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宋西北戰線上的範仲淹。

(2010-04-12 13:24:50) 下一個

最近在寫酒和酒文化史,寫到範仲淹。看了樓下的帖子,覺得十分荒唐,摘錄抗西夏部分的內容,加以辯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起,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等地。由於三十多年無戰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戰陣,主帥範雍(西夏人稱為大範老子)無能,延州北部的數百裏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宰相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陝西前線主帥,又采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範仲淹作另一員副帥——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西夏人稱為小範老子)。後來又把尹洙也調至西線。

五十二歲的範仲淹,進京麵辭仁宗之後,趕赴延州。範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官兵、戰陣、後勤及防禦工事等,各方麵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製,並采取嚴密的戰略防禦,實難扭轉戰局。韓琦的看法卻不同;他低估了西夏軍優勢,並激於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 夏竦為請仁宗批準反攻計劃,派韓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獲仁宗詔準後,尹洙又奉命謁見範仲淹,請他與韓帥同時發兵.範仲淹與韓、尹雖為至交,卻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尹洙慨歎道:“韓公說過,‘且兵須將勝負置之度外’。您今天區區過慎,看來真不如韓公!”範仲淹說:“大軍一發,萬命皆懸,置之度外的觀念,我不知高在何處!”慶曆元年(1041)正月,韓琦接到西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他立即派大將任福率軍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直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卻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韓琦大敗而返,駐馬掩泣,痛悔不迭。韓琦畢竟是位正人君子,不堅持錯誤,和範仲淹取得共識後,積極支持範仲淹。

範仲淹的戰略防禦,並非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麵檢閱軍旅,並實行了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由當地居民間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在防禦工事方麵,他采納種世衡(北宋抗夏名將,乃水滸傳中魯達任提轄的關西經略府“老種經略相公”種諤之父)的建議,先在延北築青澗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則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在鄜延、環慶、涇原等慶州東北邊防線上,漸漸屹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範仲淹密令長子純佑和蕃將趙明,率兵偷襲西夏軍,奪回了慶州西北的馬鋪寨。他本人又隨後引軍出發,在宋夏交界處築起一座鍥入西夏的大順城。等西夏派兵來攻,卻發現宋軍以大順城為中心,已構成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係。這樣慶州北部的邊防,大體接近鞏固。西夏軍中私相戒議的話,也傳到他的耳朵裏。他們說“不能輕易攻取延州了,小範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大範老子那般好對付”。

  是年秋天.滿頭白發的範仲淹填下千古傳唱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看樣子宋代軍營中有酒,不過是普通的濁酒,不是高檔的清酒。借一杯濁酒,消萬裏思鄉之愁,但更叫人愁的是:“燕然未勒歸無計。”西夏猶在虎視眈眈,遠不是漢和帝時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於登燕然(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勒功而還”的時候。在範、韓等人苦心經營下,邊境局勢大為改觀,西夏終於乞和,慶曆四年(1044)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夏重新恢複了和平。

慶曆三年範仲淹任參知政事(副宰相),領導“慶曆新政”,提出“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等十點主張,誌在改變當時積弱積貧的現實。宋仁宗同意了範仲淹的建議,下詔實行。可惜隻一年的時間,這些新政的措施大部分未來得及實施,就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範仲淹和他的支持者韓琦、富弼、文彥博、尹洙等人被指責為“朋黨”,範仲淹被貶任地方長官。範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變革,是王安石變革的前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