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菜花:本是菜,自以為是花

隻為整理零星思路,想哪兒說哪兒,全無章法。如果您有耐心讀上一篇,這裏就謝過了。
個人資料
正文

教授不得獎,放屁都不響 —— 也談教育和科研資源的不公

(2007-05-03 22:49:54) 下一個

教授不得獎,放屁都不響 —— 也談教育和科研資源的不公

綠菜花

我今天說的這個“獎”是泛指種種獎項和頭銜,諸如兩院院士,第三世界院士,各種學會會士,世界大學排名,等等等等不計其數。如今對一個教授的評價,不看他們的學問貢獻,隻看他們有什麽銜,什麽獎,再就看學校排名。本來我沒這個閑心去介意教授們的虛榮。但關鍵問題是大學和政府在教育和科研的資源分配上也是重“獎”而不務實。缺少民主。這就關係到教育和科學發展的大問題了。比如無論哪位教授一朝中了院士,立馬就變成了學術貴族,甚至是人造的神。我嚴重聲明不敢小看院士,裏麵確實有一些讓我佩服的優秀學者。但問題是政府和社會基本上是按頭銜分配資源,一個沒獎沒銜的教授,再有能力也不會受到重視。機會極端的不均等。如果學術界是個社會的話,那麽這是個有等級的社會。這是個被大小貴族所把持的社會。這些學術貴族的權力之大讓學術界失去了自由呼吸的能力。我不是說國外學界沒有貴族,沒有等級。但都沒有中國學界來得如此徹底,如此直白,如此不加掩飾。好像這一切都是這樣的理所當然。看看那些諾獎得主和菲獎得主在中國得到的媒體關注,能把虛榮的好萊塢明星給氣死。目前的教育界正所謂“考分考分,學生的命根;獲獎獲獎,教授的夢想。”但是說句公道話,這一切不能怪教授,都是機製給逼的。如今的學術界,政府,到整個社會,不認學問高低,貢獻大小,隻認某某得過什麽獎,擁有什麽頭銜。就算沒有獎和銜的,也要比比學校排名。大到中央決策,小到各種學術會議,如果沒幾個有獎有銜的參加,好象就掉了檔次。貴族們的一句話,便是一言九鼎。其他人隻有恭恭敬敬的聽著。我隻好對那些掙紮的小教授們說:花點兒功夫想法混個獎混個銜吧,不然你就活該受著,胳膊擰不過大腿啊。各大學為了自己的人能夠獲個獎獲個銜,每年花費的精力,人力,和資源也不在少數。如今選院士已經成為教授們永恒的話題,比文學中的愛情還要永恒。

這一切都有著曆史的淵源。這個社會多年來一直就是是官本位。平移到學術界,就自然是獎本位和銜本位了。所以每年發布諾貝爾獎得主之時,中國的媒體和社會都會像女人的生理周期一樣陣痛一番。年複一年,我們一再的追問為什麽沒有中國人得獎?並呼喚什麽時候中國人才能出個諾獎,出個大師?其實我看大可不必如此。就算一不小心中國馬上出了一個諾獎,也無非隻有如下幾種功能:1 起到一定的鼓舞士氣作用;2 讓許多二八單身女士平添許多遐想 3學界又多了一個超級學術貴族。其實中國有這麽大的人口,這麽大的經濟體,就算出一兩個諾獎和一兩個大師,也不會對這麽一個大國起到什麽根本的作用。我們應該把視野放大一點兒,媒體不要老是盯著問:什麽時候出諾獎,出大師?我們的媒體應該問一問什麽時候我們會有一個機會比較平等的學術機製?什麽時候我們會有一個各年齡段平均水平極高的科研隊伍?什麽時候我們的大學會有一個踏踏實實的學風?什麽時候我們的學校會全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當我們的總體科研水平非常高的時候,當自尊和執著又回到學者身上的時候,當我們的大學源源不斷地為學界輸送思想活躍的年輕人才的時候,當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糟老頭兒們一聽到China 就會兩眼放光的時候,當歐美的競爭學者們一想到China就眼圈兒發綠的時候,到那時我們還會那麽在乎得不得諾貝爾獎嗎?再說了,真到了那個份兒上就算不想得諾貝爾獎都難,不想出大師也難,憋都憋不住。架不住人家天天來求你去拿個獎啊。那時候中國人得諾貝爾獎不算什麽大不了的榮耀。而反過來,中國人得諾貝爾獎確是諾貝爾獎的榮耀。當年北島沒得諾貝爾文學獎,很多人非常惋惜。我也覺著不應該。怎麽著也比那高行健強多了。但話說回來,就算北島得了獎,中國文學界就會改觀了嗎?不管得不得獎,中國的文學界都將在沒有獨立靈魂的行屍走肉狀態之中繼續下去。所以說,得獎是“標”而不是“本”。而我們的機製對標的興趣卻遠遠大於本。科學應該是最講邏輯的,如今怎麽搞得本末倒置。

其實獎本位和銜本位是整個學術界不自信的一種折射。我們已經沒有自由思想的勇氣和自信了(具體的曆史和現實原因我就不多說了)。而我們評價一個學者的成就時又需要一個坐標。所以就用獎和銜把教授們簡單的分成三六九等。以前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MIT的幾位教授被新加坡的大學請去評價它們大學的水平。有一個問題是:什麽時候新加坡的大學會成為世界一流。他們得到的一個回答是:當你們不再需要別人來評價你們自己的時候,你們才有可能變成世界一流。中國是個大國。作為大國的國民,為什麽總是懷揣小國的心態呢?對於諾獎,非獎,院士,名校,等等等等頭銜的擁有者,我很尊敬你們。但我不崇拜,更不迷信。因為崇拜和迷信是學術的毒藥。

%%%%%%%

一點題外話:細細想來,無論什麽獎什麽銜,隻有兩種獲獎人。第一種是人比獎大;第二種是獎比人大。第一種人的成就極高,得不得獎都不會對他的功過有太大影響。這種大牛得獎隻會給這個獎項增光。所以給他一個獎他都不一定有興趣去領。而大多數的獲獎人卻屬於第二種。 他們的名氣不如獎大。他們可能算是佼佼者(混混者也有之),但同一檔次的競爭者很多。如果獲獎就會在他們的頭上增添一道不小的光環。但是人多獎少,這時候獲不獲獎就全看學問以外的功夫了。相對於第二種獲獎人,我們大可不必太過認真。和他們不相上下的學者,隻怕是大有人在。至於已經獲獎的人們,就算是第一類獲獎人,他們已是功成名就。往往從此之後出成果的高峰已過。就算他們和從前一樣不懈努力,畢竟運氣二字不是想有就有的。一輩子能碰上一次已經實屬不易。所以我們的資源經費,一定要考慮到那些沒獎沒銜的正在拚命努力的後來之人。多給他們機會。打破如今的壟斷機製。

20073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