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代名相李東陽,看看現代誰有點兒像他。

(2007-08-22 20:37:09) 下一個

李東陽(1447-1518),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是茶陵高隴龍匣(今高隴鎮龍集村)。父親李淳是個飽學之士,以教私塾為生,因家貧,甚至還當過擺渡的船工。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六月初九出生於北京西涯村,李東陽幼年時,父親對他教育甚嚴。他聰穎好學,顯現出非凡的才華。4歲時,他隨父親在北京時就會寫直徑一尺的大宇,被京城中人視為神童。景泰元年(1450)順天府官員把他推薦給景帝,他當著景帝的麵寫了“龍、鳳、龜、麟”等10多個大字,景帝看了非常高興,把他抱在懷裏賜給他許多珍奇水果。明代宗在景泰三年和五年又先後兩次召見他,並要他試講《尚書大義》,他應對從容,出口成章,深得代宗喜愛,誇“是兒他日作宰相”,準予他進順天府學讀書。《尚書》是一部上古的政治文獻,在儒家經典中比《詩經》、《春秋》、《論語》難得多,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能講得頭頭是道,被皇帝認可確實不容易。現今隻見過易中天侃《三國》,於丹侃《論語》,還沒見有人侃《尚書》,李東陽若生在今日要比易中天和於丹紅得多了。科舉時代很講究籍貫,因為考秀才必須當地戶籍,考舉人必須該省戶籍並按縣人口和曆史情況分配名額,進士按省人口和曆史情況分配名額。名額有限,當地人士自然不允許別省籍的人冒籍參加考試。現在的高考也和五、六百年前情況差不多,也在嚴查高考移民,現代中國的許多怪事都有悠久的曆史傳統。李淳是個窮塾師,沒有辦法讓天才的兒子留在教育條件全國最好的首都接受教育,參加考試。這下子可好了,有皇帝的特批,問題解決了。其實當初順天府官員把他推薦給景帝,其用意也和現在北大、清華搶各地高考狀元差不多,把神童羅致在順天府,也是順天府的政績啊。
這時順天府最出名的老師是天順元年(1457)的狀元黎淳,李東陽就在他的門下深造。天順六年(1462)中舉人,次年考中二甲第一名進士,又稱傳臚。這個傳臚雖然次於三鼎甲,但在皇帝宴請新進士的瓊林宴上卻是要由傳臚唱名(大聲宣讀名單)的,因此對傳臚有一些特殊要求:身材勻稱,相貌端正,聲音洪亮,可見李東陽是一個小帥哥。按照傳統的做法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和探花任翰林院編修(正七品),都是正式官員,二甲以下優秀的留在翰林院當研究生(翰林院庶吉士),次一等留在中央機關當實習生(各部觀禮),其餘的就外放到各地當縣團級的基層幹部。二甲第一名的李東陽自然授翰林院庶吉士,別看翰林院庶吉士隻是個領九品小官工資的研究生,在明朝輔臣除三鼎甲出身外,剩下的幾乎都是庶吉士出身,因此此時李東陽取得了預備宰相的資格。就在這一年化州(廣東化縣)神童十歲的秀才楊一清也被當地推薦到黎淳門下讀書,遇到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師兄,兩人惺惺相惜,相約共同發奮努力,為國盡忠。在後來的五十年中,他們一直私下保持著緊密的聯係,共同演繹了一出鋤奸大戲。
成化二年李東陽研究生生畢業,分配在翰林院當編修。就像文革中一些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逍遙派不參與派性爭鬥,專心鑽研業務那樣,混亂的成化後十年李東陽不參與派爭,在翰林院潛心研究學術,在詩歌、散文、書法各領域都取得很大成就,為日後成為文壇領袖打下堅實基礎。經過二十年工夫慢慢升至從五品的翰林院副職領導侍講學士,再進一步充任東宮講官:正五品的詹事府左庶子,經常接觸日後的孝宗皇帝。孝宗即位,李東陽參與編寫《憲宗實錄》,實際編寫工作主要是由一位年輕的編修楊廷和完成的,從此楊廷和開始了和李東陽的合作。特別在權閹劉謹當政的黑暗時期,楊成為李的主要助手,兩人配合得非常好。弘治四年《憲宗實錄》編成後,李東陽在仕途上得到快速升遷,由左庶子兼侍講學士進為正四品的太常少卿(主管禮樂祭祀的中央機關副長官)。由於文章寫得好,第二年在首輔徐溥推薦下,升任禮部右侍郎(正三品)兼侍讀學士,入內閣專掌起草誥敕。十一年二月,還是因為徐溥的推薦,晉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成為官居一品的內閣輔臣。同年徐溥退休,朝政由劉健為首的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內閣負責。十六年二月,李東陽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李東陽是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至今還有墨寶流傳下來。他在篆書、楷書、隸書、行草書上都下過很深的功夫,對自己的篆書很自負,說:“李斯、李陽冰之後,就算小生我了。”然而他成就最高的應該算草書:筆法圓轉瘦硬、骨力雄健、氣度高曠。用筆方式與明代其他草書家不同。人們稱讚道:“長沙公大草,中古絕技也!玲瓏飛動,不可按抑,而純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無怒張蹈厲之癌,蓋天資清澈,全不帶渣滓以出。”成年後,李東陽又刻苦師法顏真卿,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由他題寫的碑額字跡遍布神州。李東陽不僅以書法聞名,更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每當內閣有奏疏,因他工於古文字,多由他起草。奏疏一出,天下人讚不絕口,還競相傳誦,《明史》稱當時朝廷文章的大手筆都出自李東陽之手。 明初,全國流行台閣體,因形成於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台閣重臣而得名,當時楊士奇是全國文壇領袖。台閣體的詩文雍容典雅,逸適安閑,大多粉飾承平,歌功頌德。到明中後期,這種文體受到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前後七子的反對。他們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倡導摹擬複古。李東陽的一些詩反映了社會的真實和民間的生活。他入閣為相18年,在朝時間長,地位高,不僅自己才學淵博,又能獎勵後學,推薦雋才,因此不少文學之士都圍聚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詩派----茶陵詩派(以他的原籍命名)。李東陽為首的茶陵派是從台閣體到複古派之間的一個過渡流派,在明代文學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他的散文追求典雅流麗,未擺脫了台閣體的影響,但已經主張師法先秦古文,著有《蕪對錄》、《懷麓堂集》等傳世。《明史·李東陽傳》寫道:“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他繼楊士奇之後成為明代兩個領導文壇的宰相之一。
回過來說李東陽治理國政的情況。三人內閣中劉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閣,資格最老,脾氣最暴。這人是個急性子,十分容易著急上火,但他卻有著一項獨特的能力——斷。這位內閣第一號人物有著極強的判斷能力,能夠預知事情的走向,並提前做出應對。正是這種能力幫助他成為弘治後期的第一重臣。李東陽是弘治三閣臣中的第二號人物,也是最厲害的一個。他的性格和劉健剛好相反,是個慢性子,平日總是不慌不忙,天塌下來就當被子蓋。他也有著自己獨有的能力——謀,此人十分善於謀略,凡事總要考慮再三之後才做出決斷,思慮十分嚴密,內閣的大多數決策都出自於他的策劃。謝遷,浙江餘姚人,也是弘治八年入閣,三閣臣中排行最後。這位仁兄雖然資曆最低,學曆卻最高,他是成化十一年(1475)狀元 ,這人不但書讀得多,還能言善辯,這也使他具有了一種和內閣中另外兩個人截然不同的能力——侃。他飽讀詩書,口才也好,拉東扯西,經常把人搞得暈頭轉向,隻要他一開口,連靠說話罵人混飯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主動退避三舍。因此謝遷是一個很理想的內閣新聞發言人,善於解釋和宣傳李東陽提出的,劉健決定的各項政策,其侃才足以化解來自言官的阻力和詰難。當時朝廷內外對這個獨特的三人團有一個十分貼切的評語: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這三個人通力合作,發揮各自所長,他們組成的內閣極有效率,辦事牢靠,自身又非常團結,相互敬重,其地位在明代曆史上僅次於另一個三人團:仁宣和正統前期的“三楊”內閣。
花無白日紅,人無千日好,弘治十八年一代明君孝宗皇帝去世,臨終時,李東陽與劉健、謝遷一起同為顧命大臣。 武宗剛即位未改元,三位顧命大臣按慣例都晉銜加級,弘治十八年七月,李東陽被進為少傅兼太子太傅,八月加柱國。武宗朱厚照即位時年僅15歲,他父親一是因為自己有著苦難的童年,希望兒子過得好一些,二是因為朱厚照的弟弟很小就死了,隻有這唯一的繼承人,所以十分嬌慣他。這個孩子大概有他曾祖父英宗皇帝貪玩的基因,一輩子長不大。太監劉瑾一幫人天天帶這個孩子玩,擊球走馬,放鷹逐犬,孩子玩得挺開心,與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一幫太監共有八個,被稱為八虎。以劉健為首的三個閣老和六部尚書一看不對勁,於是聯合麵奏小皇帝,要求誅殺這幫誤國的太監。小皇帝心裏實在舍不得,但畢竟受過父親多年熏陶,在不玩的時候還明白事理,對大臣們說把這八個家夥趕出京城,讓他們在南京呆著,這樣處理行不行?退朝後大臣們開會商議,出現意見分歧了。大部分大臣認為留著這幫家夥是禍害,應該繼續奏請皇帝殺了他們,其中以劉健、謝遷和戶部尚書韓文意見最激烈。李東陽考慮問題比較深入細致,他想小皇帝和這幫人關係已經很密切,不會同意立即殺了他們。如果把他們趕往南京和小皇帝隔離一段時間,我們繼續作些工作,情況會有所改變。同時八虎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張永就比較講道理。這樣在討論殺不殺八虎時就顯得猶豫。大臣們沒想到他們中間有一個內奸吏部尚書焦芳,早已和劉謹勾搭上。焦芳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無賴,早在成化朝為了當翰林學士,竟用流氓手段威脅當時主管的大學士彭華。學問實在太差,沒有人願意留他在翰林院與之共事,他卻因此記恨當時翰林院的領導劉健和謝遷等人。正德改元後他勾結劉謹擠走了老臣馬文升,當上吏部尚書。會後他立即向劉謹報告了會議的內容和各人的態度。劉瑾豈是善茬兒,得知消息後,馬上帶著一幫弟兄跪在皇帝麵前哭訴,把皇帝哭得心軟了,反而升了劉瑾的官。第二天上朝,見情勢大變,三個起事的閣臣李東陽、劉健、謝遷便請求辭職。後兩者當時就被罷官,而獨留下了李東陽,這是因為李在會上態度猶豫,作為文壇領袖在士林影響很大,劉謹以為可以拉攏他。劉謹安排李東陽為首輔,當年十二月,還晉他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但同時又把焦芳塞入內閣為輔臣牽製他。
京城郊外送劉健和謝遷回鄉餞別時,在這最後的宴會上,李東陽悲從心起,不禁痛哭起來。可是另兩個人卻沒有他這樣的感觸。劉健終於忍不住了,他站了起來,嚴肅地對李東陽說:“你為什麽哭!不要哭!如果當時你態度堅決,今天就可以和我們一起走了!”李東陽無言以對。謝遷也站起身,用鄙夷的目光注視著李東陽,然後和劉健一同離席而去,不再看他一眼。沉默的李東陽看著兩人的背影,舉起了杯中的殘酒,灑之於地。李東陽滿腹委屈,更大的打擊來自自己的門生。一日,李東陽在上朝途中遇門生羅記,上前寒暄不答。李相怪之。入夜,獲羅函。大意:正臣皆去,汝獨留何為?勸汝早退,尚可保全顏麵。遲則當笑大方。吾自決汝,不複師徒。在那個尊儒重教的年代,學生的舉動無異於當麵抽他大嘴巴,李東陽因為沒有人理解,悲傷得吐了血,但是李東陽忍了。有時候,屈辱地活著比悲壯地死去更需要勇氣。劉瑾畢竟是個警惕性很高的人,一直懷疑李東陽別有企圖,便不斷安排人時不時整他一下。李東陽編了本《通鑒纂要》,劉瑾知道了這件事情,就讓人去書裏挑毛病,可是李東陽早有防備,一篇文章寫得密不透風,沒有什麽把柄可以抓,隻是發現李東陽在書中寫了幾個別字。劉瑾準備借此機會好好地修理他一下,李東陽得知了這個消息,他立刻準備了應對的措施。出乎劉瑾意料,焦芳竟跑來為李東陽說情,原來李東陽明知焦芳是個大草包,又是劉謹安排的奸細,李東陽卻主動和焦芳搞好關係,一來使他在施政時不出壞主意,二來利用他當擋箭牌。知道焦芳貪鄙,就經常給他送禮,和他稱兄道弟,所以兩人關係一直不錯。礙於麵子,劉瑾就放了李東陽一馬,事情就算過去了。
  麵對被劉瑾敗壞深重的朝綱國事,李東陽竭力維持保全,為此也不得不說了一些違心話。第二年引薦楊廷和入閣,作為自己治國的主要助手,努力薄賦輕徭,安撫百姓,盡量把損失降低到最小。對正直的同僚屬下,更傾力維護。劉謹對戶部尚書韓文切齒痛恨,終於以國庫庫銀中混有假銀子的罪名,撤職查辦,打入天牢。按劉謹的意思是要殺了韓文 ,在李東陽竭力保護下,最後不過削職為民,總算保住了性命。正德二年(1507年),劉瑾欲至劉健及謝遷於死地,李東陽出麵營救也保住了性命。 正德二年,禦史姚祥、主事張偉被誣,李東陽正德二年(1507年),三邊總製、右都禦史楊一清因得罪劉瑾而入獄,李東陽出麵營救。 ; 正德三年,禦史方奎因怒罵劉瑾而獲罪,李東陽出麵營救等等 類似情況不計其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東陽出麵營救師弟 楊一清。弘治十五年(1502),楊一清以左副都禦史之職奉命督理陝西馬政,清牧地,整頓茶馬貿易,使當地的苑監官牧出現複興局麵。次年受命經略邊務,兼巡撫陝西,選卒練兵,罷斥冗官貪吏,軍紀肅然。正德元年(1506),改總製延綏、寧夏、甘肅3鎮軍務,升右都禦史(中央紀委書記兼陝甘寧邊防司令)。為加強戰備,他提出修浚牆塹、增設衛所、經理靈夏、整飭韋州等安邊4策,但還未來得及實施就因得罪劉瑾而被捕入獄。 當楊一清被關進監獄後,李東陽立刻找到了劉瑾和焦芳,希望能夠通融一下,罰點款了事。李東陽對劉瑾說了抓楊一清會引出大麻煩,因為邊防區三鎮總兵都是楊一清手下,抓了楊會使三個總兵感到不安,丘八不像文人講道理,惹出事來麻煩就大了。同時,據可靠情報,甘肅的藩王安化王朱寘鐇最近不大安分,萬一出事需要楊一清帶兵鎮壓。思前想後,劉瑾決定釋放這個人。走出牢獄的楊一清看著前來接他的李東陽,會意地點了點頭。李東陽問道:“你有什麽打算?”楊一清回答說:“先在京城待著,看看再說吧。”李東陽嚴肅地對師弟說:“不,你必須馬上離開這裏,不要回家,找個地方隱居起來。等到需要你的時候,我自然會去找你的。”幾十年過去了,當年那兩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早已不見蹤影,但楊一清理解這位深謀遠慮的師兄的言行,明了他的用心,知道他一直在屈辱中等待著。最後楊一清回答說:“好吧,我去鎮江隱居,時候到了,你就來找我吧。”
機會終於來臨了,正德五年李東陽利用劉謹的另一個死黨張彩和焦芳的矛盾,迫使焦芳退休,把忠厚老實的梁儲補入內閣,這樣內閣都是自己人了。便宜了焦芳,使他及時擺脫了劉謹集團,得以安享晚年,壽終正寢。這時安化王朱寘鐇打著誅滅權閹劉謹的旗號起兵了,和朱棣當年清君側的靖難之變何其相似乃爾。劉謹慌了手腳,急忙找李東陽商量對策。李東陽給出主意:第一,起複原三邊總製楊一清為平叛司令;第二,派八虎之一張永為監軍監視楊一清。劉謹完全同意,於是楊一清和張永帶兵浩浩蕩蕩殺奔甘肅安化。李東陽一直認為張永還是比較有良心的,長期觀察又發現張永覺得劉瑾幹的事情太過分了,經常會提出反對意見。所以李東陽乘給楊一清下旨起複的時候。帶信給他,要他抓住這一機會鼓動張永誅滅劉謹,並讓楊一清告訴張永朝中支持這一行動的力量也很大,事情必定成功無疑。張永借回朝獻俘的時機,說動了武宗,同時李東陽發動了六部六科(吏、兵、禮、工、刑、戶)、十三道禦史(全國十三布政司)同時上書,眾口一辭彈劾劉瑾,罪名共計十九條。又抄了劉瑾的家,發現了上千副盔甲武器,而在劉瑾經常使用的一把扇子的背後,有暗藏的兵器隨時準備親自刺殺皇帝。於是劉瑾欲行不軌,謀反罪名成立,淩遲處死。經過殊死拚爭,正直的力量終於占據了上風,大明王朝再次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李東陽終於解脫了,他挨了太多的罵,受了太多的委屈,吃了太多的苦,等了太久太久。在那些艱苦的歲月裏,所有人都指責他的動搖,沒有人理會他的痛苦。正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李東陽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完成了他的事業,實現了他的心願。與劉健和謝遷相比,他付出了更多,他的一切行為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天地良心。清查劉謹孽黨時,沒有一個人控告李東陽勾結劉謹。誅滅劉謹以後,張永成為太監首領,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問題總算解決了。可是貪玩的皇帝又找到了玩伴江彬,又一個壞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花樣越來越多。正德七年(1512),心力交瘁的李東陽終於退休了,他的位置由另一個賢相楊廷和接替,也可以放心了。四年後,他於家鄉安然去世,年七十。贈太師:最高品級的官銜,諡文正:最好的諡號。
李東陽為官五十年,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安貧樂道。當了宰相還靠賣字補貼家用,《明史》上記載這麽一件事:有一次李東陽下朝後想休息一下,夫人拿來了筆墨紙硯,晚上請門生吃飯,買魚的錢還沒有,請相公辛苦一下,李東陽大笑,提筆寫字。李東陽死後安葬的費用還是門生故吏湊起來解決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