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史劄記:選定隔代接班人的思考

(2009-09-03 17:21:17) 下一個

現在觀察一下,這些被選定為隔代接班的人物,正式執政後的表現。司馬遹,未能執政,無法評論。分析周文王、明宣宗和清乾隆皇帝的是非功過,應該能夠得出功大於過的結論。所以曆史上被選定隔代接班的,任務都完成得不錯,基本是被曆史認可的。

    周文王是最沒有爭議的,開創了周代八百年基業,被奉為封建時代十全十美的聖人。他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曾經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裏(今安陽市湯陰北),《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被紂王囚禁期間在獄中還寫了《周易》一書,並發明“文王八卦”,流傳於世。據說後來紂王殺了作為人質押在朝歌(今河南淇縣)的姬昌大兒子伯邑考,做成肉餅,送到姬昌那裏,看他吃下,才釋放他回去。可見他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逆境中他仍能忍辱負重,積極進取。回到岐山後,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後來在寶雞蟠溪釣魚台聘薑尚為軍師,積極準備取殷商而代之。去世後,次子姬發帶著他的神主牌,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就是想借用他的名義可以號召更多諸侯加盟反商。

朱瞻基即位後就是明宣宗,宣德皇帝,在明代十六帝中大概是口碑最好的一個,他和他父親當政的仁宣之治,是明朝的黃金時代。能力也行,剛即位朱高煦就發動叛亂,企圖效法朱棣奪取帝位。靖難中在東昌戰死的大將張玉的兒子英國公張輔奏曰:“高煦向來色厲內荏,臣願帶兵二萬,擒來獻俘闕下。”朱瞻基說:“你的本領足以擒賊,但是我剛即位,不親自去,不足以蕩平叛亂。”於是離開京師禦駕親征。而且朱瞻基的見識顯然高出從征的臣下,他否定了臣下或認為朱高煦會南下南京,或占領濟南對抗王師的分析,而是迅速揮師直搗朱高煦的巢穴樂安城,迫使朱高煦投降。兵書雲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朱瞻基做到了這一點。他不是沒有問題,比如設置特務機構東廠,喜愛蟋蟀有玩物喪誌的嫌疑等等,但在所有的皇帝中,說他是一個明君則大致沒有問題。

弘曆登基後就是大家熟悉的清高宗乾隆皇帝,是中國曆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如果不是因為不願意超過祖父而內禪給兒子,還會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自稱十全老人,自詡十大武功,自我感覺好極了。在他當政期間,確實是清朝的國力達到頂峰,中國疆土也達到最大的時期,但他同時又是造成清朝走向衰落的君主,因此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就是對他的文治主要業績:編撰四庫全書,曆來意見分歧也很大。不管怎麼說,對他總體評價還是正麵的居多,至少在乾隆四十年以前應該說還沒有犯太嚴重的錯誤。乾隆五十九年(1793),經他親自審訂,清朝政府正式頒布了著名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在政治、經濟、對外關係等方麵製定了一係列規定,並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章程中設立了金本巴瓶掣簽製度,規定了達賴喇嘛、班禪以及其他大活佛轉世的程序。自此以後,達賴、班禪的轉世必須以清朝頒發的金本巴瓶抽簽決定,並由駐藏大臣主持坐床典禮,達賴喇嘛和班禪隻有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才能確定自己的身份與在宗教、政治上的權威和地位。章程二十九條的頒行,大大加強了中央政權對西藏地方的管理,密切了祖國各族人民之間的聯係,穩定了西藏的政局。他又幾次敉平並最終解決疆獨分子的叛亂,推行大規模的屯田,並對新疆地區進行版圖測繪,確定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可以說功在千秋。就政績來說,在中國曆史上近二百個皇帝中,大概能夠排在前十位。

從上麵分析可以看到選定隔代接班人的做法基本是成功的,所以會一再出現類似的曆史事件。這種做法之所以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作出選擇的都是一些富有經驗的執政者,本身都有著非常良好的政績。好的執政者好就好在知人善任,他們看中的人一般不會有很大的偏差,特別在選擇接班人這樣關係到政權興亡的問題上,更不會出錯。

古公亶父在擔任周族人的首領時,率領族人由豳(今陝西彬縣東北)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彬縣北)。周原水源豐富,氣候宜人,土肥地美,適於農耕與狩獵,岐山係天然屏障。經占卜後大吉,就決定在此定居。從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稱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疏溝整地,劃分邑落,開發沃野,造房建屋。並營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構建中央機關,設官分職,官職庶務,改變了過去遊牧民族的習俗,發展農業生產,使周逐步強盛起來。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視古公為仁人,扶老攜幼紛紛皆來歸附。因地處周原,初具國家雛形。定國號為“周”。古公亶父勤政愛民,深受百姓的愛戴。周滅商朝後,認為“王氣”始於古公亶父,故追尊為太王。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是一位遠見卓識,英明果敢的偉大的改革家、軍事家、政治家,締造者之先驅。使周興盛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曆史上的著名賢王。

朱棣以靖難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製,是個暴君。但是即位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作為曆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幹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派遣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又是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愛新覺羅.玄燁在位時期,智擒鼇拜,剿撤三藩,南收台灣,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新疆,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好學敏求,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在位六十一年,是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最長的皇帝,由於他的文治武功,中國的多民族統一的局麵得到鞏固發展,開創中國曆史上又一黃金時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所以雖然不是開國立朝的君主,死後廟號被追崇為聖祖,在曆代皇朝中僅他和明成祖兩例 (明成祖原來的廟號是太宗,死後過了一百多年,嘉靖年間才改的,朱厚熜最愛鼓搗這種事情,應該不作數)。晚年有點怠倦,吏治開始腐敗。有機會探討康熙年間吏治是如何逐漸走向腐敗,以史為鑒,應該是件有意義的工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