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年、中年、老年詞人的悼亡詞(一)

(2008-03-10 09:22:27) 下一個
青年詞人納蘭性德的悼亡詞
《金縷曲 亡婦忌日有感 》――納蘭性德
 
“此恨何時已。
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
   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
   料也覺、人間無味。
   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
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
   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
   待結個、他生知已。
   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裏。
   清淚盡,紙灰起。”

  康熙十三年(1674),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已故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是年盧氏年方十八。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詞創作。但是僅三年,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末,盧氏生一子海亮。約月餘,盧氏以產後患病,於五月三十日卒,盧氏靈柩暫厝雙林禪院。康熙十七年(1678)七月,葬盧氏於皂莢村,納蘭性德請內閣中書、詩人葉舒崇為作墓誌銘。葉舒崇《盧氏墓誌銘》中描寫盧氏:“生而婉孌,性本端莊”。這句話倒沒有誇張,有納蘭去世前一年所追記的洞房之夜的《浣溪沙 十八年來》為證。納蘭在新婚之夜見到她時,驚訝於她的風神秀美,竟不知如何說話。
葉舒崇在《盧氏墓誌銘》中是這樣描寫納蘭和盧氏的婚姻生活以及納蘭對盧氏的痛苦追思:“烏衣門巷,百兩迎歸;龍藻文章,三星並詠。……容若身居華閥,達類前修,青眼難期,紅塵置合;夫人境非挽鹿,自契同心,遇辟遊魚,豈殊比目。抗情塵表,則視有浮雲;撫操閨中,則誌存流水。於其沒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納蘭性德是一介貴公子(其父明珠時任大學士,極得康熙皇帝寵信),又有“滿洲第一詞人”之譽,按古時中國封建社會倫理標準,納蘭恰恰具備了尋歡作樂的合理條件。但他卻自性淡泊,把夫妻之間的情分看得比什麽都重。納蘭性德可以說是清代第一癡情人,他看重夫妻之情,朋友之情,都留下千古流傳的美談。盧氏死後僅半個月,納蘭便在暫存靈柩的雙林寺寫下了他的傳世第一首悼亡詞,著名的《沁園春 青衫濕遍》。從那時起到八年後去世時為止,他無論是在妻子的忌日生辰,還是在馬上途中,不論是和朋友歡會,還是在和續妻相處,心中總是彌漫著一層擺脫不了的哀傷。在他的詞集《飲水詞》三百四十多首中悼亡詞就占了四十首,平均每年達五首之多,還不包括未曾流傳下來的。在這些詞中詳細地描寫了亡妻房中的什物,香粉,妝盒,繡帳,繡鞋,以及妻子當年與自己讀書時撒嬌的情景,把近乎隱秘的夫妻生活的細節,都完整地記錄了下來。從此可以看出,即使續弦之後納蘭性德還是原封不動地保留了盧氏的一切遺物,他卻就是那麽一個至情純真之人。在這些悼亡詞中有熱烈如火情愛的追憶,有悲痛入骨哀思的寄托,有陰陽分隔思念的無奈。
盧氏去世了三年後,在她的忌日時,他又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金縷曲 此恨何時已》。全詞在春盡夜雨的葬花天氣中起興,進而遺恨悠悠三載,舊約拋卻,魂魄未曾入夢來。傾訴著自愛妻去世之後,活在人間已經索然無味。渴望能有魚雁從另一個世界帶來亡妻的信息。在敘述了自己的思念和悲痛之後,詞人幻想著和盧氏再結來生夫婦。但又懼怕來生重蹈今世覆轍,再次緣慳一麵。此詞語癡入骨,哀感頑豔,令人不能卒讀,堪稱最具代表性的悼亡詞之一。痛切的期待,迷惘的願望,充滿著青年人的特點,這就是青年詞人納蘭性德的悼亡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