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後門合法的唐代進士考試

(2010-03-09 10:46:07) 下一個

    從唐太宗到唐高宗的的近30年裏(627-655年),唐代政府把隋代的科舉製發展成為一套較為完備的考試製度。唐代科舉中分為秀才、明經、進士三科,其中尤以進士科最為重要和顯貴。有唐一代,進士及第人數不多,一科取士少時隻有十幾人,多時也不到30人,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中進士後,還要經過吏部複試後銓選合格才能授予官職。這種複試叫做關試,名詩《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就是因為銓選不合格,中進士十年後才授官。銓選合格初次授官的品級不高,名次靠前的不過正九品上的秘書省的校書郎,一般是品級更低一些的縣尉,但升遷要比其它出身的快。從憲宗至懿宗七朝的133個宰相中,進士出身者有104人,約占宰相總人數的78%,唐代高官如不是進士出身,大多引以為憾事。

        唐朝進士考試製度顯然沒有後代完備,其最主要特征是詩賦取士,除了武後朝個別時期,初試考卷都沒有糊名,考生公開在試卷上題寫姓名,主考官收閱試卷並不密封,誰都可以知道哪一份試卷是誰的。當時通行所謂“通榜”的做法,主考官(尚書省的禮部侍郎)可以采訪舉子在社會上的才德聲望,根據這個製成所謂的“榜貼”即名單。在采訪過程 中,社會名流,文壇巨子,達官貴人的推薦延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在考試之前,主考官就已 經根據“榜貼”內定了及第者、乃至狀元的人選。由於“通榜”的做法,產生了所謂“行卷”,舉子在考試前,將自己平時所作的詩文擇其佳者匯集成冊,製成卷軸,投獻給當時  名公巨卿、社會賢達,求其賞識,製造聲譽,向主考官推薦。投獻一次不夠,再投、三投的就稱為“溫卷”,因此唐代進士考試走後門是公開和合法的。甚至若不按照慣例向權貴們行卷,反而會被認為你目中無人,恃才自傲。投獻對象官位不必很高,名氣卻必須很大。據史料記載,唐代一些著名的文人在考前都有過這樣的活動,留下許多行卷趣事,其中不乏浪漫氣息。

        陳子昂(約65970024歲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大概是因為行卷風氣剛開始,又是來自四川射洪這個偏僻小地方,連投獻的門路都找不到,就想出一個絕招。 他在街市上高價買下一把許多人正在圍觀的名貴古琴,對眾人宣稱:“吾擅彈此琴,請明天到敝處來,我將為爾等演奏。” 次日,陳子昂住所圍滿了人,陳子昂手捧古琴,忽地站起,激憤而言:“我雖無二謝(謝靈運、謝脁)之才,但也有屈原、賈誼之誌,自蜀入京,攜詩文百軸,四處求告,竟無人賞識,此種樂器本低賤樂工所用,吾輩豈能彈之!”說罷,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頓時粉碎。還未等眾人回過神,他已拿出詩文,分贈眾人。眾人為其舉動所驚,再見其詩作工巧,爭相傳看,一日之內,便名滿京城,不久就中了進士。

        白居易十七歲時從江南來長安,向前輩詩人顧況行卷。一開始,顧況以他名字打趣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當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馬上讚歎:有這樣詩才,實在難得,就是走遍天下白居也易啊!。“因為之延譽,聲名遂振”,雖然不久顧況因宰相李泌去世而受排擠,但已為白居易後來考中進士,名列前茅起了鋪墊作用。貞元十四年(798),張籍(約767~約830)北遊,經孟郊介紹,在汴州向時任推薦進士考生官員的韓愈行卷,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張籍的代表作《節婦吟》,表麵完全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之詩,骨子裏卻是一首政治詩。本題下注雲:“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即是拒絕藩鎮軍閥李師道的勾引而寫的一篇名作,至今“恨不相逢未嫁時”已成為不事二主的標準委婉說法。文宗寶曆元年(826),朱慶餘赴京參加會試,向時官居水部員外郎的張籍行卷,也借用了張籍的手法,這就是有名的《閨意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張籍當然看懂這首詩的含意,大為賞識,同樣寫詩酬答。詩雲:“越女臨妝出鏡新,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朱慶餘果然因此中進士。

  項斯科舉落第,功名不就。武宗會昌三年(843)聽說國子祭酒(唯一的國立大學校長)楊敬之“性愛士類”,最喜提攜後學,便帶著自己詩作前往拜訪。“楊苦愛之”贈詩雲:“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意,到處逢人說項斯。”一時廣為傳頌,這就是成語逢人說項的來源。項斯“由是顯名”,“詩達長安”,就在第二年考中進士科,且名列第二,“說項”也就成為文壇千古流傳的一段佳話。還有更浪漫的,元和十四年(819)盧儲赴長安,向尚書李翱投卷,求其薦舉。李翱以禮相待,因有急事外出,便將詩文置於案上。李翱長女剛剛十五歲,來此間見到盧的行卷,愛不釋手,連讀數遍,對侍女說:“此人必為狀頭。”李翱剛巧回到室外,聽到這句話深感奇異,就派下屬到郵驛向盧儲表明招婿的意向,盧避嫌當時婉言謝絕。因為李翱的延譽,次年盧儲果然狀頭及第。隨即,這位新科狀元應允了去年提起的婚事,與這位紅顏知己洞房花燭,並乘興揮筆寫下一首催妝詩:“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去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有唐一代,這是唯一一次“雁塔題名”和“洞房花燭”雙喜臨門。後來盧儲為官,將迎夫人到任所,適逢園中芍藥初開,又即興題詩一首抒情:“芍藥斬新栽,當庭數朵開。東風與拘束,留待細君來。”從而為行卷增添又一段佳話韻事。

        還有一個推薦者直接要求主考官錄取高名次的事例,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向太學博士吳武陵投送《阿房宮賦》,引得擊掌稱好。吳武陵收起《阿房宮賦》,趕緊騎驢到主考官、禮部侍郎崔郾寓所直薦。崔郾聽說一向恃才自傲的吳太學居然登門來了,很是驚訝,立即迎了出去。吳武陵說:“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君選才,仆敢不薄施塵露。向偶見文士十數輩,揚眉抵掌,共讀一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其人,王佐才也。”說著便從袖中取出杜牧的文章抑揚頓挫地高聲誦讀了起來,崔郾聽後發自內心大加讚賞。吳武陵趁熱打鐵地說:“那就請你選他做狀元吧。”崔郾麵露難色地說:狀元已經定了。原來,有人比杜牧先走了後門。吳武陵隻得降低要求,請求將杜牧取為第二名或第三名。想不到就連第四名也被人捷足先登。吳武陵說:“實在不行,就第五名吧。”崔郾未及作答,吳武陵憤然對崔郾說:“取不上就算了,把《阿房宮賦》還給我!”崔郾趕緊賠著笑臉說:“我答應你”。這樣以來,盡管杜牧才高八鬥,也隻能屈居第五名了。不過對於這個名次,杜牧自己倒是很滿意。

  通過行卷可以看出舉子的史才、詩筆、議論之高下,可以 增加考官錄取的準確性。對於那些公正無私,致力求才的主考官和公卿名流來說,“行卷”是 全麵了解,考察人才的較好辦法,因而對於舉子錄取與否,行卷事實上比單憑考場一紙試卷  乾坤確有積極意義。但也有消極的一麵,它又為請托、通關節、私薦、場外議定等提供了方 便由於行卷的作用很大。唐朝應試者都是隻怕聲名不著,恨不得無所不用其極。還有不少等而下之的舉子偷竊抄襲別人的好詩文,冒充為自己的作品,以沽名釣譽,甚至市麵上有人將往屆舉子們的詩文匯編成行卷出售。當時就有靠偷了別人的行卷進士及第的,五代南漢國宰相王定保的筆記小說《唐摭言》卷二中,就寫了這樣一件事。代宗大曆年間(766—779)楊衡隱居在廬山,表弟偷了他的文章行卷,居然進士及第。楊衡很生氣,於是也到長安參加科考並及第。隨即找見到了表弟,氣憤地問他:“我的‘一一鶴聲飛上天’這首詩還在嗎?”表弟回答說:“知道表兄最愛惜此詩,不敢偷。”楊衡見他說得如此坦白,倒把自己逗笑了,說:“猶可恕也。”科舉中有  弊端的出現是和當時社會政治上的腐敗聯係在一起的,中唐以後日益腐敗, 營私舞弊的現象更是愈來愈嚴重,防範營私舞弊便成了科舉考試中一個突出問題,到唐代滅亡以後,“通榜”的做法也就退出曆史舞台。縱觀中國曆史,許多政策,其設計初衷和開始執行階段,效果不錯,到後來漸漸變味了,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古已有之,隻不過於今猶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