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媒曝兩岸軍官瑞典密會內幕[移動到網上談兵] [編輯] [刪除]

(2008-06-18 07:36:45) 下一個
馬英九上台後,台“國防部”宣布將推動兩岸官方接觸,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製。然而,綠營的台灣《自由時報》卻披露說,早在2003年至2005年間,兩岸軍方就已有定期的官方會麵,雙方派出由現役將領率領的代表團,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秘密會麵交換意見。但我軍有關方麵對此未予證實。那麽,《自由時報》在兩岸氣氛轉趨和緩的當下捅出這個報道有什麽用意?且聽下文分解。

  1.瑞典外交部負擔密會經費

  台灣《自由時報》稱,2003年至2005年解放軍與台軍軍官代表團的會麵並非偶然,而是兩岸軍方漸進式長期接觸的結果,而這種接觸始於台軍退役將領赴大陸參觀訪問,以及非官方接觸。

  該報稱,2001年6月初,大陸海協會與軍方相關部門,邀請“立委”馮滬祥率領“退役將領參訪團”到大陸訪問,行程包括參觀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南京軍區、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等地,並與大陸軍政首長進行座談。這是台灣赴大陸的第一個軍事交流訪問團,也是大陸首度允許台灣退役將領組團參觀南京軍區。馮滬祥後來透露,此行是經由大陸海協會出麵邀請的“民間交流活動”,當他與“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國防部長”伍世文商談此事時,台灣相關部門也都持正麵態度,並認為隻要符合現行相關規定、有助於兩岸交流發展,他們都支持。

  類似的“民間交流活動”持續不斷,到了2003年成為類似交流最頻密的一年——數個台軍退役將領代表團訪問大陸,雖說每次都是短短幾天訪問,雙方大多各說各話,卻促進了雙方了解彼此的基本立場。

  台灣《自由時報》稱,眼看時機成熟,著名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於當年向瑞典外交部提出促進兩岸現役軍官交流的大膽設想。這一設想立即得到瑞典政府的認可,因為瑞典政府認為,此舉有助於促進東亞和平,應該批準實施,並由瑞典外交部全額負擔雙方代表團的旅費與會議開銷,同意由SIPRI出麵邀請雙方派員參加。

  “這一消息傳到台灣後,台軍內熱情很高,”一位知情者透露:“大家競相報名,都想會會解放軍軍官,因為他們深知這是曆史性的事件,都想讓自己留名,同時也對解放軍現役軍官充滿了好奇。”

  報道說,解放軍和台軍很快就確定了相關人選——兩岸軍事代表團成員以雙方軍事院校現役軍官與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學者為主。台軍方麵由一名少將帶隊,團員包括數名校級軍官與學者,有5~6人;大陸解放軍方麵由一名大校帶隊,團員包括數名校級軍官與學者,人數稍多,將近10人。

  根據相關安排,代表團出訪一次為期8~10天,因為要轉機,大部分時間耗在來回的路上,真正開會時間隻有三四天。

  為確保兩岸軍官代表團的會麵,瑞典方麵做足了工作:會談地點安排在不引人注意的場所,讓相關人員簽署保密協議,不幹擾雙方的代表團成員……

2.“可以說有點像是朋友”

  由於陳水扁當局高層將其定調為“初步接觸的平台”,當然也就不可能授權這種級別不高的代表團談判任何實質議題。這反而有好處——在沒有任務的情況下,會麵的氣氛自然輕鬆許多。

  據《自由時報》稱,在幾天會談中,由SIPRI人員主持,瑞典外交部也有代表坐在會場後麵,台軍與解放軍的與會人員均著便裝,各自表述立場。中方代表強調“一個中國”與“反對台獨”,台軍代表則表述“雙方為不同政治實體”的“基本原則”,沒有任何刺激性的言語出現。“可以說有點像是朋友。”一位知情者如是說。

  正式會議結束後,雙方還舉行了非正式的宴會,當然同樣沒觸及實質議題,屬於“純聊天”的聯誼性質,算是為雙方的接觸邁出了第一步。但除此之外,雙方人員在瑞典並沒進一步接觸。

  從2003年開始,這一會談持續舉行了3次,台軍方代表團回台後都要向上級遞交完整報告。不過,到了2006年,台方高層認為,這樣的接觸幫助不大,和“觀光旅行團”無異,因此在當年會談前夕,決定暫緩派團。這項兩岸軍方的接觸從此中斷。一名台軍高級將領透露:“這跟陳水扁的幹擾有關,他不願兩岸現役軍官深入了解,從而影響台軍的‘台獨’決心。”

  3.美曾想讓兩岸軍方在夏威夷會麵

  到了2006年,時任台“國防部長”的李傑於當年5月24日在“國防委員會”秘密會議中透露,美軍太平洋司令法倫已出麵邀請兩岸軍方官員,共同參與6月在夏威夷舉辦的一場兩岸軍事論壇。

  當時,台方考慮派遣至少中將級別的人帶團,參與這項兩岸軍事學術交流會議。台方認為,該會議有望成為未來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製的“重要跳板”。因為會議是在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下轄的“亞太安全研究中心”舉行,且美方主動出麵邀請兩岸進行軍事學術交流,有別於過去僅鼓勵兩岸對話而不介入的立場,意味美國在兩岸政策上可能已有重大調整。再加上法倫當時到大陸進行軍事交流訪問,邀請大陸軍方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當年夏天美軍在關島的軍事演習獲大陸軍方正麵回應,因此,認為大陸一可能答應。

因此,台“國防部”的態度相當積極,甚至私下請泛藍“立委”通過相關渠道力促對岸派遣軍官參與此次會議。李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更公開表示,台軍方“相關的安排正在積極進行中”。台軍高層還專門為此事定下了人選標準,即原則上將指派台“國防大學”的高階將校,而台“國防大學”多位曾留學海外以及“在本職學能、戰術、戰略上極受肯定的作戰部隊主官”,當時就被列入備選名單。更有意思的是,台軍方不少高級將校主動請纓,稱自己希望“在此曆史場合上”與解放軍代表“唇槍舌劍”或是“握手言和”,從而“對兩岸和平做出貢獻”。

  島內輿論當時也對這條消息表現出罕見的熱情,許多媒體紛紛就此發表社評。《中國時報》認為,會議可能改變兩岸軍方敵對的狀態,使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突破”。

  然而,兩岸軍方在夏威夷會麵最終未能成行。據台軍方高層透露,這與陳水扁當局試圖將會談與台美關係強行捆綁有關,而且陳水扁當局全力宣揚台軍是“台獨”支柱,導致美方無法接受。中方則更不能接受。當時我一將軍認為,陳水扁當局拒絕一中原則,兩軍正式對話無政治基礎。

  4.兩岸軍事形勢趨緩 綠營失落?

  對於《自由時報》披露的“兩岸軍官瑞典密會”一事,解放軍官方目前並未證實。有政治觀察家認為,在島內有綠營背景的《自由時報》此時拋出這則報道,多少與綠營人士“眼紅”國民黨的馬英九上台之後,兩岸關係迅速發展有關。《自由時報》是想暗示:兩岸關係眼下的迅速發展,包括兩岸軍事緊張形勢的緩和,其實離不開“綠營”在“執政”時打好的基礎,從而貶低國民黨的成績,向民眾擺擺自己的“功績”。

  事實上,陳水扁“執政”8年,“台獨”動作頻頻出手,兩岸軍事關係被他弄得很緊張。如果《自由時報》真是在為綠營文過飾非,恐怕島內的多數民眾不會買賬。因為,兩岸軍事形勢在馬英九上台之後緩和,是島內民眾能感受得到的。

5.國際組織將台海納入改善地區

  6月3日,台現任“國防部長”陳肇敏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關於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製,“國防部”已訂出“政策綱領草案”,初期希望公布“國防報告書”,預先公告演習活動,保證不率先攻擊,並遵守核武“五不政策”,同時主動公布“海峽行動準則”。陳肇敏說,軍事互信機製將分近、中、遠程三階段進行;近期是推動非官方接觸,優先解決事務性議題;中期是推動“官方”接觸,降低敵意,防止軍事誤判;遠期則是確保兩岸永久和平。

  另外,國際危機組織日前發布了6月份的“危機觀察公報”,將台灣海峽納入在今年5月情況獲得改善的地區之一。國際危機組織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每月初發布“危機觀察公報”,說明全球正在或可能發生衝突地區的情況是惡化、維持原狀還是獲得改善。國際危機組織指出,馬英九5月20日呼籲“和平的新一頁”,及5月28日吳伯雄與胡錦濤的曆史性會晤,都是雙邊關係暖化的跡象。

  此外,馬英九上台後,將民進黨長期以來“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構想,改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也被認為是向大陸釋放友好氣氛的舉措。

  在各界普遍認為兩岸關係出現新契機之際,也有美國專家認為,兩岸目前逐步恢複的和睦關係比較脆弱。美國知名外交政策研究專家、卡托研究所副總裁卡彭特在《華盛頓時報》撰文,提醒美國必須小心行事,避免危及兩岸在小心謹慎中逐步恢複的和睦關係。卡彭特建議,美國官員應宣布暫停對台軍售1年,至少應先靜觀海峽兩岸的形勢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