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37)多姿多彩的元代茶品

(2009-08-05 19:19:51) 下一個
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受到藏族酥油茶即所謂“西番茶”的啟發,吸收中原原有的一些飲茶方式,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形成了一些具有蒙古特色的茶飲品。這種茶飲既可飲用,又可食用,不僅受到蒙古貴族的歡迎,而且還流傳到漢族和其他民族中,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元代茶文化。其中有北方遊牧民族創製的以乳汁煎的茶(奶茶),有在茶中加酥油的酥油茶,以及引進的名為“孩兒茶”的外來茶。現在新疆、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各少數民族仍然喜愛奶茶,就是漢族地區,也有珍珠奶茶。酥油茶當時叫做“蘭膏”和“酥簽”,現在更成為藏民每日不可或缺的飲品和食品。“孩兒茶”又名烏爹土、烏迭泥,是海外出產的一種藥物,元代前期即已傳入中國。元代常以此物和其他香料碾細混合加工成塊狀,用來含嚼,有生津醒酒的功效,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許多元代詩人都在自己作品中提到孩兒茶,這正是元代茶文化多元化特色的表現。(懷疑孩兒茶是大麻一類的東西)

元代香花、果品等入茶,已經相當的普遍,真正的窨製花茶也開始於元代。利用茶葉的容易吸收異味的特性,使茶葉吸收花、果品等的清芬芳香而加工製作的茶,且不斷被普及飲用,是元代茶文化的又一特點。這本來是茶葉難以儲存的一個缺點,這樣一來,反而開發出茶葉的新品種,真是化害為利的創新好點子。

元曲還提到不少茶具。其一為煎煮茶用具,煮茶要用火爐,除了火爐之外,煮茶還需用茶鐺、茶鼎。元代簡約的茶文化,使得泡茶法流行起來,特別在民間。從內蒙古赤峰市出土的元代墓道烹茶圖中找到佐證。圖中沒有茶碾,從使用的茶具和它們放置的順序以及人物的動作來看,當時人們是在直接用沸水衝泡飲茶。其二為飲茶茶器。如用來注湯的茶甌、茶碗。元代的瓷質茶具,造型深受宋代茶具的影響,但卻以白瓷為尚,彰顯北方遊牧民族豪放粗獷的個性。如“野菜炊香飯,雲腴漲雪甌”,“玉乳茶浮玉杯,金盤露滴金罍”,“鳳髓茶溫白玉碗”,“龍涎香噴紫銅爐,鳳髓茶溫白玉壺”。曲詞中提到的“雪甌”、“玉杯”、“白玉碗”、“白玉壺”當是當時名貴的白瓷。元代普遍飲用的是與現代炒青綠茶相似的芽茶。芽茶泡出的綠色茶湯,以白瓷盛之,顯得更為賞心悅目。人們因此逐漸看重白瓷,認為“潔白如玉,可試茶色”。隨著用沸水直接衝泡散形條茶飲用方法的出現,用來煮水、存湯的“湯瓶”,在元代日益普遍。不過南宋末至明朝初年,大概是受點茶的影響,泡茶多用末茶。明初以後,泡茶越來越多才用葉茶,到了今天泡茶幾乎全用葉茶。

茶館萌芽於唐代,興盛於宋代。到了元代,茶坊、茶樓遍布大街小巷。既有私人的茶室、茶寮,也有公共的茶坊、茶店,還有各種喚作“茶店”而實際與茶關係不大的酒店、麵食店等。元代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城市人口遽增,居民的成分複雜。為適應社會不同階層和職業者的需要,茶館的功能愈趨多樣化、複雜化。首先,出現了經營多樣化的茶館,說唱藝術與遊戲娛樂進入茶館,既可增加茶館的藝術氛圍,也能吸引不少茶客,是茶館功能多樣化、茶館文化走向大眾化的一個標誌。其次,茶館作為聚會、洽談場所的功能也在加強,文人雅士和普通市民到茶館接洽商談日漸成為商業習慣和社會風尚,這說明當時茶館的經濟功能、職業功能得到長足發展。元代百姓平民到茶房聚會休閑的情景,人們不一定專為喝茶才到茶館,平時隨便聊天或商討事情也可走進茶館。茶館既成為了文人雅士提供敘談、會舊、吟詠、品茗賞景的場所,也是富商洽談生意之地,還是下層市民聚會、打探信息、民事評理的地方。在茶館飲茶已成了元人的一種“平平常常”的消費。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關漢卿雜劇《錢大尹智勘緋衣夢》中描寫了發生在茶館裏作案、破案的故事,反映當時的茶館文化已達到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茶消費的階層呈現下移趨勢,特別是勞動群眾的出入茶館,更擴大了茶館的民眾文化意蘊。

不僅是民間,就是在知識分子中間,也放棄了唐宋時期飲茶的繁文縟禮。這中間有一個重要原因,元代統治的九十年,前後隻舉行過九屆(三年一屆)科舉考試,中間因為丞相伯顏敵視漢人,中斷了很長時間。整個元朝科舉出身的官員隻有幾千人,儒生的社會地位大大下降,即所謂“九儒十丐”,文革期間稱知識分子為“臭老九”就是來源於此。文人仕途受阻,“用行舍藏”,隻得走向隱逸。許多有才學的人隱居山林,以茶解憂。宋人那種時時處處都用儒家的禮儀規範飲茶之風漸漸散去,飲茶追求清飲,鍾情於茶的本色本味,寄情於古鼎清泉,忘情於幽雅勝境,自然情趣濃重的茶道越來越時尚。因此,元代茶文化總體上走向簡約,為明代泡茶法的流行提供了精神層麵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