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名博主菲兒發起活動,鼓勵博友們分享自己喜歡的的書單,這個活動來得及時!因為這個夏天,我一本書都沒讀, 正慚愧著!現在有菲兒倡儀大家多讀書,找不到好書再也不是借口了,我已經從博友的推薦中看到了很多想讀的書!
我讀書很雜,常隨心情而選書。這些年讀的最多的書,應該是與旅行有關的。我真的是那種「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的好遊者!人不在路上的時候,書籍就是讓我保持靈魂在路上的神器了。今天就小結一下我喜歡的幾本與旅行有關的書。
有次在波士頓圖書館閑逛,遇到了這本書。 喜歡它的書名,把我的兩個愛好緊緊地聯在了一起。也很喜歡封麵的極簡設計。而書名的英譯:Have Book - Will Travel,就是我的詩與遠方了!
這是我第一次讀詹宏誌的書,很快就喜歡上了。還專門去查了一下他的背景,原來他不僅是作家,還是編輯、電影製片,也是企業家。常做不同的事,也是思路廣闊,不拘一格的原因吧。
下麵摘抄幾段讓我很有共鳴的文字:
「旅行是孤獨的人在尋找不孤獨的方式,旅行是不孤獨的人在尋找孤獨的方式」, 這個對旅行的定義,好有哲理!
「旅行與讀書的關係極其微妙,讀書常常在旅行之前很久就已經開始了,甚至開始於你不自覺之處。 常常是因為書中所述的某件事,觸動你前往某處的動機,特別是如果你有一個“眾人無法理解的目的地”,常常是因為你讀了一本“冷僻的書”的緣故」。這本書中記錄的一些旅行,正是始於書中所讀,而體驗卻超出書中所述,這也便是旅行的精彩之處吧!
對這段話非常有同感:「旅行裏讓我留下深刻印記的經驗往往發生在最無目的的時候與場所,樹下小酒店的一杯沁涼白酒,迷路崎嶇城區偶遇的小麵包店,異國鄉間等待公交車窺見的鄉民日常生活景致,這些無意間得來的吉光片羽反倒成了日後反複咀嚼的旅行滋味。」
「旅行窮盡處,幻想啟程時」,這正是我每次結束一個旅行時,便又開始計劃下一個旅行的寫照。
「關於旅行地的閱讀,我們是從旅行結束之後才真正開始的。在旅行之前,我們對旅行地的閱讀是一種「想像」;在旅行之際,我們對旅行的閱讀則是一種"摸象";隻有在旅行完成之後,或者"一再完成"之後,才是我們真正對旅行地了解的開始」。我自己的旅行三部曲,從計劃到旅行到寫遊記,也真的是到了寫遊記時才覺得開始更深地了解去過的地方。
------
認識並喜歡上另一位台灣作家,也是在波士頓圖書館,也是因為喜歡上了書名。
同樣是關於旅行,舒國治的散文,又是另一種風格。
我特別喜歡他用寥寥數語,就能將一個城市或國家的特性精確地描述岀來。比如他對紐約的描述:「若選擇住,我不會選紐約... 最主要的是它太抽象... 我常想,有人喜歡它,便因它抽象; 這是紐約了得之處,太多的城市做不到它這點。而我,還沒學會喜歡抽象」。這最後一句「而我,還沒學會喜歡抽象」,這是多麽有意思的不喜歡紐約的理由!
我還喜歡舒國治的文字,簡潔隨性,散漫中有從容,行文間盡恬淡!而且,他的文字還帶一些古風。讀中學時,我就喜歡古文課,當然也沒喜歡到畢業後還會去找古文讀。尤其出國後,更難得一見古文。所以讀舒國治,有些似曾相識的親切。因為這些,讀《理想的下午》,從內容到文字都是我喜歡的,讓我感覺每分鍾的閱讀都是理想的時光。
舒國治寫生活,寫旅行,也記吃飯,走路,睡覺… 在他的筆下,活生生地展現了另一種活法,自由與從容的活法,灑脫與純粹的活法。
「理想的下午,當消使在理想的地方」
「理想的下午,有賴理想的下午人。這類人樂意享受外間。樂意暫且擱下手邊工作,樂意走出舒適的廳房、關掉柔美的音樂、闔上津津有味的書籍,套上鞋往外而去。」
「理想的城市最好有理想的河岸,令步行者視野清敞」。
「然而理想的下午,也常發生在未必理想的城區。不是每個城市皆如巴黎。便在喧騰雜遝的自家鄙陋城市,能鬧中取靜,亂中得幽,亦足彌珍了。」
「理想的下午,宜於泛看泛聽,淺淺而嚐,漫漫而走。」
「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街頭點心。以使這下午不純是太過清逸。」
「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陣雨。霎時雷電交加,雨點傾落,人竟然措手不及,不知所是。然理想的陣雨,要有理想的遮棚,可在其下避上一陣。最好是茶棚,趁機喝碗熱茶,」
「一個世故豐蘊的城市,它的下午定然呈現此一刻或彼一刻悠然怡悅的氣氛,即使它原本充塞著急急忙忙的工作者與匆匆促促的車陣。? ?為了無數個這樣的下午,你我一逕留在城市。然在隨時可見的下午卻未必見得著太多正在享用的人。」
讀了舒國治,我常常問自己,我有沒有辜負理想的下午、理想的陣雨與理想的街頭點心?
讀了舒國治,我希望有一天也可以說一句:"我愛我過的生活,我過我愛的生活"!
------
再聊幾本與旅行有關的英文書。
迷上巴黎,應該不需要理由,但我卻一直在找理由。雖然去過一次巴黎,但時間太短,沒有愛上。幾年前,連著有幾個朋友說起多麽地喜歡巴黎,讓我突然想多了解一下巴黎。於是,借了一大堆與巴黎有關的書,包括旅行指南,遊記,有巴黎故事的食譜,還有各類與巴黎有關的小說。
最終,《A Paris Year》成了我最喜歡的一本。這本書也是觸發我今年上半年自己一人去巴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臨行前我又再次借來仔細的讀了一遍。
這本書是以日記的形式記載了作者在巴黎旅居一年的生活片段。作者以她細膩的女性角度,和娓娓道來的寫作風格,將我們帶進巴黎,帶進它的街巷或咖啡館,帶進那"流動著的盛宴"中。書中有著名人物的曆史故事,也記載了巴黎普通人的日常。這本書的排版,也格外有藝術品味。類似手寫的字體,美麗的水彩插圖,還有老照片與老郵票… 讀這本書,如同進入了一個美麗的視覺之旅。而且,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更是洋溢著作者對巴黎的喜愛,以至讓我覺得是不是在偷窺一頁頁的情書。難怪它被 USA today 譽為最美麗的書籍之一!
象這樣一本讓人愉悅的書,我是喜歡慢慢讀的。每天讀個一、兩篇,似乎是與巴黎的一個個小約會。而讀完這本書,我便也愛上了巴黎,並向往著去巴黎旅行。今年五月,終於再去巴黎。感恩遇見這本美麗的書,讓我有了去享受巴黎的動力。而這次盡乎完美的巴黎假日,也成就了一段我自己的美好回憶!
------
讀完巴黎,又開始讀意大利。依然是借了各類與意大利有關的書,最喜歡的是一本小說。
這部充滿幽默感卻又不乏人生哲理的小說,讓我廢寢忘食了好幾天。
小說講述了教皇和達賴喇嘛一起溜出梵蒂岡,便衣去意大利的鄉村度假的故事。從他們決定一起偷偷逃出梵蒂岡,到喬裝打扮後去鄉村的一路經曆。故事很離奇,但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這一路的經曆有平凡搞笑的,更有驚險刺激的,一環扣一環,如喜劇與驚險劇的完美結合。
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在輕鬆的故事背後,蘊藏的哲理。有時,對同一件事,教皇與達賴喇嘛會有不同的想法或不同的應對方式,不同宗教的區別也因此而顯示出來。而且,被教皇拖上同行的教皇的堂弟與堂弟的前妻,又為故事增添了一層平民的想法與感受。很輕鬆且很值得一讀的小說!
現在,在對世事不理解時,我常常會想到書中這段話:" There is an ideal balance between our small will and God’s larger will, and it’s our task to discover and refine that balance. It is a balance as delicate as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a marriage. There are times when we must act to change a situation, yes, of course. But there are also times when we must yield, accept the unexpected, the unwanted, even the apparently unbearable. The world is bursting with neurosis…and the source of this neurosis is a lack of appropriate acceptance, an urge to control everything, to resist God’s divine guidance in whatever surprising or difficult form it takes. "
「我們的小意誌和上帝的大意誌之間存在著理想的平衡,我們的任務是發現和完善這種平衡。這是一個與婚姻中的權力平衡一樣微妙的平衡。有時候,我們必須采取行動來改變情況,是的,當然。但有時我們也必須屈服,接受意想不到的、不需要的,甚至明顯無法忍受的。世界正在爆發神經症......而這種神經症的根源是缺乏適當的接受,一種控製一切的衝動,以任何令人驚訝的或困難的形式抵製上帝的神聖指導。」
------
最近正在聽一本遊記,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書中記錄的是我很向往卻沒有勇氣做的事:休假一年,去周遊世界!
作者Charles Wheelan是達特茅斯學院的公共政策與經濟學教授。2016年,作者與家人一起,暫停了一年的正常生活,放棄工作,離開學校,開始環遊世界。
九個月間,作者夫婦帶著三個青春期的孩子,從新罕布什爾州出發,先是到了南美州,再前往新西蘭、澳大利亞、香港、越南、加爾各答、開普敦,回到印度,然後是德國和其他沿途的站點,最後返回新罕布什爾州。
作者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所以這本書不是一般的遊記。一方麵,書中記錄的旅途中的所見所聞,讓我對沒去過的國家與地區感覺大開眼界。另一方麵,書中穿插著許多夫妻間或父母與青春期子女的關係,有溝通也有衝突,有互動也有妥協。作者生動的描述,讓我這個剛走出兒子青春期的母親,或莞爾一笑,或希望自己早些學到他們對付子女青春期的招數!
------
不記得在哪兒讀到的,但卻記住了這句話:「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喜歡旅行,但畢竟不可能走遍天下。而讀書,可以把未知的世界帶到我們的眼前。
並且,旅行與讀書,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如詹宏誌所說:「隻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但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注定",還有什麽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在我看來,也許隻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繼續旅行,繼續讀書!
祝沈香新周快樂,秋安!
讚淡然好文!特別喜歡你分享的這句話“ 「旅行是孤獨的人在尋找不孤獨的方式,旅行是不孤獨的人在尋找孤獨的方式」,很有哲理!我讀旅行方麵的書不多,淡然的文字給我很大的啟發,以後旅行之前應該讀一讀相關的書籍,讓旅行更加有意義。
祝淡然周末愉快!
抒情又充滿哲理,我喜歡這篇博文。
"以前讀很多英文書,現在開始慢慢又回到了中文書,也許是年齡讓人更容易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中,"深有同感。
桔子的回國旅記寫得非常生動,我正在慢讀!
菲兒一提,我也想起自己喜歡《Eat Pray Love》的那個階段,那本書與改編的電影,是我那時特別向往的旅行。前幾年還起過重讀的念頭,也許現在可以再讀一下,看看自己這些年變了多少!
謝謝推薦《Invisible City 》,已經在圖書館的網站預約。
讀了菲兒博客裏的網友們推薦的書單,對很多都有興趣,再謝菲兒組織這麽好的活動!
亮媽推薦的Lean In 我也喜歡,還推薦給有女兒的朋友們。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應該成為我的座右銘,尤其是想到我為了追求完美而遲遲沒有完工的遊記們!
哇,收到悄悄話趕快過來拜讀淡然的大作!
“「旅行是孤獨的人在尋找不孤獨的方式,旅行是不孤獨的人在尋找孤獨的方式」, 這個對旅行的定義,好有哲理!”,哈哈哈,細細琢磨,真是回味無窮,太有哲理了!
聽起來舒國治的散文有點像我現在在看的意大利Italo Calvino《Invisible Cities》,隻是Italo Calvino沒有具體說其中55個城市到底是哪裏,像猜謎一樣讓人燒腦。感覺我更喜歡舒國治的直截了當,在我,好像更是“「理想的下午,當消使在理想的地方」”:)
《We came, we saw, we left: a family gap year》就像我原來說的,有點像Elizabeth Gilbert的《Eat Pray Love 》,不過更加“厚實”,更加家庭,Elizabeth Gilbert原來是為了療情傷,現在的我應該和淡然一樣對家庭,對孩子更關注,特別羨慕你們經常和兒子一起遊,我家女兒原來每個聖誕還和我們一起遊,現在有點“漸行漸遠”了,嗬嗬。
The Delight of Being Ordinary我要去讀,這裏講的教皇和達賴喇嘛,而《Invisible Cities》“看不見的城市”講的則是馬可·波羅和忽必烈的對話,有意思。:)
謝謝淡然大力支持活動,讀書與旅行,也都是我喜歡的,行在路上,看世界,美好!:)
亮媽,小小月,fengxiang也都寫了很讚的書評,期待五湖兄和大家更多的分享!也一並問好這裏所有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