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離開中國到美國讀書,從此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剛到美國的頭兩年,我並沒有當一個肉包子的遠大理想。我當時的願望也就是所謂“學成回國”。拿到博士學位回國當個副教授就心滿意足了。當然,回國前一定要對錄用我的單位聲明是放棄榮華富貴而毅然回國的。記得當時給家人寫信時提到,美國雖好可那是美國人的,並不屬於我,這兒畢竟不是我的家。但是過了兩三年,我開始意識到美國這個地方十分之怪異。它像一個大蛋糕:先是歐洲人坐著大船來了,他們得到了一大塊兒蛋糕;非洲兄弟來了,他們也分了一塊兒;後來中東人來分一塊兒,日本人來分一塊兒,韓國人來分一塊兒,印度人來也分一塊兒。一旦宣誓入籍,你就有得分蛋糕。這一下我可急了,人人都在分蛋糕,老子為什麽不能也分它一塊兒?一旦分到蛋糕後,人們就心安理得的住下來慢慢享用,並以此為家。甚至平日裏還要指手畫腳,一幅當家作主的樣子,好像美國字典裏沒有喧賓奪主這個成語。無論你是先來後到,隻要不找警察麻煩,想幹嘛幹嘛,想罵誰罵誰。真正是端起碗來吃飯,放下刀叉罵娘,好不快活 (順便提醒一句,在二十年前的國內,隨便罵政府是要犯錯誤的)。四周圍看看,人群裏有白的,黑的,黃的,棕的,還有五花八門顏色混的,整個一大雜燴。特別是加州,各種文化更是混合的一塌糊度。我見過廣東餐館裏啃雞腳的白人,也見過朋友的洋老公喝小米粥就鹹菜。第一代移民不都是餐館裏的打工仔,也出明星大腕兒,專家學者,市長州長,工商領袖。總而言之,美國的一切好處不一定就不屬於我。當我意識到這些後,便有了作肉包子的打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誘人的大肉包子,然後就看美國dog吃不吃了。一輩子走南闖北,在哪兒紮根都是紮。北美大陸天高雲淡,地肥人傻,我這根兒不紮白不紮,紮了也白紮。
各位看官說了,你就不怕種族歧視?美國有玻璃天花板,你如何能發達?我也發現美國有歧視,比方說新移民就是要付出更多才能立足。可細細想來,哪兒都有歧視。排斥外來者其實是人類的天性。你除非一輩子呆在家裏不出門,否則早晚會被別人歧視一把。美國如此,中國亦如此。不信你抬起頭來往四周看一看,當地人歧視外來人,城裏人歧視鄉下人,有錢人歧視窮人,正常人歧視殘廢人,。。。就算你是北大的高材生,萬一一不小心碰上一幫清華的,你也難免被歧視一把。美國的歧視打死了陳果仁,中國的歧視也打死過孫誌剛。隻是我們往往能夠忍受被自己的同胞歧視,一旦被外族人歧視就義憤填膺。如果因為怕被歧視而回國,那麽一旦到了國內還被歧視,你還能躲到哪兒去呢?美國的歧視問題相比之下並不比其他地方更糟,而這方麵的立法,使歧視問題被有效的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至於說玻璃天花板,主要是語言和社會關係網方麵的障礙。但是呆時間長了,可以部分的彌補。在美國出人頭地的移民比比皆是,舉不勝舉,關鍵要有一個心安理得當家作主的心情。自己首先要把自己當成主人,時間久了,你就自然是主人了。
作為八十年代來美國的,我們當時大多數喜歡留下來。二十年前中美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從科研環境,科技發展,到生活水平,中國當時差的不是一個數量級。除非個別高瞻遠矚的能看到二十年後中國的高速發展,否則下決心回國是很難的。就當時的情形而言,隻要在美國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其生活質量在國內隻怕給個部長都不換(假設做官當權的感覺不算)。當時即使老公想回國賭一把,隻怕太太也會行使否決權。等到二十年後中國發達了,這批人也錯過了衝鋒陷陣的年齡,再回國已是高不攀低不就。而且辛辛苦苦二十年,在美國已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割舍的。畢竟生活穩定好多年,雖不敢奢侈,但勉強算得上豐衣足食周遊世界。讓我們再換個環境從頭來過也不太現實。我們之中有回去的,特別是男人,我認得好幾個都有了小蜜。真不知這是回國的誘惑呢,還是地雷或者糖衣炮彈?大概因人而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