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商隱《無題》詩中酒宴酒令的描寫

(2010-03-11 17:22:02) 下一個

李商隱的無題詩最有名,曆來研究的人很多,普遍認為無題實際有一個永恒的愛情主題。於是就有許多考證李商隱情人的文章,以已故台灣著名作家蘇雪林最為詳盡,這裏感興趣的是與酒有關的篇什。“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這首流傳非常廣的無題詩,寫的就是和情人在酒宴上歡快的場景。蘭台在唐代是秘書省的別稱(原為漢代宮內藏書處由於歸禦史中丞管也指禦史台,後世指檔案管理部門),因此這首詩應當寫作於詩人在京城任秘書省校書郎時的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原題下除了這首七律,還有一首是七絕:“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可知詩人懷想的應該是席間的一位貴家女子。清代查為仁以為是指“王茂元(李商隱嶽父)家妓”(《蓮坡詩話》),趙臣瑗以為是指“其閨人”(《山滿樓箋釋唐人七言律》),還有人甚至推斷指的是畫樓主人、李商隱妻子的妹妹。

這首詩的頸聯具體追憶昨夜與意中人共預盛會的場景。送鉤射覆寫出了唐人在宴席上行酒令的情況,使我們領略一下唐代酒宴具體場麵。雖然曆史上曾經發生過朱虛侯劉章接酒席令官的身份,以酒令殺了逃席的一個呂氏的族人,使酒令帶上血腥,這不過是政治鬥爭中的借題發揮。此後酒令隻是作為酒席上助興的一種遊戲,再也沒有發生類似的事件。後世的酒令內容十分豐富,曆代都有所發展,到民國年間著這酒文化才衰微了。簡而言之,酒令大致可分為遊戲酒令和文字酒令兩類,前者較簡單,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素養,後者往往有相當的難度,是文人在酒席上考校彼此文字功底的一種手段。送鉤也叫藏鉤,以一小東西作為“鉤”,手握拳藏起“鉤”,以對方是否猜對拳中所藏物品決勝負。當然用作“鉤”的僅是事先限定的幾件東西,否則漫無邊際是無法猜度的。射覆最早的玩法和藏鉤差不多,用盆、盂、碗等物覆蓋要猜的物件讓人猜度。所謂“射”,猜度也;所謂“覆”,遮蓋隱藏也。稍後演變為製謎、猜謎。元宵燈會上,常常把在紙條上寫著謎麵,貼在燈籠上,所以叫燈謎。猜謎又叫射虎,就是射覆的訛傳。

後來射覆遊戲在猜謎基礎上又產生了一種比試射覆雙方知識多少的間接曲折的語言文字遊戲,其法是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以及覆者誤判射者的猜度時,都要罰酒,變成相當難的文字酒令。舉一個《紅樓夢》中描寫的射覆遊戲,就清楚是怎麽回事。《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憨湘雲醉眠芍藥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說的是眾姐妹替寶玉、平兒、寶琴、岫煙四人過生日,擺了幾桌酒席,席上玩起射覆遊戲。先是大家擲骰子,這就叫做分曹,分組的意思,一旦出現點子相同的兩位,就開始射覆,先擲者覆。寶釵和探春擲骰對了點子後,探春便覆了個“人”字,寶釵說“人”字空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個“窗”字,兩覆一射。謎麵過於空泛,可以要求製謎者再出一個相同謎底的謎麵,用兩個謎麵猜同一謎底。寶釵見席上有雞,便猜著探春用的是“雞窗”、“雞人”二個典故,即謎底是“雞”字。但是寶釵並不直接說出謎底“雞”字,而是射了一個“塒”字,反過來考驗探春會不會誤判自己的猜度。探春一聽,知道她用了“雞棲於塒”的典故,猜對了,二人一笑,相互會意,因為不分勝負,各飲了一口門杯。沒有足夠多的典故爛熟於胸,是不可能玩這種遊戲的,所以“五四”以後就沒有人玩這種酒令,再往後恐怕連知道射覆是怎麽回事的人也不多了

“春酒暖”和“蠟燈紅”,燈紅酒暖,觥籌交錯,傳神地刻畫出宴會場麵熱烈融洽的歡樂氣氛。歡宴徹夜到曉,樓內笙歌未歇,頸聯結束尾聯筆意一轉,樓外鼓聲已響,詩人不得不離席應差。詩人自歎身不由己,就像隨風飄轉的蓬草,隻能騎上馬去秘書省,開始又一天寂寞無聊的校書生涯。全詩以今晨離席應差時情景的回憶和感慨結束,其中落寞抑鬱情緒自在言外矣。戀情阻隔的悵惘與身世沉淪的感歎交匯於詩人胸中,使此詩的內涵和意蘊得到了擴大和深化,在綺麗流動的風格中有著沉鬱悲慨的自傷意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