔓延整個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