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和月餅
(2009-10-03 15:19:21)
下一個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也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 太宗本紀》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萬民同慶。中秋節,又與科舉考試有著微妙的關係。古代,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大事。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譽為月中折桂。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經朝曆代,盛行不衰。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現在,中秋節已經是一個國定假日。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食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合家團圓,品餅賞月,其樂融融。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暴虐的商紂王,唯一顧忌的大臣就是這位聞太師,他的話紂王還能聽得進去,聞仲死後,商朝政治就越發不可收拾,終於滅亡。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高祖武德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胡餅祝捷,高祖李淵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嚐,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到了宋代,月餅又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南宋吳自牧描寫都城臨安繁華景象的《夢粱錄》,是至今已知最早出現“月餅”一詞的古代文獻。當時它也隻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宋以後,,“月餅”的名稱開始流傳開來,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麵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相關的圖案。到了明代,中秋食月餅的習俗開始盛行。清代時,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祭月月餅到處都有。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月餅花色品種還是比較簡單的。家鄉江浙一帶中小城鎮,最多的是圓形厚度一厘米左右,表麵灑滿芝麻,中間是豆沙或棗泥餡。直徑大小不一,有一種從大到小一疊五至七個的。較大的城市才有各種餡的酥皮蘇式月餅出售,廣式月餅隻在廣東人較多的上海才有。不像現在,到處都是廣式月餅,蘇式月餅已經不多見了,連廣東的潮州老婆餅也幾乎絕跡。隻是廣式月餅的品種和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民族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