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魯園

沒事兒的時候有個看蛐蛐兒打架, 螞蟻上樹的地方。
正文

“追星”族

(2013-02-16 13:22:43) 下一個


2013
年二月十五日. 今天是一個值得全世界天文愛好者激動的特殊的日子. 今日淩晨, 一顆十幾萬噸的小行星從距印度洋上空僅2.7萬公裏的高度, 與地球擦肩而過.再近一丁點,也許人類就要重演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集體滅絕的悲劇了. 同日, 在地球的另一端, 一顆巨型隕石從天而降, 在俄國車裏雅賓斯克州上空爆炸, 爆炸引發的衝擊波導致樓房玻璃窗被震碎, 廠房屋頂震塌, 傷人逾千.按理說,隕石落地的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算不上稀罕. 但絕大多數的隕石不是在大氣層裏燒得灰飛煙滅, 就是落進了大洋或是人跡罕至的荒漠, 傷人的事鮮有發生. 所以, 這些被碎玻璃劃傷的傷者應該樂觀地視之為中了頭彩”, 頗有紀念意義.

不知何時起, 天文成了我的愛好之一. 我並不通此道, 但不懂並不代表不愛. 或許, 正因為不懂才越感神奇, 越覺得有趣. 我計算機上的桌麵背景, 大都是NASA網站下載的星雲天體圖. 回想起來, 這愛好應始於小學階段. 那時, 正是中國人在物質文化生活上都極度貧乏的時期. 孩子們上學不過學點毛語錄和九九表; 下課後就幾乎是放羊, 想怎麽玩兒就怎麽玩兒, 隻要吃飯時記著回家就行. 尤其是漫長的暑假, 對工作繁忙的父母們是一大挑戰, 因為不知該怎樣安排孩子們的時間.

我清楚地記得, 有兩個暑假, 父母白天便把我和妹妹關在家裏, 指定背誦多少首古詩. 下班後檢查我和妹妹誰背得多, 勝者獎一塊硬糖. 其實我們最盼望的是晚飯後的時光. 因為晚飯後爸爸就開始給我和妹妹, 包括全樓同齡的孩子們, 講授天文知識. 從行星到恒星, 從星座到星雲, 從光年到黑洞. 我們聽的雲裏霧裏, 卻又對浩瀚的宇宙產生了無邊的遐想.

爸爸是一個很傳統的知識分子, 愛好也多. 那一陣他自己迷上了天文學. 先是買了兩本天文知識的科普讀物給我看, 然後開始自己動手做望遠鏡. 那年代, 科普讀物本就少得可憐, 天文望遠鏡更是無處可尋. 若非自己動手, 隻能望月興歎. 爸爸不知從哪兒搞來了幾塊眼鏡片兒似的玻璃, 告訴我大片的用做物鏡”, 小片兒的做目鏡”. 然後告訴我應該怎樣計算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 以決定鏡筒的長度. 爸爸做的望遠鏡極度簡陋, 單筒, 還不帶腳架. 我們隻能把它架在陽台欄杆上, 眯一隻眼, 小心翼翼地轉動著鏡筒, 去尋找星夜裏值得觀望的對象. 因為稍一移動, 鏡頭就劃過億萬公裏的天空. “差之毫厘, 失之千裏”, 再貼切不過的形容了.

第一次從望遠鏡裏看到月亮的感覺是難以用筆墨形容的. 平時肉眼看來那麽光潔圓潤的月亮, 在望遠鏡裏是如此地不堪”: 大大小小的環形山, 坑坑窪窪, 明暗交替. 象一個遠瞻風姿卓約的美人, 近看卻一臉麻子雀斑. 通過望遠鏡, 我認識了赤紅的火星, 明亮的太白金星, 以及有著美麗光環的土星. 通過夜觀星象, 我不僅認識了九大行星及常見恒星, 也認識了銀河係及不少星座. 諸如雙子, 天鵝, 天梭, 大熊, 等等. 同時還切實感受到了古詩裏月明星稀的含義, 知道月明之夜不是看星星的好日子.

至今, 天文於我, 依然像八,九歲時夜夜仰望的星空, 是那麽遙不可及, 卻又無時不在其籠罩之下.  日食, 月食, 隕石, 流星, 東升玉兔, 西沉金烏, 所有罕見或常見的天象, 無一不牽動我好奇憧憬之心, 經年不衰. 每當我把視線投入那目力難及, 想象力卻無所不及的太空時, 總感到一種不由自主的,謙卑渺小的震撼. 宇宙宏大, 時間無限, 巨大的對比, 賦予人的一生幾乎滑稽的意義. 當你的目光再回塵世時, 你還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煩心嗎? 你不會. 因為在舉目垂目之間, 你已經站到了地平線以上. , 大概就是我追星不止的真正原因吧.

自定居賓州以來, 我一直想去櫻桃泉州立公園(Cherry Springs State park)看星星卻一直沒能成行. 那裏號稱是東海岸最黑暗的地方, 人煙稀少, 光汙染最小, 是天文愛好者, 追星族最推崇的去處之一. 如果今天所發生的算一個特殊的征兆, 那麽今年暑假我應該順應天象, 完成這個長久以來的心願. 來吧, 朋友, 讓我們看星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