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菜花:本是菜,自以為是花

隻為整理零星思路,想哪兒說哪兒,全無章法。如果您有耐心讀上一篇,這裏就謝過了。
個人資料
正文

閑聊:除了交學費,上大學都去幹什麽?

(2007-05-03 23:01:58) 下一個

閑聊:除了交學費,上大學都去幹什麽?

綠菜花

我們上大學應該做點兒什麽,應該學點兒什麽?越想越覺得這個問題太大,所以不敢說研究,隻敢茶餘飯後閑聊兩句。從學生的角度想一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多得舉不勝舉:諸如“書中自有黃金屋”(光緒年間某科舉考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八十年代某理科大學生);“做比爾蓋茨第二”(九十年代某計算機係大學生);為咱全村爭光(某偏遠地區村支書);畢業後有口飯吃(高校擴招後某大學生),。。。。。。我奉勸各位年輕人,入學之前請務必好好想清楚你上大學是幹嗎來了。這年頭讀大學不便宜,是要交學費的。從理財的角度而言,學費是對你人生的一種投資。即是理財,就要講回報。善用大學這幾年的時光,你投資的回報將會比較豐厚。如果入學之後你還沒想清楚你是幹嗎來了,那你很有可能將父母辛辛苦苦,或者不那麽辛辛苦苦,掙來的學費錢拿去打了水漂。

常常聽到一種說法叫素質教育。可關鍵的問題是這“素質”二字又包含了什麽內容呢?本人前前後後在大學教了將近二十年的書 (數學),一直覺得這“素質”二字很有必要說道說道。不過我聲明,不同的人生發展方向需要不同的素質。不敢一概而論。在此我隻就本人多年在大學(包括中,美,私立,公立)以教學科研為生多年所得的一點感受說一說。若論大學生的素質,知識和創新能力是比較公認的重要素質。可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應該包括:選擇能力,平衡能力,抗打擊能力,以及人際網絡。這最後一項不一定可以算作素質的範圍,但絕對是大學和畢業後要做的功課之一。下麵就讓我一一道來。

先說說知識和創新。本人一九七八年入大學。在那個年代,人們對“知識”二字幾乎是頂禮膜拜。從學習知識的角度而言,我們是非常幸運的。麵壁五年半(本科四年加研究生三年減去談戀愛一年半)我自認數學基礎是打得非常牢固的。到美國後才發現那裏的大四學生還在啃我當初大二就玩兒得滾瓜爛熟的概念。想起來還是非常感謝當年的老師們,認真地把我們每個學生都當作未來的數學家培養。一點兒都不含糊(不管你想不想當數學家)。為此我一輩子受益匪淺。與此同時,我卻花了多年時間才悟出了一個道理(自知悟性不高,所以當年沒敢出家修行),有知識並不等於會創新。 盡管知識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在學校裏,老師出題,學生解答。但問題是學生畢業之後參加工作,又有那個老師來給他們出題呢?沒有題目,科研豈不是無從談起。事實上,選題往往比解題難得多。給自己出一個好題,是成功和創新的第一步,甚至是最重要的一步。如何選擇新穎的研究方向並有所創新,甚至名利雙收人財兩得,不是幾行字可以說清楚的。所以我不敢聊得太多。還是留給教育家們去研究吧。

下麵聊聊選擇的能力。選擇就那麽重要嗎?我覺得太重要了。我們除了父母無法選擇(幹爹幹媽可選), 人生一世幾乎事事都要選擇。特別是成人之後,朋友要選,學校要選,專業要選,導師要選,老婆老公要選,個人發展方向要選,每日吃飯穿衣要選,這年頭甚至生男生女有人都想選。如今選擇之不可思議,長什麽樣乃至變男變女也能由你選(如今人造美女能氣死天生麗質)。細想一想,你的人生幾乎時時刻刻都要做各種各樣的選擇。許多事選好了事半功倍,選不好事倍功半。更何況政治立場一旦選不好是要座大牢出人命的。每次選擇都會有得有失。而未來之不可知,從而讓得失無法預計。選擇名,選擇利,還是選擇去追求興趣,隻能你自己看著辦。當然,如果你真是上帝的寵兒,你可以選擇名++興趣的三合一。不過提醒一句,絕大多數選擇三合一的都不是上帝的寵兒,而是某種程度的白日夢。而那少數三樣俱全的,往往是當初選擇了其一,而另外兩樣的到來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媒體寵兒明星大腕兒,看起來樣樣都有,但他們身受的壓力和經過的痛苦你我又怎麽會知道和體會呢?建議大學生趁著年輕,最好選擇不同的事情嚐試嚐試。尋找一個真實的自我。失敗了沒關係,從新再來。年輕就是本錢。一旦進入四五十歲,選擇的餘地就會越來越少。而且一旦失敗,就基本沒有時間從新開始。所以人過中年大多會晤出一個道理:鹹魚是不會自己翻身的。如今我已經是鹹魚的年紀,奉勸大學生多想一想選什麽課,什麽興趣,什麽社團,什麽社會活動,什麽朋友,什麽導師,什麽女友(聰明,漂亮,溫柔,賢惠,富有?五合一的女友絕對是癡心妄想)。。。。。。好好選吧。而怎樣對待你的選擇,也是你的選擇(選擇之選擇,或曰選擇的平方)。你可以對你的選擇無怨無悔,也可以隨機應變見風使舵;可以從一而終,也可以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大千世界,什麽樣的人都有,也都需要。我讚賞選擇興趣和快樂,但我理解選擇名或利。希望你選出一片自己的天空,或是一畝三分地。從而老來你可以告訴孫輩,我當年如何選擇過,所以我是現在的我。

下麵聊聊平衡自己的能力。 有人問,這算什麽東西?又不是練體操。可細細想來,人的個性,經曆,環境,天賦,等等都有著巨大差異。談到個人素質,一定是高低相錯各有所長。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領導能力, 想象能力,你的哪一方麵最強呢?我們不可能把每一樣能力都練得登峰造極。我們必須有所選擇,將各方麵的能力作有效的搭配。這就是一種平衡。你選擇如何平衡自己,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你未來的命運。有人專業素質超一流,但其他方麵幾乎是零。這種天才神童的命運,要麽一鳴驚人,要麽早早被世俗的規矩所扼殺。如果你是愛因斯坦,其他方麵的能力也許不太重要。沒人敢小瞧你。但我要提醒一句,你非常有可能不是愛因斯坦再世。那麽你就要好好想一想, 如何平衡自己各方麵的素質呢? 當然,如果你選擇的專業熱門,又趕上現在天天在歌裏唱的盛世,或者九十年代美國矽穀的泡沫經濟,從而人才市場求大於供  。那麽恭喜了,你畢業之後的起步要比其他學生輕鬆許多。若是如此,說明你當初的選擇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也許加上點兒運氣)。但是很不幸,大多數學生要麽專業不熱門,要麽時機不好,幾百個Ph.D. 申請一個職位的場麵我見過太多。競爭如此激烈,最後幾個被挑出來Interview的,一定沒有省油的燈。很可能專業上已無法分出高低。此時勝負的關鍵就隻能在學問之外了。你是否有可能爭取到研究經費?你的表達能力是否足以說服聽眾?你是否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同事和合作夥伴?這時一個恰到好處的幽默,都能為你加上幾分。所以我從來不敢取笑“超女”的俗,其實學術圈有時也很俗。在這個世俗的世界裏,你如果不能在某一方麵一鳴驚人,那你最好平衡自己各方麵的能力。人生的競爭是全方位的,這跟學校裏的考試有著本質的不同。

上麵隻是提到了個人能力的平衡。其實平衡二字包含太廣,一篇短文已無法說清。例如念書和戀愛,事業和家庭,工作和娛樂,上級和下屬,父母和in-laws, 甚至每天的熱量及纖維素攝取,等等等等,都需要一種平衡。平衡點選在那兒,你有一定的幹預能力,但又不完全是你說了算。當你的操作脫離了一個平衡點時,事情便會不以自己意誌為轉移的向另一個平衡點移動。這種移動的具體表現有輕有重。輕者包括:吃老婆兒光,與同事搞僵,或跳槽轉場;重者諸如:離婚分手,殺人放火,乃至改朝換代。當然,換一個平衡點也未必是壞事,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平衡點,才是你的目標。

下麵一項,說說抗打擊能力。聽起來像拳擊。其實拳擊也就是兩個人在台上對打,至少目標很明確。而生活有時簡直就是群毆,你都不知道下一拳會是誰打的。而出拳的不一定都是人,有時你撞上的隻是大勢所趨,自然規律。那麽這一拳你就非挨不可。生活有時很無奈。而越是天才,往往就越欠缺抗打擊的能力。讓我們設想一個天才,小時候在鄉下或者一個無名小鎮裏生活。那麽他念書可以說是難逢對手。因而十八歲以前,天才幾乎沒有經曆過失敗。父母和鄉親對他一至的寄予厚望。可是當這位天才的生活越來越接近金字塔的上端,他周圍就會冒出越來越多的強勁競爭者。這時已經找不到省油的燈了。怎麽辦?對於沒有經曆過失敗的人來說,失敗是無法想象的可怕。而天才都是完美主義者,無法容忍失敗。所以往往一次失敗,便足以毀掉一個天才。而對於天才,有一種最簡便的方法可以保持其不敗紀錄, 那就是放棄。不做事便不會出錯,不會失敗。當然,這其中也有不放棄的。但不放棄就有不放棄的苦處。眾老鄉親和天才本人,都賦予他極高的期望。可是很遺憾,世界上真正能達到自己期望值的人並不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絕大多數高期望值的天才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這是命運,我們無法抗爭。最近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實。我一生中所接觸的人,包括一麵之交和來往較多的,已經有五位自殺或殺人的。都是物理學或數學方麵讓我自愧不如的天才。信不信由你。其實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所以我說一個人的抗打擊能力非常的重要。這已經不僅僅是成功與否的問題,它可能涉及到生與死的關鍵。我相信大多數的成功之人不一定是天才, 但他們一定都是扛得住的人。所以我的建議是:皮糙肉厚,不屈不撓。最後再叮囑一句更重要的話,生活中會有失意,但活得快樂比什麽都重要!!!正所謂“成功雖可貴,快活價更高,無論為何故,後者不可拋。”

下麵一項,該討論人際網絡了。這話聽著就有點兒俗。不過我上麵已經說過,清高的學術圈有時也很俗。如今已然是皮糙肉厚,俗就俗吧。人際網絡不是萬能的,但很多事兒離開人際網絡卻是萬萬不能的。以做學問為例,越來越多的科研要求經費的支持,包括設備,試驗,養學生,養postdoc,開會,互訪,跨學科合作,樣樣都需要經費。別的不說,現在很多大學沒有經費你就沒有Tenure,卷鋪蓋走人。飯碗都砸了,還怎麽為科學獻身?想獻身都沒有機會。麵對現實,隻能“逼學為商”。要搞經費,學問好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你也得有信息。你先得知道哪兒有經費,他們想資助什麽方向的研究?信息越具體,你寫proposal時就越可能有的放矢,對自己將來的科研方向也會把握得更準確。然而要信息就要有網絡,這是不言而喻的。這裏,我隻是以做學問為一個例子。事實上,人際網絡在生活中可以說無處不在:畢業找工作,創業找投資,辦公司找客戶,科研找經費和合夥人,成名之前自我推銷,樣樣都需要信息和人際網絡。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日後工作,你的同學,老師,同事,親戚,朋友,在你的周圍織成了一個無形大網。你從這個網絡中可以感受到溫馨和快樂,也有痛苦和打擊。你們可能互相幫襯,也可能互相拆台。你們可以互通消息,狼狽為奸。也可以內鬥不止,暗箭中傷。這都看你的性格。但我相信,善待你周圍的人,至少你會快樂。但願你精心編織這張網。它所張成的,就是你生存的空間。“一網不撈魚,二網不撈魚,。。。”這首兒歌還真有點兒“禪”的味道。

2006 1231 (哎,一年時光又玩兒完了!)

於美國加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