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4.att.hudong.com/74/60/01300000046334121216607525817.jpg
傳說中的鳥是現實中不存在的鳥,而鳥的傳說則是有關實實在在的鳥的傳說,例如本篇開頭說的“玄鳥生商”的傳說中,玄鳥就是常見的燕子。《全唐詩》有一首女子郭紹蘭的詩雲:“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於薄情夫。”郭紹蘭丈夫任宗是一個商人,離家到湖廣一帶經商,數年不歸。紹蘭作了這首詩係於燕足,幽訴離情之苦,請燕子替她傳書。當時任宗在荊州,忽然有一隻燕子,停在自己的肩上,足上還縛著一封書信。任宗解下書信,打開一看,乃是妻子所寄的詩篇。任宗大受感動以至痛哭流涕,立刻收拾行裝回家。古代有很多鴻雁傳書的詩詞,還有魚傳尺素,現代有信鴿,燕子傳書大概僅此一例。
我國古代神話中就有喜鵲搭橋的故事。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這對有情之侶,被天河無情拆散,他們隔河相守,忠貞不渝的愛情打動了喜鵲神,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天喜鵲都會飛到天上去,一隻隻頭尾相接,在天河上架起一座“鵲橋”,使他們夫妻得以相會。這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更加激起了人們對喜鵲的喜愛之情,喜鵲也便成了人類最美好愛情紐帶的代名詞。“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首詩傳說是唐朝的一個六歲的小孩林傑寫的,在一些地方廣為傳誦,七夕望月之時往往吟哦。詞牌有一個《鵲橋仙》,宋代秦觀按其本意填的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千年傳誦,家喻戶曉。
喜鵲一直被人們看成是報“喜”的吉祥鳥,故稱之為喜鵲,對喜鵲的叫聲人們更是格外鍾情。喜鵲報喜的說法由來已久,撰於春秋時代,我國最早的一部鳥類學著作——《禽經》中就有“人聞其聲則喜”的記載。這種風俗最晚在唐代時就己很盛行。唐代著名傳奇作品《遊仙窟》的作者張鷟的另一部作品《朝野僉載》記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遺事軼聞,其中有一則軼聞說貞觀末,南康(今屬江西省贛州市)老百姓黎景逸“居於空青山,常有鵲巢其側,每飯食喂之。”後來黎景逸吃了冤枉官司,被捕入獄,有鵲棲於“獄樓,向景逸歡喜,以傳語之狀。其日傳有赦,官司潔其來,雲:路逢玄衣素衿人所說,三日而赦,果至。”《酉陽雜俎》雲:“大曆八年,乾陵上仙觀天尊殿,有雙鵲街柴及泥,補茸隙壞十五處”,幸臣以為是吉兆,紛紛“表賀之”。唐代人不僅以為喜鵲築巢棲息是吉祥的預兆,而且認為鵲巢可以避邪。《酉陽雜俎》又雲:“(唐貞元三年)中書省梧桐樹上有鵲以泥為巢,焚其巢還可禳狐魅。”《酉陽雜俎》中還記載,某些鵲巢可用來治病,而且很靈驗。今天用科學的眼光看,所謂喜鵲知人凶吉,鵲巢可以避邪治病之類的說法,都是荒唐無稽的,但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喜鵲確實是非常崇拜的。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的“靈鵲報喜”中更是明確提到“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它如今依然是喜事的象征,大家常說,“喜鵲叫,喜事到”、“早報喜,晚報財,不早不晚報客來。”
明劉基所著《鬱離子》裏有這麽一段話:鬱離子笑曰:“女幾之山,幹鵲所巢,有虎出於樸簌,鵲集而噪之。鴝鵒聞之,亦集而噪。鵯鶋見而問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鵲曰:‘是嘯而生風,吾畏其顛吾巢,故噪而去之。’問於鴝鵒,鴝鵒無以對。鵯鶋笑曰:‘鵲之巢木末也,畏風故忌虎,爾穴居者也,何以噪為?’”:女幾山上,是喜鵲築巢的地方,有老虎從樸樹叢中呼嘯而出,喜鵲群集而咶噪。八哥聽見叫聲,也應聲附和,群集而咶噪。寒鴉聽了就問喜鵲說:“老虎是在地上行的,它和你們有什麽相幹,你們卻對它咶噪呢?”喜鵲說:“因為它呼嘯能生風,我擔心它顛毀了我的巢,所以咶噪好讓它快點離去。”又問八哥鳥,八哥鳥無言對答。寒鴉笑了笑說:“喜鵲在樹梢上築巢,害怕吹風草動,所以懼怕老虎出來;而你們居住在洞穴裏,為什麽也應聲咶噪呢?”劉基這裏說的是一個寓言,喜鵲因為虎嘯生風,擔心毀巢,所以咶噪情有可原,而八哥跟著瞎起哄是毫無道理。
孔雀被視為是最美麗的觀賞鳥,是吉祥、善良、美麗、華貴的象征。有特殊的觀賞價值,羽毛用來製作各種工藝品。而且人工飼養的藍孔雀,含有高蛋白、低能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可做為高檔珍饈佳肴。孔雀和錦雞都是雉科動物,但不同屬。中國的孔雀是孔雀屬中的綠孔雀,和印度的國鳥藍孔雀不同種。孔雀屬還有這一個種:非洲的剛果孔雀十分罕見,白孔雀是藍孔雀的變種。至遲到南北朝的時候,長江中下遊一帶還可以見到孔雀。古樂府最長的篇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開始就以“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起興。因為故事發生在如今的安徽省懷寧縣小市鎮,正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如果當時的人們沒有見到過孔雀的話,詩人不會拿孔雀起興的。
現代中國的孔雀主要分布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地區,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動物。每逢新年和佛教節日,他們都會跳起孔雀舞,以示慶祝。傣族最有名的傳說就是孔雀公主蘭吾羅娜和召樹屯的故事:一天,孔雀國王的七個女兒飛到西雙版納的郎絲娜湖來遊泳,傣族頭人的兒子召樹屯藏起最美麗的小妹妹蘭吾羅娜的孔雀氅。兩個年輕人最後相愛並結成夫妻。不久鄰國入侵,召樹屯告別妻子率兵抗敵。陰險的巫師在頭人麵前謊稱蘭吾羅娜是妖怪,頭人聽信了謊言,要把蘭吾羅娜當眾燒死。臨刑前蘭吾羅娜請求穿上孔雀氅跳最後一次孔雀舞,頭人答應了,蘭吾羅娜在舞蹈中化為孔雀飛回故國。召樹屯凱旋歸來卻不見了蘭吾羅娜,於是單身出發尋找,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孔雀王國。經過孔雀國王再三考驗,小倆口重新團聚。回來的時候,巫師現出原形:一隻醜陋的禿鷹,企圖逃離,被召樹屯射死。
孔雀膽和鶴頂紅一樣也是一種劇毒的毒藥,郭沫若有一個話劇劇本就叫做《孔雀膽》,他是根據以下史實創作的。元朝時,始設雲南行省,一麵分封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為梁王統治雲南,一麵在大理設“大理路軍民總管府”,以大理世家段氏任總管。到元末梁王名叫把匝剌瓦爾密,大理總管名叫段功。明玉珍占據蜀地,國號大夏,並向南進攻元梁王府邸所在地昆明。元梁王不敵,不得不請求大理世家段氏援助。段功領兵與明玉珍大戰於呂閣關,形成拉鋸戰的局麵。後來段功夜襲古田寺,用火攻打敗明玉珍。段功乘勝追擊,在七星關再次大敗明玉珍,將雲南失地盡行收複。梁王感謝段功,就把女兒阿蓋郡主嫁給了段功。阿蓋是蒙古著名美女,被蒙古人稱為“押不蘆花”,意思是能夠起死回生的美麗仙草。阿蓋美麗多情,段功因此戀居昆明。時間長了,元梁王擔心段功權重望高,危及自己,就密召阿蓋說:“親莫如父母,寶莫如社稷。”勸誘她用劇毒孔雀膽毒殺段功。阿蓋淚流滿麵,不願受命。回到家後,阿蓋把父王要她毒殺丈夫之事告訴了段功,段功竟然不相信妻子的話。阿蓋一再勸說段功立即趕回大理,並表示願與段功一起走。段功自信對元梁王有大恩,何況大理段氏世居雲南,在當地極有影響力,他無論如何都不相信梁王會對他這個實力強大的女婿下手。梁王知道阿蓋不能成事後,便另設圈套,邀請段功到東寺做佛事。段功自負武功高強,不疑有他,欣然赴邀。行至通濟橋時,預先受梁王之命埋伏好的蕃將突然殺出,刺殺了段功。阿蓋聽到丈夫的死訊後,悲痛萬分。為了給丈夫報仇,她想暗中用孔雀膽毒死梁王丞相驢兒,因為驢兒受梁王之命,布置蕃將刺殺了段功。但事不機密,為精明的驢兒所覺察。驢兒反而逼迫阿蓋喝下那杯孔雀膽毒酒。阿蓋報仇不成,不得不投水而死。因投水處在西寺附近,後人就在西寺塔旁建祠紀念她,稱為“阿姑祠”。
孔雀的膽和孔雀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孔雀的膽是孔雀這種鳥類動物的膽囊,凡是動物的膽囊都有毒,但毒性不大,不會置人於死地。科學證明孔雀的膽汁主要含有膽酸、膽鹽、膽色素等成分,其中除去氧膽酸是膽汁成分中的一種主要膽酸,具有溶解膽囊結石及祛痰鎮咳功能,目前臨床用來治療膽固醇結石及支氣管炎。一種解釋比較有說服力,就是把孔雀的膽髒泡在酒裏,過一段時間撈出孔雀的膽髒,把剩下的酒加入莨菪汁、砒霜混合在一起,搖勻即可使用。莨菪、砒霜都是毒藥,莨菪還可使人產生幻覺。但是液態的毒藥使用起來畢竟不方便,所以在下猜想孔雀膽是一種白砒石和孔雀綠混合的礦物。白砒石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呈白色或無色,純度比紅信石(紅砒即鶴頂紅)更高。孔雀綠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常用於消毒使用,水溶液成綠色。兩者的混合物自然是劇毒的。
印度政府於1963年1月宣布藍孔雀為國鳥,藍孔雀端莊聰敏,它是一種象征吉祥如意的幸福鳥,深受印度人民的喜愛。傳說,米提拉國王傑格拾到一枚孔雀蛋,他把蛋安放在籃子裏,悉心照料。一天,蛋突然裂開,從中出現一個婀娜多姿的仙女,他就是印度婆羅門教主的化身、英雄羅莫的妻子悉多。正因為這樣,人們認為藍孔雀是奇異聖潔的鳥。印度教天神為使它不懼怕毒蛇、妖魔,在它的尾羽上恩賜了上千隻眼睛,從此每當孔雀開屏時,其尾部閃閃發光,光彩照人。還傳說天神迦爾迪蓋耶騎著孔雀雲遊四方,印度教大神因陀羅封它為鳥王。
鴛鴦屬於雁形目鴨科,雄鴛鴦羽色鮮豔華麗,頭上有銅赤、輝紫、白等顏色組成的羽冠,眼後有白色的眉紋,喙棕紅色,翅上有一對栗黃色、像小黃旗似的帆羽,叫做鴛鴦羽。鴛鴦素以“世界上最美的水禽”著稱於世,的確是名副其實。為了保護它,我國已將它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鴛鴦又有匹鳥之稱。開始是作為兄弟相幫、情同手足的美好象征。《文選》中有一首兄弟贈別詩:“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商;骨肉緣枝葉,至死不相傷。”晉朝詩人鄭豐在《鴛鴦》詩中曰:“兩個賢鴛鴦,雙飛於東嶽。”指的就是陸機、陸遠兄弟兩個。後來,才成為夫妻和睦、相親相愛的美好象征。“始作俑者”的是唐代詩人盧照鄰。他在《長安古意》中曰:“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之後,一些文人墨客競相仿效,使其成為我國文藝作品中堅貞不渝的愛情化身,備受讚頌。如李白有“七十紫鴛鴦,雙雙戲亭幽”;杜甫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孟郊有“梧桐相持老,鴛鴦會雙死”;杜牧有“盡日無雲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蘇庠有“鳥語花香三月春,鴛鴦交頸雙雙飛”;等等。我國傳統的婚姻吉慶中,總愛用“鴛鴦福祿”等詩句來祝賀誌禧。在民間,人們對許多雌雄成配的東西都喜歡冠以“鴛鴦”之名,如鴛鴦被、鴛鴦菊、鴛鴦湖、鴛鴦劍等等。黃梅戲《天仙配》裏就有一句唱詞:“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其實人們是被鴛鴦戲水親密情況的表麵現象所迷惑,鴛鴦實際上隻是一季配偶而已,過了繁殖季節,它們會另組家庭。不像鴻鵠屬於單配製鳥類,一生隻有一個配偶。少數情況下鴛鴦甚至是一雄多雌的,科學的真相有時候會大煞人們美好想象的風景。
大鴇是大型的陸棲鳥類又名地鵩,和孔雀、鴛鴦一起都在中國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它的雄鳥和雌鳥的體形相差十分懸殊,是現生鳥類中體重差別最大的種類。雄鳥體長為75—105厘米,兩翼展開達2米以上,體重為10—15公斤,雌鳥體形較小,體長不足50厘米,體重不到4千克。鴇被看作是淫鳥,鴇母的稱呼也由此而來,這是因為從前有過這樣的傳說:鴇鳥隻有雌的而無雄的,它是“百鳥之妻”,和人皆可夫的妓女一樣。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沒有雄鳥怎能傳種接代呢?那麽如何造成這種誤解呢?據分析,很可能由於雌雄的體羽顏色很近似,尤其是在繁殖期時,事實上雌雄是輪換孵卵,但人們總認為巢內孵卵鳥不變,給人們的印象理所當然的是沒有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