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34)茶食和宋代茶俗

(2009-08-02 17:54:55) 下一個
吳自牧著《夢梁錄》卷十六《茶肆》中說: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點送鄰裏茶水,請其往來傳語。在宋代烹茶並不那麽容易,有茶有水還得有閑,才可能耐著性操作茶事。提著茶瓶穿梭在巷陌街坊送的是點好了的茶,沿門送茶這風俗很美,豐富了社區文化,定會受到市民們的歡迎。提茶瓶者沿門點送茶在朔望日顯得最為重要,朔日是農曆每月初一,望日是農曆每月十五,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茶在西周時代曾作祭祀品,南宋臨安的百姓們或許以茶代酒,是否古風猶存?待考。提茶瓶者點送茶遇上本街婚喪之事還起著往來傳語作用,北宋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載: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鄰裏,互相支茶,相問動靜,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門。因為當時兩宋首都開封和臨安有這個社會需求,就出現了職業提茶瓶人,成為七十二行中的一行。

說起茶和湯,在宋元時期似乎有區別的。客來敬茶,一是洗塵,二是致敬,三是敘舊,四是同樂,五是互愛,六是祝願。前麵已經寫到這是南朝開始出現的的傳統禮儀和習俗,至宋代更為普遍化和禮儀化。而送客點湯,則是宋元時期特有的習俗。據宋代朱彧《萍洲可談》卷一:“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此俗遍天下。”“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是宋代“上自官府,下至閭裏,莫之或廢”的習俗。到了元代點湯送客、逐客這種習俗,已遍及市廛的勾欄茶肆之中,成為市井黎庶所熟知的習俗。

由此可見,宋元時期,茶是用來迎客,湯是用來送客,甚至是逐客的,兩者似乎有些不同。那麽湯是茶湯還是白開水?從送客點湯的“點”字來看,不像是白開水。這有點像清代官場,下級拜訪上司,或受上司接見,照例有一蓋碗茶接待,但雙方都不能喝。當上司端起茶碗,就是下級該告辭的時候了。想象起來,宋元時期大概主人說:“點湯!”也是表示要送客了。

茶宴食品與酒宴的區別,除了以茶代酒外,還表現在席麵上享用的是較清淡的麵食與果品,統稱茶食。關於茶食的最好記述見日本的《禪林小歌》,書中在介紹源自中國的唐式茶會時寫道:“端上水晶包子(葛粉做)、驢腸羹(似驢腸)、水精紅羹、鱉羹(狀似)、豬羹(形似豬肝)、甫美羹、寸金羹(因金色寸方得名)、白魚羹(白色、似白魚)、骨頭羹、都蘆羹等羹湯類;乳餅、茶麻餅、饅頭、卷餅、溫餅等餅類及餛飩、螺結、柳葉麵、相皮麵、經帶麵、打麵、素麵、韭葉麵、冷麵等。”客人們更相“誣之”(互勸意)。隨後用高緣果盒盛裝龍眼、荔枝、榛子、蘋果、胡桃、榧子、鬆子、棗杏、栗柿、溫州桔、薯等。上列食品大多數是素食,寺院中的茶宴更全部都是素食。在一般人的茶食中,也有葷菜,如陸遊獨好鴨腳,在《聽雪為客置茶果》中寫道:“不飣栗和梨,猶能烹鴨腳。”

茶宴的出現,刺激了茶食的發展。到了明代,末茶、散茶代替餅茶、團茶流行起來,於是泡茶法也就代替了以前的煮茶法和點茶法。推行泡茶道的文人們認為“飲茶最忌葷肴雜陳”,“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盡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明張源《茶錄》) 泡茶法程序簡單得多,於是茶宴就漸漸消失。茶宴消失後,茶食並沒有跟著消失,而是傳入民間的茶館、茶肆或南貨食品店。舊時江浙一帶小城鎮的南貨店,當顧客買了南北幹果、點心食品,店員會用一種當場折疊成長方形棱台狀的紙質禮品包,包裝起來。麵積最大的一麵,附著一張印有店名的紅紙,寫著“精美茶點,饋贈佳品”字樣。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幾乎人人手中都提著這樣的紅紙包,是當時一道具有時代特征的風景線。這說明西點出現之前,民間食用的點心是源自茶宴上的茶食。

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成都等地較大的茶館裏,茶食不但品種多而精美,且各地自有特色。特別是廣州,還逐漸演化成“早茶”,一麵用早餐,一麵相互交流信息,喝茶反而不是主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這種風氣在國內許多城市流行起來,近年還進一步出現了“午茶”的形式。所供應的食品已經和從前的茶食不可同日而語了,但和飲茶的關係也越來越遠,供應場所的招牌也由茶館改為餐館。忽然想到,英國人十八世紀以後開始盛行的下午茶,也有一些點心,當然那是西點,是不是和中國的茶宴有一定的淵源?因為清代中葉已經有許多英國人到中國,特別是廣東一帶。

除茶館外,茶食在民間習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雲南昭通地區的綏江,請客人吃點心,他們稱之為“擺茶”。結婚時男方要給女方送去一些(一般是十幾抬)自製的點心,稱之為“茶禮”。無論是“擺茶”的點心還是“茶禮”的點心,都稱之為“茶食”,其中有一種當地人稱之為“果果”,其製作以優質糯米為主要原料,配上黃豆、花生、芋頭等,放陰涼幹燥處陰幹,再用“油砂”炒酥,再給它穿上蜂蜜、砂糖、豬油、芝麻等的外衣。除果果外,茶食中還有“苕絲”、“玉蘭絲”、“油酥米花糖”、“瓜片”、“片糖”、“甜酒耙”等。

明代許次紓(1549~1604)在1597年撰的《茶疏》中寫到:“禮失求諸野,今求之夷矣。”他所說的夷即指當時的南中,今天的雲南。可見雲南在明代保存了很多中原已失的茶俗。明代第一大才子楊慎(1488-1559),因為“大禮議”得罪了嘉靖皇帝,被終身流放到雲南,長達三十餘年。他把中原文化傳到雲南,使當時還比較落後的雲南,在文化方麵進步很快,雲南人至今還未忘記他的功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