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文化雜談 醇酒篇(七)酒禮和酒令

(2008-11-10 17:57:35) 下一個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表示敬意。魏晉以前沒有桌子,容易作出跪拜的動作,唐以後因為桌子的關係,一般朋友之間的應酬漸漸用打躬作揖代替了。但是皇帝設宴或晚輩在長輩麵前飲酒,叫做侍飲,還是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入席。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古人不一定隻在宴席上祭,就是獨酌,也習慣先祭一下,蘇軾《念奴嬌》結句“一尊還酹江月”就是一個祭天地的動作。啐是抿一口嚐嚐酒味,嚐酒後要對酒加以讚揚,使主人高興。最後卒爵,就是仰杯而盡,一定要幹杯,表示欣賞美酒。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做“酬”,現在把社交活動稱為應酬,就來源於此,引申為主人對雇工勞動成果的回報。客人要回敬主人,叫做“酢”,客人敬酒的杯子叫酢爵,酢的原意是酸味,日文用這個漢字代表醋,酬酢引申為宴席以至朋友間的來往,現在叫飯局。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即起立稍離原座位。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做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做行酒。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禮節: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所以古代是以後幹為敬,不是現代的先幹為敬。

  至於文人雅士約定的酒禮則增添了不少詩意和情趣。其理想的飲酒對象是:高士、雅客、詩翁、豪俠、知己、故交、玉人、可兒等;理想的飲酒地點是:花前、月下、竹林、高閣、畫舫、幽館、曲硐、菏亭等;理想的飲酒時節:春郊、花時、清秋、新綠、雪霽、雁歸、明月、晚涼等。凡此種種,常常為附庸風雅者效仿,其飲酒中的禮法習俗也往往被後人所沿用。諸如,“飲前酹酒”,飲前擎杯以酒潑地灑半圓,祭獻或祀祖,謂之酹酒;“遲到罰酒”,《韓詩外傳》記載,齊桓公宴群臣,規定“後者罰飲一經程”,今人常對遲到者或不速之客罰酒三杯;明朝楊君謙《蘇談》中有“杯中餘瀝,有一滴,則罰一杯”之說,現代人的說法是“滴酒罰三杯”。

現代人聚會飲酒,隻會說幾句“感情深,一口悶”之類的套話,或者就是“五魁首,二郎神”之類的猜拳(劃拳)。古人的酒令不僅文人酒令風雅得多,就是大眾酒令也花樣多多,更具情趣。實際上,酒令是飲酒時所進行的一種風流文雅、睿智雋永的娛樂活動,特別在宴席上更是一種佐酒助興、活躍氣氛的主要手段,是文化入於酒,是酒中的社會文化、大眾文化。酒令,顧名思義,是飲酒時的一種規矩。負者、違令者、或不能完成者當讓被要求罰飲,而遇同喜可慶之事項時,則共賀之,謂之勸飲,含獎勉之意,這後一層意思現在很少見到了。

酒令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它萌生於西周。本意是有關節製人們飲酒的律令,森嚴的禮儀製度。那時候,除設有專門“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宴上還設有專門監視人們飲酒的“監”、“史”,不管敬酒、罰酒,都要受到“監”、“史”的節製,不準飲酒過度,不準有失禮儀,違者予以懲處。這種以強製性手段確立的酒法,是依法行禮的開始,也是酒令萌發過程中的一次飛躍,或可以定為準酒令的產生。
酒令正式誕生於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據寫於漢初的《韓詩外傳》載:“齊桓公置酒令曰:‘後者罰一經程(經程是一種飲酒器)!’管仲後,當飲一經程,而棄其半曰:‘寧其棄身,不寧棄酒乎?’”這表明春秋初年已經有了酒令的名稱。戰國初期酒令由原來的節製飲酒轉變為勸酒的性質,“禮”的內容也逐漸淡漠。漢代還留下一個利用酒令進行政治鬥爭的著名例子:呂後當政時一次設宴,劉邦的孫子朱虛侯劉章被推舉為令官,他自稱是將門之後,以軍令執行酒令,在席間以醉酒逃席名義,追斬了一個呂氏子弟,於是就有了酒令如軍令的說法。早在東漢末年賈逵(他的孫女就是白癡皇帝晉惠帝的皇後賈南風)就撰寫了《酒令》一書。到了晉代,石崇在他的金穀園別墅中宴客,不但要客人即席賦詩,而且規定,“或不解者,罰酒三鬥”,從此產生了正式的以詩為令進行罰酒的酒令。

酒令是中國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異的奇葩,唐宋時代酒令成俗。在唐代詩文中酒令頻繁出現,飲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別風行,他們還常常賦詩撰文予以讚頌。白居易詩曰:“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宋蔡寬夫詩話雲:“唐人飲酒必為令,以佐歡樂。”從地下發掘的考古材料也證明,唐代是一個喝酒成風,酒令盛行的時代。如1982年在鎮江丹徒丁卯村一座唐代銀器窯中,發現了“論語玉燭”酒籌筒和五十根酒令籌,這是十分寶貴的唐代酒令資料。唐代的酒令名目已經十分繁多,如有曆日令、罨頭令、瞻相令、巢雲令、手勢令、旗幡令、拆字令、不語令、急口令、四字令、言小字令、雅令、招手令、骰子令、鞍馬令、拋打令等等,這些酒令匯總了社會上流行的許多遊戲方式,這些遊戲方式為酒令增添了很多的娛樂色彩 唐代以後,酒令遊戲仍然盛行不衰,其名目也越來越多。宋代不但沿襲了酒令習俗,而且還豐富發展了酒令文化。單就記載介紹各種酒令的書就有《酒令叢鈔》、《酒杜芻言》、《醉鄉律令》、《嘉賓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廂酒令》、《飲中八仙令》等。

元代以降,隨著通俗文學的發展,酒令從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普及到民間普通百姓之家。明清時代,酒令進入顛峰狀態,其品種之多,內容之豐富,都有前代酒令所不能比擬的。凡人間事物、花草蟲魚、經史典故、風俗習慣、時令節氣、唐詩宋詞、小說俗語等等,無一不可入令。而且這時候的酒令向著係統化、理論化的方向發展,日臻完善,專著頗豐。清代俞效培輯成《酒令叢鈔》四卷,集曆代酒令之大成。特別是文學酒令幾乎運用了所有的修辭手段,雅令在嫻熟中見經綸,俗令在隨意中顯風采。而且行令氣氛寬鬆,不行苛令,行令隻為勸酒,飲酒隻為行樂。《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到鴛鴦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寫的是清代上層社會喝酒行雅令的風貌。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何況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象催化劑,頓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紅樓夢》中有許多飲酒行令的描寫,第二十八回中寶玉、薛蟠、蔣玉菡、雲兒在馮紫英家宴是其中最好的一個,所作酒令及所唱小曲和各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提示了即將展開的故事情節。寶玉提出行酒令,並規定:“要說悲、愁、喜、樂四字,卻要說出女兒來,還要注明這四個字的原故。說完了,飲門酒。酒麵要唱一個新鮮時樣的曲子;酒底要席上一樣東西,或古詩、舊對、《四書》、《五經》成語。

寶玉第一個作了一個酒令唱了一個曲子。酒令:女兒悲,青春已大守空閨。女兒愁,悔教夫婿覓封侯。女兒喜,對鏡晨妝顏色美。女兒樂,秋千架上春衫薄。曲子:“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咽不下玉粒金蓴噎滿喉,照不見菱花鏡裏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酒底:雨打梨花深閉門”。女兒喜,女兒樂,是寫女兒為自己的美麗容貌而喜和為盡情的遊玩而樂。女兒悲,女兒愁,具有讖語的性質。“悔教夫婿覓封侯”句用唐代詩人王昌齡《閨怨》詩原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說的是少婦在大好春光裏,後悔不應該叫丈夫到外麵去追求功名,自己獨守空閨。“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句形容悲痛至極而淚流不斷。紅豆:名相思子,大如豌豆,色鮮紅。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裏用以比相思之淚。“照不見菱花鏡裏形容瘦”句菱花鏡即鏡子。既有宋柳永《蝶戀花》詞“衣帶見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以及李清照《醉花陰》詞“莫到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之意。捱不明的更漏:意長夜難明,難熬天亮。古用滴漏作計時。故稱“更漏”。:若隱若現。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元王實甫《西廂記》“新愁近來接著舊愁,舊愁似太行山隱隱,新愁似天塹水悠悠。”“雨打梨花深閉門”句出宋秦觀《鷓鴣天》詞:“枝上流鶯和淚聞,新啼痕中舊啼痕,一春魚鳥無消息,千裏關山勞夢魂,無一語,對芳尊,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灸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另見宋李重元《憶王孫》詞:“……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因席上有梨,故說梨花的詩句。這句用意暗示寶釵婚後生活的情景。這首《紅豆曲》是八十年代版的《紅樓夢》中最好的插曲之一。

其二馮紫英酒令:女兒悲,兒夫染病在垂危。女兒愁,大風吹倒梳妝樓。女兒喜,頭胎養個雙生子。女兒樂,私向花園掏蟋蟀。曲子:“你是個可人,你是個多情,你是個刁鑽古怪鬼精靈,你是個神仙也不靈,我說的話兒你全不信,隻叫你背地裏細打聽,才知道我疼你不疼!”酒底:雞鳴茅店月。此令反映了市井小民馮紫英的情趣,寫出女兒所關心的是丈夫兒子及自己的容貌。語言平庸。它很符合馮紫英的身份。曲子寫出風月場的打情罵俏。可以看出馮紫英的性格、教養。可人:惹人喜愛的人。鬼精靈:聰明機靈。雞鳴茅店月:句出唐溫庭筠《商山早行》詩:“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因席上有雞,故說帶雞的詩句。

其三雲兒酒令:女兒悲,將來終身指靠誰?女兒愁,媽媽打罵何時休?女兒喜,情郎不舍還在家。女兒樂,住了簫管弄弦索。曲子:“豆蔻花開三月三,一個蟲兒往裏鑽,鑽了半日不得進去,爬到花上打秋千。肉兒小心肝,我不開了你怎麽鑽?”酒底:桃之夭夭。此令寫出了舊時倡女的喜怒哀樂。媽媽是指倡女的養母即鴇母。簫是直吹的竹製管樂器。弦索本是樂器的弦,金元以來泛指琵琶、三弦等弦樂器。曲子以豆蔻花為喻,寫撩撥挑逗的倡女生活。豆蔻是一種植物,初夏時開淡黃色的花。肉兒小心肝:對情人的昵稱。“桃之夭夭”句出《詩經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夭夭:形容桃花美麗茂盛的樣子。因席上有桃,故說帶桃的詩句。

其四薛蟠酒令:女兒悲,嫁了個男人是烏龜。女兒愁,繡房攛出個大馬猴。女兒喜,洞房花燭朝慵起,女兒樂,一個xx往裏戳。曲子:“一個蚊子哼哼哼,兩個蒼蠅嗡嗡嗡。…… ”此令實在是齷齪不堪,就這樣一個酒令,薛蟠還是“急得眼睛鈴鐺一般,瞪了半日”才吭吭哧哧擠出來。寫出薛蟠胸無點墨、浪蕩放縱的紈絝子弟形象。薛蟠唱不出曲子,隻好胡亂說什麽“蚊子”、“蒼蠅”,“哼哼”、“嗡嗡”,還自嘲自解叫“哼哼調”,以致被眾人取笑一番,免了他的曲子和酒底。

其五蔣玉菡酒令:女兒悲,丈夫一去不回歸。女兒愁,無錢去打桂花油。女兒喜,燈花並頭結雙蕊。女兒樂,夫唱婦隨真和合。曲子:“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嬌,恰便是活神仙離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鸞鳳,真也著。呀!看天河正高,聽譙樓鼓敲,剔銀燈同入鴛幃悄。”酒底:花氣襲人知晝暖。此令“燈花並頭結雙蕊”句下有脂評雲:“佳讖也”蠟燭芯點燃後呈穗狀,叫“燭花”。“雙蕊”就是兩個“燭花”。古人以為燈花是吉兆,以為“雙蕊”像征夫妻的團圓。暗示八十回後蔣玉菡將娶花襲人為妻以及婚後“夫唱婦隨”的生活。曲子寫洞房結良緣的情景。似亦具有“讖言”性質。碧宵:天空。元王實甫《西廂記》:“我則道這玉天仙離了碧宵。”配鸞鳳:指結為夫妻。譙樓:即鼓樓,古時際鼓報時之樓。“花氣襲人知晝暖”原句出自宋陸遊《村居書喜》詩:“紅橋梅市曉山橫,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小說中改“驟”為“晝”,或因音近記錯)。此酒底是蔣玉菡拿起一朵木樨來念的。木樨即桂花,香氣鬱馥,句中的“花氣”含有“木樨”之意。直接點出“襲人”二字,襲人又姓花,當也是讖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