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朝的藩王(連載十五)淡泊名利的藩王,偉大的科學家(四)

(2008-05-05 20:29:26) 下一個


本節介紹朱載堉在藝術和文學和方麵的成就
朱載堉還致力於古樂器的考辨,做了不少去偽存真的工作。他揭示了古管樂器篪的開孔方法,並詳細記錄下它的形狀、規範。中國古代的編鍾在先秦時期已經完備。其獨特的形狀和結構,使一鍾能發出兩個基音,懸掛方式也便於敲擊。但是,從宋代起竟不知編鍾如何造法,應取何種形狀。朱載堉曾對曆代的青銅鍾做過大量研究,再次證明“古鍾扁而不圓”,“甬於架上側垂之,以便於擊。”甬鍾是掛在架子上麵一排,以便於敲擊。他還指出了鍾的調音方法:“鍾聲清則去其厚,濁則去其長。”這個調音方法也是符合板振動基本原理的。磬是一種石製樂器,它的曆史要比金屬製的鍾久遠得多。但古磬的形狀和規範從宋代起也失傳 了,朱載堉在考察古磬和宋代特磬中,提出一組編磬不僅要區別厚薄,而且要區別以大小不等,他認為“宋製非也”。他的看法是符合中國編磬實際的。
  在樂器製造上朱載堉作出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是處理笙的調律。據現代學者研究,朱載堉曾在笙點校上進行密率的實驗。朱載堉所造的笙雖然由於演奏不便,而且他極力推崇雅樂音樂,因而沒有得到流傳;但他的調律方法幾乎與我們現代的鋼琴調律方法相一致。他的這些貢獻,都是應該大書特書的。 朱載堉在樂器學上的另一貢獻是提出合理的樂器分類問題。傳統的“八音”分類以製作樂器的材料為依據。朱載堉認識到了這種分類法有歸屬不清和不當之弊,而且不能明確表明樂器的發音特點和性能。他將傳統的“八音”分為三類:“吹管樂器”、“彈弦樂器”和“敲打樂器”,這無疑是樂器分類法上的一大進步和現代的“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的分類法是一致的。
  朱載堉在中國舞蹈史上的貢獻也是極為重要的,他發明了兼有文字說 明、歌詞、音樂與舞姿動作場記圖的最早舞譜,一直流傳到今天。朱載堉編製的舞譜共有《人舞譜》、《六代小舞譜》、《靈星小舞譜》、《靈星祠雅樂天下太平字舞綴兆之圖》、《二佾綴兆圖》和《小舞鄉樂譜》。
  朱載堉的舞譜分圖譜和字譜。他首先規定舞譜的“四綱”、“八目”,稱為總舞譜。在總舞譜中,朱載堉以一綱配八目,即一綱中有八個舞蹈動作。 因此,四綱配八目,就有 4×8=32 個基本動作。就舞蹈過程的實際變化而言, 任一綱可以配任一目,次序是可以任意編排的,那麽四綱八目中在理論上就應有 4階乘乘以8階乘共967680 個動作變化。雖然有 967680 個動作變化,實際上,它們都是32個基本動作的重演。因此,朱載堉的圖譜隻要畫出32張基本動作圖就可以了。現在的任一舞蹈演員根據朱載堉的舞蹈圖譜,加上他在書中給出的節奏譜,就可以完整的再現這些舞蹈。
  字舞譜是在圖舞譜基礎上產生的,人們可以根據簡單的幾個字的提示而表現出所要求的舞蹈動作。在《小舞鄉樂譜》一書中,朱載堉沒有再畫各種舞蹈動作圖,他隻是在樂譜、節奏等上麵簡單地標明“外轉”、“內轉”、“左繞”、“折旋”等就可以了。在《二佾綴兆圖》中朱載堉又設計了一種舞譜:將“舞台”分成若幹方形區,然後以方形區及兩條對角線為坐標, 用以標定舞者的活動或腳步位置。
  朱載堉所編製的舞譜都取材於前代禮儀祀舞,大多屬雅樂舞蹈範疇。在曆史題材的基礎上,朱載堉還以明代流傳的傳統樂舞來彌補材料的不足,他不僅繼承和創造性地恢複了古代樂舞,更重要的是,朱載堉還為此提倡舞蹈應該成為一項專門的學問,並創立了“舞學”一詞,初步提出了舞學大綱。 他認為,構成“舞學”所應包括的內容有十項,即一、舞蹈學校;二、舞人; 三、舞名;四、舞器;五、舞佾;六、舞表;七、舞聲;八、舞容;九、舞衣;十、舞譜。由於所處時代和所屬階層的影響,朱載堉的舞譜內容著重表現的是“三綱五常”的思想。盡管有這些思想局限,這些作品對後世還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朱載堉在《樂律全書》中還為舞蹈圖譜作了 600 多幅人物白描木刻畫。這些畫筆法簡練,勾畫出各種舞蹈姿態,正背、側麵、仰俯、屈伸、進退、跪拜,都形態逼真,而且線條細勻,用墨得當,內含動靜之感。在《靈星小舞譜》中畫的各種農業勞動舞蹈,雖說是仿漢代祭後稷之舞,但除了發式和衣著之外,舞者持鐮、鋤、鏟等勞動工具的舞蹈姿態,乍一看來,恰似當代《兄妹開荒》的舞蹈寫生畫。
在我國文學史上,明代出現了一個新的繁榮局麵。從明中葉開始。資本主義因素萌芽,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意識的成長,反映在文學上,舊體詩歌處在衰落階段,代之而起的是長篇和短篇小說成批湧現,民間文學和歌謠大量出現,各種文學形式爭妍鬥豔、豐富多彩。特別是來自勞動人民和市民階層的民間俗曲和歌謠,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躍在城市集鎮和農村田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朱載堉,運用當時的民歌形式,創作了不少曲詞,流傳至今的有《醒世詞》一書,共載曲詞73首。最有意思的是他寫的散曲膾炙人口,具有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色彩,全部73首作品中竟然沒有一首的內容與風花雪月有關。
有些作品完全是自己親身經曆的感受。朱厚烷被自己的堂伯朱祐橏陷害,廢為庶人,圈禁高牆。十九年間朱載堉由親王世子變為待罪之身,曆盡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在無限悲憤中毫不消沉,自強不息。《黃鶯兒•求人難》就是自我寫照:
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假。至親人說的是隔山話,虛情兒哄咱,假意兒待咱,還將冷眼觀。時下且休誇,十年富貴,再看在誰家? 跨海難,雖難猶易;求人難,難到至處。
親骨肉深藏遠躲,厚朋友絕交斷義。相見時項扭頭低,問著他麵變言遲。俺這裏未曾開口,他那裏百般回避。錦上花爭先添補,雪裏炭誰肯送去。聽知!自己跌倒自己起,指望人扶耽擱了自己。
  在朱載堉生活的時代,上至天子朝臣,下至地方官吏,都窮凶極惡地搜刮民脂民膏。為了錢財,真是橫征暴斂,無惡不作。他詛咒當時的社會是個鬼的世界。他在《山坡羊•十二鬼》中寫道:
愣憎鬼從天降下,陰司鬼來陽間做嚇?醫睜鬼不曾捶醒,混帳鬼不論上下,尖俏鬼到處磨牙,輕薄鬼溜溜拉拉,大頭鬼善會妝判,無眼鬼支了此瞎 架,樹耐鬼動不動胡拿,油炸鬼支溜扒叉。聽咱!天穹鬼沒個波查,聽咱! 狂張鬼叫吃的甚麽!
朱載堉耳聞目睹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甚囂塵上的種種怪現狀。而朱載堉及其父,一生布衣蔬食,朱載堉本人不僅讓出鄭王國爵,甚至拋棄所有財產,過著與世無爭的清貧日子。當然看不慣當時的一切,於是他以充滿諷刺的口吻寫下了《山坡羊•錢是好漢 》:
世間人睜眼觀看,論英雄錢是好漢。有了他諸般趁意,沒了他寸步也難。 拐子有錢,走步合款;啞巴有錢,打手勢好看。 如今人敬的是有錢,蒯文通無錢也說不過潼關。 實言,人為銅錢,遊遍世間。實言,求人一文,跟後擦前。
以及《黃鶯兒•窮的乍富》:
窮的我慌了,把老天祝讚:你把中用物兒賜與我幾件,賜與我酒,如東洋大海;賜與我肉,普陀山恁大一片;賜與我銀,太行山恁大雨點; 賜與我錢,南京到北京恁長幾串; 賜與我妻,賽過天仙; 賜與我兒,連中三元; 賜與我官,當朝一品。 難為我些,一不報應。 實言,在賜與我長壽靈丹。 有這些東西, 噥噥捏捏過上幾千年,
他借孔夫子之口,對這個社會表示了最強烈的反叛和控告。他在《黃鶯兒•罵錢》中寫道:
孔聖人怒氣衝,罵錢財:狗畜生!朝廷王法被你弄,綱常倫理被你壞,殺人仗你不償命。有理事兒你反複,無理詞訟贏上風。俱是你錢財當車,令吾門弟子受你壓伏,忠良賢才沒你不用。財帛神當道,任你們胡行,公道事兒你滅淨。思想起,把錢財刀剁、斧砍、油煎、籠蒸!
這首詞表麵上罵錢,實際上是對那個社會上大大小小的統治者、吸血蟲發出憤怒的詛咒。曾經受過迫害的朱載堉一家,對於這些大小吸血鬼自然有所覺察。
朱載堉的可貴之處在於出淤泥而不染,即使在強大的皇族勢力的 迫害之下,他依然宣稱要做一個正直人,在《誦子令•譏諂神》中他寫道:“不作不孝事,不作虧心事,要作就作正直人!”這就是朱載堉的為人之道。我們從他的這個人生哲理中,可以窺見他三番五次辭讓爵位的某些真實原因;也可以想象到他的父親朱厚烷所以敢於上進規諫書的膽量和勇氣。“正”、“直”二字,牽動了父子二人的神經,也維係著他們的健全的大腦。他所以讓出爵位,大概是不願與自己所痛恨的錢財、官勢、皇宗之類為伍的一種果敢的表示。於是在他的作品中鞭笞了各種各樣的社會蛀蟲,如貪得無厭的地痞,終日夢想官勢錢的惡棍,形形色色的小人、無賴和市儈。如《山坡羊•十不足 》:
逐日奔忙隻為饑,才得有食思為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麵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下還嫌低。
和《黃鶯兒•戒得誌》:
君子失時不失相,小人得誌肚兒脹。昨日無錢去做賊,今日有奶便呼娘; 。真臭物,實荒
唐,君不見街前騾子學馬走,到底還是驢兒樣! ,
朱載堉的文學作品,對廣大普通平民表示了同情和關切,說了人民要說的話,譜寫了人民喜愛的歌曲。他的作品,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攻擊了吃人的封建統治階級,痛訴了人民的苦難和不幸,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市民階層的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落後性。王子朱載堉的作品是從上層封建統治階級的寶塔中呼喚而出的反叛聲,是殺向封建頑固堡壘的回馬槍。他的文學語言,大都是勞動群眾生活的提煉,不僅通俗、簡潔、樸素,而且極易為勞動群眾所熟記。這一切,使得他的作品長期為人民所傳誦,成為明代文藝園地中的一朵鮮葩。這些作品放在今天也是警世佳作。
現在的朱載堉墓位於河南省沁陽市東北山王莊鎮張坡村東,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北依太行九峰山,南臨丹水翠竹園。墓座落於山前三級台地上,南向。墓區平麵呈“甲”字形,占地86000多平方米。神道寬10米,長120米,跨三級台地,拾階三十六級可至墓塚區。墓塚區由圍牆環抱,南開門樓。進入墓塚區,中間為寬2米的通道引向墓塚。塚為圓形,封土高2.5米,直徑7.6米,以高0.6米的鵝卵石圍徹墓周。墓前樹碑一通,中刻“朱載堉之墓”。塚區兩邊依牆建書壁,鑲嵌著國家領導人、國家著名樂律學家、舞蹈專家、詩人、書法家等近百位名人的題詞刻石,構成了50多米長的書壁碑廊。
朱載堉在《醒世詞》中寫道:“紙糊窗,竹做榻,掛一幅單條畫,種幾枝得意花,生前有一院,死後有一丘足矣。” 朱載堉在遺囑中強調,在他墓前不準立碑,如果一定要立,就得立三尺以下的無字碑。但是所立墓碑在幾年之後居然片石不留,據說朱載堉墓地前後一共立過三次墓碑。原來,傳說朱載堉不僅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還是個精通醫術的名醫。他曾為鄉鄰們治愈過噎食病(食道癌),許多人聞訊後千裏迢迢來請醫求藥,可惜鄭王已經去世(雖然朱載堉已經讓爵,不再是鄭王,所以史書上稱他鄭世子,但當地百姓至今還稱他鄭王)。眼看治病無望,他們在墳上祭奠之後,就把鄭王的墓碑敲了一小塊,回去研成粉沫,在藥鍋裏煎熬喝下。奇怪的是,病人每喝必好,好似靈丹妙藥。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說是鄭王墓碑顯靈,有病之人都來鄭王墳前尋藥,就連過往的客商,也要捎帶一點回去,時間久了,墓碑也就隨之消失了。在懷慶府誌裏有一篇朱載堉的神道碑碑文,神道碑是在朱載堉逝世十三年後刻的。當時,朱載堉二兒子朱翊鈦在天啟甲子(公元1624年)渡河到孟津,請著名書法家王鐸(1592-1652)撰文並書丹。原碑高五尺寬四尺,草書一千七百七十四字(也有說是一千七百六十八字)。碑刻成後,因為父親遺囑在先,朱翊鈦並不敢貿然立於墓前,所以一直陳列在“鄭王生祠”的外廊下。1938年冬,日本兵侵占沁陽,火燒九峰寺院,神道碑在大火中裂成數塊。有心的張坡村民怕碎塊散失,待日本兵走後,搶救下碎塊並埋下保護。直到1986年中國音協紀念朱載堉《樂律全書》出版480周年學術會議召開,有人提及此事,沁陽文管會即時發掘,這塊碑才重見天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