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啼笑因緣——唐玄宗“貞順皇後”武氏與貴妃楊玉環

(2007-05-15 23:52:01) 下一個

啼笑因緣——唐玄宗“貞順皇後”武氏與貴妃楊玉環
作者:招福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的孫子。他漫長的帝王生涯經曆“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鼎盛的大唐王朝在他身上盛極而衰。
  李隆基一生風流,後妃眾多,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武惠妃與楊貴妃。武惠妃陪伴(甚至可以說終結)了他的整個“開元盛世”,而楊貴妃則陪伴了他的整個天寶年間,並最後間接促成“安史之亂”並成為這個亂世的陪葬品。
  武惠妃和楊貴妃共同的特點,當然是她們先後擔當了玄宗最鍾愛的女人的職務——而且從惹出的事來看,這個男人多少是對她們有些癡迷了。不過把她們聯係在一起的最大理由,不是這個男人,而是這兩個女人彼此間的私人關係:她們原本是一對婆媳。
  
  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是唐睿宗李旦,他出生在垂拱元年(公元685),當時李旦剛剛在母親武則天的安排下膽戰心驚地當上了傀儡皇帝。
  李隆基五歲這年(公元689)九月,武則天連傀儡兒子都嫌用著煩了,幹脆把李旦廢掉,自己當上“周”皇帝。李旦已經是被老娘收拾得服服帖帖,一點意見都不敢提,更不敢惹事生非。
  可是他不惹事,不代表事情不來惹他。不久,武則天的婢女團兒看上了這位“太子爺”,一心想要勾勾搭搭。李旦哪裏敢沾她的邊,小心地表示自己“高攀”不上。團兒對自己居然被拒絕怒火中燒,與早想圖謀太子位的武承嗣一拍即合,在他的指點和自己的“發揮”之下,向武則天控告,說李旦的妻子嫡妃劉氏、德妃竇氏心懷不軌,竟敢施法詛咒武則天。
  長壽二年(公元693)正月初二,蒙在鼓裏的劉氏竇氏相伴,前往嘉豫殿朝見武則天賀年。
  誰知道就這麽一去,守在宮外的侍從就再也沒看見她們返回了。李旦想去尋找妻妾的下落,武則天卻連宮門都不讓他進去,隻是傳話讓他到別處去找。——劉竇二妃就此神秘地失去了蹤跡,直到李旦重新即位為帝,下令將她們失蹤的宮室掘地三尺,也沒能找到一根她們的頭發。
  李旦知道自己的妻妾是凶多吉少了,為了不給母親繼續下手的機會,他不允許自己的左右和劉竇二妃的兒女們表露出絲毫的悲傷怨恨。
  竇德妃就是李隆基的生母。這年的李隆基剛八歲。同時失蹤的劉皇後,則是大哥李憲的生母,李憲這年十五歲。
  
  在生死危機中曆盡周折,李隆基長到了27歲,在大哥的推讓之下,他登上了大唐皇帝的寶座。
  登上帝位後的李隆基,卻令朝臣嘩然地迷上了祖母武則天的族人武惠妃。
  
  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兒,比李隆基大約小八歲,不但與李隆基是中表之親,且天生美貌,又自幼入宮,對後宮爭逐諳熟於心。李隆基很快就被她所傾倒,將自己稱帝前的妻妾如王皇後、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等等,都甩到腦後去了。這不但使得這些從前的寵妃們妒發如狂,就連她們所生的兒女,都對武惠妃怨恨不已。
  從武惠妃生育的頻率來看,玄宗對她確實是動了真情的:她一連生下了四男三女七個孩子,是玄宗妃嬪中生育最多的人。
  然而頻繁生育帶給武惠妃的並不是喜悅,而是接連的打擊和悲哀。
  她的第一個孩子名叫“嗣一”。這個名字代表著李隆基無比的欣喜——他覺得這是自己所有孩子中最好的、當之無愧的第一寵兒。可是這個生得秀美的男孩卻在開元五年夏天嬰兒之時就夭折了,李隆基縱有滿懷愛念,也隻能追封他為“夏悼王”。由於李一死時父母都住在東都洛陽,因此他被葬於龍門東岑,這樣就可以讓父母在想念他時望得到他的墳墓。
  不久,武惠妃又生下了一個“貌豐秀若圖畫”的兒子李敏。這個孩子和他的哥哥一樣,還沒來得及長成絕世美男,就死在繈褓之間。無可奈何的李隆基所能做的,也隻能是追封他為“懷哀王”。
  隨後,武惠妃再次生育,這次降生的是一個漂亮的女嬰——然而結果是一樣的,她很快就死了,追諡“上仙公主”。
  兒女如此頻繁的夭折,使李隆基和武惠妃都吃不消了。尤其是武惠妃,她開始懷疑後宮中眾多嫉恨自己的妃嬪,她隱隱地覺得自己的孩子都是被不知名的黑手所扼殺的。這種想法不單是她有,李隆基也不免滿腹疑慮。
  不久,武惠妃第四次生育,生下的又是一個男孩,起名李瑁。為了讓這個孩子遠離危險,李隆基讓自己的大哥寧王李憲將孩子帶出皇宮,養在寧王府裏,由王妃元氏親自哺乳並對外宣布他是寧王與嫡妃之子。
  費了這麽大的周折精力,李瑁終於算是平安長大了。而此後吸取了教訓的武惠妃也總算明白怎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孩子——再往後她所生育的的兒子盛王李琦、女兒鹹宜公主、太華公主,也都因此陸續長大成人。
  
  經曆了三次喪子之痛,武惠妃對其餘的親生兒女簡直愛如性命,隻要是天底下有的、皇權能夠辦得到的,她都要不遺餘力地為他們爭取;為了他們,她什麽都願意做、也什麽都做得出來。
  ——不過武惠妃的愛子之心,還是在她最小的女兒太華公主身上碰了釘子。
  據說這位太華公主雖然是武惠妃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卻自幼就討厭自己的生身母親。做嬰兒時她會因為武惠妃試圖接近愛撫自己而嚎啕大哭,稍大一點會說話了就更糟,隻要讓她看見武惠妃的一片影子,她就要發怒開罵。武惠妃對小女兒的所作所為實在百思不得其解,傷透了腦筋。
  然而李隆基和武惠妃卻不知道,宮中的人背著他們,都在傳說著一件奇怪的事情。
  大約是太華公主三五歲的時候,她忽然向身邊的侍從索要一串念珠。左右人等都十分奇怪:公主所有的東西裏麵,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念珠啊!她是個小小孩兒,誰又會拿念珠給她玩呢!終於有一天事情急轉而下:乳母抱著小公主偶然從高宗王皇後住過的廢殿經過,太華公主不依不饒地非逼著宮人進那座沒了人煙的廢殿不可,還一口咬定:“我的念珠就在殿內寶帳東北角上。”膽戰心驚的宮人隻得冒險入內,誰知當真在小公主指點的方位找到了一串念珠。
  從此,世人都說,太華公主其實就是高宗王皇後轉世而來,她前生被武則天所殺,因此今生恨透了所有姓武的人。隻是既然帝王家給了王皇後那樣悲慘的遭遇,她為何還要又來這個地方?又為何做了武惠妃的女兒?
  當然這樣的說法,應該是沒有誰敢去告訴玄宗和武惠妃的。武惠妃隻是傷傷腦筋而已,還不至於驚嚇失措。
    
  在武惠妃長成的這四個兒女中,首先完成婚姻大事的是鹹宜公主。
  鹹宜公主的婚姻,屬於親上加親型的。而這個親戚關係說起來比一匹布還長:唐中宗李顯的老婆韋皇後所生的女兒中唯一得善終的是長寧公主,她先後嫁了兩次,第一個丈夫是隋王朝的皇族後人楊慎交。長寧公主和楊慎交生了一個兒子楊洄,鹹宜公主所要嫁的,就是這個楊洄。——當然,親戚關係並不是到此為止,往後還陸續有來。
  在隋王朝的皇族後人中,最為直係的算是楊慎交,但是並不是說楊家沒有其它人了。這其中包括蜀州司戶楊玄琰。楊玄琰早逝,他的女兒楊玉環便由其弟河南府士曹楊玄璬所收養。河南府士曹的工作地點自然是在洛陽長安一帶,蜀地美女楊玉環便因此在洛陽長大。楊玉環生性活潑,能歌善舞,美名逐漸傳遍京城。
  當然,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讓楊玉環得以躋身頂級貴族階層,因為楊玄璬的官兒實在還是太小了一點。然而鹹宜公主下嫁楊洄、新任駙馬與楊玄璬是同族遠親,這就給楊玉環製造了足夠的機會了。
  作為楊家親眷之一,楊玉環參加了鹹宜公主的婚禮。大約就在這場婚禮中,她那“姿色冠代”的美貌給鹹宜公主和她的母親武惠妃、弟弟壽王李瑁都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雖然楊玉環已家道中落,但是她畢竟是楊家後人,何況她的美貌就已經是足夠的履曆表。
  鹹宜公主是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七月舉行婚禮的。僅僅過了五個月一道詔書就抵達了楊玄璬的宅門。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七歲的楊玉環成為“壽王妃”。她從此走進了大唐王朝權貴圈的中心地帶。
  婚禮上,38歲正當盛年的武惠妃接受了新人的叩拜。這時的她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和麵前這個豐潤的兒媳婦,將會有怎樣的未來。
  
  這個時候的武惠妃,當然不會去想兒媳婦的事情,因為她的全副精力,都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改易皇儲並讓自己當上皇後。
  
  玄宗的結發妻子,是出身士族的王氏。王氏是甘泉府果毅都尉王仁皎的女兒,早在李隆基十幾歲的時候就嫁給了他。王氏的家庭並不高貴,與武妃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她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生死博弈之時起了相當作用,她的孿生兄弟王守一就直接參與了殺太平並鏟除武氏勢力的事變。
  然而王氏在如願以償地當上皇後以後,她卻麵臨著後宮眾多美女的挑戰。武妃當然是最突出的一個。除此之外,王氏雖然收養了楊貴嬪的兒子李亨,她自己卻始終沒有生育兒女。更奇怪的是李隆基冊立太子的順序:劉華妃生庶長子李琮,趙麗妃生次子李瑛,王皇後收養的李亨是第三子——奇怪的是玄宗立太子的時候,既不立長子又不立皇後養子,偏偏立了個次子。再往後,武妃所生的皇九子居然起了個“嗣一”的名字。雖然這個孩子夭折了,但這樣明顯偏心的表現也不能不成為王皇後的深憂。她不僅是希望挽留丈夫,更希望長保自己和家族的富貴榮華。
  隨著地位越來越高,武妃也漸漸不把王皇後放在眼裏,後宮中勢利眼兒的宮人宦官們也常常表現出藐視王皇後的態度。王皇後氣憤不已,難免向玄宗發牢騷,指責武妃和她身邊的下人。然而這時的玄宗已經不是當年的臨淄郡王了,王氏的失落不但沒有得到丈夫的同情,反而惹得玄宗越來越厭倦她,甚至動起了“廢後”的念頭。王氏也猜到了丈夫的心思,她十分害怕,想生兒子的願望也就越發迫切。她一廂情願地認為,丈夫先後對趙麗妃武惠妃偏心,原因就是因為她們所生的兒子聰明俊俏,她希望自己也能生個討丈夫喜歡的兒子以鞏固皇後之位——可憐的王氏,她不知道,男人如果連活生生的女人都不愛了,怎麽會去愛她腹中的那塊肉呢!
  可是,不論王皇後怎樣想方設法地將李隆基留在自己的寢宮,她都始終沒法懷上身孕,眼看著武惠妃一個接一個地生孩子,她實在是又急又怒。漸漸地不但恨透了武惠妃,連李隆基也成了她痛恨的對象。
  王皇後的哥哥王守一這時已是玄宗的妹夫、薛國公主的駙馬了,他當然也對妹妹的處境十分擔憂。
  常言道“病急亂投醫”,王守一四處打聽之後,找到了一個叫明悟的左道僧人,這個明悟在一通做法之後,鼓搗出了一塊“霹靂木”,上麵刻著天地字樣以及李隆基的名字,交給王守一說:“佩此有子,當與則天皇後為比。”
  王皇後聽了這話,萬分高興,她當初能夠直接參與丈夫殺韋後、殺太平公主的密謀,不用說也是對權力有欲望的,如今變心的丈夫對自己已經無複往昔恩愛,她當然更渴望權力、希望將丈夫控製在自己手心裏。
  然而,事情並不象王皇後所想的那麽完美。這個消息很快就走漏了風聲。
  大吃一驚的李隆基立即親自過問此事,很快真相大白。麵對人證物證,李隆基怒不可遏,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秋七月頒布詔書:“皇後王氏,天命不祐,華而不實。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心,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可廢為庶人,別院安置。刑於家室,有愧昔王,為國大計,蓋非獲已。”
  王皇後被廢為庶人,太子少保王守一先是被貶為澤州別駕,隨後又被賜死。三個月後,王庶人死在冷宮之中,死因成謎。
  
  王皇後死了,唐玄宗一心想要冊立心愛的武氏為皇後。因此,他立即正式將武氏冊立為“惠妃”,這個名份是玄宗的創造,位居後宮諸妃之上,與當年高宗獨創“武宸妃”有異曲同工之妙。隨後,玄宗又封武惠妃的生母楊氏為鄭國夫人、弟弟武忠武信也分別越級提拔。
  這一係列的動作看在朝臣眼裏,自然明白這是要為武氏晉後做準備工作了。想到大唐王朝又要出現一位“武皇後”,眾人無不嘩然。
  於是,以宰相張九齡為首的群臣同心力阻武惠妃的封後之路。而措辭最激烈的莫過於禦史潘好禮。他上書說:“臣聞諸禮,父母仇不共天。《春秋》‘子不複仇,不子也。’陛下欲以武惠妃為後,何以見天下士?妃再從叔祖非他,三思也;從父非他,延秀也。二人皆幹紀禮常,天下共嫉。夫惡木垂蔭,誌士不息;盜泉飛溢,廉夫不飲。匹夫匹婦尚相擇,況天子乎?願慎選華族,以稱神祇之心。……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因有子,若一儷宸極,則儲位將不安,願陛下詳察之。”
  眾怒難犯,話說到這個份上,李隆基不得不打消立武惠妃為皇後的念頭。不過他還是心有不甘的,下令在皇宮之內,武惠妃享有與皇後同等的服秩品級待遇。而且從此再也不提立後之事。朝臣們也都識相,皇帝退了一步,他們也退一步。這樣一來,武惠妃成了不是皇後的皇後。
  
  
 
  
  
  朝臣們倒也沒有說錯,武惠妃的最終目的並不僅止於皇後,她是會想要易儲的。
  武惠妃的心思既然能被潘好禮猜出來,自然也會被別人猜出來。
  這個人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高祖李淵六弟李禕的第四代孫,算起來比玄宗還高一輩,此時任職吏部侍郎。他想方設法地托人將這樣一個消息帶給深宮中的武惠妃:“願為壽王立儲效力”。
  李林甫一箭中矢,武惠妃從此開始了和他漫長的合作歲月。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五月,經過反複的努力之後,李林甫終於在武惠妃的幫助下,登上了禮部尚書之位,與反對武惠妃的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並列為大唐宰相。
  
  李林甫知恩圖報,何況一榮俱榮,他既然走了武惠妃的門路,就得走到底。他開始不遺餘力地挑撥玄宗與裴耀卿、張九齡的關係,為武惠妃易儲掃清障礙。
  鹹宜公主的婚姻,也為武惠妃又找到了一個易儲路上的得力助手——駙馬楊洄。
  楊洄工於心計,他利用“姑舅之親”的身份,主動接近太子和諸王,一麵有意打聽他們的些小過錯,一麵又對外將這些小事大加宣揚.當然他更忘不了將這些事情轉告丈母娘和妻子鹹宜公主,由她們去向玄宗吹風,離間父子之情。漸漸地,玄宗耳邊滿是關於太子行為不端的流言,對太子李瑛本就不多的父子之情越來越動搖。
  
  中國的封建王朝有一個最大的怪圈子,就是“立儲”這件事。
  帝王們是被呼為“萬歲”的,但是實際上,他們絕對活不了一萬歲,能活過六十就已經算是中國帝王群中的高壽人物了。而且皇帝這個工作不但危險性高,而且美色享樂也往往令他們樂極生悲。所以為了防備萬一,帝王們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生兒子並且及早冊定繼承人。冊立之後,朝野便鬆了一大口氣,覺得王朝後繼有人了。
  然而朝野為“候任皇帝”確定而放鬆心情、並津津樂道於要培養他做未來皇帝的時候,卻正是“現任皇帝”對兒子開始滿腹猜疑的時候。這種情形是絕對不能用尋常人家的父子親情來理解的。因為他們這時已經不是父子而是競爭對手了。
  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你公司裏的正職頭兒,能對群眾呼聲很高並已經鐵定要繼承他地位的副職有好想法嗎?他能不怕這副職把自己架空或使自己被迫提前離職嗎?
  在這方麵,越是對自己的“事業”有野心、有自負的頭兒,就越是對自己最有可能的繼承人(有時候這可能的繼承人或者還不止一個)倍加警惕——就算這繼承人再老實巴交,頭兒心裏也爽不了:一看見那個年青人,就想到自己總有伸腿翹掉的那一天,滿肚皮的沒好氣。因此,中國的皇儲們絕對不可能過得舒服。而且“人無千日好”,做儲君的時間越長,儲君們有意無意的過失肯定也就越多。此時若再有點外因誘導一下,那膿包擠破就是肯定的事情。中國曆史上因此而落得淒慘下場的儲君多如過江之鯽。
  而現在,就要輪到李瑛了。
  
  李瑛的母親趙麗妃是玄宗青年時的寵妃,她美豔之極,玄宗曾經對她愛得神魂顛倒,甚至於連她卑賤的歌舞伎出身都視若無睹。與趙麗妃同期得寵的還有老五鄂王李瑤的生母皇甫德儀、老八光王李琚的生母劉才人。三個女人雖然共侍一夫,但是相處得似乎還不錯,因此三人兄弟情誼最為深厚投緣。在玄宗的三十個兒子中,這三個兒子的相貌大概是最出眾的,被世人讚以“朗秀”之詞。這當然是因為母親的遺傳基因極佳。除了貌美,三兄弟也頗有才華,李隆基曾經也對他們十分喜愛過。隻是隨著武惠妃的出現,事情便開始發生變化了。
  武惠妃的專寵,使從前的寵妃們都紛紛成了枯守空房的苦人兒。母親被父親所遺棄,這樣的事情對任何有少許孝心的兒子來說,都是難免有些不滿的。然而不幸的是,李瑛、李瑤和李琚在私宅中背著人發的這些牢騷,居然也被楊洄給打聽到了。他立即加油添醋地向丈母娘匯報了一通。武惠妃聽了之後當然更不會放過,轉頭就對著玄宗哭了個梨花帶雨:天啊,太子因為恨您偏心向著我,所以竟然結黨想要害了我們母子,甚至還對您也有怨言。這可怎麽辦啊……玄宗對兒子的情義本就在武惠妃的陰柔武功長期作用下被磨損了十之八九,聽了這話更是血衝頂門,震怒之下立即付諸實施,找來宰相商議廢黜“太子及同黨”的事誼。
  這時候的首輔宰相還是張九齡,他堅決反對,說:“陛下纂嗣鴻業,將三十年,太子已下,常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日久,子孫蕃育,不聞有過,陛下奈何以一日之間廢棄三子?伏惟陛下思之。且太子國本,難於動搖。昔晉獻公惑寵嬖之言,太子申生憂死,國乃大亂。漢武威加六合,受江充巫蠱之事,將禍及太子,遂至城中流血。晉惠帝有賢子為太子,容賈後之譖,以至喪亡。隋文帝取寵婦之言,廢太子勇而立晉王廣,遂失天下。由此而論之,不可不慎。今太子既長無過,二王又賢,臣待罪左右,敢不詳悉。”
  玄宗聽張九齡將矛頭直指自己心愛的女人,極為不悅,但是又確實找不到兒子們的罪證,隻得暫且忍了這口氣。不過他絕沒把張九齡的話聽進耳裏。
  同在這一年,張九齡又在幾樁人事任免案上反對玄宗的意見,玄宗覺得這個宰相於公於私竟敢都跟自己唱對台戲,簡直孰不可忍。終於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的十一月發下詔書:侍中裴耀卿為尚書左丞相,中書令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而一向逢迎武惠妃的李林甫則取代了張九齡的地位和權力。
  最大的絆腳石就這樣被搬掉了,等待已久的武惠妃開始為廢太子做最後的努力。
  
  開元二十五年的春天,鹹宜公主駙馬楊洄四處散布太子、鄂王、光王聯同太子妃兄駙馬薛鏽合謀叛亂——薛鏽被莫明其妙扯進來的最大理由,恐怕就是由於他的駙馬身份。對楊洄來說,這不但能讓叛逆之事更有分量更顯得實在,還能把與太子有關的人又弄掉一個,真是何樂而不為。一時間流言四起,玄宗也有所耳聞。
  經過這番鋪墊之後,武惠妃一手導演的重頭戲終於登場。
  她向太子及二王假傳旨意,說是內宮有盜匪,皇帝讓太子立即披甲領兵護駕。
  ——玄宗的皇子們是不開府分居的,他們的住處與皇宮相連,假若真有什麽事,召兒子護駕也是情理之中。事情緊急,年青少曆練的太子和二王對這道旨意沒有起疑心,立即照辦,就這樣撞進了武惠妃精心布置的大網裏。
  當三兄弟帶著大群衛士進入皇宮之後,武惠妃立即向玄宗報信,說太子果然謀逆,竟帶兵闖進內宮了!玄宗果然如武惠妃所想的那樣“大驚”,他自己就是個搞政變的高手,深諳個中滋味,當然不敢怠慢,馬上就如臨大敵地調動起正規軍去“圍捕”兒子們了。
  直到這時,李瑛才知道上了後媽的大當。
  玄宗對自己如此迅速平息“政變”很是滿意,大有威風不減當年之感。興頭之下,立即召見重臣,決定雷厲風行地廢太子。
  李林甫乖巧地發言:“此乃陛下家事,臣等不宜介入。”其它人一看皇帝和首相的德性,就知道事情就算有冤枉也沒啥可說的了,也紛紛明哲保身地附和。
  於是事情就這麽定了。玄宗即日下詔,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李瑛的大舅子薛鏽則被流放——實際上剛出長安城,就在城東驛被殺掉了。
  
  
  
  
  不經過任何審訊勘查,就在一天之內廢掉太子和兩位親王,這消息使得朝野都為之震動。很多人雖然口不敢言,心裏都深為三人歎惜,而由於事出倉促,與三人有關的親族、官員都還在任上,他們都在暗暗為他們奔走。李林甫這個首相也才當了不到半年,根基未穩。武惠妃很快就覺得自己有些勢單力薄,她也知道太子謀反之事經不得推敲,唯恐“三庶人”做為接待自己所派內侍的當事人還有開口說話、翻案的機會,她決定盡快斬草除根。於是武惠妃聯同李林甫和女兒女婿,可勁兒地將眾人為“三庶人”鳴不平的事情改頭換麵之後灌進玄宗的耳朵裏,給他造成一種“廢太子仍有可能再次策變”的緊張氣氛。
  正在氣頭上的玄宗此時滿腦子都是大唐開國以來曆次宮闈政變的場麵,尤其想到自己親自策劃的其中幾場,更是不寒而栗,再給武惠妃李林甫這麽一忽悠,當年那股狠勁又被撩了起來,立即下令將三個兒子一齊處死,以絕後患。
  “三庶人”冤死的日子是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距張九齡罷相僅有五個月、距“政變”僅有十五天。
  
  這個消息使得舉國上下都沉浸在哀痛之中,人們不但詛咒武惠妃的陰險,更怨恨玄宗這個狠心的父親。
  玄宗也多少聽到了世人的議論,他是一個乾綱獨斷的皇帝,對兒子談不上多有感情,但是對於貿然決定處死“三庶人”、從此使自己背上“殺子”罪名,他卻是多少有些後悔了。但不管怎麽說,太子位缺,是必須要重新冊立的。
  武惠妃當然更希望趁熱打鐵,讓自己的兒子李瑁登上太子之位。所有的事情就這樣在她的預料中順利地進行著。正當她就快要達成心願的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她所居住的宮殿鬧起鬼來,而且越鬧越凶,宮人多有親眼目睹的。更玄的是所有的巫師都異口同聲地說“三庶人為厲鬼”。
  武惠妃雖然姓武,但是殺氣始終還是沒有她的祖姑母武則天那麽烈,鬧鬼的事情令她大受刺激,心虛膽怯之下很快就病倒了。這病也病得奇,竟然是藥石無靈。無奈之下,她隻得乞靈於祭祀,希望能夠消除冤魂的怒氣。當然她自己的性命還是最重要的,倒黴的是她所找的替死鬼:奉命對“三庶人”行刑的劊子手。
  “敬業”的劊子手很快就被射殺獻祭,“三庶人”的靈柩也重新按照太子和諸王的禮儀予以厚葬。滿以為能夠就此換來活命的武惠妃沒有想到,宮中的鬼卻越鬧越凶了,不但鬼影幢幢,而且鬼哭淒厲,所有的人無法安睡,整夜都處在驚恐之中。隻怕非但是“三庶人”冤魂不散,額外又加上了劊子手的鬼魂。
  就在這樣的鬧騰之下,武惠妃自顧不暇,還談什麽兒子立儲?一個月的工夫,她就病入膏肓了。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十二月初七日,四十歲的武惠妃在驚恐中離開了人世。距“三庶人”冤死僅過了七個月又十四天。
  武惠妃死後,皇宮中再不見鬼影,一切又安靜得好象什麽都沒有發生過那樣。
  
  不能不說,玄宗對武惠妃是相當偏心的。雖然由於鬧鬼事件,他多少知道了武惠妃的虧心事,但是他仍然對她的死表現得極其傷感。
  他頒下了這樣一道詔書:“存有懿範,沒有寵章,豈獨被於朝班,故乃施於亞政,可以垂裕,斯為通典。故惠妃武氏,少而婉順,長而賢明,行合禮經,言應圖史。承戚裏之華胄,升後庭之峻秩,貴而不恃,謙而益光。以道飭躬,以和逮下,四德粲其兼備,六宮谘而是則。法度在己,靡資珩佩;躬儉化人,率先絺紘。夙有奇表,將加正位,前後固讓,辭而不受,奄至淪歿,載深感悼,遂使玉衣之慶,不及於生前;象服之榮,徒增於身後。可贈貞順皇後,宜令所司擇日冊命。”
  武惠妃就這樣以“貞順皇後”的名份和尊榮入葬敬陵了。
  玄宗麵對這樣一位讒殺了三名兒子的女人,居然還滿腦門子裝著“貞”、“順”一類的詞匯,不得不讓人歎息:冤魂們實在是要求太低,真正該死的他們都忘了找了。
  
  從各種記載來看,李隆基幾乎是一個通才,除了從政這項本職工作虎頭蛇尾之外,他在歌舞文藝方麵的造詣可算是罕有其匹。按照常理,藝術細胞發達的人也應該是比較細膩多情的。不過奇怪的是李隆基對兄弟手足情深、對女人風流多情,偏偏就對兒子冷若冰霜。這大概是帝王這項工作的職業病使然,他將兒子都看成是自己身家性命的潛在威脅了。
  
  武惠妃死了,她的死對於眼看著就要登上太子寶座的壽王李瑁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打擊。鴨子雖然已經煮熟上桌,但是自己還沒能真正拿到手裏,誰知道會不會半路伸出另一隻手將鴨子先給拿了去?有這樣擔憂的不僅僅是壽王,還有鹹宜公主夫婦和李林甫。當然他們心裏還是很有把握的:武惠妃在身後得到了“皇後”的名份。這也許不但代表著玄宗對她的心意,更代表著壽王真正成為六宮之主的兒子,有了這樣的身份,更可以為他登上太子位奠定基礎……這麽一來,他們覺得已經吃下了定心丸,滿心歡喜地隻等冊封太子的消息了。
  然而奇怪的是,玄宗在追封了武惠妃之後,卻對她兒子的前途如何安排再沒有了下文。
  
  玄宗對壽王李瑁,應該說是完全的愛屋及烏,武惠妃若是活著,在心愛女人的催促下他倒是很有可能將太子位傳給李瑁的,但那也不過是為了討武惠妃的歡心。真要說到父子之情,隻怕和對其它兒子的感覺沒什麽區別,甚至更差——李瑁從出生之後的十餘年都是在大伯李憲身邊,一直管大伯大媽叫爹叫娘,直到長大成人才回到皇宮中重新認識自己的生身父母。武惠妃做為母親經曆了生產之痛,對兒子有本能的寵溺;但是玄宗這個生父嘛……就很難說了。
  還有就是壽王李瑁本人的問題了——他在眾多的兄弟之中,實在沒有什麽特出的長處。他排行十八,在十多位兄長之中,既有騎射武功出眾的,又有才學聞名的,還有為人雅量人緣極佳的,而李瑁這輩子唯一顯得超過眾人的一件事,就是孩提之時能夠把繁複的宮廷禮儀演習得明明白白。他應該是個天資聰明的小孩,但是養父母不敢對他過於管教,親娘更對他寵得不象樣,以致於長大後的他就再沒有什麽值得一提的才幹了。在爭奪太子位的過程中,起作用的有他的母親、有他的姐姐姐夫,偏偏他這個當事人自己一點忙也沒幫上,這就足以說明他本領有限了——而假如是因為他沒有權力欲望所以不參與其事,那就更糟:一個不想當皇帝的人當上了皇帝,以後能治理得了國家嗎?
  再來說天賦皮相。這個是一定要說的,因為玄宗極愛相貌出眾的人物,選宰相之時都要先問問候選人是不是長得很英俊——玄宗諸子中,雖有發育時出了岔子眼睛斜視的永王李璘,但是絕大多數都生得一表人材。壽王李瑁的相貌應該還是不錯的,算得上風采照人,但似乎並沒有他夭折的兩位同胞哥哥那樣達到“眉目如畫”的水準,在兄弟夥中也不過就是各擅勝場而已。
  除此之外,李瑁的身上流著武氏的血液,這更是玄宗立太子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武惠妃讒“三庶人”已是惹得天怨人怒,如果又讓她的兒子當太子,朝臣會做何反應?皇帝的舐犢之情絕對沒達到為一個兒子就開罪眾人、將自己因“殺子”而受影響的名聲進一步惡化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他畢竟還是一個皇帝,冊立一個各方麵都不突出、令人非議的皇儲,日後大唐王朝會不會發生巨大變故?
  雖然心中已有了隱約的想法,但玄宗畢竟還對武惠妃有些餘情未了,因此他仍然在猶豫。煩惱之中他向最為親近的宦官高力士詢問意見。高力士毫不猶豫地回答:“長幼有序,立儲當然應該照老規矩辦。”
  這話正和玄宗的心意,他下定了決心。
  
  
   
  也許是多少有些過意不去,更也許是出於要安撫武惠妃的兒女,五月底的一天,玄宗親自來到鹹宜公主的府第看望女兒女婿。
  
  父親的光臨使鹹宜公主夫婦欣喜萬分,他們都不禁暗暗猜想是不是父親將要冊立自己的兄弟做太子了?這當然也使朝臣們都暗中著急。
  十天後,六月庚子日,人們果然聽到了玄宗冊立繼承人的詔書。然而令朝臣欣慰萬般、令鹹宜公主和壽王李瑁感到有如五雷轟頂的是:新太子是排行第三的忠王璵!
  七月初二,冊新太子的典禮隆重舉行,大赦天下。
  在一片鼓樂煊天之中,武惠妃一生的夢想化為泡影。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隻算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太子之位旁落的事實,使壽王李瑁嗒然若喪,時刻都生活在恐慌之中,感覺有如從九天雲霄直落十八層地獄。然而他沒想到,更讓他難堪的事情還在後麵。
  
  武惠妃活著的時候,玄宗雖然時常與其它宮嬪們卿卿我我,但武惠妃死後,他仍然不免鬱鬱寡歡,放眼看去,竟覺得後宮之中沒有一個相貌才藝能比得上武惠妃的。這對於多情種子李隆基來說,這簡直難以忍受。
  玄宗的心思當然逃不過身邊人的眼睛。很快就有馬屁精來提供消息,說是楊玄琰之女楊玉環姿色冠代,比武惠妃尚勝一籌,隻是……她現在是壽王妃。
  玄宗聽說世上還有比武惠妃更美的女子,心裏直發癢,一定想要見識見識,再說公公見兒媳也算不了什麽,於是他立即決定召見壽王妃。
  壽王妃楊玉環究竟是什麽時候“蒙”玄宗“召見”的還不好說,但是在開元二十八年之前,事情就早已經發生了。因為從這一年正月開始,玄宗就頻頻出入驪山溫泉宮,到十月,溫泉宮裏發出了一道聖諭:壽王妃楊氏度為女道士,號太真。
  據這道聖諭裏的說法,二十二歲的壽王妃是為了給屍骨無存的祖婆母竇氏祈福而出家為道的。但是正當盛年的壽王妃怎麽甘心放棄夫妻之樂出家?又怎麽會出現在溫泉宮?更奇的是唐朝的皇族女子出家都有各自獨立的道觀,怎麽壽王妃的“玉真觀”卻是皇宮裏麵從前的“太真宮”?這一切疑問,聖諭都隻字不提。
  總之,開元二十九年開始,楊玉環正式踏進了皇宮,這時的她已經不再是壽王妃,而是法號“太真”的女道士。當然事實上她已經成為玄宗的後宮粉黛之一。
  
  這一切當然瞞不過旁人的眼睛。而壽王李瑁更是冷暖自知。他對楊玉環並不一定多麽情深,因為他和所有的王爺一樣擁有眾多的侍妾,他和楊玉環共同生活的五年間,侍妾還生下了兩個兒子。但是無論如何,她畢竟是壽王妃,關係著他的臉麵。失去母親和太子位的壽王李瑁如今又失去了王妃,在眾人異樣的眼光中苦悶地煎熬。
  繼年初楊玉環入宮之後,同年(開元二十九年)的冬天,壽王李瑁的養父、大伯寧王李憲去世了,玄宗對大哥的死表現出極度的孝友之情,追諡他為“讓皇帝”,他的嫡妃也因此晉封為“恭皇後”。
  李憲在宗室中擁有至高的地位:當年就是他主動將太子之位讓給三弟李隆基,使他成為玄宗皇帝的。李瑁對生父已經是失望之極,唯有養父才能給他一些關愛照顧,因此養父的死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打擊,他真真正正感到了喪父之痛。對生父的怨恨可以掩藏起來,但是對養父之喪的悲痛是無法掩飾的,李瑁幹脆向玄宗提出請求:自己要為養父服喪,以此報答他的養育之恩。玄宗沒有任何異議地同意了。
  隨著這個冬天的結束,開元盛世也正式地結束了。春天來到的時候,年號改為“天寶”。
  
  
   
  進入天寶年間,楊玉環很快就在玄宗後宮中數以萬計的美女中脫穎而出。
  玄宗所擁有的大唐後宮,實在是美女如雲,武惠妃能夠在其中成為佼佼者,絕非是僅憑皮相就能做得到的事情。若是光說容顏,生育七次、死時已四十歲的她是怎麽也比不過小姑娘們的。她一定有其超乎常人的特長。隻是如今很難再找到這方麵的記載了。
  但是楊玉環鶴立雞群的原因,卻很容易發現:她不但容色冠代,而且才華橫溢、歌舞動人、機敏出眾。
  楊玉環入宮時,玄宗後宮中還有一名年輕的寵妃,名叫江采萍。據說她是福建莆田人,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一名醫生。她是高力士引入後宮的。江采萍生在南方,直到入宮後才親眼看見梅花,立即便為之傾倒,常以梅花吟詩作畫、眷戀不舍。玄宗因此稱她為“梅妃”。梅妃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她曾經製《肖蘭》、《梨園》、《梅花》、《鳳笛》、《玻璃杯》、《剪刀》、《綺窗》等八賦;跳驚鴻舞之時更能使滿堂生輝。得意的玄宗向兄弟們誇耀她為“梅精”。
  然而好景不長,楊玉環不但外貌還是才藝、風情,都遠勝於江采萍,她的出現使江采萍的人生急轉直下。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如果隻有外貌,那麽無論有多美,時間一久也一樣會讓人審美疲勞的,隻有聰明才智才能使之擁有真正的魅力。
  楊玉環能詩善文,她曾經作過《涼州》,達到轟動一時的程度。可惜的是和江采萍的大多數詩文一樣,《涼州》沒有傳下來,《全唐詩》裏對她和江妃的詩作,都隻收錄了一篇而已。
  楊玉環的性格看起來還是挺不錯的,完全沒有一般人沉湎權勢自抬身份的行為。因為她的這首詩就是為身邊的宮女雲容所做的:“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嫋嫋秋煙裏。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詩成之後,她還配以曲譜,親自為雲容配唱助舞。
  楊玉環善歌舞。而且她樂於接受新鮮事物,來自西域的“胡旋”舞,就在她的身姿旋轉中出神入化。但是真正令玄宗對她的舞蹈天份歎為觀止的,莫過於她配合《霓裳羽衣曲》所編排的舞蹈。《霓裳羽衣曲》是玄宗的得意巨作,陣容龐大,樂師眾多,僅配曲而歌的宮女就同時需要十人,共十八章,分三大部、每部六曲。稱為“散序六曲”、“中序六曲”、“終序六曲”。《霓裳羽衣曲》不僅樂器種類多,而且節拍先散後慢再快,對舞者的要求極高。然而楊玉環一聽就能領會曲中的意境,隨興便能為這部恢宏大曲配出完美的舞蹈來。這不僅使她自己引以為傲,更使得玄宗如醉如癡,親自為她伴奏,將她引為人生第一知己。
  除了歌舞,楊玉環還精通音律。她是一個音樂天才,能將好幾種樂器演奏得出神入化。
  《譚賓錄》中記載道,楊玉環擅彈琵琶,開元年間,宮中女官白秀貞出使蜀地,得到了一隻名貴的桫檀木琵琶並進獻給了她。這隻音色清亮的琵琶在楊妃指下彈奏,就象天外仙音一般動人。諸王、公主、以及虢國夫人以下內外命婦,都爭著要做楊玉環的弟子,跟著她學彈琵琶。
  《開元往信記》記載了楊玉環所擅長的另一種樂器:磬。說在她的敲擊下,磬聲“泠泠然”“多新聲”,即使是太常梨園中的專業擊磬藝人,也比不上她的技藝。
  楊玉環活潑而擅於聲樂詩歌的特點,可以算是和唐玄宗非常投緣。因為這位皇帝本身就是“梨園祖師”,而且在這方麵有卓越的成就,造詣之高,就算是上古著名樂師夔與師曠恐怕也難與他相比。這絕對不是因為他是皇帝就瞎拍馬屁。玄宗的音樂才華不光是天分,更是下苦功而來。著名的樂師李龜年善擊羯鼓聞名天下,他自己也很高興地說:“為了練習,我打折了五十隻鼓杖。”誰知玄宗聽了卻隻是輕輕一笑:“你這哪裏算是用了功夫?我的鼓杖打折了三櫃。”
  
  總之,楊玉環以她的才華性格,不但與玄宗極有共同語言,更使得玄宗神魂顛倒,很快就達到了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程度。玄宗越來越離不開她了,終於下定決心,不顧一切要給她一個正式的名份。
  
  楊玉環正式入宮之時是二十二歲,玄宗五十六歲。時間很快就在樂舞逍遙中過去了四年。
  天寶四年(公元745)七月二十六日,唐玄宗頒布詔命,冊右郎將韋昭訓次女為壽王妃。
  十天後,八月初六甲辰,又一道詔令頒布了:冊太真妃楊楊氏為貴妃。
  自王皇後被廢之後,玄宗再沒有冊立過皇後。而到了這時,“貴妃”已經是後宮中最高的位份。楊玉環事實上成了大唐王朝的後宮之主。
  
  
  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有愛情嗎?這始終是一個讓人百般揣測的問題。
  從唐人的眼光來看,這對從開始就亂了倫理的老夫少妻之間,應該是有愛情的。
  世上的愛情有很多種,別說是在權勢富貴中生長的愛情,就算是你我尋常百姓間,純淨如水的愛情也隻可能發生在少年懵懂的時候。初戀結束後的所有愛情,多少都是在“比較”和“選擇”之後才發生的。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很明顯就是比較與選擇之後愈演愈烈的結果。
  如果你是男人,僅僅從男人的角度出發,你會愛上楊貴妃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除非你根本就隻接受瘦型美女。
  如果你是女人,在李隆基和李瑁之間,比較之後會選擇誰?大多數情況下的答案當然也是顯而易見的。
  唯一的問題,隻是楊玉環嫁過人、而且先後嫁了兩父子而已。但是這一點,看在風氣開放奢逸的唐朝人眼裏,實在也真不是什麽問題。當時的文人寫了無數的詩賦來歌詠,當時的百姓用了無數的傳說去流連。他們都打心眼裏地羨慕這一對。
  楊玉環遇見李隆基的時候,他正是五十六歲的盛年,執掌著世上第一強國大唐王朝的權柄。除了這個耀眼的光環,這個男人還擁有更多的優點:性格果斷,多才多藝。李隆基自青年時便有“儀範偉麗”的“非常之表”,即使年紀已長,但是保養得宜之下應該仍舊十分可觀。他確實是個風流種,但是風流成性的男女都有一個優點:曆練得多了,對異性的需要和心事都了如指掌,因此隻要他(她)願意,就能讓對方如沐春風。
  而壽王李瑁,除了年青,幾乎一無所有。
  更重要的是:雖然皇帝多情,但是年青的壽王也並不曾對自己的王妃專情。壽王妃仍然不得不麵對與自己爭奪丈夫的眾多姬妾,皇帝下達奪妻之令時,年青的丈夫也耽於自保,而沒有表現出什麽值得一提的血性,就將妻子拱手相讓了。
  既然如此,沒有過失的女人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李隆基對楊玉環的迷戀,同樣也是選擇的結果。而被這選擇所犧牲的,正是曾經寵冠一時的梅妃江采萍。
  梅妃是否真愛李隆基,這應該完全不成為問題:玄宗畢竟是皇帝,對於那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代來說,甘願無償為皇帝犧牲一切的,是世間男女的絕大多數。何況江采萍曾經得到過她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君主百般的嗬護寵愛。——大多數人都因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而責備楊玉環對這樣的奢侈待遇安之若素、不愛惜民力,轉而百般同情梅妃。然而實際上,梅妃也從來不曾拒絕過玄宗這樣奢侈的寵遇:那快馬驛使,是先為江采萍送了若幹年梅花之後,才轉行給楊玉環送荔枝的。
  楊玉環入宮後,與江采萍之間勢成水火,楊玉環稱江采萍為“梅精”,譏諷她纖瘦,江采萍則稱楊玉環為“肥婢”,嘲笑她肥胖。這使得兩頭為難的李隆基不得不舍棄其中之一:梅妃被遷往上陽東宮,從此遠離了李隆基的生活。
  曾把寵愛當成習慣的江采萍,怎麽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是被送進冷宮的那一個,這天上地下的對比,使她十分難堪傷感。當然,玄宗這個多情種子雖然懼怕楊貴妃的妒火,也並不曾忘了她。
  據說,玄宗曾經偷偷地派人將上陽宮中的梅妃接到自己身邊重繼舊情,然而事機不密,很快就被楊貴妃發現了,她立即趕去興師問罪。玄宗驚慌失措,立即將梅妃藏進夾幕,對貴妃百般哄勸,聲稱自己早已經對梅妃恩斷情盡,絕無私會之事。
  事過之後,玄宗也覺得自己做得有些過頭,便派人去撫慰梅妃。梅妃想到自己的處境,對使者歎道:“皇上是要永遠拋棄我了。”使者當然要替頂頭上司打掩護:“皇上怎麽會拋棄你,他隻是不想惹貴妃生氣罷了。”梅妃怒極反笑:“怕因為憐惜我而惹動肥婢的怒火,不是拋棄我是什麽?”
  從此以後,寂守冷宮的梅妃再也看不到玄宗的身影,希望重獲貴寵的她便贈予高力士千金重禮,希望他受人錢財代人消災,為自己代尋名士,如司馬相如為陳嬌作《長門賦》那樣,為自己也寫一篇名賦,以挽回玄宗之情。然而這時的高力士哪裏敢招惹楊貴妃呢,謊稱無人能寫,搪塞了事。
  無可奈何的江采萍隻得自己寫下《樓東賦》,以發泄滿懷怨恨。此賦見於《全唐文》:
  “玉鑒塵生,鳳奩香珍。懶蟬鬢之巧梳,閑縷衣之輕練。苦寂寞於蕙宮,但凝思乎蘭殿。信標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況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樓上黃昏兮,聽風吹而回首;碧雲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溫泉不到,憶拾翠之舊遊;長門深閉,嗟青鸞之信修。憶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賞宴,陪從宸旒。奏舞鸞之妙曲,乘畫之仙舟。君情繾綣,深敘綢繆。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亡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氣衝衝。奪我之愛幸,斥我乎幽宮。思舊歡之莫得,想夢著乎朦隴。度花朝與月夕,羞懶對乎春風。欲相如之奏賦,奈世才之不工。屬愁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鍾。空長歎而掩袂,躊躇步於樓東。”
  《樓東賦》很快就傳遍皇宮,楊貴妃看了之後其怒可知,立即向玄宗發作:“江妃庸賤,以諛詞宣言怨望,願賜死。”玄宗卻默然無語。
  聽說皇帝的這個反應,梅妃對複寵滿懷期望。然而事實卻狠狠地擊倒了她。有一天她偶然看見驛使入宮,使者的模樣也正是自己曾經非常熟悉的,於是她便向左右侍叢詢問:“是梅使來了嗎?”左右硬著頭皮回答:“那已經不是梅使了,而是給楊貴妃送荔枝的使者。”梅妃黯然淚下,終於對變心的丈夫徹底絕了望。
  就在這個時候,玄宗對《樓東賦》的回應也終於來了:他將外夷進貢的上好珍珠選了一斛,秘密地送進了上陽宮賜予梅妃。——玄宗的這個決定真是稀奇,梅妃又不是職業寫手,又不需要他給稿費。這一斛珍珠算什麽意思呢?分手禮物?贍養費?
  梅妃拒絕接受珍珠,讓使者帶回了一首詩。這也是她留傳於世的唯一一首詩:“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濕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玄宗讀詩之後,悵然不樂,但是他知道梅楊二妃絕不可能和睦相處,實在不願放棄楊妃的他隻能讓人將梅妃的詩譜上新曲,時時吟唱,聊以自解而已了。這就是《一斛珠》的來曆。
  
  
   
  妒忌是人的天性。無論禮教怎樣要求女人“無妒”,那也隻能是男人的一廂情願。絕大多數女人的“無妒”,隻不過因為膽小不願觸怒公婆丈夫,次者也是被醬死了腦子一心想要留個好名聲(男人們死守禮教迂起來也差不了多少),或者幹脆就是她壓根對丈夫毫無興趣,巴不得弄幾個小妾打發男人離自己遠點。
  而這三條,都跟楊玉環不搭界,而唐玄宗風流了大半輩子,這個毛病已是習慣成自然,再怎麽改也是有限的。因此楊玉環的妒忌也就不可避免地再三上演。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妒忌事件,發生在天寶五年(公元746)盛夏七月,據說起因是楊玉環的堂姐虢國夫人。——話說回來,是不是虢國夫人又有什麽關係,反正事情是發生了。
  楊玉環有三個姐姐,其中最出色的是自稱“大唐天子小阿姨”的虢國夫人。虢國夫人天生美貌,自己也以此自負,杜甫因此做詩道:“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卻嫌脂粉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這樣一個美女,玄宗當然想打她的主意,妒火中燒的楊玉環因此和玄宗發生了爭執。又羞又氣的玄宗在氣頭上立即以“妒悍忤旨”為名,下令高力士將楊玉環送回堂兄楊銛府裏。
  如果是尋常人家,不過是夫妻吵架後妻子回娘家而已,但是楊玉環的丈夫是皇帝,這可就成了了不得的大事了。整個楊家都亂成了一團,所有的人都聚在一起號啕痛哭,等待著災難的降臨。
  在楊家哭天抹淚的同時,唐玄宗也在皇宮裏坐立不安。貴妃出宮之後,皇帝居然因為看不見她而不思飲食、動輒發怒。侍叢們平日無關痛癢的小過失這時也統統變得不可原諒,一個個地都被送去挨板子,甚至還有被活活嚇死的。高力士知道皇帝反常表現的原因,小心翼翼地一麵奏請玄宗接回楊妃,一麵將貴妃宮中的侍女用具以及飲食酒肴裝了上百車送到楊府去。經過一番折騰之後,楊貴妃終於在第二天拂曉時分返回了皇宮。玄宗這時氣頭已過,看見貴妃簡直就象得了個活寶貝,不但不追究她“冒犯天威”,反倒自己低聲下氣地賠不是,大陳戲樂、大擺宴席,唯恐貴妃芳心不悅。據說從此之後,玄宗再也不敢再在男女之事上起事端,“後宮無得進幸矣”!
  從此,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雖然她名份上是貴妃,隻有“半後”之製,但實際上她卻享受著等同於皇後的規模待遇;在名份上玄宗也用另外的方式予以彌補——用民間夫妻的方式將她稱做“娘子”。
  
  據說,天寶九年二月,楊貴妃還曾經因為觸怒玄宗而被遣出宮。原因仍是妒忌,隻不過這次她與玄宗的角色互換:她使用了寧王的紫玉笛,妒火中燒的玄宗將她趕回了娘家。——這位寧王是誰?據野史說是李成器即李憲。但是李憲明明已經死了九年,而他的兒子們也沒有誰再得到“寧王”這個封號。查一查帳,李憲的長子汝陽王李璡倒是很值得懷疑。這位郡王不但雅好音樂、頻頻出入宮闈,而且姿容妍美,是皇族中第一美男,玄宗曾讚歎說“姿質明瑩,肌發光細,非人間人”,稱其為“花奴”。但是查無實據,不能亂扣帽子,何況花奴擅長的是羯鼓而非笛子,楊貴妃能去拿誰的紫玉笛呢?難道說李憲曾經的遺物中有一管紫玉笛,玄宗連死人的醋也要吃?
  反正不管怎麽說吧,天寶九年二月,楊貴妃又一次回到了楊府。楊家的當家人楊國忠不敢想象好運能夠一而再地落到自家頭上,連忙請吉溫前去勸說玄宗。玄宗也有些回心轉意,便派內侍張韜光將自己的菜肴送往楊家。大約是因為知道錯在自己,楊貴妃這一次的態度比上次大有不同,哭著向張韜光說:“我冒犯了皇上,罪該萬死。然而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皇帝所賜,隻有發膚是自己所有。”說著便剪下一樓頭發,讓張韜光帶回宮去。玄宗一看到這縷頭發,頓時大驚失色,深恐貴妃以死謝罪,立即派高力士親自出馬將她召回宮中。
  由楊貴妃兩次遣歸又複返而毫厘無傷的記載來看,她對玄宗的心思可謂是如指掌。這也就難怪玄宗將她稱做“解語花”了。
  
  楊貴妃最著名的典故與“詩仙”李白有關。
  據說玄宗曾於沉香亭賞牡丹,召李龜年擊檀板為歌,嫌梨園中曲樂都已聽熟,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以金花箋予翰林學士李白,命他立即做新詞。李白宿醉初醒,立刻做詩三首,第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第二首:“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這三首詩極得玄宗與貴妃的歡心,李白一時得寵非凡。然而他得罪了高力士,高力士便向楊貴妃進言,說李白在第二首詩中“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楊貴妃深信不疑,從此對李白由喜轉恨,玄宗三次想給李白官職,都被她從中阻撓,終於使得李白仕途失意,浪跡天涯。
  然而從另一些記載來看,拿楊玉環與趙飛燕作比較,似乎並不是什麽能夠觸怒楊玉環的事情。因為首先拿她們相比的人正是李隆基。他曾經指著《漢成帝內傳》中關於趙飛燕“身輕欲不勝風”的內容笑話豐滿的楊貴妃:“爾則任風吹多少。” ——因此,李白的被貶謫究竟與楊貴妃有多大關聯,真實情況實在還有待商榷。
  
  隨著楊玉環在玄宗心目中占據絕對上風,楊氏家族也正式開始烈焰薰天的權貴生涯。
  天寶七載,楊貴妃的堂哥楊釗升任禦史大夫、京兆尹,賜名“國忠”。十月,貴妃的三個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這三位國夫人每月額外得錢十萬為脂粉之資。
  天寶十一年十一月,隨著李林甫的去世,首相之職落到了楊國忠的頭上,次年他又兼司空之職。
  這時的楊家,已經富貴到了令路人側目的地步。
  除了首相和三位國夫人之外,楊玉環的父親楊玄琰被追封為太尉、齊國公;母親封梁國夫人;叔父楊玄珪任光祿卿、工部尚書;堂兄楊銛任鴻臚卿;堂兄楊錡任禦史,尚武惠妃幼女(在女兒中排行二十六)的太華公主;堂弟楊鑒任秘書少監,尚承榮郡主;楊國忠長子楊暄任銀青光祿大夫、太常卿、戶部侍郎,尚延和郡主;楊國忠幼子楊炪任鴻臚卿,尚玄宗杜美人所生的第二十五女萬春公主;韓國夫人的外孫女崔氏嫁給了太子李亨的長子李豫(未來的代宗崔貴妃);虢國夫人的兒子裴徽做了太子李亨的女婿,其妻後封延光公主;虢國夫人的女兒則嫁給了玄宗大哥“讓帝”李憲的兒子;秦國夫人的大外孫柳鈞尚長清縣主,小外孫柳潭則和表哥裴徽一樣當了李亨的女婿,其妻後封和政公主。
  
  楊家成了李家親上加親、貨真價實的皇親國戚。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與楊銛、楊錡五家宅第相連,被稱為“楊氏五宅”。
  心滿意足的老皇帝卻並不覺得自己給予楊家的財富有多麽了不起,他認為楊貴妃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還對身邊的人說:“聯得貴妃,得如至寶”,還作歌《得寶子》以誌心意。這時的玄宗與一個尋常的癡迷男子實在看不出什麽區別來。
    
  然而唐玄宗和楊貴妃畢竟不是尋常的夫妻,他們擁有王朝頂級的富貴權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王朝最敏感的神經。
  與王皇後、武惠妃相比,楊玉環還算不得愛幹預政事,她更象一個享樂主義者,象所有被寵壞了的女人那樣喜好玩樂、偏幫娘家。然而她的問題也正在於此。
  楊氏族人在貴妃專寵之後的表現,基本就是完全的暴發戶行徑,所作所為可謂是目中無人,對唐玄宗的天下,隻有破壞沒有建設。
  為了表示對楊貴妃的寵愛,玄宗不但與她形影不離,而且將王朝所有的財富都毫不吝惜地用在她和她的家族身上。皇宮中專為貴妃織錦刺繡製衣的技工多達七百人,為她製作玩器的也有數百人。凡是進獻禮物使貴妃滿意的官員都能夠得到提拔。至於楊氏五宅更是窮奢極欲,他們的府第奢華無比,若是看見有誰的宅院比自己宏偉的,他們就不惜將新造的屋子推倒重建。
  天寶十年元宵佳節,楊氏五宅聯袂出遊,在西市與廣寧公主的隊伍爭道。混亂之中,楊氏家奴揮鞭誤及長寧公主的衣裙,致使公主墮馬受傷,駙馬程昌裔趕上去扶公主,也挨了幾鞭。長寧公主哭著向玄宗訴說,玄宗盡管大怒,卻隻不過是處死楊氏家奴一人而已,反倒把程昌裔的官職都給免了。——也是啊,長寧公主隻是一個公主,而且生母也不得寵,反倒是楊家娶了兩個公主,還是玄宗最寵愛的,算起來長寧公主哪能落得了好去。
  此事傳揚開去,楊氏頓時聲威大振,長安城裏民謠四起:“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男不封候女做妃,君看女卻為門楣”。世人都對楊貴妃帶給家族的榮寵羨慕不已。
  
  然而就在玄宗對楊貴妃家族寵愛備至的同時,他仍然免不了老毛病重犯,對自己的新任繼承人太子李亨百般提防。
  天寶年間的首相之職,有一多半的時間是由李林甫擔任的。李林甫曾經擺明車馬支持壽王李瑁為太子,因此他很清楚自己與新太子李亨之間是永遠也搞不好關係的。為了權力和平安富貴,他使盡心機要將李亨拉下馬來。
  他首先盯上了李亨的嫡妃韋氏。韋妃的母親與李林甫的妻子本是表姐妹,但是親戚關係敵不過權力之爭,為了陷害李亨,李林甫向玄宗進讒,說韋妃之兄韋堅與將領皇甫惟明私宴,密謀要讓太子篡位。玄宗大怒,盡管查無實據,他仍然將兩人貶出朝廷。
  李亨無奈之下,隻得向父親討饒,請求與自己的嫡妃離異。
  然而李亨的隱忍沒有用,李林甫又出了一個新花樣,誣告太子妾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謀反。毫無反抗之力的李亨隻得又與杜良娣離婚。
  玄宗對兒子的表態還是很滿意的,對他恢複了信任。李亨終於保全了身家性命。
  
  天寶十一年,楊國忠取代李林甫成為唐王朝首相。楊國忠一向跟李林甫有仇,太子李亨又與楊家結了兒女親家,照說楊國忠應該跟李亨關係很好才是。但是事情剛好相反。於是楊家的結局可想而知。
  除了與太子關係不好,楊國忠和另外一個關鍵人物的關係也非常惡劣。這個人就是安祿山。
  
  安祿山生於703年正月初一,其父是個康姓胡人。“安”是他繼父之姓,他對自己生父究竟如何並不清楚,隻知道母親為突厥巫師,因此他是個“雜胡”。
  安祿山作戰勇猛,還是個語言天才,能說六族語言,隻是他相貌古怪,生得又肥又白,體重達三百三十多斤。但是這麽一個肥人卻能歌善舞,平時走路都很吃力,跳起胡旋來酒桶般的身子卻異常靈活。
  安祿山雖然長相難看,但是為人狡詐,善於揣摩上意,因此仍然大得喜愛帥哥美女的李隆基歡心。
  早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的時候,當時的宰相張九齡就曾經認定安祿山有反相,要借他違反軍紀的機會將其除掉。豈料當時正為改立太子而和張九齡過意不去的玄宗卻另有高見,說什麽怎能象晉朝王衍見石勒那樣,僅僅因為別人的麵相就下斷言呢?(真是奇怪的想法:難道王衍說錯了嗎?石勒不是晉朝叛臣誰是?)
  開元二十八年,安祿山獲重新起用,任平盧兵馬使。從此他四處大灑金錢,越發使得玄宗對他十分寵信。當時的首相李林甫心存私意,認為蕃將沒有文才,無論皇帝如何加以重用都無法擔當宰相之職,也就不可能威脅到自己的權勢。因此他向玄宗上奏,請求重用蕃將。玄宗以平服四夷自許,立即同意,對安祿山屢屢晉升,最後他一人身兼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有全國兵力的37%。
  在玄宗以前,朝廷雖用蕃將,卻不忘時刻以儒臣相牽製,並且隨時調防,不給將領在一個地方掌兵過久的可能。然而由於李林甫忌憚儒臣,從此安祿山等人便越來越沒有了約束。他竟然在同一個地方掌兵十四年之久,將國家重鎮整頓成了隻聽命於他的私人武裝。
  天寶以後,安祿山多次入京晉見玄宗。為了討好皇帝,他先是藐視太子,說“隻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隨後又首先向玄宗身邊的楊貴妃行禮。玄宗奇怪地問他為什麽不先向皇帝行禮?安祿山竟答:“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話一出口,玄宗大悅,不但不生氣,反而命楊家自楊銛以下都與安祿山以兄妹相稱。
  善於察顏觀色的安祿山明白楊貴妃在玄宗心中的份量,又主動要求做了小自己十八歲的貴妃養子。從此更在玄宗心裏身價倍增。
  
  然而安祿山與楊家的“蜜月期”,卻在楊國忠為相之後宣告終結。也許是因為安祿山看不起自己,也許是因為兩人同為寵臣爭奪權力,更也許是因為確實察覺了安祿山的謀反之意,或者三者兼有,總之,楊國忠想方設法地想要將安祿山置於死地。  玄宗曾經想要讓安祿山擔任宰相之職,楊國忠阻止道:“祿山不識文字,命之為相,恐四夷輕於唐。”輕輕地便將安祿山晉升之階堵死。
  然而楊國忠想要安祿山的性命,卻是難以完成的任務。他雖然屢次上奏,說安祿山謀反,玄宗都不肯相信,楊貴妃也被安祿山的珍寶所迷惑,對堂兄的話置若罔聞。到後來,玄宗甚至下令,凡是上言安祿山謀反者,一律送往安祿山處處治。
    
  天寶十四年正月,安祿山上書朝廷,提出要將手下的漢將一律改成蕃將。這次玄宗終於有些起疑,決定采納楊國忠的話對安祿山加以防範,並派近侍輔璆琳去範陽察看情形。然而不知天高地厚的璆琳收了安祿山的賄賂,返回之後竟對玄宗大講安祿山忠君為國的好話。這不但使唐王朝失去了最後一個大好機會,也使得楊國忠再一次在玄宗那裏丟盡了麵子。
  惱羞成怒的楊國忠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激怒安祿山,逼他造反,讓玄宗明白自己所言非虛。——他逮捕了安祿山在長安的門客,搜求安祿山的罪證。得知消息的安祿山一麵加緊謀反的步伐,一麵稱病不出。
  六月,仍然蒙在鼓裏的玄宗為安祿山長子安慶宗與榮義郡主舉辦婚禮,召安祿山赴京。心裏有鬼的安祿山哪裏敢來!
  七月,安祿山向玄宗上表,說是要獻駿馬三千匹入朝。河南尹達奚珣心生疑慮,玄宗也終於覺得事有蹊蹺,下詔安祿山,要他待冬天再獻馬,而且不必自備“馬夫”。不久,輔璆琳受賄事發被玄宗處死。得知消息的安祿山遂於十一月偽造詔書,說自己奉旨討楊國忠,並發布檄文聲討楊國忠禍國,隨即親自領兵十五萬(號二十萬),於九日正式叛亂。
    
      
  安祿山兵變的消息傳來之時,玄宗正和楊貴妃在驪山溫泉宮避寒,他們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那個看起來忠厚老實、粗粗笨笨的“胡兒”竟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當消息終於被確定後,玄宗不禁大怒,他決定任命太子監國,自己親自率軍討伐安祿山。隨後他將這個打算說給身邊的楊國忠和楊貴妃聽。楊貴妃不懂國事,象往常那樣表示讚同。然而楊國忠聽了卻大懼,當場雖不敢出聲,下來卻對幾位國夫人姐妹說:“我等死在旦夕。今東宮監國,當與娘子等並命矣。”隨後他讓幾位國夫人去向楊貴妃詳談,楊貴妃終於明白族人這些年來都幹了些什麽,與姐妹們抱頭痛哭之後,她做出了此生最後一個錯誤的決定(這個決定將在不久後奪去她的性命):請求玄宗放棄“禪位”的念頭。為此,楊貴妃向玄宗苦苦哀求,以至於“銜土以請”。玄宗終於屈服了。
    
  天寶十五年正月,起兵兩個月的安祿山攻下洛陽,就地自稱大燕國皇帝。六月十日,同為蕃將卻忠於朝廷的哥舒翰在玄宗的催促下冒然進兵,結果敗於安祿山軍,哥舒翰本人被俘,潼關失守。
  六月十三日,唐玄宗不得不帶著楊貴妃及部分皇族成員踏上了西逃的路途。
  幾乎就在出發的同時,又一個政變的計劃開始醞釀:護駕的西右龍武將軍陳玄禮托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隨行的太子李亨:將士們認為天下大亂禍起於奸相楊國忠,計劃殺楊國忠以謝天下。
  然而無論是玄宗貴妃,還是楊氏族人,都對這件事毫無知覺。
  第二天的傍晚,這支狼狽而浩蕩的隊伍抵達了陝西興平縣西馬嵬坡準備休息。楊國忠做為宰相,擔負著安排眾人食宿的責任,於是二十一名吐蕃使臣便在驛館門口攔住了他,向他提出優先落實的要求。陳玄禮覺得這正是一個好機會,命手下部眾大呼:“楊國忠連蕃人謀逆!”眾人一邊喊著,一邊拔出刀劍,奔向楊國忠父子以及茫然不知所措的楊氏族人。
  很快,曾經權勢薰天的楊國忠、曾經脂光粉豔的諸位國夫人都成了一堆肉泥。——萬春公主的丈夫楊炪是楊國忠的兒子,當然也難逃一死。武惠妃的小女兒太華公主在這場變亂後失去了記載,可能也死於亂兵之中。倒是她的丈夫楊錡逃得性命,後來又娶了守寡的侄媳婦萬春公主。
  
  能被找得到的楊氏族人都被殺得七七八八了,士兵仍然圍著驛館不肯散去。玄宗令高力士出去詢問,陳玄禮這才向身在驛館中的玄宗奏報:“楊國忠謀逆已被諸將誅殺。但是貴妃仍在皇上身邊,眾人恐懼,因此不肯散去,請陛下割愛。”
  聽了這話,玄宗流著眼淚說:“貴妃身在深宮,怎麽可能知道宰相之事?”高力士所想的隻是玄宗的安全,他勸道:“國忠負罪,諸將討之。貴妃即國忠之妹,猶在陛下左右,群臣能無憂怖?伏乞聖慮裁斷。”
  身邊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眾口一詞,玄宗知道事情已經不可挽回了,他不得不傳下了賜死楊貴妃的詔命,並將她送至馬道北牆口。事已至此,楊貴妃知道再多說也是無濟於事,對玄宗說了最後一句話:“願大家好注,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乞容禮佛。”玄宗此時已是窮途末路,隻能回答:“願妃子善地受生。”
  隨後,楊貴妃被高力士縊死在佛堂前的梨樹下。死時三十八歲。
  
  楊貴妃死後,陳玄禮仍然不肯解圍,直到玄宗召他親自驗屍,他才放心地撤去兵將。然後向玄宗“請罪”。玄宗表示“釋之”,不做任何追究。當然事實上,他已經沒有追究的能力了。
  安祿山早年在玄宗麵前逢迎之時,多次與楊貴妃見麵,對楊貴妃的美貌明慧非常動心。聽說她的死訊,安祿山歎惜數日之久。
  據說,天寶年間曾流傳過術士李遐周的詩句:“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若逢山下鬼,環上係羅衣。”還有民謠說“義髻拋河裏,黃裙逐水流。”直到此時,方才一一應驗。
  馬嵬之亂結束之後,玄宗繼續向蜀地逃去。
  出發之時,當地百姓請命,要求留下太子李亨領兵破安祿山。玄宗無可選擇,隻得應允(長江後浪推前浪,防不勝防)。
  
  半個月以後,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他一生忌憚兒子奪權,最終還是輸了。
  為了不讓父親鹹魚翻生,李亨表現了格外的“孝心”,當玄宗於八月抵達蜀地之時,侍奉的宮女不過二十四人,“護扈”的官吏軍士倒有一千三百多人;一年後,當李亨終於收複兩京,迎請“太上皇”李隆基回鑾時,他的“孝心”更是有增無減:到扶風去迎接老父親的是足足三千精騎。
  玄宗黯然地開始了他的“上皇”生涯。
  
  這時候,他回想起了梅妃江采萍,派人四處尋找她的消息,結果做了一個夢,夢裏梅妃訴說自己在長安陷落時死於亂兵,葬在池東梅樹旁。後來果然在溫泉池邊的梅林中掘出了梅妃的遺體。宦官為了安慰玄宗,便拿出梅妃的寫真畫像給他。
  玄宗對像歎息,題詩道:“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禦得天真。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更讓玄宗難以忘懷的當然還是楊貴妃。
  據說玄宗曾夢至“東虛府”的“太一玉真元上妃院”,在院中與楊貴妃隔屏而坐,問貴妃“碧海無涯,仙人路絕,何計通耗?”楊貴妃回答說:“若遇雁府上人,可附信矣。”?
  不久,果然有一個蜀地道士楊通幽求見玄宗,說自己“有李少君之術”。玄宗大喜,立即命楊通幽尋楊貴妃的魂魄與自己重會。道士沒有將魂魄帶來,倒是帶來了半副金釵鈿合,還有楊貴妃與玄宗天寶十載七月七日“願世世為夫婦”的私語。——這個傳說直到幾十年後,仍然使白居易心旌動搖,寫進了他的名篇《長恨歌》之中。
  
  詩人的想象是美好的,然而李隆基的晚年卻是孤獨寂寞的。
  乾元三年七月,玄宗被肅宗張皇後和李輔國合謀軟禁於甘露殿,九天後,身邊跟隨多年的近侍高力士流配巫州、王承恩流配播州、魏悅流配溱州。
  上元二年(公元762)四月,七十八歲的“上皇”李隆基在窘迫中逝於西內神龍殿,比他的兒子早死十三天--一千二百多年之後,曆史又再次重演:慈禧太後與光緒也前後腳的工夫離開人世,成為又一樁宮闈迷案。
  
  死後的唐玄宗李隆基能夠與楊貴妃相遇嗎?
  後人所知的事實是:楊貴妃死後雖說曾加以改葬,但是為人所知的貴妃墓仍然在馬嵬坡;陪伴玄宗一起葬入泰陵的,是他早已淡忘的一個女人——肅宗生母楊貴嬪。
  魂魄相依,隻怕也隻是一個夢而已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