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運會開幕式體現了人文奧運的主旨

(2008-08-11 22:21:15) 下一個
前天的《張藝謀以‘缶陣’欺世》的貼子使一些朋友認為在下全麵否定張藝謀總導演的北京奧運會,這是因為標題中用了欺世兩字引起的誤會。其實在下文中已經寫道開幕式許多內容非常成功,張藝謀功不可沒,本文更詳細地做些評論。
本屆奧運有一個要辦成人文奧運的要求,人文奧運有多方麵的內容,開幕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張藝謀的導演構思無疑體現了人文奧運的主旨。
一開始吟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展現了中華民族好客的傳統,配上熱烈的鼓陣,很好的烘托了氣氛,確實別出心裁獨具一格。傳統上是以鑼鼓喧天來表達歡欣鼓舞迎賓的心情,大概鑼鼓經用的太濫了,所以就借鑒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的外形,創造了和鼓的音質差不多的打擊樂器,效果不錯,充滿陽剛之氣,特別在倒計時中使用。
由少年兒童扮演的五十六個民族象征著團結和未來,童聲慢節奏演唱原來是進行曲的《歌唱祖國》也是深有寓意:中國以新的形象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再是一味的‘戰’和‘鬥’了。威武的儀仗隊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升起國旗,宣告本屆奧運會是在中國土地上舉行。1908年10月23日中國人在天津提出的何時有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何時有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金,何時在中國舉辦奧運會,到今天整整一百年了,現在我們全部實現了百年夢想。
接下來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中國的曆史文化各方麵內容,並且很好地和現代中國情況結合起來,始終貫穿了‘和為貴’的人文思想。以‘和為貴’串聯全場節目時有深意的,世界和平、社會和諧、生活和美是中國人民的意願和希望,也是這一代中國領導人努力實踐的目標。
隨著第二十九個腳印從天而降,美麗的飛天在天空中盤旋曼舞。飛天的造型比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更為漢化,是不是意味著中國不僅不拒絕外來美好的文化,而且能夠把它融合入原有體係,使之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在飛天的烘托下,奧運的五環標誌冉冉豎起,完成曆屆奧運會開幕式必須要完成的一項內容。
四大發明中重點表演了活字印刷術,金文、小篆和楷書的‘和’字既體現了‘和為貴’的人文思想,又向世界各國介紹了古老漢字的發展軌跡。全場燦爛奪目的焰火,正是介紹火藥的最好載體。與鄭和船隊結合在一起的是‘司南’,而不是通常用的羅盤,顯得更為古色古香,真是獨具匠心。而展示的宣紙、畫卷和《茶經》、《本草綱目》等書籍都離不開另一大發明------紙,這樣就把四大發明都包括進來了。鄭和船隊既是中國古代造船、航海的成就,又是和平友好的國際交往的象征,因為鄭和船隊絲毫沒有西方冒險家的掠奪、殖民的意圖,在奧運會上安排這樣的節目最恰當不過。
禮樂是傳統文化一項重要內容,一尾存世一千多年的古琴《太古遺音》奏出悠揚高雅的樂音,有點類似《八佾之舞》的禮儀舞蹈,表演者的服裝和造型卻是更為開放的唐代,一派禮義之邦的景象。脫胎自舞劇《絲路花雨》的獨舞《絲舞》和持節舉著舞蹈者舞台的各國使者象征中國自古就和世界各國有悠久的經濟文化交流,未來必更將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的內容還包括書畫、詩歌、音樂、戲曲、武術等。書畫方麵有寫意山水的表演和多幅傳世名畫的展示。在同名名曲啟引下以昆曲形式吟唱了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昆曲是明朝嘉靖、隆慶年間由昆山人魏良輔根據南曲、弋陽腔等創造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是我國首個經聯合國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張藝謀在展示戲劇藝術時,顯然不願意落入舊窩臼,啟用了另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線木偶,可是效果並不理想。以太極拳為代表的武術表演蘊含著天圓地方的哲理,在世界上很有影響。作為現代藝術的朗朗的鋼琴演奏,巧妙地和奧運會主場地鳥巢的造型以及奧運會開幕式必須要完成的另一項內容:放飛和平鴿結合起來。
演唱運動會主題歌的舞台設在一個碩大球體的頂部,許多人在圓球表麵不斷走動,象征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永遠和平相處。主題歌《你和我》詞曲都比較柔和,有人批評缺乏體育運動的陽剛之氣。
最後一個節目是點火。火炬由中國奧運會首枚金牌獲得者許海峰傳入鳥巢,經過八次傳遞,最後是體操王子李寧點火。點火過程按照誇父逐日的傳說設計,李寧在空中以標準的姿勢跑了500多米,點燃了書卷造型的聖火,整個過程包含了不少中國元素。
總體上的成功,也不可避免在某些地方存在不足之處。有一些是技術上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李寧表演時背景上吊索的投影太明顯了,影響了畫麵的美觀。另一些則是實際上考慮不周,比如采用提線木偶,形體太小,動作回旋餘地也太小,在如此大範圍的廣場表演中顯然不合適。瑕不掩瑜,應該說張藝謀十分成功地完成了開幕式這一艱巨任務,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大的問題還是張藝謀從《紅高粱》開始造向高粱酒裏撒尿的假民俗的造假壞習慣,竟然在如此重大場合又一次頑固地表現出來。哪怕你把2008人用的道具叫做藝謀鼓也好,卻不能欺騙世人說這是樂器缶。不錯,人們高興的時候也許會情不自禁的敲擊飲器缶(銅鑒缶的內膽銅缶無論什麽場合是不會有人從銅鑒中取出敲擊的),比如莊子妻子死了,他覺得得到解脫,就鼓盆而歌,或者說擊缶而歌。但是作為樂器的缶,同時也是禮器(見《禮記》)是有一定形製,使用專用敲擊工具,按照一定方式演奏,還出現秦孝公(就是那位啟用商鞅變法的秦國國君)那樣的演奏名家。不能隨隨便便用自己發明的樂器冒充曆史上有過的東西,混淆是非。張藝謀始作俑,又有秀才編造出擊缶迎賓是從夏商時代就有的禮儀,振振有詞說《詩經》和《周易》中都有記載。不提還好,一提更糟,《詩經》和《周易》中的記載分別是這樣的:《詩經 陳風》中是有‘坎其擊缶’這樣一句,那是一首失戀男子怨恨前女友的詩篇;《周易 離》九三爻辭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耄之嗟,凶。’意思是在老人臨死之前,不鼓缶而歌是不吉利的。鼓缶唱歌是安撫老人的禮儀行為,這裏的“鼓缶”是喪禮的內容。除此之外,《墨子 三辯》中記載:‘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鍾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殮冬藏,息於缻缶之樂。’意思是缻缶之樂是下層民眾的音樂(至少戰國以後的秦國例外)。好像再也沒有其它更早的古籍提到擊缶,更不用說擊缶迎賓了,看起來最早用‘擊缶迎賓’這個詞的秀才也是一個造假者。可是現在就有不少人引用它,好像曆史上真有這麽回事。造假沒幾天影響就很大,由此看來大家說是不是應該糾正張藝謀這個錯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