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50)青茶

(2009-08-18 17:27:20) 下一個
青茶是一個大茶類,商業上習慣稱之為“烏龍茶”。青茶產於福建、廣東和台灣三省,其他產茶省區幾乎不生產。著名品種如大紅袍、鐵觀音等正規的說法應該叫做青茶,而烏龍茶僅是青茶中的一個品種而已。最早的烏龍茶原產於安溪長坑珊屏。相傳是清雍正年間安溪長坑人氏蘇龍創製,蘇龍是獵戶兼茶農,常年戶外勞作,得了一個烏龍的外號,因而所創製的茶也就被叫做烏龍茶(一說是因為閩語蘇龍和烏龍發音相近),就是大葉烏龍。碰巧當時已經成名的青茶鐵觀音也產在安溪,於是茶商就把當地所產的青茶都叫做烏龍茶,推而廣之,把製法相似早已有的閩北武夷岩茶也稱為烏龍茶。後來青茶傳到台灣,烏龍茶的叫法更為普遍,反而沒有人知道它的正規名字是青茶了。為了避免和青茶中一個品種:烏龍混淆起見,這裏不采用烏龍茶這個商品名稱。

青茶是半發酵茶,青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先是紅茶製法,再按綠茶製法,從而形成了青茶製法。下麵以安溪鐵觀音製作方法為例,看看青茶是如何造成的。

采摘:茶芽伸長,葉麵張後,采取一芽二葉,俗稱“開麵采”,采回的鮮葉力求完整。采摘在整個製茶過程當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不能在下雨天及陰天中采,否則將很難行成甘醇的之味及香氣,正宗鐵觀音茶隻能早上九點采集到下午四點。

萎凋:用室外日光萎雕,簡稱“退菁”,也就是將采回的茶菁分散攤在陽光下晾曬,所以也叫曬青,目的是使茶葉本身的水份發散,但陽光不可太強烈。

靜置及攪拌:茶葉經過日光萎凋,就必須移至屋內靜置,隔一段時間翻動攪拌,好讓水分繼續發散,使茶葉含有高香成分易於揮發出來。

浪菁:浪菁又叫搖青是是製作鐵觀音的重要工序,過去是用手工旋轉的搖籠,現在則用浪菁機讓葉片之間產生碰撞,葉片邊緣形成擦傷,破壞茶的葉脈,使茶裏的水分不再流失,激活芽葉內部酶的分解,而茶裏的各種物質大量釋出至表麵來,產生一種獨特的香氣。就這樣轉轉停停、停停轉轉,直到茶香自然釋放,鐵觀音茶要一直浪菁到葉邊出現紅邊。之後再將茶菁推置起來形成溫暖更適合發酵的狀態,直到香氣濃鬱時進行殺菁。

殺菁:殺菁就是以高溫破壞茶中酵素作用,從前用手在炒鍋中,現在用炒菁機將茶菁的菁味炒到消退,用手大力搓揉茶菁不再出水為止。

揉撚和包揉:茶菁殺菁後將茶裹在布包裏,用機械加手工擠壓搓揉後解開布包,翻動攪拌均勻,就這樣重複要進行25次,茶葉卷縮成顆粒才算完成。

文火焙幹:控製好溫度,含水量低於5%時結束,最後還要經過篩分、揀剔,製成成茶。

青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可以提高脂肪分解酶的作用,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因此在六大茶係中減肥效果青茶最佳,而且女人減肥的效果比男人顯著。這是因為青茶同紅茶及綠茶相比,除了能夠刺激胰髒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減少糖類和脂肪類食物被吸收以外,還能夠加速身體的產熱量增加,促進脂肪燃燒,尤其是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此外,青茶還有降低血壓、抗氧化、防衰老及防癌等作用。

青茶起源的時間至今並不確切知道。早在元末明初,在鄧愈推薦下,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的朱升,洪武元年被任命為翰林學士。不久,即辭官回老家安徽休寧,做了道士,隱居在著名茶區鬆蘿山。他寫了一首題為《茗理》的詩,序曰:“茗之帶草氣者,茗之氣質之性也。茗之帶花香者,茗之天理之性。治之者貴乎除其草氣,發其花香,法在抑之揚之間也。抑之則實,實則熱,熱則柔,柔則草氣漸除。然恐花香因而太泄也,於是複揚之。迭抑迭揚,草氣消融,花香氤氳。茗之氣質變化,天理渾然之時也,浸成一絕。”詩雲:“一抑重教又一揚,能使草質發花香。神奇共詫天之妙,易簡無令性物傷。”這是迄今見到敘述經過浪菁發酵後製作茶葉的最早文字史料,但不知是半發酵還是全發酵。這大概就是後來武夷岩茶所繼承的鬆蘿製法的原始狀態文字描述。

清代名僧釋超全(1627-1726),俗名阮旻錫,廈門同安人,明亡,棄家行遁,身懷工夫茶藝奔走四方,留滯燕雲二十餘載,覽遍名山大川,嚐盡天下名茶。約於康熙十年(1675)慕武夷之名入天心寺為茶僧,繼承了黃山僧的鬆蘿製法,改進武夷做菁功夫。約在1685-1700之間,他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武夷茶歌》:“景泰年間(1450-1456)茶久荒,嗣後岩茶亦漸生。凡茶之侯視天時,最喜晴天北風吹。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近時製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這首詩留下了青茶出現時間的第一手資料:青茶在十五世紀就已有生產,其製造方法應該就是所謂的鬆蘿製法。現代青茶中名列十大名茶的武夷岩茶,最遲在十七世紀中後期已經在武夷山出現。

稍後王草堂的《茶說》說得更明確:“武夷茶自穀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陽羨岕片,隻蒸不炒,火焙以成,鬆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摝(振動,後來發展成為浪菁工序),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複揀去老葉及枝蒂,使之一色。”。文中談到烏龍茶獨特的“曬青”工藝(包括攤與摝的工序)及待到茶葉香味發起後即行炒與焙,兩者之手法、火候均須恰當掌握,其次將烏龍茶衝泡後的茶葉色澤半青半紅的特征都簡要備至。由此可見,武夷岩茶的采製與現代各色品種青茶的采製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