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雜談 戲曲篇(八)人才濟濟
(2008-12-08 18:21:25)
下一個
大學是什麽?在下讚成大學是有大師的學校這一說法,當然還需要一定的硬件設施,但是人才是決定因素。京劇在同光十三絕開始的近一個世紀裏長盛不衰,就是人才輩出,猶如長江後浪推前浪,這中間有一個承前啟後富連成科班功不可沒。富連成科班由醉心於戲曲的富商牛子厚出資、京劇演員葉春善籌辦,於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因為牛子厚的三個兒子分別叫喜貴、連貴和成貴,於是將科班定名為“喜連成”,牛子厚為班主,葉春善任社長。1912年夏,牛子厚家道中落,葉春善拉到大財主沈仁山、沈秀水讚助,遂改名為富連成,仍由葉春善掌理。後沈因破產虧損退出,1935年由葉春善長子葉龍章繼任社長。至1948年,富連成社因無力延續而停辦。富連成社曆時44年,培養了喜、連、富、盛、世、元、韻七科學生近700人,它是解放前由私人開辦的一所曆史最長、規模最大、質量最高、影響也最廣的京劇藝術學校。40多年中,富連成所演劇目近400出,尤以“三小戲”和武戲的嚴謹整齊,形成自家風格;最為著稱的是連台“三國戲”,所演的《赤壁鏖兵》、《四進士》、《獨占花魁》等劇目深受社會歡迎。更重要的是它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對我國京劇藝術的繁榮和發展起過並繼續起著積極的作用,這近700人中出現了不少大師和準大師。
牛子厚(1866-1943)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出生於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廠牛家”的第四代傳人,清末吉林牛家與當時富甲一方的山西亢家、沈陽郎家、河北劉家並列為“中國北方四大家”。 牛子厚對培養京劇人才傾注心血,梨園弟子也給予他盛情回報。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遷居北京。京劇界名人梅蘭芳、蕭長華等倡議梨園界給牛先生義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為牛子厚購買了位於北京宣武門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間,又用1 500元銀大洋購買香木棺材一口。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大概就是江湖義氣。
社長葉春善(?-1935)字鑒貞,原籍安徽省太湖縣人,幼入小榮椿科班,工老生,與楊小樓、程繼仙等為師兄弟。出科後,曾搭四喜、福壽等班。他雖然本工老生,但旦淨末醜的戲也會,兼通昆曲,可以說是六場通透。他兒子中有兩個就是後來著名小生葉盛蘭和著名武醜葉盛章,女婿是著名文武小生茹富蘭(也是葉盛蘭的老師),和蕭長華是兒女親家。科班的辦學章程和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葉春善擬定的。不僅為學員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他們以後取得了卓越藝術成就創造條件,更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視道德教育,所以富連成科班出來的演員戲德大多為人稱道。
總教習蕭長華(1878-1967), 生於北京梨園世家,父親蕭永康,藝名鎮奎,是與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等同時期並同台奏藝的著名醜角演員。十五歲後專工醜行,拜名醜宋萬泰門牆為關門弟子。宋曾與“同光十三絕”中鼎鼎大名的蘇醜楊鳴玉同台搭當三十餘年,藝精功深,對蕭長華的敏而好學十分厚愛並悉心傳授,為蕭氏踏上藝術之路打上了堅實的基礎。蕭長華青年時代得與譚鑫培、金秀山、劉鴻升、龔雲甫、楊小樓等名匠同台獻藝。在長年的舞台磨練中銳意求進、嚴謹不苟,為人配戲從不喧賓奪主,起到烘托的作用,頗得名家器重。他曾長期與梅蘭芳合作,成為不可分離的舞台夥伴;還常佐徐碧雲、於連泉、馬連良、孟小冬、金少山、尚小雲、譚富英、奚嘯伯、張君秋、言慧珠等演出,其精湛的藝術造詣,飲譽大江南北。在京劇舞台上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為人們所喜愛的醜角藝術形象,如《群英會》的蔣幹、《審頭刺湯》的湯勤、《烏龍院》的張文遠、《法門寺》的賈桂、《女起解》的崇公道、《四郎探母》的國舅、《取帥印》、《選元戎》的程咬金、《貴妃醉酒》的高力士等等以及主演《連升店》等多部醜戲。忠邪善惡、嬉笑怒罵、麵目各異、逸趣紛呈,展現了他潔淨脫俗,靈雋高雅的藝術特色,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不同反響。
蕭長華嗓音清脆洪亮,念白爽利流暢,吐字清晰明快,傳情達意於輕重疾徐、抑揚頓挫之中,富有音樂性和韻味美。尤工韻白,方言白中,又以蘇白見稱,身段作派細膩簡潔、靈活大方,他的表演善於體察生活,揣摩人物的性情、心理和神態,著力以形傳神。他注意掌握分寸、收放得當、恰到好處,不以淺薄粗俗的表演嘩眾取寵,而能即詼諧又含蓄,即風趣又脫俗,以冷雋、幽默取勝。他最擅“方巾醜”,他演的蔣幹是一個迂而不呆、酸而不諂、舉止溫文,一身儒氣的謀士。心地無邪而盡做蠢事,可笑而又可愛;他演的湯勤是一個狐假虎威、忘恩負義的勢利小人,雖有風雅之態卻狡黠輕狂,可鄙又可憎。著名作家田漢有詩讚之:“盜柬爭疑真蔣幹,審頭都說活湯勤。”蕭長華還是一位戲曲藝術教育家,畢生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善於識拔愛惜人才,尤重品德教育,以身作則,既教戲又教人。一生熱心於公益事宜,樂於助人,德高望重,受到行內外的崇敬,成為後學者的師表。
扼要介紹富連成科班出來的人物。雷喜福、武喜永、趙喜魁、趙喜貞、陸喜明、陸喜才,後來被稱為喜連成科班的六大弟子。在喜連成的六大弟子中,藝齡最長的隻有雷喜福(1895-1968)一人,馬連良、譚富英、李盛藻、葉世長等均曾受業於他,在富連成科班大家都稱他“大師兄”。在富連成的淨行演員中,首推侯喜瑞是內外界眾所公認的。侯喜瑞(1892-1983)京劇淨角,侯派花臉創始人。出科後拜黃潤甫為師,都得實授,頗能再現黃派的神韻。他在嚴承師教的基礎上,又根據自身的條件揚長避短,在既保留了黃派藝術風格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即為世人所稱的“侯派”。與身材魁梧的金少山、郝壽臣三足鼎立,有“南金北郝老侯爺”之譽。喜字輩帶藝入科的學員有梅蘭芳、周信芳、貫大元、高百歲、林樹森等多人,梅蘭芳按喜字排行叫梅喜群,周信芳不必說了,貫、高是知名的老生,林樹森是老三麻子王鴻壽的入室弟子,著名紅生演員。連字班最出名的就是馬連良,其他如劉連榮,長期和梅蘭芳配演霸王,於連泉藝名筱翠花,號稱“花旦大王”。富字班除了前麵說的茹富蘭,還有譚鑫培的孫子譚富英,名醜馬富祿。盛字班自成流派的有小生葉盛蘭,武生高盛麟(高慶奎之子),銅錘花臉裘盛戎。世字班袁世海一九四○年拜郝壽臣為師,技藝更見精益,成為郝派藝術的主要繼承人,和乃師一起被譽為兩代活曹操,李世芳、毛世來名列四小名旦,艾世菊,名醜。元字班知名的有老生譚元壽(譚富英之子)、武生茹元俊,還有到台灣的台灣四元:哈元章、馬元亮、孫元彬及其弟弟孫元坡。韻字班出道較晚,似乎沒聽說有很知名的。
“富連成”的學生隨時介紹,隨時入學,但是剛一進去,並非就算正式學生,要由琴師們考察一個時期,看看他的嗓音、相貌、身材、資質是否聰穎,是不是有“戲料”。如果考察完畢,認為毫無可造之處,就通知介紹人領回去。如果認為還能造就,就由社方與其家長訂立契約,俗稱“寫字”。立契約時,家長與保證人同時出席,共同簽署。契約內容大意為:“立關書人某某,今將某某,年若幹歲,誌願投於某某名下為徒,學習梨園生計。言明七年為滿,凡於限期內所得銀錢,俱由某某師享受。無故禁止回家,亦不準中途退學,否則由中保人承管。倘有天災病疾,各由天命,如遇私逃等情,須兩家尋找。年滿謝師,但憑天良。空口無憑,立字為證。立關書人某某畫押,中保人某某畫押,年月日吉立。”這個契約寫在紅紙折子上,外麵寫“關書大發”四個字,所以立契約也叫做“寫關書”,從此,這個小孩就正式取得富連成社學生的資格。
學生入學以後,就開始“坐科”了。食宿衣帽鞋襪,完全由社方供應,每天還發少數點心錢,先由社長及教師按其體態、資質、容貌、嗓音,決定他應學生旦淨醜哪一門。這是初步決定,大部分是繼續學下去;也有少數改學另一門,叫“歸工”,從此,就專學這一門到底。不論學哪一門的學生,先練武功,要把腰腿練出武功根底來。初步先學跑龍套,然後開始學戲,由教師指定飾某劇中某角色,或正或配,全由教師決定。先把戲詞背熟了,再上口,就是習學韻白,再學唱腔,再拉身段,排地位,完全精熟以後,開始響排(即有鑼鼓,而不扮裝)。等到教師認為可以彩排的時候,才能上台演唱,這就是“實授”。學生們每天六點就起床(如果前一天晚上有夜戲或堂會,則可晚起一會兒),漱洗完畢,就開始練功。文行吊嗓子學戲,武行是練習武功,偶爾也合排一出戲。十點吃早飯,飯後就赴戲院演戲,到了就開始扮戲,十一點就“打通”(即是打開場鑼鼓,要打完“三通”,才開始演戲)。然後開始演出,到下午六點,每場要演出八九出戲。學生演完戲後回社,稍事休息,即吃晚飯,飯後仍分文武兩行用功,學戲,十點就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年底封箱後休息幾天外,天天如此。在科班裏葉春善非常看重道德教育,誰一旦做出了違背道德的事,就會受到很重的處罰。每個學員都須經曆如此嚴格的教育,絕無特殊,盡管學員家長中不乏名角大腕,所以富連成科班能夠培養出這麽多京劇藝術表演家決非偶然。
辛亥革命後,北京的劇壇一度被老生餘叔岩、旦角梅蘭芳、武生楊小樓所主宰,時稱“三大賢”。他們都各成一派,藝術風格流傳到後世,這時的京劇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標誌為劇目的不斷豐富與表演藝術流派的不斷湧現。
餘叔岩(1890-1943)名第棋,湖北羅田人。餘三勝之孫,餘紫雲之子,陳德霖之婿。少年時以“小小餘三勝”藝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等戲,初露頭角。後因病和倒倉回京, 1916年嗓音恢複後,他入梅蘭芳班社重新登台獻藝。1917年譚氏辭世後,他開始自己挑班,貫通譚派精髓和神韻,並且逐漸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被稱為“新譚派”或“餘派”。 他的演唱講究字音聲韻,潤腔多用“擻音”,嗓音略帶沙音,行腔剛柔相濟,韻味醇厚,意境深遠。餘派弟子有楊寶忠、譚富英、王少樓、孟小冬、李少春等。餘派繼譚派之後,在京劇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楊小樓(1878-1938)名三元,楊月樓之子,安徽懷寧人。楊小樓在藝術上繼承家學,師法俞(菊笙)楊(隆壽),同時博采眾長,打下武生表演技藝的全麵基礎,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楊派”。楊小樓的嗓音清脆洪亮,咬字清楚真切,間有京音,行腔樸直無華。唱念注意準確表達角色的感情。楊小樓武打步法準確靈敏,無空招廢式,更能恰當貼切地表現人物的性格,著力體現意境,追求神似,也即"武戲文唱"的楊派特點。楊派武生傳人有孫毓堃、劉宗楊、高盛麟等人。此外,李萬春、李少春、王金璐、厲慧良等亦皆宗法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