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史劄記:選定隔代接班人的史實(中)

(2009-09-03 07:43:48) 下一個

          還有一個選定隔代接班人的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五十一年(1712)第二次廢了太子胤礽以後,他對兒子們結黨爭儲深感失望,就再也不立太子了。玄燁把目光轉向孫輩,玄燁在一百多個皇孫中挑上了不算得寵的四阿哥胤禛的庶出兒子弘曆。關於這件事,清代官書《清高宗實錄》卷一事這樣記載的:“(弘曆)木蘭從獮,入永安莾喀圍場,命侍衛引射熊,取初圍獲熊兆,甫上馬,熊突起,控轡自若。聖祖禦槍殪之。事畢,入武帳,顧語溫惠皇貴太妃曰:‘是兒命貴重,福將過予’。恩鑒之神,灼然知聖母、聖子允能膺受多福,引貺方來,深信不爽者如此”。此事發生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夏。這段話說明在玄燁死前數月,已默定繼承人於心。《清高宗實錄》卷一又說,弘曆繼位是“聖祖深愛神知,默定於前;世宗垂裕穀詒,周注於後”。這也說明玄燁生前已預定將傳位給胤禛,而最終要由弘曆繼承皇位。但因為《清高宗實錄》是弘曆死後才修成的,容易被人懷疑為是史家根據既成事實而臆說的,所以《清高宗實錄》的這個說法不受史學界的重視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在朝鮮的曆史文獻中的記載應該更可信。《朝鮮李朝實錄》中景宗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有這樣的記載:遠接使金演迎勅而歸,以聞於譯舌者言於戶曹判書李台佐曰:“康熙皇帝在暢春苑病劇,知其不能起,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玄燁臨終遺言,所謂“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最明白地表達了玄燁因寵愛弘曆而傳位於胤禛的本意。這條資料的來源是朝鮮派出到中國境內迎接清朝傳達康熙逝世訃告勅使的官員“遠迎使”金演,通過翻譯打聽到的,不是出於杜撰。時間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172216日),離玄燁去世僅17天。作為李氏王朝遠接使的金演,所接觸的清朝官員當然是清朝的傳訃使及其周圍人員,這些話,無疑是從他們之中傳出的,其得自於清朝皇室,自不待言。

        在《清世宗實錄》等清朝官書,都記玄燁臨終前是將誠親王允祉、尚書隆科多召至病榻前,宣布胤禛繼承皇位的。胤禛自己所著《大義覺迷錄》中也沒有提到馬齊曾領受玄燁關於著胤禛繼承皇位的遺命。這就使人懷疑《朝鮮李朝實錄》所記的是否可靠?故而對這個問題需要做些考證。玄燁決意傳位與胤禛,當然不會把此事告知胤禛以外的其他皇子,隻能告知足以掌握政局而又能以信賴的親近大臣,馬齊應該是合適的人選。馬齊曾任內務府總管,掌管皇室事務,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複授為武英殿大學士,占據著權力要津。他不僅權重群臣,且與皇室有親,最有資格參與最高機密。所以玄燁臨終托孤於他,完全有可能。

         後來,隆科多、年羹堯以擁戴之功自詡,實際上是在胤禛遭到其弟兄對他繼位合法性的攻訐中,為胤禛的政敵提供了攻擊的口實,因而觸怒了胤禛,將他們嚴刑處置。後人在論述胤禛嗣位問題上,也多涉及隆、年案件,因而隆、年被後人視為胤禛繼位中的關鍵性人物,而對馬齊,則多漏而不提。這是因為,馬齊對受命問題,始終秘而未宣,保高位而享天年。不久,馬齊的侄女成為寶親王弘曆的福晉,就是後來的孝賢純皇後富察氏(“賢”字是皇後最好的諡號,可見弘曆對她的寵愛)。從上述分析看出,胤禛繼位中的真正關鍵性人物是馬齊,而非隆、年,獨得胤禛倚為心腹的也是他。

         《朝鮮李朝實錄》載玄燁臨終對馬齊所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這句話中,“胤禛第二子”是不是弘曆?在《清實錄》以及其他清代官書和私人著述中,都說弘曆是雍正的皇四子,這個說法得到了普遍的承認,從來沒有人提出過什麽疑義。按照出生前後排序,弘曆實為胤禛第五子,實際的第二子弘昐三歲就夭折了。後來官書概稱弘曆為雍正之“皇四子”是據“玉牒”而來,修玉牒有個原則,就是皇帝諸子“幼齡薨逝,不以齒序”,除去弘昐,弘曆就成為皇四子了。康熙六十一年以前,胤禛的嫡長子弘暉,第三子弘昀分別在八歲和十一歲時死了,作為祖父的玄燁,自然會把活著的老二弘曆稱為胤禛第二子。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弘曆離開雍親王官邸(即今天的雍和宮),搬到玄燁身邊居住,獨得玄燁的眷愛,在康熙諸皇孫中,無人能受到如此寵幸。雍正以弘曆繼皇帝位的遺詔中說:“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仁皇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這並非虛譽之辭,而是有史實可證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