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年、中年、老年詞人的悼亡詞(二)

(2008-03-10 17:12:18) 下一個
中年詞人蘇軾的悼亡詞
《江城子》――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裏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在四川眉州青神縣的岷江畔,有一片蒼翠挺秀的山嶺,這就是被南宋範成大稱為“西川林泉最佳處”的中岩山。進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匯集而成的清池。表麵上,除了池水較深較冷之外,並無任何獨特之處。但奇怪的是,如果你臨池拍手,池中遊魚就會循聲遊到岸邊。當年進士王方召集鄉賢名士在池邊聚會,想為這個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讀書的少年蘇軾以“喚魚池” 這個如此貼切而富有靈性的名字中選,並即席揮毫寫下這三個瀟灑的大字。現在池邊石壁上的“喚魚池”三個大字正是蘇軾所題。蘇軾的才華贏得了王方的喜愛,皇佑六年 (至和元年,1054)蘇軾19歲, 是年王方將年輕貌美,知書達禮的十六歲愛女王弗嫁給了蘇軾。仙山清池,佳人才子,這個美麗的故事為本來就美麗的山川增色不少,讓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語不止。
天才的少年蘇軾,開始並不欣賞王弗的,而王弗性格“敏而靜”,作為進士之女的她開始也並沒有告訴蘇軾自己知書。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她則在旁邊終日不去默默坐在旁邊做針線活,有幾次蘇軾背書背不下,王弗突然在一旁提示。好奇的蘇軾問她別的書裏的問題,她都能答上來,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蘇軾少有城府,為人曠達,待人接物相對疏忽,每次有客來訪,蘇軾都熱情接待,視個個如知己,在蘇軾與訪客交往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後麵傾聽談話,事後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總結和看法,提醒蘇軾誰可交誰要防,結果無不言中,留下了“幕後聽言”的故事。能閱人也是一種智慧,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助。
然而好景不長,情深不壽,治平二年(1065) 五月,王弗年僅二十七歲就病逝於京師,讓蘇軾悲痛萬分。此時蘇軾母親程氏已經去世。蘇洵對蘇軾說:“王弗跟著你很不容易,將來要將她安葬於她婆婆的墓邊。”誰知未及一年,蘇洵又卒於京師。於是蘇軾兄弟護喪回家,將王弗也葬於其翁姑墓側,蘇軾有詩句:“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鬆三萬栽。”,就是說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蘇軾親手種植了三萬株鬆樹以寄哀思。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種樹很多的緣故,這一片山林中的蘇家墓地到了後來竟怎麽也找不到了。明代廣東人許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圖索驥去山裏尋找蘇洵墓,卻一次次徒勞而返,讓他慨歎:“青山難覓先賢墓,白發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眉州太守金一鳳也帶著士紳遍尋山野,最後進入一片寸步難行的荊棘林,當他們斬去雜草叢荊時,蘇洵等人的墳墓終於顯現在眼前,隻是早已碑誌剝蝕苔封葉積。金一鳳感傷世間博學聞達之人,身後卻落得如此光景。於是他捐囊封土,築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蘇墳山”,也就是詞中所寫的“短鬆岡”的所在地。
熙寧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夜裏,蘇軾夢見了逝世十年的妻子王弗,醒來異常傷心,便寫下了這首淒美絕豔的悼念詞。全詞哀情外顯而激烈,潑墨如水,大開大合,淋漓盡致地抒寫了夫妻間的深情厚意。僅從詞的上片便可明顯地看出這一特色。詞作“未成曲調先有情”,一開頭就營造出一種淒慘悲涼的哀痛氣氛,將感情的琴弦拉到極度哀傷之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既感慨夫妻生離死別之日久,又直抒追思亡妻之情深。在時間長河裏,十年不過是彈指一瞬,對詞人來說,卻恍若隔世。詞人日思夜夢,不知有多少心事要向情侶傾訴!“不思量,自難忘”,正是極度相思痛苦之情的強烈爆發。接著,詞人大筆揮灑,從死者與生者兩方麵將這種相思痛苦之情加以淋漓盡致的抒寫。“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淒涼冷漠尚可忍,最難耐苦楚無人說!嘮叨死者孤墳的寂寞淒涼,既是疲於奔波他鄉,疏於祭掃妻墳的自責,更是傷惋懷妻痛情的流露。“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從生者處境的險惡坦露對亡妻的複雜情感。一方麵,甜蜜的夫妻情愛令詞人對死別十年的妻子依然癡情灼烈,深陷於僅在夢中相見的無奈裏;另一方麵,生活際遇的飄泊不定,生活處境的凶險惡劣,令詞人心身疲倦,鬢發過早地變得霜白。這樣,即使能與妻子相見,詞人也不希望妻子認出自己,以避免妻子傷感難過。詞人極希望與妻子相見卻又害怕被妻子認出的矛盾心裏在這裏得到了鮮明的昭示,它精細地寫出了詞人對妻子的無限關心體貼的摯愛之情。這是一首飽經風霜中年詞人得悼亡詞,成熟而現實,雖然感情也是那末真摯,思念也是那末深切,但在內容和風格上和青年詞人的悼亡詞截然不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