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38)散茶取代了團茶
(2009-08-06 18:44:10)
下一個
因為製造團餅茶既費工耗時,又經過水浸、榨汁等工序有損於茶葉香味,散茶就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北苑龍鳳團茶在宋、元兩代專為至高無上的皇帝製作,它的生產指導思想是不惜工本去迎合皇帝的需要。北苑龍鳳團茶的製作工藝和產品,四百多年“一貫製”,雖也精益求精,但其技法到明初,居然還是“采而研之,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沒變。所以在元代團餅茶逐漸被淘汰,采摘細嫩芽葉製造散茶已有大勢所趨。明太祖朱元璋認為這種製茶法“勞民”而下令“罷造”,他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詔令“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並規定進貢的芽葉散型茶品名為四種,即“探春、先春、次春、紫筍”。從此,即使是貢品,也停止製造團茶餅,於是蒸青散茶葉更大為盛行。
其實,蒸青散茶的工藝,在元代就已經成熟。元代王禎的《農書》中有一章專門寫茶葉生產,書中寫到了蒸青散茶的製造:采得茶葉之後放在甑裏蒸到生熟程度適可而止,蒸好後把茶葉在竹編的席子上攤成薄薄的一層,乘濕用手揉茶葉,然後把茶葉放進茶焙,火力分布要均勻,烘幹茶葉但不能烘焦。
到了明代中晚期,蒸青散茶已經不再隻用早春的茶芽,發展到采用秋天的茶葉。當時著名的蒸青散茶“岕茶”產於現在浙江省長興縣境內的羅岕山。明代才子,公安派領袖袁宏道曾經到龍井與石簣道元子公汲泉烹茶,品評天下茶之高下。他說:“岕茶葉粗大,真者每斤至二千餘錢。餘覓之數年,僅得數兩許”,可見其珍貴。據許次紓《茶疏》:“緣其摘遲,枝葉微老,炒亦不能使軟,徒枯碎耳”,因此“岕茶”隻能是蒸青。後來的烏龍茶也是摘遲,枝葉微老,估計是從蒸青發展而來的。
相比於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鬱的缺點。於是出現了直接用陽光曬幹的曬青白茶(不是《大觀茶論》中那種頂級的龍鳳團茶的“白茶”)和利用幹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綠茶。曬青白茶和炒青綠茶雖然在唐代已經開始有了。例如唐代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觜。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鬆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雖嚐未解煎,桐君有籙那知味。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餘。木蘭沾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銅爐損標格。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雲跂石人。”說明嫩葉經過炒製而滿室生香,並且炒製時間不長,這是至今發現的關於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小寺院人少地窄,平時沒條件製作餅茶,客人來了隻能現摘現炒,炒好就煎來飲用。
不過這在當時隻是個例,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才逐漸增多。宋代浙江紹興日鑄寺開發了用炒青法製作的“日鑄茶”,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膏團茶為條形散茶,茶葉的外形與內質均為之一變,在綠茶製作和綠茶品質上創拓了新的途經,謂之炒青。陸放翁《安國院試茶》曰:“我是江南桑苧家,汲泉聞品故園茶,隻應碧缶蒼鷹爪,可壓紅囊白雪芽”。其自注雲:“日鑄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曰蒼鷹爪,則撮泡矣。” 形狀不團不餅而像蒼鷹爪,和現今的綠茶外表相似。飲用時也不像劉禹錫那時煎成的,而是撮泡的,這可能是泡茶的最早記載。
明朝炒青綠茶的製作工藝得到普及、提高,炒青製法日趨完善,新品名茶迭出。炒青法製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見的綠茶。明朝茶藝家認為:把茶緊壓成餅,需要碾壓成沫,損傷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製作的茶葉,色如翡翠,氣味清香,較好保留了茶葉的自然特性和營養的價值。在張源的《茶錄》(1595)、許次紆的《茶疏》(1597)和羅廩的《茶解》(1609)中均有詳細記載。
這三部茶書以許次紆的《茶疏》對炒青過程說得最詳細,引述如下:“生茶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於鐺中,過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點。炒茶之器,最嫌新鐵。鐵腥一入,不複有香。尤忌脂膩,害甚於鐵,須豫取一鐺,專用炊飯,無得別作他用。炒茶之薪,僅可樹枝,不用杆葉。杆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焰易滅。鐺必磨瑩,旋摘旋炒。一鐺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轉,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鈔置被籠,純綿大紙襯底燥焙積多,候冷,入罐收藏。人力若多,數鐺數籠。人力即少,僅一鐺二鐺,亦須四五竹籠。蓋炒速而焙遲,燥濕不可相混,混則大減香力。一葉稍焦,全鐺無用。然火雖忌猛,尤嫌鐺冷,則枝葉不柔。以意消息,最難最難。炒茶,鐺宜熱;焙,鐺宜溫。凡炒止可一握,候鐺微炙手,置茶鐺中劄劄有聲,急手炒勻。出之箕上,薄攤用扇扇冷,略加揉撚。再略炒,入文火鐺焙幹,色如翡翠。若出鐺不扇,不免變色。”引文中的“手加木指”是說炒製時,要戴著木製的指套保護手指。
從上所述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撚、複炒、烘焙至幹,這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炒青法的製茶工藝易操作、成本低,能更好地保存茶葉的形、色、香、味,目前世界各產茶國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