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明朝開國功臣下場大全

(2007-05-02 10:41:29) 下一個






古之風

書童


注冊時間: 2007-04-17
文章: 4

積分:



摘要:一個學生在論壇提出問題,“帷薄不修”是什麽意思,回答的涉及到“明朝開
國功臣下場大全”,後來扯到揚州大屠殺是否存在,滿好玩的。沒有整理,有點亂,
抱歉。



發表於: 星期二 四月 17, 2007 4:09 pm    文章主題: 請教老師

 

讀《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二二0:(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已未,江夏侯周德興以帷薄不修伏誅,命收其公田。
請問老師,這個“帷薄不修”指的是什麽?
《明史。周德興傳》記為:(周德興於)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並坐誅死。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書生學劍
榜眼


注冊時間: 2006-08-25
文章: 619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二 四月 17, 2007 9:00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帷簿不修者,私生活不檢點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生活作風問題”。
_________________
遇強則強,遇弱則弱。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古之風
書童


注冊時間: 2007-04-17
文章: 4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四月 18, 2007 7:48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謝謝 書生學劍
在下學習了!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ovesue
進士


注冊時間: 2006-02-14
文章: 283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四月 20, 2007 2:16 pm    文章主題: Re: 請教老師引言回複

古之風 寫到:
讀《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二二0:(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已未,江夏侯周德興以帷薄不修伏誅,命收其公田。
請問老師,這個“帷薄不修”指的是什麽?
《明史。周德興傳》記為:(周德興於)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並坐誅死。


帳薄:帳幔和簾子,古代用以障隔內外;
修:整飭。
男女不分,內外雜遝。指家庭生活淫亂。

出處 渴求以·賈誼《新書·階級》:“坐汙穢淫亂、男女亡別來者,不曰汙穢,曰:‘帷薄不修。’” 渴求以·賈誼《新書·階級》:“坐汙穢淫亂、男女亡別來者,不曰汙穢,曰:‘帷薄不修。’”


真是欲加之罪~~~

宋朝好多嘍

_________________
鄙視國內的狗屁曆史學家
http://lovesue.blog.hexun.com/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ovesue
進士


注冊時間: 2006-02-14
文章: 283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四月 20, 2007 2:19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明朝開國功臣下場大全


1、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魏國公徐達(洪武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鍾山之陰,禦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長子輝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樂五年卒。)


注:看似善終,但有賜蒸鵝,病疽毒發死之說。


2、太保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國公常遇春(拔開平,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製曰“可”。賜葬鍾山原,給明器九十事納墓中。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長子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後因過而安置茂於龍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兒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軍國事兼領國子監事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諸醫並妻子皆斬。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父貞前卒,贈隴西王,諡恭獻。長子景隆襲爵,至永樂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參軍國事右禦史大夫領台事兼太子諭德衛國公鄧愈(洪武十年,討吐番還。道病,至壽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寧河王,諡武順。長子鎮嗣,改封申國公,其妻,李善長外孫也,善長敗,坐奸黨誅。)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5、議軍國事左禦史大夫兼太子諭德信國公湯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篤不能興。帝思見之,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裏閈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諡襄武。諸子皆早世,不得嗣。)


注;善終


6、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後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於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長子春嗣爵,世鎮雲南。)


注:病薨


7、太師中書左丞相錄軍國重事兼太子少師韓國公李善長(洪武二十三年,謂善長元勳國戚,知胡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占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


注:滿門抄斬
8、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塗節言劉基為惟庸毒死,廣洋宜知狀。帝問之,對曰:“無有。”帝怒,責廣洋朋欺,貶廣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書不發楊憲奸,賜敕誅之。)


注:誅死


9、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誠意伯劉基(洪武八年三月,帝親製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孫畾,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正德八年加贈基太師,諡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達。下廷臣議,製曰:“可。”)


注:失寵後被政敵下蠱死


10、翰林學士承旨宋濂(洪武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後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複移塋華陽城東。家屬悉徙茂州。正德中,追諡文憲。)


注:流配


11、洪都知府葉琛(祝宗、康泰叛,愈脫走,琛被執,不屈,大罵,死之。追封南陽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後祀功臣廟。)


注解:烈士


12、禦史中丞章溢(溢遭母喪,悲戚過度,營葬親負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親撰文,即其家祭之。長子存道,戰死。)


注:病逝


13、同參軍國事加太子太師宋國公馮勝(數以細故失帝意。藍玉誅之月,召還京。洪武二十七,賜死,諸子皆不得嗣。)


注:賜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師穎國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五年,友德請懷遠田千畝。帝不悅。尋副宋國公勝分行山西,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是冬再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偕召還。又明年賜死。子忠不得嗣。嘉靖元年,雲南巡撫都禦史何孟春請立祠祀友德。詔可,名曰“報功”。)


注: 賜死


15、中書平章政事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年五十三。子權,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爵除。)


注:賜死


16、參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趙庸(洪武二十三年,以左副將軍從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兒不花。還,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17、湖廣行省平章營陽侯楊璟(鎮北平,練兵遼東。洪武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國公,諡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帥降軍戍雲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揮使。二十三年,詔書坐璟胡惟庸黨。)


注:死後追罪


18、中書平章同知詹事院事臨川侯胡美(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長敗,帝手詔條列奸黨,言美因長女為貴妃,偕其子婿入亂宮禁,事覺,子婿刑死,美賜自盡雲。)


注:賜死


19、蘇州衛指揮使都督同知江陰侯吳良(洪武十四年卒於青,年五十八。贈江國公,諡襄烈。子高嗣侯。)


注:病薨
20、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康茂才(洪武三年複從大將軍征定西,取興元。還軍道卒。追封蘄國公,諡武康。子鐸以父功封蘄春侯。)


注:病薨


21、鳳翔衛指揮使丁德興(卒於軍。贈都指揮使。洪武元年追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子忠世襲。)


注:戰死


22、秦王左相都督僉事長興侯耿炳文(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禦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僭妄不道。炳文懼,自殺。子璿,永東初,杜門稱疾,坐罪死)


注:自殺
23、前軍都督府僉事武定侯郭英(永樂元年卒,年六十七。贈營國公,諡威襄。孫玹得嗣侯。)


注:善終


24、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淮安侯華雲龍(洪武七年,有言雲龍據元相脫脫第宅,僭用故元宮中物。召還,命何文輝往代。未至京,道卒。子中襲。子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進藥,坐貶死。二十三年追論中胡黨,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25、山東行省平章政事東平侯韓政(洪武十一年二月卒,帝親臨其喪。追封鄆國公。子勳襲。二十六年坐藍黨誅,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26、僉大都督府事安襄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賜內昷,手詔存問。卒,贈皖國公,諡莊襄。子正襲爵。)


注:病薨


27、僉大都督府事鳳翔侯張龍(以老疾請告,洪武三十年卒。孫傑,永樂初,失侯。)


注:善終


28、大都督府僉事安陸侯吳複(洪武十六年十月,金瘡發,卒於普定。追封黔國公,諡威毅。子傑嗣。)


注:病死
29、都督僉事東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子觀未嗣,卒。)


注:病薨


30、大都督府僉事督海運事航海侯張赫(病卒,追封恩國公,諡莊簡。子榮為水軍右衛指揮使。)


注:病薨


31、行省平章政事廣德侯華高(初,有言高殖利者,故歲祿獨薄。至是貧不能葬。帝憐之,命補支祿三百石。以無子,納誥券墓中。贈巢國公,諡武莊。)


注:病薨
32、大都督同知濟寧侯顧時(洪武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鍾山。追封滕國公,諡襄靖,祔祭功臣廟。子敬嗣侯。二十三年追論胡惟庸黨,榜列諸臣,以時為首。)


注:死後追罪


33、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靖海侯吳禎(洪武十一年,奉詔出定遼,得疾,輿還京師。明年卒。追封海國公,諡襄毅,與良俱肖像功臣廟。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論禎胡惟庸黨,爵除。)


注:死後追罪


34、行省右丞永成侯薛顯(洪武二十年冬,召還,次山海衛,卒。贈永國公,諡桓襄。無子,弟綱幼。二十三年追坐顯胡惟庸黨,以死不問,爵除。)


注:病薨
35、秦王武傅兼陝西行都督府僉事鞏昌侯郭興(洪武十六年巡北邊。召還,逾年卒。贈陝國公,諡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黨,爵除。)


注:死後追罪


36、署河南行都督府府事臨江侯陳德(洪武十一年卒。追封杞國公,諡定襄。子鏞襲封。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黨,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37、同知都督府事領山西都司衛所軍務六安侯王誌(洪武十九年卒。追封許國公,諡襄簡。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謫。卒。誌亦追坐胡惟庸黨,以死不問。)


注:病薨
38、雲南布政司事汝南侯梅思祖(洪武十五年卒,賜葬鍾山之陰。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黨,滅其家。)


注:病薨,滅門。


39、秦王左相宣德侯金朝興(洪武十五年,進次會川卒,追封沂國公,諡武毅。十七年論平雲南功,改錫世侯券,增祿五百石。長子鎮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興胡惟庸黨。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興廟於雲南,額曰“報功”。)


注:病薨


40、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唐勝宗(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誅,爵除。)


注:族誅
41、同知都督府事吉安侯陸仲亨(洪武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黨,家奴封貼木告仲亨與勝宗、費聚、趙庸皆與通謀,下吏訊。獄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貴位有憂色。”遂誅仲亨,籍其家。)


注:族誅


42、都督府僉事平涼侯費聚(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敗,語連聚。竟坐黨死,爵除。)


注:族誅


43、理福建軍務河南侯陸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4、同知大都督府事督金吾諸衛滎陽侯鄭遇春(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5、江淮行省中書左丞宜春侯黃彬(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6、僉大都督府事靖寧侯葉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覺,誅死。涼國公藍玉,升姻也,玉敗,複連及升,以故名隸兩黨。)


注:族誅
47、理廣東軍務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召亮祖至京,與其子暹俱鞭死。禦製壙誌,仍以侯禮葬。二十三年追論亮祖胡惟庸黨,次子昱亦坐誅。)


注:鞭死


48、節製鳳陽留守司江夏侯周德興(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並坐誅死。)


注:誅死


49、大都督府僉事定遠侯王弼(洪武二十五年從馮勝、傅友德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同召還,先後賜死。爵除。)


注:賜死
50、太子太傅涼國公藍玉(洪武二十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玉謀反,下吏鞫訊。獄具,族誅之。)


注:族誅


51、親軍都指揮使馮國用(卒於軍,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慟。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子誠積戰功雲南,累官至右軍左都督。)


注:戰死


52、同知樞密院事廖永安(為吳所囚。太祖壯永安不屈,遙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國公。被囚凡八年,竟死於吳。吳平,喪還,太祖迎祭於郊。洪武九年又改封鄖國公,諡武閔。)


注:烈士
53、中書省平章政事俞通海(役中流矢,創甚,歸金陵。太祖幸其第,問曰:“平章知予來問疾乎?”通海不能語。太祖揮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臨哭甚哀,從官衛士皆感涕。追封豫國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三年,改封虢國公,諡忠烈。通海父廷玉官僉樞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間郡公。通海無子,弟通源嗣其官。)


注:戰死


54、江南行省參知政事胡大海(被叛將刺殺,洪武三年追封越國公,諡武莊,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一子同死,一子犯法,太祖手刃之,大海遂無後。養子德濟鎮陝西,卒。)


注:被刺


55、樞密院判官耿再成(處州苗帥李祐亂。賊攢槊刺再成。再成揮劍連斷數槊,中傷墜馬,大罵不絕口死。胡深等收其屍,槁葬之。後改葬金陵聚寶山。追封高陽郡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十年加贈泗國公,諡武壯。子天璧,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注:烈士
56、僉樞密院事張德勝(沒於陣。追封蔡國公,諡忠毅,肖像功臣廟,侑享太廟。子宣幼。養子興祖嗣職。)


注:戰死


57、僉江南行樞密院事趙德勝(弩中腰膂,鏃入六寸,拔出之,歎曰:“吾自壯歲從軍,傷矢石屢矣,無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掃清中原耳。”言畢而絕,年三十九。追封梁國公,諡武桓,列祀功臣廟,配享太廟。)


注:戰死


58、中書省平章政事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二十二年詔還鄉,賜鈔五萬,置第於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論胡黨,以通源死,不問,爵除。)


注:病薨
59、都督僉事越巂侯俞通淵(建文元年隨大軍征燕,戰沒於白溝河。次子靖嗣官。)


注:戰死


60、晉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僉事張興祖(洪武四年,役中飛石死。蜀平,詔都督興祖歿於王事,優賞其子,追封東勝侯,予世券。興祖子幼,以疾卒,爵除。)


注:戰死


61、行樞密院同知丁普郎(大戰鄱陽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執兵作鬥狀,敵驚為神。時七月己醜也。追贈濟陽郡公。)


注:戰死
62、行樞密院事桑世傑(力戰死,太祖念其功,贈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永義侯,侑享太廟。子敬以父死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坐藍玉黨死。)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63、指揮副使茅成(征吳中叉死。贈東海郡公,祀功臣廟。)


注:戰死


64、吳王府參軍胡深(戰陳友定,突圍走,馬蹶被執,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縉雲郡伯。主)


注:戰死
65、領大都督分府事孫興祖(洪武三年,帥六衛卒從達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敵,力戰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諡忠湣,配享通州常遇春祠。長子恪封全寧侯,坐藍玉黨死。)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66、左副指揮韓成(鄱陽湖代太祖死,追贈高陽侯。子觀至都督。)


注:烈士


67、行省左丞宣寧侯曹良臣(洪武五年從副將軍文忠北征,戰死。事聞,贈良臣安國公,諡忠壯,列祀功臣廟。子泰襲侯,坐藍玉黨死,爵除。)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68、西安衛指揮加都督僉事濮英(洪武二十年,隨大將軍馮勝北征。殿後見執。敵思挾為質。英絕食不言,乘間引佩刀剖腹死。事聞,贈金山侯,諡忠襄。明年進贈樂浪公。封其子璵為西涼侯,二十六年,坐藍玉黨,戍五開死。)


注:烈士,兒子跑不了。


69、廣西行省參政兼靖江王相蔡遷(洪武三年九月卒,詔歸葬京師,贈安遠侯,諡武襄。太祖親製文祭焉。)


注:病薨


70、都督僉事晉王府相永平侯謝成(洪武二十七年坐事死,沒其田宅。)


注:誅死

71、中軍都督府僉事崇山侯李新(洪武二十八年以事誅。)


注:誅死


72、理四川軍務景川侯曹震(藍玉敗,謂與震及朱壽誘指揮莊成等謀不軌,論逆黨,以震為首,並其子炳誅之。)


注:誅死


73、僉都督府事鶴慶侯張翼(洪武二十六年坐玉黨死。)


注:誅死
74、理河南軍務會寧侯張溫(以居室器用僭上,獲罪,遂坐玉黨死。)


75、都督僉事總製雲南諸軍普定侯陳桓(坐玉黨死。)


注:誅死


76、都督僉事督漕運舳艫侯朱壽(坐玉黨死。)


注:誅死


77、山西行省參政領衛事晉王相懷遠侯曹興(坐玉黨死。)
注:誅死


78、江西行省參政翰林學士陶安(洪武元年九月卒於官。疾劇,草上時務十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子晟,以貪賄誅。其兄昱亦坐死。發家屬四十餘人為軍,後死亡且盡。所司複至晟家勾補,安繼妻陳詣闕訴,帝念安功,除其籍。)


注:病逝,家屬流配。


79、行樞密院院判花雲(罵賊,怒,碎其首,縛諸檣叢射之,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吳王位,追封雲東丘郡侯,立忠臣祠,並祀之。賜兒名煒,累官水軍衛指揮僉事。)


注;烈士


80、處州總製孫炎(罵賊,遂與道同、文剛皆見害,時年四十。追贈丹陽縣男,建像再成祠。)注;烈士


81、翰林待製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王褘(洪武五年正月議招諭雲南梁王,不果,遇害,時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遣使致祭,具衣冠斂之。建文中,禕子紳訟禕事,詔贈翰林學士,諡文節。正統中,改諡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注;烈士

_________________
鄙視國內的狗屁曆史學家
http://lovesue.blog.hexun.com/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書生學劍
榜眼


注冊時間: 2006-08-25
文章: 619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六 四月 21, 2007 12:06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樓上真可謂用心良苦哪,用了如此之篇幅,無非就是要證明大明之始創者的殘忍絕情。

不過我對此卻是另有看法。明太明對其功臣是殘忍一些,但其對百姓卻是相當仁慈;而清朝皇帝對朝中親貴往往姑息養奸,同時對天下黎民卻是殘忍之極!

_________________
遇強則強,遇弱則弱。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亞曆山得
榜眼


注冊時間: 2005-08-15
文章: 527
來自: 中國語言文學係老畢業生 段若膺先生私淑弟子 西垂落寞人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日 四月 22, 2007 10:53 pm    文章主題: 回複引言回複

補充:薄通蔀,蔀,障明物,即簾。
_________________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長柳
探花


注冊時間: 2006-03-08
文章: 338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一 四月 23, 2007 8:37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lovesue 寫到:
明朝開國功臣下場大全


1、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魏國公徐達(洪武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鍾山之陰,禦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長子輝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樂五年卒。)


注:看似善終,但有賜蒸鵝,病疽毒發死之說。


2、太保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國公常遇春(拔開平,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製曰“可”。賜葬鍾山原,給明器九十事納墓中。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長子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後因過而安置茂於龍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兒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軍國事兼領國子監事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諸醫並妻子皆斬。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父貞前卒,贈隴西王,諡恭獻。長子景隆襲爵,至永樂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參軍國事右禦史大夫領台事兼太子諭德衛國公鄧愈(洪武十年,討吐番還。道病,至壽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寧河王,諡武順。長子鎮嗣,改封申國公,其妻,李善長外孫也,善長敗,坐奸黨誅。)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5、議軍國事左禦史大夫兼太子諭德信國公湯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篤不能興。帝思見之,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裏閈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諡襄武。諸子皆早世,不得嗣。)


注;善終


6、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後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於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長子春嗣爵,世鎮雲南。)


注:病薨


7、太師中書左丞相錄軍國重事兼太子少師韓國公李善長(洪武二十三年,謂善長元勳國戚,知胡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占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


注:滿門抄斬
8、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塗節言劉基為惟庸毒死,廣洋宜知狀。帝問之,對曰:“無有。”帝怒,責廣洋朋欺,貶廣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書不發楊憲奸,賜敕誅之。)


注:誅死


9、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誠意伯劉基(洪武八年三月,帝親製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孫畾,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正德八年加贈基太師,諡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達。下廷臣議,製曰:“可。”)


注:失寵後被政敵下蠱死


10、翰林學士承旨宋濂(洪武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後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複移塋華陽城東。家屬悉徙茂州。正德中,追諡文憲。)


注:流配


11、洪都知府葉琛(祝宗、康泰叛,愈脫走,琛被執,不屈,大罵,死之。追封南陽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後祀功臣廟。)


注解:烈士


12、禦史中丞章溢(溢遭母喪,悲戚過度,營葬親負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親撰文,即其家祭之。長子存道,戰死。)


注:病逝


13、同參軍國事加太子太師宋國公馮勝(數以細故失帝意。藍玉誅之月,召還京。洪武二十七,賜死,諸子皆不得嗣。)


注:賜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師穎國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五年,友德請懷遠田千畝。帝不悅。尋副宋國公勝分行山西,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是冬再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偕召還。又明年賜死。子忠不得嗣。嘉靖元年,雲南巡撫都禦史何孟春請立祠祀友德。詔可,名曰“報功”。)


注: 賜死


15、中書平章政事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年五十三。子權,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爵除。)


注:賜死


16、參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趙庸(洪武二十三年,以左副將軍從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兒不花。還,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17、湖廣行省平章營陽侯楊璟(鎮北平,練兵遼東。洪武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國公,諡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帥降軍戍雲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揮使。二十三年,詔書坐璟胡惟庸黨。)


注:死後追罪


18、中書平章同知詹事院事臨川侯胡美(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長敗,帝手詔條列奸黨,言美因長女為貴妃,偕其子婿入亂宮禁,事覺,子婿刑死,美賜自盡雲。)


注:賜死


19、蘇州衛指揮使都督同知江陰侯吳良(洪武十四年卒於青,年五十八。贈江國公,諡襄烈。子高嗣侯。)


注:病薨
20、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康茂才(洪武三年複從大將軍征定西,取興元。還軍道卒。追封蘄國公,諡武康。子鐸以父功封蘄春侯。)


注:病薨


21、鳳翔衛指揮使丁德興(卒於軍。贈都指揮使。洪武元年追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子忠世襲。)


注:戰死


22、秦王左相都督僉事長興侯耿炳文(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禦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僭妄不道。炳文懼,自殺。子璿,永東初,杜門稱疾,坐罪死)


注:自殺
23、前軍都督府僉事武定侯郭英(永樂元年卒,年六十七。贈營國公,諡威襄。孫玹得嗣侯。)


注:善終


24、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淮安侯華雲龍(洪武七年,有言雲龍據元相脫脫第宅,僭用故元宮中物。召還,命何文輝往代。未至京,道卒。子中襲。子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進藥,坐貶死。二十三年追論中胡黨,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25、山東行省平章政事東平侯韓政(洪武十一年二月卒,帝親臨其喪。追封鄆國公。子勳襲。二十六年坐藍黨誅,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26、僉大都督府事安襄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賜內昷,手詔存問。卒,贈皖國公,諡莊襄。子正襲爵。)


注:病薨


27、僉大都督府事鳳翔侯張龍(以老疾請告,洪武三十年卒。孫傑,永樂初,失侯。)


注:善終


28、大都督府僉事安陸侯吳複(洪武十六年十月,金瘡發,卒於普定。追封黔國公,諡威毅。子傑嗣。)


注:病死
29、都督僉事東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子觀未嗣,卒。)


注:病薨


30、大都督府僉事督海運事航海侯張赫(病卒,追封恩國公,諡莊簡。子榮為水軍右衛指揮使。)


注:病薨


31、行省平章政事廣德侯華高(初,有言高殖利者,故歲祿獨薄。至是貧不能葬。帝憐之,命補支祿三百石。以無子,納誥券墓中。贈巢國公,諡武莊。)


注:病薨
32、大都督同知濟寧侯顧時(洪武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鍾山。追封滕國公,諡襄靖,祔祭功臣廟。子敬嗣侯。二十三年追論胡惟庸黨,榜列諸臣,以時為首。)


注:死後追罪


33、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靖海侯吳禎(洪武十一年,奉詔出定遼,得疾,輿還京師。明年卒。追封海國公,諡襄毅,與良俱肖像功臣廟。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論禎胡惟庸黨,爵除。)


注:死後追罪


34、行省右丞永成侯薛顯(洪武二十年冬,召還,次山海衛,卒。贈永國公,諡桓襄。無子,弟綱幼。二十三年追坐顯胡惟庸黨,以死不問,爵除。)


注:病薨
35、秦王武傅兼陝西行都督府僉事鞏昌侯郭興(洪武十六年巡北邊。召還,逾年卒。贈陝國公,諡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黨,爵除。)


注:死後追罪


36、署河南行都督府府事臨江侯陳德(洪武十一年卒。追封杞國公,諡定襄。子鏞襲封。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黨,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37、同知都督府事領山西都司衛所軍務六安侯王誌(洪武十九年卒。追封許國公,諡襄簡。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謫。卒。誌亦追坐胡惟庸黨,以死不問。)


注:病薨
38、雲南布政司事汝南侯梅思祖(洪武十五年卒,賜葬鍾山之陰。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黨,滅其家。)


注:病薨,滅門。


39、秦王左相宣德侯金朝興(洪武十五年,進次會川卒,追封沂國公,諡武毅。十七年論平雲南功,改錫世侯券,增祿五百石。長子鎮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興胡惟庸黨。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興廟於雲南,額曰“報功”。)


注:病薨


40、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唐勝宗(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誅,爵除。)


注:族誅
41、同知都督府事吉安侯陸仲亨(洪武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黨,家奴封貼木告仲亨與勝宗、費聚、趙庸皆與通謀,下吏訊。獄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貴位有憂色。”遂誅仲亨,籍其家。)


注:族誅


42、都督府僉事平涼侯費聚(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敗,語連聚。竟坐黨死,爵除。)


注:族誅


43、理福建軍務河南侯陸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4、同知大都督府事督金吾諸衛滎陽侯鄭遇春(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5、江淮行省中書左丞宜春侯黃彬(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6、僉大都督府事靖寧侯葉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覺,誅死。涼國公藍玉,升姻也,玉敗,複連及升,以故名隸兩黨。)


注:族誅
47、理廣東軍務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召亮祖至京,與其子暹俱鞭死。禦製壙誌,仍以侯禮葬。二十三年追論亮祖胡惟庸黨,次子昱亦坐誅。)


注:鞭死


48、節製鳳陽留守司江夏侯周德興(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並坐誅死。)


注:誅死


49、大都督府僉事定遠侯王弼(洪武二十五年從馮勝、傅友德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同召還,先後賜死。爵除。)


注:賜死
50、太子太傅涼國公藍玉(洪武二十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玉謀反,下吏鞫訊。獄具,族誅之。)


注:族誅


51、親軍都指揮使馮國用(卒於軍,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慟。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子誠積戰功雲南,累官至右軍左都督。)


注:戰死


52、同知樞密院事廖永安(為吳所囚。太祖壯永安不屈,遙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國公。被囚凡八年,竟死於吳。吳平,喪還,太祖迎祭於郊。洪武九年又改封鄖國公,諡武閔。)


注:烈士
53、中書省平章政事俞通海(役中流矢,創甚,歸金陵。太祖幸其第,問曰:“平章知予來問疾乎?”通海不能語。太祖揮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臨哭甚哀,從官衛士皆感涕。追封豫國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三年,改封虢國公,諡忠烈。通海父廷玉官僉樞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間郡公。通海無子,弟通源嗣其官。)


注:戰死


54、江南行省參知政事胡大海(被叛將刺殺,洪武三年追封越國公,諡武莊,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一子同死,一子犯法,太祖手刃之,大海遂無後。養子德濟鎮陝西,卒。)


注:被刺


55、樞密院判官耿再成(處州苗帥李祐亂。賊攢槊刺再成。再成揮劍連斷數槊,中傷墜馬,大罵不絕口死。胡深等收其屍,槁葬之。後改葬金陵聚寶山。追封高陽郡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十年加贈泗國公,諡武壯。子天璧,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注:烈士
56、僉樞密院事張德勝(沒於陣。追封蔡國公,諡忠毅,肖像功臣廟,侑享太廟。子宣幼。養子興祖嗣職。)


注:戰死


57、僉江南行樞密院事趙德勝(弩中腰膂,鏃入六寸,拔出之,歎曰:“吾自壯歲從軍,傷矢石屢矣,無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掃清中原耳。”言畢而絕,年三十九。追封梁國公,諡武桓,列祀功臣廟,配享太廟。)


注:戰死


58、中書省平章政事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二十二年詔還鄉,賜鈔五萬,置第於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論胡黨,以通源死,不問,爵除。)


注:病薨
59、都督僉事越巂侯俞通淵(建文元年隨大軍征燕,戰沒於白溝河。次子靖嗣官。)


注:戰死


60、晉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僉事張興祖(洪武四年,役中飛石死。蜀平,詔都督興祖歿於王事,優賞其子,追封東勝侯,予世券。興祖子幼,以疾卒,爵除。)


注:戰死


61、行樞密院同知丁普郎(大戰鄱陽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執兵作鬥狀,敵驚為神。時七月己醜也。追贈濟陽郡公。)


注:戰死
62、行樞密院事桑世傑(力戰死,太祖念其功,贈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永義侯,侑享太廟。子敬以父死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坐藍玉黨死。)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63、指揮副使茅成(征吳中叉死。贈東海郡公,祀功臣廟。)


注:戰死


64、吳王府參軍胡深(戰陳友定,突圍走,馬蹶被執,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縉雲郡伯。主)


注:戰死
65、領大都督分府事孫興祖(洪武三年,帥六衛卒從達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敵,力戰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諡忠湣,配享通州常遇春祠。長子恪封全寧侯,坐藍玉黨死。)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66、左副指揮韓成(鄱陽湖代太祖死,追贈高陽侯。子觀至都督。)


注:烈士


67、行省左丞宣寧侯曹良臣(洪武五年從副將軍文忠北征,戰死。事聞,贈良臣安國公,諡忠壯,列祀功臣廟。子泰襲侯,坐藍玉黨死,爵除。)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68、西安衛指揮加都督僉事濮英(洪武二十年,隨大將軍馮勝北征。殿後見執。敵思挾為質。英絕食不言,乘間引佩刀剖腹死。事聞,贈金山侯,諡忠襄。明年進贈樂浪公。封其子璵為西涼侯,二十六年,坐藍玉黨,戍五開死。)


注:烈士,兒子跑不了。


69、廣西行省參政兼靖江王相蔡遷(洪武三年九月卒,詔歸葬京師,贈安遠侯,諡武襄。太祖親製文祭焉。)


注:病薨


70、都督僉事晉王府相永平侯謝成(洪武二十七年坐事死,沒其田宅。)


注:誅死

71、中軍都督府僉事崇山侯李新(洪武二十八年以事誅。)


注:誅死


72、理四川軍務景川侯曹震(藍玉敗,謂與震及朱壽誘指揮莊成等謀不軌,論逆黨,以震為首,並其子炳誅之。)


注:誅死


73、僉都督府事鶴慶侯張翼(洪武二十六年坐玉黨死。)


注:誅死
74、理河南軍務會寧侯張溫(以居室器用僭上,獲罪,遂坐玉黨死。)


75、都督僉事總製雲南諸軍普定侯陳桓(坐玉黨死。)


注:誅死


76、都督僉事督漕運舳艫侯朱壽(坐玉黨死。)


注:誅死


77、山西行省參政領衛事晉王相懷遠侯曹興(坐玉黨死。)
注:誅死


78、江西行省參政翰林學士陶安(洪武元年九月卒於官。疾劇,草上時務十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子晟,以貪賄誅。其兄昱亦坐死。發家屬四十餘人為軍,後死亡且盡。所司複至晟家勾補,安繼妻陳詣闕訴,帝念安功,除其籍。)


注:病逝,家屬流配。


79、行樞密院院判花雲(罵賊,怒,碎其首,縛諸檣叢射之,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吳王位,追封雲東丘郡侯,立忠臣祠,並祀之。賜兒名煒,累官水軍衛指揮僉事。)


注;烈士


80、處州總製孫炎(罵賊,遂與道同、文剛皆見害,時年四十。追贈丹陽縣男,建像再成祠。)注;烈士


81、翰林待製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王褘(洪武五年正月議招諭雲南梁王,不果,遇害,時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遣使致祭,具衣冠斂之。建文中,禕子紳訟禕事,詔贈翰林學士,諡文節。正統中,改諡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注;烈士


相比滿清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滿遺有資格表演同情心嗎?

滿清暴行資料來源匯總(漢族身份證網友整理)

作者:漢族身份證
轉自: 漢網論壇: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4&ID=93914&page=1

諸如揚州十日記,《嘉定乙酉紀事》《江變記略》這類筆記記載的滿清暴行,大家或許都不陌生。

而下麵,我主要列舉滿清官方資料,以及第三方敘述的滿清暴行。


第一部分:滿清官方屠殺文告


首先,滿清自己發布過大量屠殺文告,其中最著名的,是滿清官方資料肚迨雷媸德肌肪硎??順治二年六月丙寅中的記錄:

“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並宣稱:

“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發投順,開城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盡行屠戮。”(爝火錄卷四)

滿清在四川1649年的另一份文告,口氣也非常類似:

“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滿清另一份官方史料,《東華錄》卷五順治元年條,則記載:“不隨本朝製度剃發易衣冠者,殺無赦。”

鎮江知府告示則是:“一人不剃發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 並將反抗者的人頭,集中起來恐嚇人民。

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江寧巡撫土國寶宣布:“剃發、改裝是新朝第一嚴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論紳士軍民人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動! ”

在以上滿清官方的宣告中,充斥了大量“屠全城”、“盡行屠戮”、“殺無赦”、“全家斬”、“全村斬”的凶惡威脅。而下麵列舉的資料,則證明,滿清的公開威脅,絕不僅僅停留在口頭。

第二部分:滿清(後金)入關前的大屠殺

首先,滿清入關前,其對遼東漢人的大屠殺,也大量見諸於原始文獻,以下列舉諾幹:

天命九年正月,努爾哈赤下九次汗諭,清查所謂“無穀之人”(每人有穀不及五金鬥的漢人),並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穀之人視為仇敵”,“捕之送來”,最後於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殺了從各處查出送來之無穀之尼堪(滿語之謂漢人)”。這是公開的種族滅絕!
        
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爾哈赤又指責漢民“窩藏奸細,接受劄付,叛逃不絕”,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對村莊的漢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作為第三方的朝鮮史料,《李朝實錄》光海君十三年五月,也記載了遼東漢人的悲慘遭遇:

“時奴賊既得遼陽,遼東八站軍民不樂從胡者,多至江邊…… 其後,賊大至,義民不肯剃頭者,皆投鴨水(鴨綠江)以死。”


第三部分:滿清入後的大屠殺

1、滿清官方資料和第三方資料

滿清入關後,對自己大屠殺最赤裸裸的供認,就是順治七年十二月清宣大山西總督佟養亮揭貼

“大同、朔州、渾源三城,已經王師屠戮,人民不存”!

滿清檔案:順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宣大巡按金誌遠題本《明清檔案》第十一冊,A11- 20中,更是由於“城破盡屠”,隻好請求釋放剩下的5個“無憑究擬”的犯人。《朔州誌》也承認:“城破,悉遭屠戮”。

廣州大屠殺,得到中立的第三方資料證實。意大利籍耶酥會士衛匡國(Martin Martini,1614~1661)在《韃靼戰紀》中記述:“大屠殺從11月24日一直進行到12月5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 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隻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 (杜文凱:《清代西人見聞錄》53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一書記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淒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 搶走?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處街道 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 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司徒琳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31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遠離世俗的出家人,則記載了這次大屠殺的具體規模。

《廣州市宗教誌》:“清順治七年(1650),清軍攻廣州,‘死難70萬人。’在東郊烏龍岡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屍骸,‘聚而殮之,埋其餘燼’合葬立碑”。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70萬人遇害這個數據,應該是由當年負責收屍的和尚們記載下來的,可是說是直接記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數字,至今還記錄在廣州大佛寺的網頁上。我佛慈悲,出家人果真不打妄語。



http://www.fayin.cn/news/news_detail.asp?parentid=1&news_class=5&news_id=611

經過滿清的大規模屠殺後,“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

官方檔案中記載如下:

直隸“一望極目,田地荒涼”(衛周元,痛陳民苦疏,皇清湊議,卷1),河南是“滿目榛荒,人丁稀少”(李人龍,墾荒宜寬民力疏,皇清湊議,卷4),湖廣“彌望千裏,絕無人煙”(劉餘謨,墾荒興屯疏,皇朝經世文編卷34)。

滿清最高統治者參與大屠殺的鐵證:

順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揚州十日的大劊子手豫親王多鐸,將屠殺中掠奪的“才貌超群漢女人一百零三”,奉獻給滿清最高酋長。

順治帝獲得十名,攝政王多爾袞獲得三名,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三名,肅親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濟格等各一名。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一九七頁。)

2、各種時人筆記和地方誌的記載。

昆山大屠殺,“總計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墮井投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兩縣續修合誌》卷五一兵紀),“殺戮一空,其逃出城門踐溺死者,婦女、嬰孩無算。昆山頂上僧寮中,匿婦女千人,小兒一聲,搜戮殆盡,血流奔瀉,如澗水暴下”!(《研堂見聞雜記罰?lt;/FONT>

南昌大屠殺,“婦女各旗分取之,同營者迭嬲無晝夜。三伏溽炎,或旬月不得一盥拭。除所殺及道死、水死、自經死,而在營者亦十餘萬,所食牛豕皆沸湯微?集而已。飽食濕臥,自願在營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載鹵獲連軻而下,所掠男女一並斤賣。其初有不願死者,望城破或勝,庶幾生還;至是知見掠轉賣,長與鄉裏辭也,莫不悲號動天,奮身決赴。浮屍蔽江,天為厲霾。”(徐世溥《江變紀略》)

廣州大屠殺,“甲申更姓,七年討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極。 血濺天街,螻蟻聚食。饑鳥啄腸,飛上城北。 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邱。 五行共盡,無智無愚,無貴無賤,同為一區。”(《祭共塚文》 王鳴雷),“可喜屠廣州,孑遺無留;逸出城者,擠之海中。”(倪在田《續明紀事本末》)

南雄大屠殺,“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屍如山莽充斥。....死者無頭生被擄,有頭還與無頭伍。血泚焦土掩紅顏,孤孩尚探娘懷乳。(清軍文書陳殿桂,《雄州店家歌》)

嘉定大屠殺,“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麵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 清兵“悉從屋上奔馳,通行無阻。城內難民因街上磚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紛紛投河死,水為之不流。”“日晝街坊當眾奸淫。”有不從者,“用長釘釘其兩手於板,仍逼淫之。”,“兵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嘉定乙酉紀事》)

潮州大屠殺,“縱兵屠掠,遺骸十餘萬”,揭陽縣觀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屍聚焚於西湖山,將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縣屠城死難5萬餘人,梵天寺主持釋無疑收屍合葬於寺東北一裏之地,建亭“無祠亭”,墓碑上則刻“萬善同歸所”。

常熟大屠殺,“通衢小巷,橋畔河幹,敗屋眢井,皆積屍累累,通記不下五千餘人,而男女之被擄去者不計焉。”“沿塘樹木,人頭懸累累,皆全發鄉民也。”(《海角遺編》)

揚州大屠殺,這個就不多說了。除了著名的《揚州十日記》外,還有《揚州城守紀略》(“初,高傑兵之至揚也,士民皆遷湖瀦以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及北警戒嚴,郊外人謂城可恃,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遺骸,而天暑眾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等資料。






各地為剃發的分散屠殺:“去秋新令:不剃發者以違製論斬。令發後,吏詗不剃發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陳確集》卷三十)

還有著名的《江陰城守紀》:

“滿城殺盡,然後封刀。……城中所存無幾,躲在寺觀塔上隱僻處及僧印白等,共計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

3、清軍的性暴行(揚州十日和江變記略中的常見資料,以下不列入)

順治二年7月30日,清軍至沙鎮,“見者即逼索金銀,索金訖,即揮刀下斬,女人或擁之行淫,訖,即擄之入舟。”“遇男女,則牽頸而發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腸。”(《研堂見聞雜錄》)

順治二年,清軍實施揚州大屠殺後,至無錫時,“舟中俱有婦人,自揚州掠來者,裝飾俱羅綺珠翠,粉白黛綠。”(《明季南略》卷4)

順治元年(1644)4月,清兵到達盩厔縣境內,生員孫文光的妻子費氏被掠去,“計無可托,因紿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從之。’兵喜,與俱至井旁,氏探身窺井,即倒股而下。兵恨無金又兼失婦,遂連下巨石擊之而去。”(民國《盩厔縣誌》卷6)

清興安總兵搶奪婦女達100多人,“淫欲無厭”。製作長押床,裸姬妾數十人於床,“次第就押床淫之。複植木樁於地,銳其表,將眾姬一一簽木樁上,刀剜其陰,以線貫之為玩弄,拋其屍於江上。”(《平寇誌》卷12)

清軍江陰大屠殺,抗拒清軍奸淫被害婦女,按照滿清地方誌統計為101人。(道光《江陰縣誌》卷20《烈女》)

清軍揚州大屠殺,抗拒清軍奸淫被害婦女,按照滿清地方誌統計為100多人。( 雍正《揚州府誌》卷34 )

清軍圍困嘉定城時,在城外,“選美婦室女數十人,……悉去衣裙,淫蠱毒虐。”

嘉定淪陷後,清軍搶掠“大家閨彥及民間婦女有美色者生虜,白晝於街坊當眾奸淫;……有不從者,用長釘釘其兩手於板,仍逼淫之。”“婦女不勝其嬲,斃者七人。”(《嘉定屠城紀略》)

清兵在江陰的觀音寺“掠婦女淫汙地上,僧惡其穢,密於後屋放火。兵大怒,大殺百餘人,僧盡死。”(《明季北略》卷11)

順治二年(1645)江陰城陷時,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歲。兵淫其女,哀號不忍聞”,後兵殺其子,釋母,“抱女馬上去”。又有一兵“挾一婦人走,後隨兩小兒,大可八歲,小可六歲”,兵殺二子,抱其母走。(《明季南略》卷4)

順治二年(1645)5月9 日,南京失陷時,當塗孫陶氏被清兵所掠,“縛其手,介刃於兩指之間,曰:從我則完,不從則裂。陶曰:義不以身辱,速盡為惠。兵稍創其指,血流竟手。曰:從乎?曰:不從。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明史》卷303)

昆山縣庠生胡泓時遇害,其妻陸氏21歲抱著三歲的兒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執。“氏徒跣被發,解佩刀自破其麵,……氏罵不絕口,至維亭揮刀剖腹而死。”( 光緒六年《昆新兩縣續修合誌》卷36)

4、滿清掠奪虐殺漢族奴隸




崇禎十一年冬至十二年春,清軍在畿輔、山東一帶掠去漢民四十六萬二千三百餘人,崇禎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軍又“俘獲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名口”。(《清太宗實錄》)

滿清入關後,繼續劫掠人口。 順治二年八月辛巳日諭兵部“俘獲人口,照例給賞登城被傷之人。”(《清世祖實錄》)

漢人奴隸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殺。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歲以自盡報部者不下二千人”(《清史稿》),由此推算,僅自殺的漢人,在滿清入關前後幾十年間,就不下10萬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數。

由於滿清的瘋狂虐待,大量漢人奴隸逃亡,“隻此數月之間,逃人已幾數萬。”(《清世祖實錄》)

滿清統治者為了製止逃往,強化其1626年頒布的《逃人法》,順治皇帝,“有隱匿逃人者斬,其鄰佑及十家長、百家長不行舉首,地方官不能覺察者,俱為連坐”。順治六年又改為“隱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飭,自此諭頒發之日為始,凡章奏中再有幹涉逃人者,定置重罪,決不輕恕”(《清世祖實錄》)

甚至投靠滿清的大漢奸靖南王耿仲明,由於收留了逃亡漢人奴隸,也被迫自殺。

5、滿清遷海暴行:

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軍大隊兵船入東山,“盡驅沿海居民入內地,築牆為界,縱軍士大淫掠,殺人山積,海水殷然”(《台灣鄭氏始末》)

“一時人民失業,號泣之聲載道,鄉井流離顛沛之慘非常,背夫棄子,失父離妻,老稚填於溝壑,骸骨白於荒野”(《台灣外誌》)

福寧州, “州地以大路為界,南路以州前嶺為界,鬆山、後港、赤俺、石壩近城亦在界外。道旁木柵,牛馬不許出入。每處懸一碑曰:敢出界者斬!”“越界數步,即行梟首”(乾隆二十七年福寧府誌卷四十三)

莆田縣,“著附海居民搬入離城二十裏內居住,二十裏外築土牆為界,寸板不許下海,界外不許閑行,出界以違旨立殺。武兵不時巡界。間有越界,一遇巡兵,頓時斬首”“每出界巡哨隻代刀,逢人必殺。……截界十餘年,殺人以千記” ”(《清初莆變小乘》

(廣東香山縣)“初,(廣東香山縣)黃涼都民奉遷時。民多戀土。都地山深穀邃,藏匿者眾,平藩左翼班際盛誘之曰點閱,抱大府即許複業。愚民信其然。際盛乃勒兵長連埔,按名令民自前營入,後營出。入即殺,無一人幸脫者。複界後,枯骨遍地,土民叢葬一埠,樹碣曰木龍歲塚,木龍者,甲辰隱語也”(道光七年《香山縣誌》卷八)

四、對於屠殺規模的估計

筆者對明清之際,人口變遷的一些看法,僅供參考。

明代中國人口,最後的全國官方統計,為5,165.5459人,時間為明光宗泰昌元年。(明熹宗實錄卷4)

滿清最初的全國人口統計,為1,063.3326人(減少了4000多萬),時間為清世祖順治八年(清實錄世祖卷61)。

而在滿清控製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也隻有1,943.2753人。僅相當於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

以上人口數字,當然是不完整。因為當時是按人口繳稅,因此人口被大量隱瞞。很多學者認為,明代實際人口,大約在1億到2億。即使說清初也存在同樣的人口瞞報現象,估計滿清入關後,人口的減少,最少也有5000萬人(這是一個極端保守的估計)!如果再考慮人口出生的因素,在滿清入關後,中國人口損失的總數,很可能是一個大大超過5000萬的驚人的天文數字!!人口減員超過1億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因此,推定有幾千萬,遭到了滿清的屠殺,是有充分依據的。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書生學劍
榜眼


注冊時間: 2006-08-25
文章: 619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一 四月 23, 2007 3:45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滿清的暴行並不僅僅限於其初入關時的殺戮,其坐穩江山之後以文字獄的方式所殺害的人,也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目。你想,從康熙起到乾隆止,連續一百餘年的大肆屠殺,有多少人死於非命?而且這些死去的人,都是中華兒女中的精英!滿韃之惡,勝過朱元璋數以千萬倍!
_________________
遇強則強,遇弱則弱。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陸務觀
版主


注冊時間: 2005-08-22
文章: 701
來自: 上海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二 四月 24, 2007 6:18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以上人口數字,當然是不完整。因為當時是按人口繳稅,因此人口被大量隱瞞。很多學者認為,明代實際人口,大約在1億到2億。即使說清初也存在同樣的人口瞞報現象,估計滿清入關後,人口的減少,最少也有5000萬人(這是一個極端保守的估計)!如果再考慮人口出生的因素,在滿清入關後,中國人口損失的總數,很可能是一個大大超過5000萬的驚人的天文數字!!人口減員超過1億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__ 長柳又在亂講話,就拿你自己的材料分析:

明代實際人口無法確認,隻有學術界目前的估算——1-2億,就低的一極來說,明代人口隻有1億,與清初人口1億多的人口差不了多少,何來1億人減員的講法?

你所說的可能1億人減員,是隻取明末人口的最高一極——2億為基數;但為何拿2億人為基數,這個中間的論證也沒有。如何讓人信服?這樣子,隻拿2億人的數字來確認明末的人口,如何交代過去?

_________________
http://chinese_history.blogcn.com 博客

http://shop34303410.taobao.com 轉讓私人藏書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陸務觀
版主


注冊時間: 2005-08-22
文章: 701
來自: 上海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二 四月 24, 2007 6:26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以下是一史學論文中的清代前期人口的分析 借以了解明清之際人口減少數字尚無定論。對此妄加論斷,是很不負責的。


一、清代前期人口(1644—1741)

  清初人口與明末人口基數直接相關。明末人口經過西方學者的深入研究,已基本令人信服地推翻了明代官方統計數字5000—6000餘萬的可靠性,學者們根據各自研究,推測出早在明代中晚期(萬曆年間,1600年左右),中國人口就已愈億,數字在1.2億—2億之間(注:參見高王淩:《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 期)和葛劍雄、曹樹基:《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國史研究》1995 年第1期)。)。

  然而,由於明末農民起義和明清鼎革,清初的人口數字再次成為一個無法 科學 計算 的難題,引起了諸多估計與爭論。中國學者的估計略為保守,一度傾向於“以丁折口”的學者,分別將清初丁、口比例大致定為1∶4、1∶5、1∶6等,從而根據官方對“人丁”的統計數字1063萬(順治8年,公元1651年)分別推算出清初人口當為4000餘萬、5000 餘萬和6000餘萬,這種推算法現已基本為學界否定。程賢敏先生根據康熙末年至雍正十二年間的人口年均增長率逆推出順治八年的人口當為7000餘萬(注:程賢敏:《論清代人口增長率及“過剩問題”》,《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3期。),但由於其根據的基數仍是“人丁”數, 所以推測數字顯然偏低。高王淩認為康熙20年代(1682 年左右), 中國人口約有7000—8000萬,到1700年大約有9000萬至1 億左右(注:高王淩:《清代初期中國人口的估算問題》,《人口 理論 與實踐》1984年第2期。)。以何柄棣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因早已認定清朝前期的丁數隻是賦稅單位,不能代表人口數或成年男子數,所以對清初人口的估計相對樂觀,他們普遍認為,清初人口(17世紀中期至17世紀末,1650—1700 )當在1億—1.5億之間(注:參見高王淩:《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口》。)。

  人口學原理及人口發展史已經證明:人口發展速度是有“惰性”的,即長時期內形成的人口增長速度及其基數,會持久地依慣性向前運行。而在人口史研究中,人們仍然容易過高估計 社會 動亂或朝代鼎革之際所造成的人口損失。事實上,戰爭在某些地區對人口雖然有較大力量的損傷,但同時在當地和其他地區依然有大量新的人口出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著減少了的人口。即使這種彌補不能使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至少在50年至100年的時間長度內,不會出現驚人的倒退, 短期的損失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得到恢複。

  將時間從清初推後2個世紀, 從晚清到民國近一個世紀的動蕩社會可以幫助我們證明這一判斷。從鹹豐元年(1851年),人口衝至清代最高值4.3億,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內戰結束, 中國社會曆經百年浩劫與滄桑: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和撚軍等部的起義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八年抗日、三年內戰……大的戰爭曆曆在目,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尤其是洋槍、洋炮等新式武器的運用大大加劇了戰爭中的殺傷率,若按人們以往的邏輯推斷,100年後的20世紀50 年代左右,中國人口應銳減至3億、2億甚至更少。幸虧近代經常性的人口統計為我們保存了更接近曆史真實的寶貴資料。據內務部的統計,1912年的中國人口為4.058億,排除統計數字中的隱漏、 不實因素, 可以說, 從1851年至1912年中國的人口總量至少沒有減少;從1912年至1949年,戰爭的頻率、波及麵及武器裝備的 現代 化程度均大大增強,葛劍雄先生對此有過簡要論述:“這期間大小戰爭不斷,如護國戰爭、北洋軍閥間的混戰、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戰爭、五次圍剿與反圍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些戰爭直接造成的傷亡就相當大,如在八年抗戰中中國的人員傷亡至少有2000萬;從1946年7月1日至1950年6月30日, 國民黨軍隊死傷171萬,解放軍方麵死傷131萬,失蹤19萬,平民的損失尚無統計。至於戰爭對人口增長所造成的間接損失就更大。”災害是扼殺人口的另一張巨手,這期間 自然 災害的殺傷亦不容忽視, “如1928 年的大旱,1931年和1935年的長江大水、1932年的華北大旱等都曾造成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1931年長江大水造成的 經濟 損失達12.89億元, 受災人口有253萬戶;1935年的洪水又使7300萬畝農田被淹,1400 萬人無家可歸,湖北漢川縣29萬人中有22萬人死亡……”(注: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第258—259頁。)。但就是這樣多災多難的37年,中國人口依然在頑強增長,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人口的統計數字甚至直衝5.4億人的新高峰(注:見《中國經濟年鑒》(1981年), 經濟管理雜誌社1981年版,國家統計局:《1949—1979年經濟資料選刊》。1953年中國大陸第一次進行真正的人口普查,公布數字為5.826億。)!把這種現象簡單解釋為“人類抗災能力和社會組織水平的一種進步”(注: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頁。)是不夠全麵的。 試想如果曆史沒有留下如此豐富的人口統計資料,我們會作怎樣的猜測呢?

  由此回頭審視明清鼎革,對其間人口的損耗自當作更謹慎的估計。在人口行為一以貫之的情況下,對明末人口估計數字較高,而對清初人口估計或推算突降,且時間跨度為50—100年, 這是以短時段現象推測中時段的結果,因而是不恰當的。

  基於此,我們認為,如果中國人口在明末(1600 年左右)已攀升1—2億是基本可信的,那麽清初(1700 年左右)人口在此基礎上即使沒有增長,至少不會大幅度降低,保守地估計,1700年左右的人口總量至少在1.5億左右(同何炳棣說),這就是清代前中期人口發展的基數。

_________________
http://chinese_history.blogcn.com 博客

http://shop34303410.taobao.com 轉讓私人藏書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江河
進士


注冊時間: 2007-04-10
文章: 297
來自: 浙江 杭州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四月 25, 2007 1:18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長柳引的文章,我倒更關心其中引出的問題:

1、清軍從北向南揮師而來,這其中多少明朝的舊軍隊?滿清軍隊加上蒙古八旗從龍入關的總共也就60萬人。滿清主要在江南濫殺,因為江南反抗特別激烈。尤其是剃發令出來後。其他地方如疾風偃草,聞風喪膽,開門迎降。

2、無論蒙元還是滿清,殺漢人再多,也沒有漢人自己殺漢人多。一個張獻忠,刀下多少鬼?25史,少數民族當政的不過幾朝,算算帳就知道,自己不把自己人當回事的禍害更大。

_________________
我簡單說兩句,主要聽你說看你說。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陸務觀
版主


注冊時間: 2005-08-22
文章: 701
來自: 上海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四月 25, 2007 9:16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江河 寫到:
長柳引的文章,我倒更關心其中引出的問題:

1、清軍從北向南揮師而來,這其中多少明朝的舊軍隊?滿清軍隊加上蒙古八旗從龍入關的總共也就60萬人。滿清主要在江南濫殺,因為江南反抗特別激烈。尤其是剃發令出來後。其他地方如疾風偃草,聞風喪膽,開門迎降。

2、無論蒙元還是滿清,殺漢人再多,也沒有漢人自己殺漢人多。一個張獻忠,刀下多少鬼?25史,少數民族當政的不過幾朝,算算帳就知道,自己不把自己人當回事的禍害更大。


江河的第一點講的很有道理。

因為不少清軍(王師),都是前明軍。嘉定三屠,即為明降將李成棟一手策劃實施。

_________________
http://chinese_history.blogcn.com 博客

http://shop34303410.taobao.com 轉讓私人藏書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長柳
探花


注冊時間: 2006-03-08
文章: 338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四月 26, 2007 11:33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陸務觀 寫到:
江河 寫到:
長柳引的文章,我倒更關心其中引出的問題:

1、清軍從北向南揮師而來,這其中多少明朝的舊軍隊?滿清軍隊加上蒙古八旗從龍入關的總共也就60萬人。滿清主要在江南濫殺,因為江南反抗特別激烈。尤其是剃發令出來後。其他地方如疾風偃草,聞風喪膽,開門迎降。

2、無論蒙元還是滿清,殺漢人再多,也沒有漢人自己殺漢人多。一個張獻忠,刀下多少鬼?25史,少數民族當政的不過幾朝,算算帳就知道,自己不把自己人當回事的禍害更大。


江河的第一點講的很有道理。

因為不少清軍(王師),都是前明軍。嘉定三屠,即為明降將李成棟一手策劃實施。


陸斑竹覺悟越來越高了,讓你來寫抗戰史,日本人的罪惡大多可以推給偽軍,反正偽軍的數量還要超過日軍,再進一步,日本人就可以哈哈大笑抗日戰爭隻不過是中國人殺中國人。陸同誌同誌這種人,有的是前途,想燒冷灶的朋友,要把握機會。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陸務觀
版主


注冊時間: 2005-08-22
文章: 701
來自: 上海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四月 27, 2007 5:56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長柳啊,我從來就是正視清軍的種種大屠殺暴行的。包括努爾哈赤在東北屠殺的暴行,以及入關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大屠殺死了多少人、是些什麽人幹的的確值得研究;你再發表一些有關明末清初人口的高見也好。


你卻總糾纏於民族問題,成天把滿洲人比作日本人!

_________________
http://chinese_history.blogcn.com 博客

http://shop34303410.taobao.com 轉讓私人藏書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lovesue
進士


注冊時間: 2006-02-14
文章: 283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四月 27, 2007 6:50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長柳 寫到:
lovesue 寫到:
明朝開國功臣下場大全


1、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魏國公徐達(洪武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鍾山之陰,禦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長子輝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樂五年卒。)


注:看似善終,但有賜蒸鵝,病疽毒發死之說。


2、太保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國公常遇春(拔開平,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製曰“可”。賜葬鍾山原,給明器九十事納墓中。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長子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後因過而安置茂於龍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兒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軍國事兼領國子監事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諸醫並妻子皆斬。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父貞前卒,贈隴西王,諡恭獻。長子景隆襲爵,至永樂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參軍國事右禦史大夫領台事兼太子諭德衛國公鄧愈(洪武十年,討吐番還。道病,至壽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寧河王,諡武順。長子鎮嗣,改封申國公,其妻,李善長外孫也,善長敗,坐奸黨誅。)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5、議軍國事左禦史大夫兼太子諭德信國公湯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篤不能興。帝思見之,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裏閈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諡襄武。諸子皆早世,不得嗣。)


注;善終


6、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後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於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長子春嗣爵,世鎮雲南。)


注:病薨


7、太師中書左丞相錄軍國重事兼太子少師韓國公李善長(洪武二十三年,謂善長元勳國戚,知胡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占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


注:滿門抄斬
8、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塗節言劉基為惟庸毒死,廣洋宜知狀。帝問之,對曰:“無有。”帝怒,責廣洋朋欺,貶廣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書不發楊憲奸,賜敕誅之。)


注:誅死


9、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誠意伯劉基(洪武八年三月,帝親製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孫畾,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正德八年加贈基太師,諡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達。下廷臣議,製曰:“可。”)


注:失寵後被政敵下蠱死


10、翰林學士承旨宋濂(洪武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後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複移塋華陽城東。家屬悉徙茂州。正德中,追諡文憲。)


注:流配


11、洪都知府葉琛(祝宗、康泰叛,愈脫走,琛被執,不屈,大罵,死之。追封南陽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後祀功臣廟。)


注解:烈士


12、禦史中丞章溢(溢遭母喪,悲戚過度,營葬親負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親撰文,即其家祭之。長子存道,戰死。)


注:病逝


13、同參軍國事加太子太師宋國公馮勝(數以細故失帝意。藍玉誅之月,召還京。洪武二十七,賜死,諸子皆不得嗣。)


注:賜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師穎國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五年,友德請懷遠田千畝。帝不悅。尋副宋國公勝分行山西,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是冬再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偕召還。又明年賜死。子忠不得嗣。嘉靖元年,雲南巡撫都禦史何孟春請立祠祀友德。詔可,名曰“報功”。)


注: 賜死


15、中書平章政事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年五十三。子權,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爵除。)


注:賜死


16、參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趙庸(洪武二十三年,以左副將軍從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兒不花。還,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17、湖廣行省平章營陽侯楊璟(鎮北平,練兵遼東。洪武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國公,諡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帥降軍戍雲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揮使。二十三年,詔書坐璟胡惟庸黨。)


注:死後追罪


18、中書平章同知詹事院事臨川侯胡美(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長敗,帝手詔條列奸黨,言美因長女為貴妃,偕其子婿入亂宮禁,事覺,子婿刑死,美賜自盡雲。)


注:賜死


19、蘇州衛指揮使都督同知江陰侯吳良(洪武十四年卒於青,年五十八。贈江國公,諡襄烈。子高嗣侯。)


注:病薨
20、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康茂才(洪武三年複從大將軍征定西,取興元。還軍道卒。追封蘄國公,諡武康。子鐸以父功封蘄春侯。)


注:病薨


21、鳳翔衛指揮使丁德興(卒於軍。贈都指揮使。洪武元年追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子忠世襲。)


注:戰死


22、秦王左相都督僉事長興侯耿炳文(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禦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僭妄不道。炳文懼,自殺。子璿,永東初,杜門稱疾,坐罪死)


注:自殺
23、前軍都督府僉事武定侯郭英(永樂元年卒,年六十七。贈營國公,諡威襄。孫玹得嗣侯。)


注:善終


24、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淮安侯華雲龍(洪武七年,有言雲龍據元相脫脫第宅,僭用故元宮中物。召還,命何文輝往代。未至京,道卒。子中襲。子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進藥,坐貶死。二十三年追論中胡黨,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25、山東行省平章政事東平侯韓政(洪武十一年二月卒,帝親臨其喪。追封鄆國公。子勳襲。二十六年坐藍黨誅,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26、僉大都督府事安襄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賜內昷,手詔存問。卒,贈皖國公,諡莊襄。子正襲爵。)


注:病薨


27、僉大都督府事鳳翔侯張龍(以老疾請告,洪武三十年卒。孫傑,永樂初,失侯。)


注:善終


28、大都督府僉事安陸侯吳複(洪武十六年十月,金瘡發,卒於普定。追封黔國公,諡威毅。子傑嗣。)


注:病死
29、都督僉事東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子觀未嗣,卒。)


注:病薨


30、大都督府僉事督海運事航海侯張赫(病卒,追封恩國公,諡莊簡。子榮為水軍右衛指揮使。)


注:病薨


31、行省平章政事廣德侯華高(初,有言高殖利者,故歲祿獨薄。至是貧不能葬。帝憐之,命補支祿三百石。以無子,納誥券墓中。贈巢國公,諡武莊。)


注:病薨
32、大都督同知濟寧侯顧時(洪武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鍾山。追封滕國公,諡襄靖,祔祭功臣廟。子敬嗣侯。二十三年追論胡惟庸黨,榜列諸臣,以時為首。)


注:死後追罪


33、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靖海侯吳禎(洪武十一年,奉詔出定遼,得疾,輿還京師。明年卒。追封海國公,諡襄毅,與良俱肖像功臣廟。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論禎胡惟庸黨,爵除。)


注:死後追罪


34、行省右丞永成侯薛顯(洪武二十年冬,召還,次山海衛,卒。贈永國公,諡桓襄。無子,弟綱幼。二十三年追坐顯胡惟庸黨,以死不問,爵除。)


注:病薨
35、秦王武傅兼陝西行都督府僉事鞏昌侯郭興(洪武十六年巡北邊。召還,逾年卒。贈陝國公,諡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黨,爵除。)


注:死後追罪


36、署河南行都督府府事臨江侯陳德(洪武十一年卒。追封杞國公,諡定襄。子鏞襲封。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黨,爵除。)


注:病薨,兒子跑不了。


37、同知都督府事領山西都司衛所軍務六安侯王誌(洪武十九年卒。追封許國公,諡襄簡。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謫。卒。誌亦追坐胡惟庸黨,以死不問。)


注:病薨
38、雲南布政司事汝南侯梅思祖(洪武十五年卒,賜葬鍾山之陰。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黨,滅其家。)


注:病薨,滅門。


39、秦王左相宣德侯金朝興(洪武十五年,進次會川卒,追封沂國公,諡武毅。十七年論平雲南功,改錫世侯券,增祿五百石。長子鎮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興胡惟庸黨。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興廟於雲南,額曰“報功”。)


注:病薨


40、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唐勝宗(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誅,爵除。)


注:族誅
41、同知都督府事吉安侯陸仲亨(洪武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黨,家奴封貼木告仲亨與勝宗、費聚、趙庸皆與通謀,下吏訊。獄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貴位有憂色。”遂誅仲亨,籍其家。)


注:族誅


42、都督府僉事平涼侯費聚(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敗,語連聚。竟坐黨死,爵除。)


注:族誅


43、理福建軍務河南侯陸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4、同知大都督府事督金吾諸衛滎陽侯鄭遇春(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5、江淮行省中書左丞宜春侯黃彬(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注:族誅


46、僉大都督府事靖寧侯葉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覺,誅死。涼國公藍玉,升姻也,玉敗,複連及升,以故名隸兩黨。)


注:族誅
47、理廣東軍務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召亮祖至京,與其子暹俱鞭死。禦製壙誌,仍以侯禮葬。二十三年追論亮祖胡惟庸黨,次子昱亦坐誅。)


注:鞭死


48、節製鳳陽留守司江夏侯周德興(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並坐誅死。)


注:誅死


49、大都督府僉事定遠侯王弼(洪武二十五年從馮勝、傅友德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同召還,先後賜死。爵除。)


注:賜死
50、太子太傅涼國公藍玉(洪武二十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玉謀反,下吏鞫訊。獄具,族誅之。)


注:族誅


51、親軍都指揮使馮國用(卒於軍,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慟。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子誠積戰功雲南,累官至右軍左都督。)


注:戰死


52、同知樞密院事廖永安(為吳所囚。太祖壯永安不屈,遙授行省平章政事,封???1磺舴舶四輳?顧烙諼狻N餛劍?セ梗??嬗?烙誚肌:槲渚拍曖指姆庠槍???治溷傘#?


注:烈士
53、中書省平章政事俞通海(役中流矢,創甚,歸金陵。太祖幸其第,問曰:“平章知予來問疾乎?”通海不能語。太祖揮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臨哭甚哀,從官衛士皆感涕。追封豫國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三年,改封虢國公,諡忠烈。通海父廷玉官僉樞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間郡公。通海無子,弟通源嗣其官。)


注:戰死


54、江南行省參知政事胡大海(被叛將刺殺,洪武三年追封越國公,諡武莊,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一子同死,一子犯法,太祖手刃之,大海遂無後。養子德濟鎮陝西,卒。)


注:被刺


55、樞密院判官耿再成(處州苗帥李祐亂。賊攢槊刺再成。再成揮劍連斷數槊,中傷墜馬,大罵不絕口死。胡深等收其屍,槁葬之。後改葬金陵聚寶山。追封高陽郡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十年加贈泗國公,諡武壯。子天璧,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注:烈士
56、僉樞密院事張德勝(沒於陣。追封蔡國公,諡忠毅,肖像功臣廟,侑享太廟。子宣幼。養子興祖嗣職。)


注:戰死


57、僉江南行樞密院事趙德勝(弩中腰膂,鏃入六寸,拔出之,歎曰:“吾自壯歲從軍,傷矢石屢矣,無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掃清中原耳。”言畢而絕,年三十九。追封梁國公,諡武桓,列祀功臣廟,配享太廟。)


注:戰死


58、中書省平章政事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二十二年詔還鄉,賜鈔五萬,置第於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論胡黨,以通源死,不問,爵除。)


注:病薨
59、都督僉事越巂侯俞通淵(建文元年隨大軍征燕,戰沒於白溝河。次子靖嗣官。)


注:戰死


60、晉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僉事張興祖(洪武四年,役中飛石死。蜀平,詔都督興祖歿於王事,優賞其子,追封東勝侯,予世券。興祖子幼,以疾卒,爵除。)


注:戰死


61、行樞密院同知丁普郎(大戰鄱陽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執兵作鬥狀,敵驚為神。時七月己醜也。追贈濟陽郡公。)


注:戰死
62、行樞密院事桑世傑(力戰死,太祖念其功,贈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永義侯,侑享太廟。子敬以父死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坐藍玉黨死。)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63、指揮副使茅成(征吳中叉死。贈東海郡公,祀功臣廟。)


注:戰死


64、吳王府參軍胡深(戰陳友定,突圍走,馬蹶被執,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縉雲郡伯。主)


注:戰死
65、領大都督分府事孫興祖(洪武三年,帥六衛卒從達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敵,力戰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諡忠湣,配享通州常遇春祠。長子恪封全寧侯,坐藍玉黨死。)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66、左副指揮韓成(鄱陽湖代太祖死,追贈高陽侯。子觀至都督。)


注:烈士


67、行省左丞宣寧侯曹良臣(洪武五年從副將軍文忠北征,戰死。事聞,贈良臣安國公,諡忠壯,列祀功臣廟。子泰襲侯,坐藍玉黨死,爵除。)


注:戰死,兒子跑不了。
68、西安衛指揮加都督僉事濮英(洪武二十年,隨大將軍馮勝北征。殿後見執。敵思挾為質。英絕食不言,乘間引佩刀剖腹死。事聞,贈金山侯,諡忠襄。明年進贈樂浪公。封其子璵為西涼侯,二十六年,坐藍玉黨,戍五開死。)


注:烈士,兒子跑不了。


69、廣西行省參政兼靖江王相蔡遷(洪武三年九月卒,詔歸葬京師,贈安遠侯,諡武襄。太祖親製文祭焉。)


注:病薨


70、都督僉事晉王府相永平侯謝成(洪武二十七年坐事死,沒其田宅。)


注:誅死

71、中軍都督府僉事崇山侯李新(洪武二十八年以事誅。)


注:誅死


72、理四川軍務景川侯曹震(藍玉敗,謂與震及朱壽誘指揮莊成等謀不軌,論逆黨,以震為首,並其子炳誅之。)


注:誅死


73、僉都督府事鶴慶侯張翼(洪武二十六年坐玉黨死。)


注:誅死
74、理河南軍務會寧侯張溫(以居室器用僭上,獲罪,遂坐玉黨死。)


75、都督僉事總製雲南諸軍普定侯陳桓(坐玉黨死。)


注:誅死


76、都督僉事督漕運舳艫侯朱壽(坐玉黨死。)


注:誅死


77、山西行省參政領衛事晉王相懷遠侯曹興(坐玉黨死。)
注:誅死


78、江西行省參政翰林學士陶安(洪武元年九月卒於官。疾劇,草上時務十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子晟,以貪賄誅。其兄昱亦坐死。發家屬四十餘人為軍,後死亡且盡。所司複至晟家勾補,安繼妻陳詣闕訴,帝念安功,除其籍。)


注:病逝,家屬流配。


79、行樞密院院判花雲(罵賊,怒,碎其首,縛諸檣叢射之,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吳王位,追封雲東丘郡侯,立忠臣祠,並祀之。賜兒名煒,累官水軍衛指揮僉事。)


注;烈士


80、處州總製孫炎(罵賊,遂與道同、文剛皆見害,時年四十。追贈丹陽縣男,建像再成祠。)注;烈士


81、翰林待製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王褘(洪武五年正月議招諭雲南梁王,不果,遇害,時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遣使致祭,具衣冠斂之。建文中,禕子紳訟禕事,詔贈翰林學士,諡文節。正統中,改諡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注;烈士


相比滿清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滿遺有資格表演同情心嗎?

滿清暴行資料來源匯總(漢族身份證網友整理)

作者:漢族身份證
轉自: 漢網論壇: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4&ID=93914&page=1

揚州大屠殺,這個就不多說了。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等資料。 。



《明季南略》被別有用心的人篡改
計六奇(1622年—?),字用賓,江蘇無錫興道鄉(今前洲、玉祁)人。家境清貧,二次鄉試不中,康熙二年(1663年)後以教學為業,並開始撰寫《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書。《明季北略》共二十四卷,記錄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努爾哈赤堀起東北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季南略》凡十六卷,上起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於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記述南明史略與鄭成功事跡。《明季南略》與《北略》是同時期編寫的,二書資料來源廣泛,單是標明出處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記》、《江陰野史》等七十餘種。清代抄本由中華書局於1984年出版。1944年甲申年,郭沫若在重慶著述《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即大量參考《明季南略》與《明季北略》二書,要求中共高幹記取曆史教訓,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轍。

下麵是《明季南略》關於揚州之戰的全文:  
  史可法揚州殉節
   四月甲戌 大清兵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二十四日 大清兵猝至揚州 圍攻新城 可法力禦之 薄有斬獲 恐益急 可法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 請救不報 丁醜 可法開門出戰 大清兵破城入 可法拔劍自刎 原任兵部尚書張伯鯨被執不順 身被數創 自刎死 妻楊氏媳郝氏從之 伯鯨標下遊擊龔堯臣被執不屈死
   甲乙 史雲大清兵渡淮是曉 猝至揚州 破新城 史可法在舊城 大清檄雲 若好讓城不戮一人也 可法不為動 丁醜 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 可法縋人下城詢之雲 蜚兵有三千 可留二千在外 放一千入城 可法信之 時大清兵在東門約 以西門入 及進而反戈擊殺 可法立城上 見之即拔劍自刎 左右持救 乃同總兵劉肇基縋城潛去 或雲引四騎出北門南走 沒於亂軍中 或雲大清兵銳攻北門 可法震大砲擊之 死者甚眾 再震而愈聚攻益銳 已破西門入矣 擁可法見豫王長揖不屈 遂遇害
   予思甲戌渡淮 是晚 猝至揚州未必如此之速 則疑丙子為是 至於史公死節其說不一 然豫王入南京 五月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 優恤其家 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潛去之說非也 更聞江北有史公墓 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謚為清惠」 父老猶思慕焉憶 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 有浙之嘉興人同舟 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 彼雲我在城逃出 稔知顛末初 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 避入城後 水土不服 欲出城 江都令不許 遂居於城 四月十九日 大清豫王自亳州陸路猝至揚州 兵甚盛 圍之時史可法居城內 兵雖有能戰者少 閉城堅守不與戰 大清以砲攻城 鉛彈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墮即修訖 如是數次 而砲益甚不能 遽修將黃草大袋盛泥於中 須臾填起 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 則皆歡呼請賞 可法賜以銀牌 殊不知 大清兵甚眾 可法日夜待黃得功 至圍至六日乃丁醜也 忽報曰黃爺兵到望城外旗幟 信然 可法開門迎入 及進城猝起殺人 知為大清人所紿大驚悉棄甲潰走 百姓居新城者一時譁叫不知所為 皆走出城 可法不知所終 史公短小精悍 麵黑 在軍中茹麥粞飯食不二味 眾共憐之
   予按 宋恭帝時 元右丞相阿傑圍揚州日久無成功 築長圍困之城中 食盡死者枕籍滿道 明太祖將繆大亨克揚州 止餘民十八家 然則宋元迄今 揚民三罹劫矣 豈繁華過盛造化亦忌之耶

鼓吹揚州大屠殺的人說:《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這句話是偽造的,其中的“廿五日”和“屠殺甚慘”是偽造的,隻有“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是真的。如此篡改曆史,如果不檢查原文,很容易被欺騙。

《明季南略》基本是野史的大雜燴。但如此詳盡的野史裏麵,也沒有說有揚州十日屠殺,而別有用
心者卻冒充作者,偽造文章,足見揚州十日的論據有多麽的單薄。其中,記錄了揚州破城時,一個目擊者的敘述,戰爭過程很生動,但是,沒有提他的家人或者鄰裏被屠殺的事。在明朝遺民手抄本的野史中沒有所謂的揚州十日,在明朝遺民另一個遺民談遷手抄本曆史《國榷》中也沒有所謂的揚州屠殺。注意,這裏說的是手抄本,也就是說,這些資料清朝沒有碰過,是純潔的。




你的文章有多少是偽造的?

如此偽造曆史

你到底是什麽人?什麽目的?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_________________
鄙視國內的狗屁曆史學家
http://lovesue.blog.hexun.com/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長柳
探花


注冊時間: 2006-03-08
文章: 338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四月 27, 2007 7:43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陸務觀 寫到:
長柳啊,我從來就是正視清軍的種種大屠殺暴行的。包括努爾哈赤在東北屠殺的暴行,以及入關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大屠殺死了多少人、是些什麽人幹的的確值得研究;你再發表一些有關明末清初人口的高見也好。


你卻總糾纏於民族問題,成天把滿洲人比作日本人!


滿清入關和日本侵華有沒相似之處,作出結論要拿出道理來,隻要稍稍了解明末那段曆史,一般人都不難作出判斷,扯些別的也是瞎扯,無需多談。

在這個小小的版麵你雖然動用版主的權力試圖禁止人們產生你不想要的觀念、包括政治上有意無意的暗示威脅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話語境----不過當然有人不會接收這種話語權上的暴力,你能夠在這個版麵封堵,可是堵不住天下眾口,隻要符合事實和道理的,自然會被人們接收,我也不必再和你多說。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長柳
探花


注冊時間: 2006-03-08
文章: 338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四月 27, 2007 7:55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lovesue 寫到:
揚州大屠殺,這個就不多說了。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等資料。 。


《明季南略》被別有用心的人篡改
計六奇(1622年—?),字用賓,江蘇無錫興道鄉(今前洲、玉祁)人。家境清貧,二次鄉試不中,康熙二年(1663年)後以教學為業,並開始撰寫《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書。《明季北略》共二十四卷,記錄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努爾哈赤堀起東北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季南略》凡十六卷,上起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於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記述南明史略與鄭成功事跡。《明季南略》與《北略》是同時期編寫的,二書資料來源廣泛,單是標明出處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記》、《江陰野史》等七十餘種。清代抄本由中華書局於1984年出版。1944年甲申年,郭沫若在重慶著述《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即大量參考《明季南略》與《明季北略》二書,要求中共高幹記取曆史教訓,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轍。

下麵是《明季南略》關於揚州之戰的全文:  
  史可法揚州殉節
   四月甲戌 大清兵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二十四日 大清兵猝至揚州 圍攻新城 可法力禦之 薄有斬獲 恐益急 可法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 請救不報 丁醜 可法開門出戰 大清兵破城入 可法拔劍自刎 原任兵部尚書張伯鯨被執不順 身被數創 自刎死 妻楊氏媳郝氏從之 伯鯨標下遊擊龔堯臣被執不屈死
   甲乙 史雲大清兵渡淮是曉 猝至揚州 破新城 史可法在舊城 大清檄雲 若好讓城不戮一人也 可法不為動 丁醜 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 可法縋人下城詢之雲 蜚兵有三千 可留二千在外 放一千入城 可法信之 時大清兵在東門約 以西門入 及進而反戈擊殺 可法立城上 見之即拔劍自刎 左右持救 乃同總兵劉肇基縋城潛去 或雲引四騎出北門南走 沒於亂軍中 或雲大清兵銳攻北門 可法震大砲擊之 死者甚眾 再震而愈聚攻益銳 已破西門入矣 擁可法見豫王長揖不屈 遂遇害
   予思甲戌渡淮 是晚 猝至揚州未必如此之速 則疑丙子為是 至於史公死節其說不一 然豫王入南京 五月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 優恤其家 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潛去之說非也 更聞江北有史公墓 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謚為清惠」 父老猶思慕焉憶 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 有浙之嘉興人同舟 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 彼雲我在城逃出 稔知顛末初 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 避入城後 水土不服 欲出城 江都令不許 遂居於城 四月十九日 大清豫王自亳州陸路猝至揚州 兵甚盛 圍之時史可法居城內 兵雖有能戰者少 閉城堅守不與戰 大清以砲攻城 鉛彈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墮即修訖 如是數次 而砲益甚不能 遽修將黃草大袋盛泥於中 須臾填起 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 則皆歡呼請賞 可法賜以銀牌 殊不知 大清兵甚眾 可法日夜待黃得功 至圍至六日乃丁醜也 忽報曰黃爺兵到望城外旗幟 信然 可法開門迎入 及進城猝起殺人 知為大清人所紿大驚悉棄甲潰走 百姓居新城者一時譁叫不知所為 皆走出城 可法不知所終 史公短小精悍 麵黑 在軍中茹麥粞飯食不二味 眾共憐之
   予按 宋恭帝時 元右丞相阿傑圍揚州日久無成功 築長圍困之城中 食盡死者枕籍滿道 明太祖將繆大亨克揚州 止餘民十八家 然則宋元迄今 揚民三罹劫矣 豈繁華過盛造化亦忌之耶

鼓吹揚州大屠殺的人說:《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這句話是偽造的,其中的“廿五日”和“屠殺甚慘”是偽造的,隻有“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是真的。如此篡改曆史,如果不檢查原文,很容易被欺騙。

《明季南略》基本是野史的大雜燴。但如此詳盡的野史裏麵,也沒有說有揚州十日屠殺,而別有用
心者卻冒充作者,偽造文章,足見揚州十日的論據有多麽的單薄。其中,記錄了揚州破城時,一個目擊者的敘述,戰爭過程很生動,但是,沒有提他的家人或者鄰裏被屠殺的事。在明朝遺民手抄本的野史中沒有所謂的揚州十日,在明朝遺民另一個遺民談遷手抄本曆史《國榷》中也沒有所謂的揚州屠殺。注意,這裏說的是手抄本,也就是說,這些資料清朝沒有碰過,是純潔的。




你的文章有多少是偽造的?

如此偽造曆史

你到底是什麽人?什麽目的?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你這個網絡上出名無恥的家夥,揚州大屠殺被普遍承認是現實,連閻崇年都不否認。  
  
  此外關於揚州大屠殺的記錄還不少
    
    比如明末清初邢昉寫的《廣陵行》就是對揚州大屠殺的記錄
    廣陵行
    年代:【清】 作者:【邢昉】
    
    客言渡江來,昨出廣陵城。
    廣陵城西行十裏,猶聽城中人哭聲。
    去年北兵始南下,黃河以南無鬥者。
    泗上諸侯卷旆旌,滿洲將軍跨大馬。
    馬頭滾滾向揚州,史相堂堂坐敵樓。
    外援四絕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謀。
    揚州白日聞鬼嘯,前年半死翻山鷂。
    此番流血又成川,殺戮不分老與少。
    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
    到此蕭條人轉稀,家家骨肉都狼狽。
    亂骨紛紛棄草根,黃雲白日晝俱昏。
    仿佛精靈來此日,椒漿慟哭更招魂。
    魂魄茫茫複何有,尚有生人來酹酒。
    九州不複罷幹戈,生人生人將奈何?
  
    注釋
    
    【注釋】:
    原序:客從廣陵來,言城中人請僧作佛事,薦去年兵死者,哭聲慘不忍聞,賦此。
    
    
    
    明末吳嘉紀有一首詩《過兵行》,描寫了揚州浩劫以後的慘狀:“
      
      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
      貪延殘息過十年,蔽寒始有數掾屋。
      大兵忽說征南去,萬馬馳來如急雨。
      東郊踏死可憐兒,西郊擄去如花女。
      女泣母泣難相親,城裏城外皆飛塵。
      鼓角聲聞魂欲死,誰能去見管兵人。
      令下養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
      入即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室。
      一時草死木皆枯,骨肉與家今又無。
      白發歸來地上坐,夜深同羨有巢鳥。

今日揚州(2006-05-17 10:38:59)
  作者:劉立人 湯傑 顧一平
  
    關於揚州大屠殺慘絕人寰的曆史真相,除了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有親曆、親睹的逐日實錄,以及各種稗官野史的雜錄,當日史可法部下、幕僚的回憶錄,有大量的詩篇,以如泣如訴的悲憤文字作詩史;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寫真圖畫,以直觀的視覺形象作畫史;有同時代揚州人的話本,在歌頌史可法民族氣節的同時作揚民遭遇的痛史。
  
    詩篇,由《揚州曆代詩詞》所收,不下50首。如“兵戈南下日為昏,匪石寒鬆聚一門。痛殺懷中三歲子,也隨阿母作忠魂。”(清黃宗羲《卓烈婦》);“深閨日日繡鳳凰,忽被幹戈出畫堂。弱質難禁罹虎口,隻餘夢魂繞家鄉。”(張氏《絕命詩五首》之一);“明日還家撥餘燼,十三人骨相依引。樓前一足乃焚餘,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蔣士銓(焚樓行》)等等,均令人不忍卒讀。
  
    圖畫,史可法紀念館藏有一幅《追遠圖》。以“追遠”二字題圖,乃“慎終追遠”之意,指“祖先雖遠,須依禮追祭”。此圖所追祭之祖先,為圖中葆兒的母親,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揚州十日”中“澄潭盡節”的烈婦,因而此圖又名《澄潭盡節圖》,嘉慶、道光間,安徽女詩人汪 有《題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澄潭盡節圖〉,為葆兒作,並序》,《序》說:“孺人,秦蒲城望族,歸史君似蘭,有懿德。夫賢早逝,遺孤 臣甫十歲。孺人年廿七,夫喪未葬,遭甲申之變,懼為兵辱,攜孤哭夫柩側,夜投澄潭。
  臣赴水救之,孺人沒而遺孤獨活,天之不絕節婦後也。既而 臣求得父一扇、母一梳,如見親容,繪圖紀事,讀者無不淚下雲。”葆兒為 臣幼名。《序》中故意把乙酉年改作“甲申年”,以避清廷文字獄也。但圖中揚城烽火連天,慘烈異常,清兵旌旗搖曳,劍拔弩張,宛虹橋、地藏庵、藏經樓曆曆在目,讀此詩對此圖,圖畫所示曆史情景,令人明白無誤。
  
    話本,則有《中國小說總目提要》所收之石成金著《雨花香》,此書全名為《揚州近事雨花香》,40卷,今藏上海圖書館。石成金(1659—1736?)字天基,號惺齋,清江都人,話本作家。其《雨花香》之前冠以“揚州近事”,正表明話本中“隻因史閣部不肯降順,觸了領兵王爺的怒,任兵屠殺,百姓逃得快的,留條性命,逃得緩的,殺如切菜一般……”這些敘述、描寫,都是距“揚州十日”不遠的事。


長柳 在 星期五 四月 27, 2007 8:06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長柳
探花


注冊時間: 2006-03-08
文章: 338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四月 27, 2007 7:59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退一萬步說,就算揚州大屠殺真的不存在,證實滿清對幾千萬中國人民進行種族滅絕的史料也多如牛毛,包括沈陽屠殺、濟南屠殺、江陰屠殺、嘉定三屠、昆山屠殺、嘉興屠殺、常熟屠殺、海寧屠殺、廣州屠殺、贛州屠殺,蘇州之屠、南昌之屠、金華屠殺、廈門屠殺、潮州屠殺,沅江屠殺、舟山屠殺、湘潭屠殺、南雄屠殺、涇縣屠殺、大同屠殺、汾州屠殺、太穀屠殺、泌州屠殺、澤州屠殺等等……不計其數。樓主如果想證明滿清是偉大的功臣,還需要努力證實所有這些史料都是謊言。為了讓漢族人民相信,恐怕還要證明為凶手嫌疑犯辯護的目的不是惡意的。這個努力肯定不小,而且成功與否還不一定,如果lovesue覺得這樣的努力是絕對有重要意義,那就努力吧。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皇太極
舉人


注冊時間: 2006-05-29
文章: 158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四月 27, 2007 9:26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跑題之遠,慘絕人寰.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ovesue
進士


注冊時間: 2006-02-14
文章: 283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六 四月 28, 2007 2:02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長柳 寫到:
lovesue 寫到:
揚州大屠殺,這個就不多說了。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等資料。 。


《明季南略》被別有用心的人篡改
計六奇(1622年—?),字用賓,江蘇無錫興道鄉(今前洲、玉祁)人。家境清貧,二次鄉試不中,康熙二年(1663年)後以教學為業,並開始撰寫《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書。《明季北略》共二十四卷,記錄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努爾哈赤堀起東北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季南略》凡十六卷,上起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於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記述南明史略與鄭成功事跡。《明季南略》與《北略》是同時期編寫的,二書資料來源廣泛,單是標明出處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記》、《江陰野史》等七十餘種。清代抄本由中華書局於1984年出版。1944年甲申年,郭沫若在重慶著述《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即大量參考《明季南略》與《明季北略》二書,要求中共高幹記取曆史教訓,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轍。

下麵是《明季南略》關於揚州之戰的全文:  
  史可法揚州殉節
   四月甲戌 大清兵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二十四日 大清兵猝至揚州 圍攻新城 可法力禦之 薄有斬獲 恐益急 可法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 請救不報 丁醜 可法開門出戰 大清兵破城入 可法拔劍自刎 原任兵部尚書張伯鯨被執不順 身被數創 自刎死 妻楊氏媳郝氏從之 伯鯨標下遊擊龔堯臣被執不屈死
   甲乙 史雲大清兵渡淮是曉 猝至揚州 破新城 史可法在舊城 大清檄雲 若好讓城不戮一人也 可法不為動 丁醜 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 可法縋人下城詢之雲 蜚兵有三千 可留二千在外 放一千入城 可法信之 時大清兵在東門約 以西門入 及進而反戈擊殺 可法立城上 見之即拔劍自刎 左右持救 乃同總兵劉肇基縋城潛去 或雲引四騎出北門南走 沒於亂軍中 或雲大清兵銳攻北門 可法震大砲擊之 死者甚眾 再震而愈聚攻益銳 已破西門入矣 擁可法見豫王長揖不屈 遂遇害
   予思甲戌渡淮 是晚 猝至揚州未必如此之速 則疑丙子為是 至於史公死節其說不一 然豫王入南京 五月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 優恤其家 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潛去之說非也 更聞江北有史公墓 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謚為清惠」 父老猶思慕焉憶 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 有浙之嘉興人同舟 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 彼雲我在城逃出 稔知顛末初 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 避入城後 水土不服 欲出城 江都令不許 遂居於城 四月十九日 大清豫王自亳州陸路猝至揚州 兵甚盛 圍之時史可法居城內 兵雖有能戰者少 閉城堅守不與戰 大清以砲攻城 鉛彈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墮即修訖 如是數次 而砲益甚不能 遽修將黃草大袋盛泥於中 須臾填起 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 則皆歡呼請賞 可法賜以銀牌 殊不知 大清兵甚眾 可法日夜待黃得功 至圍至六日乃丁醜也 忽報曰黃爺兵到望城外旗幟 信然 可法開門迎入 及進城猝起殺人 知為大清人所紿大驚悉棄甲潰走 百姓居新城者一時譁叫不知所為 皆走出城 可法不知所終 史公短小精悍 麵黑 在軍中茹麥粞飯食不二味 眾共憐之
   予按 宋恭帝時 元右丞相阿傑圍揚州日久無成功 築長圍困之城中 食盡死者枕籍滿道 明太祖將繆大亨克揚州 止餘民十八家 然則宋元迄今 揚民三罹劫矣 豈繁華過盛造化亦忌之耶

鼓吹揚州大屠殺的人說:《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這句話是偽造的,其中的“廿五日”和“屠殺甚慘”是偽造的,隻有“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是真的。如此篡改曆史,如果不檢查原文,很容易被欺騙。

《明季南略》基本是野史的大雜燴。但如此詳盡的野史裏麵,也沒有說有揚州十日屠殺,而別有用
心者卻冒充作者,偽造文章,足見揚州十日的論據有多麽的單薄。其中,記錄了揚州破城時,一個目擊者的敘述,戰爭過程很生動,但是,沒有提他的家人或者鄰裏被屠殺的事。在明朝遺民手抄本的野史中沒有所謂的揚州十日,在明朝遺民另一個遺民談遷手抄本曆史《國榷》中也沒有所謂的揚州屠殺。注意,這裏說的是手抄本,也就是說,這些資料清朝沒有碰過,是純潔的。




你的文章有多少是偽造的?

如此偽造曆史

你到底是什麽人?什麽目的?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你這個網絡上出名無恥的家夥,揚州大屠殺被普遍承認是現實,連閻崇年都不否認。  
  
  此外關於揚州大屠殺的記錄還不少
    
    比如明末清初邢昉寫的《廣陵行》就是對揚州大屠殺的記錄
    廣陵行
    年代:【清】 作者:【邢昉】
    
    客言渡江來,昨出廣陵城。
    廣陵城西行十裏,猶聽城中人哭聲。
    去年北兵始南下,黃河以南無鬥者。
    泗上諸侯卷旆旌,滿洲將軍跨大馬。
    馬頭滾滾向揚州,史相堂堂坐敵樓。
    外援四絕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謀。
    揚州白日聞鬼嘯,前年半死翻山鷂。
    此番流血又成川,殺戮不分老與少。
    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
    到此蕭條人轉稀,家家骨肉都狼狽。
    亂骨紛紛棄草根,黃雲白日晝俱昏。
    仿佛精靈來此日,椒漿慟哭更招魂。
    魂魄茫茫複何有,尚有生人來酹酒。
    九州不複罷幹戈,生人生人將奈何?
  
    注釋
    
    【注釋】:
    原序:客從廣陵來,言城中人請僧作佛事,薦去年兵死者,哭聲慘不忍聞,賦此。
    
    
    
    明末吳嘉紀有一首詩《過兵行》,描寫了揚州浩劫以後的慘狀:“
      
      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
      貪延殘息過十年,蔽寒始有數掾屋。
      大兵忽說征南去,萬馬馳來如急雨。
      東郊踏死可憐兒,西郊擄去如花女。
      女泣母泣難相親,城裏城外皆飛塵。
      鼓角聲聞魂欲死,誰能去見管兵人。
      令下養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
      入即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室。
      一時草死木皆枯,骨肉與家今又無。
      白發歸來地上坐,夜深同羨有巢鳥。

今日揚州(2006-05-17 10:38:59)
  作者:劉立人 湯傑 顧一平
  
    關於揚州大屠殺慘絕人寰的曆史真相,除了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有親曆、親睹的逐日實錄,以及各種稗官野史的雜錄,當日史可法部下、幕僚的回憶錄,有大量的詩篇,以如泣如訴的悲憤文字作詩史;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寫真圖畫,以直觀的視覺形象作畫史;有同時代揚州人的話本,在歌頌史可法民族氣節的同時作揚民遭遇的痛史。
  
    詩篇,由《揚州曆代詩詞》所收,不下50首。如“兵戈南下日為昏,匪石寒鬆聚一門。痛殺懷中三歲子,也隨阿母作忠魂。”(清黃宗羲《卓烈婦》);“深閨日日繡鳳凰,忽被幹戈出畫堂。弱質難禁罹虎口,隻餘夢魂繞家鄉。”(張氏《絕命詩五首》之一);“明日還家撥餘燼,十三人骨相依引。樓前一足乃焚餘,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蔣士銓(焚樓行》)等等,均令人不忍卒讀。
  
    圖畫,史可法紀念館藏有一幅《追遠圖》。以“追遠”二字題圖,乃“慎終追遠”之意,指“祖先雖遠,須依禮追祭”。此圖所追祭之祖先,為圖中葆兒的母親,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揚州十日”中“澄潭盡節”的烈婦,因而此圖又名《澄潭盡節圖》,嘉慶、道光間,安徽女詩人汪 有《題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澄潭盡節圖〉,為葆兒作,並序》,《序》說:“孺人,秦蒲城望族,歸史君似蘭,有懿德。夫賢早逝,遺孤 臣甫十歲。孺人年廿七,夫喪未葬,遭甲申之變,懼為兵辱,攜孤哭夫柩側,夜投澄潭。
  臣赴水救之,孺人沒而遺孤獨活,天之不絕節婦後也。既而 臣求得父一扇、母一梳,如見親容,繪圖紀事,讀者無不淚下雲。”葆兒為 臣幼名。《序》中故意把乙酉年改作“甲申年”,以避清廷文字獄也。但圖中揚城烽火連天,慘烈異常,清兵旌旗搖曳,劍拔弩張,宛虹橋、地藏庵、藏經樓曆曆在目,讀此詩對此圖,圖畫所示曆史情景,令人明白無誤。
  
    話本,則有《中國小說總目提要》所收之石成金著《雨花香》,此書全名為《揚州近事雨花香》,40卷,今藏上海圖書館。石成金(1659—1736?)字天基,號惺齋,清江都人,話本作家。其《雨花香》之前冠以“揚州近事”,正表明話本中“隻因史閣部不肯降順,觸了領兵王爺的怒,任兵屠殺,百姓逃得快的,留條性命,逃得緩的,殺如切菜一般……”這些敘述、描寫,都是距“揚州十日”不遠的事。


你把反清的詩人寫的文學創作當曆史?

文學創作和曆史是一回事麽?


找不到過硬的曆史證據就篡改曆史
足見你們這些人的卑鄙和心虛

“外援四絕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謀。”
這個詩在撒謊,揚州一天就破城了,根本不是十天



史可法做秀,《揚州十日記》是偽書
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1646年,1644年—1645年在位),是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洛陽被李自成的農民軍占領以後,朱常洵因體胖不能翻過城牆,而世子朱由崧卻在大臣的護衛下越城而逃,朱常洵被殺後,他世襲福王爵位。明思宗在北京上吊自殺後,他在南京被擁立為皇帝,定年號“弘光”,國號依舊為“明”,史稱“南明”。在位2年,與清軍作戰中被叛將田維乘出賣,後來被押送至北京斬首。弘光帝是一個十分昏庸腐朽的皇帝,整日隻知吃喝玩樂,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弘光元年(1644)除夕,當清軍南下之際,他卻在群臣麵前感歎“後宮寥落,旦新春南都無新聲”,下令廣選美女。由於縱欲無度,還命人替他捉蛤蟆配製春藥,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南明政治十分腐敗,內訌不斷發生,風雨飄搖的弘光小朝廷內,又鬧起了一些宮廷疑案,如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等,加速了其滅亡。而弘光帝身邊全是些隻會阿諛奉承的奸臣和宦官,如馬士英、阮大铖等。

史可法(1601年—1645年),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人(今河南開封),溧陽侯史崇第49世裔孫。崇禎年間進士。授西安府推官。曆任戶部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9年),隨盧象昇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十年,被張國維推薦升任都禦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廣部分府縣。崇禎十四年總督漕運,崇禎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讚機務。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權建立後,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稱“史閣部”。時議設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江北四鎮,以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兵入關後,曾主張與之議和,共討李自成的農民軍。後被馬士英等人排擠,於是督師淮揚,竭力協調江北四鎮將領,以抵禦清兵。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隻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良玉嘔血死,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兵。
清朝將領多鐸部由陝西出潼關,直趨揚州,其主要對手是高傑部、劉良佐部、黃得功部明軍。三月間,多鐸奏報:二月十四日已派遣部分兵馬抵達河南,“招降流賊鎮守河南偽平南伯劉忠,旋得平定江南之諭,即於三月初五日率師南征”。四月初五日,多鐸統大軍從歸德府(今商丘)南下,沿途州縣望風歸附。十三日清軍至泗州(今安徽泗縣),明守泗總兵率部南逃,清軍遂在這天晚上渡過淮河。
史可法驚惶失措,應廷吉記載,當時一部分南明軍隊駐於高郵,史可法一天之內三次發出令箭,上午令邳宿屯田道應廷吉“督一應軍器錢糧至浦口會剿”左良玉部叛軍;中午令“諸軍不必赴泗,速回揚州聽調”;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諸軍至天長接應”。應廷吉對諸將說:“閣部方寸亂矣,豈有千裏之程,如許之餉,而一日三調者乎!”
史可法本人在四月十一日趕赴天長,檄調諸軍援盱眙,忽然得到報告盱眙守軍已經投降清朝,他對部隊幾乎完全失去控製,“一日一夜冒雨拖泥,奔至揚州”。十七日,清軍進至距離揚州二十裏處下營,次日兵臨城下。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實際上史可法節製的劉良佐和原高傑兩藩的將領就在這幾天裏不戰而降。四月十九日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率領總兵楊承祖等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二十一日總兵張天祿、張天福帶領部下兵馬投降,隨即奉多鐸之命於二十四日參加攻取揚州。
揚州城裏隻有總兵劉肇基部和何剛為首的忠貫營,兵力相當薄弱。由於城牆高峻,清軍的攻城大炮還沒有運到,多鐸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揚總督衛胤文,遭到拒絕。
二十一日,甘肅鎮總兵李棲鳳和監軍道高歧鳳帶領部下兵馬四千入城,兩人的意思卻是劫持史可法,以揚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說:“此吾死所也,公等何為,如欲富貴,請各自便。”李棲鳳、高歧鳳見無機可乘,於二十二日率領所部並勾結城內四川將領胡尚友、韓尚良一道出門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們出城投降恐生內變為理由,聽之任之,不加禁止。
當清軍初抵城下時,總兵劉肇基建議乘敵大眾未到,立腳未穩,出城一戰。史可法卻說:“銳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在城守方麵,“舊城西門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勢若建瓴,且為興化李宦祖塋,樹木陰,由外達內,絕無阻隔,枝幹回互,勢少得出。諸將屢以為言。公以李氏蔭木,不忍伐也。且言,諸將以此地為險,吾自守之”。
二十四日夜間,清軍用紅衣大炮轟塌城牆,“城上鼎沸,勢遂不支”。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他,但史可法不從,史可法被俘後遇難。
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門戶之見的影響,對史可法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偏愛,不顧史實作了過分的渲染。史可法的一生,在整個崇禎年間並沒有多少值得稱讚的業績;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時期。作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錯誤,導致武將竊取“定策”之功,大權旁落;作為軍事家,他以堂堂督師閣部的身分經營江北將近一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一籌莫展,毫無作為。直到清軍主力南下,他所節製的將領絕大多數倒戈投降,變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勁旅。
揚州戰役,史可法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說他堅守揚州達十天之久,給清軍重大殺傷,不符合事實。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寫的遺書中說:清軍於十八日進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多鐸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覺憒憒”,把軍務交幕僚處理。二十四日清軍開始攻城,不到一天揚州即告失守。史可法作為南明江淮重兵的統帥,其見識和才具實在平凡得很。比起江陰縣區區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率領城中百姓奮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順治十年(1653)談遷路過揚州,曾經專程到梅花嶺尋謁史可法衣冠冡,回首往事,不勝感慨,寫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廣陵,城堅濠廣,四野曼延,正利步騎,雄聞晉唐,今西門摧頹,豈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 惋惜之中也指斥了史可法的無能。
關於史可法,有幾個奇怪的地方,他指揮錯亂,無心防守,手下投降他也不製止,他身為一個武將自刎怎麽會不死?難道他所做的一切是在做秀,以便千古留名麽?如果是這樣,他的目的達到了。後世的儒教文人大肆表彰他,乾隆更會做秀,親自給史可法題詞,以拉攏儒教信徒為他“愚忠效命”。 今天的人繼續作秀,曆史就象是一個玩具。但是,史可法的一生值得肯定:他居官廉潔勤慎,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
清軍攻克揚州前後,江北明朝官軍毫無鬥誌,一矢未發即倉皇投降。高傑部官軍在其子興平侯世子高元照、提督李本深、總兵李成棟等帶領下先後降清;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東平侯劉澤清在清軍南下時,“將原管淮陽十四州縣土地、人民、兵馬、錢糧留交總兵柏永馥”代理,自己同山東總督王永吉、總漕都禦史田仰等帶著一批文武官員乘船逃往海上。這時南京已經陷落,清固山額真準塔統偏師由山東南下,五月十八日占領徐州,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接管了邳州、宿遷、睢寧、沭陽、桃源、清河等縣,二十八日柏永馥率部投降,淮安失守。六月,準塔和清朝委任的巡撫願P橋扇順質樾磐?I險薪盜踉笄宓熱恕A踉笄寮叢諶蛄?露??娜嶄盎窗餐督怠?據多鐸向清廷奏報,來降的南明總兵多達二十三員、副將四十七員,馬步兵共計二十三萬八千三百名。僅這一批在江北投降清朝的南明兵員數目就超過了多鐸、阿濟格兩路兵力的總和。何況還有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帶領麾下十五員總兵全軍降清;黃得功部將田雄、馬得功的叛變投降。弘光五大藩鎮這樣望風而降,並不是兵將不堪一戰,而是他們憑借“定策”等原因形成尾大不掉的勢力集團,有挾製朝廷之心,無忠貞報國之誌。他們所關心的既然隻是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一旦強敵壓境,自然以歸順“敘功”為上策。後來展開的曆史場麵表明這五藩下的總兵李成棟、李本深、金聲桓、李國英、田雄、馬得功、徐勇等人都擁有相當的戰鬥力,他們為清廷征戰時往往發揮出超越滿軍的作用。
弘光朝廷依賴籠絡藩鎮而立,又以藩鎮叛降而亡,實在很五奈,如果崇禎當年不顧儒教大臣的反對,如南宋的高宗一樣南下,明朝不會敗亡的如此之快。
也因為南明大批的投降兵將,明清易代也是中國曆史上流血最少的一個,所謂滿族入關的屠殺,說來說去就揚州,江陰,嘉定,這些屠殺大部分是漢人自己幹的。至於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上說的殺80萬,完全是謊言,因為揚州一天就陷落了,而不是七天或者十天,更有 張德芳的“《揚州十日記》辨誤 ”等書駁斥,此書由中華書局出版。 清朝修的正史和著名明朝遺民私人寫的手抄本曆史,比如談遷的《國榷》,都沒有提到“揚州十日”。揚州根本沒有什麽頑強的抵抗,大批軍兵投降,一天不到就破城,而且,清朝軍隊還有下一個更最重要的進攻目標南京,為了一統中國,清朝根本沒理由沒必要搞所謂的大屠殺。此外,有人說,因為頑強抵抗而清朝軍隊屠城,也是謊言,江陰縣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率領城中百姓奮勇抗清八十三天,怎麽沒有所謂的屠城?

吳嘉紀(1618年—1684年),江蘇泰州人,詩人。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其生活近於貧苦的農民和鹽民,他工詩善書,曾從事抗清的愛國文學活動。晚年隱居東淘(安豐古稱)海濱,以詩歌為武器,揭露社會矛盾。所居老屋,破敗得難蔽風雨,自稱“陋軒”。一千零九十一首詩歌結集即名《陋軒詩》, 曾被清廷列入禁毀書之列(見《清代禁毀書》)。吳嘉紀在《難婦行》、《挽鮑念齋》、《我昔五首效袁景文》、《過史可法相國墓》等詩中,描述了一批愛國婦女、愛國少年、愛國將士的形象。妻子是王睿,是女詞人。
《揚州十日記》的80萬已經被證明是謠言,吳嘉紀的冷兵器時代,幾乎沒什麽抵抗的揚州,卻殺了一百四十萬。熱兵器時代,日本南京大屠殺才不到30萬。吳嘉紀造謠太離譜了,難怪《明季南略》沒有收錄。宣傳揚州屠城的有心人,也覺得這個數字太嚇人,因此,隻引用了《過兵行》,而不敢提他的《李家娘》。實際上,吳嘉紀的詩,應該算文學作品,連野史的價值都不如,有人卻把文學作品當
作曆史證據。這裏請讀者特別注意,他的詩詞被列為禁書,卻得以流傳下來,明朝遺民修的《明季
南略》等書也流傳下來了,為什麽單單《揚州十日記》在中國消失,後由革命黨人從日本帶回中國的呢?《揚州十日記》是真的在中國消失了?還是日本人偽造的,再傳入中國?
  
吳嘉紀的《李家娘》: 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殺人一百四十萬,新城舊城內有幾人活?

_________________
鄙視國內的狗屁曆史學家
http://lovesue.blog.hexun.com/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ovesue
進士


注冊時間: 2006-02-14
文章: 283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六 四月 28, 2007 2:06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長柳 寫到:
lovesue 寫到:
揚州大屠殺,這個就不多說了。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等資料。 。


《明季南略》被別有用心的人篡改
計六奇(1622年—?),字用賓,江蘇無錫興道鄉(今前洲、玉祁)人。家境清貧,二次鄉試不中,康熙二年(1663年)後以教學為業,並開始撰寫《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書。《明季北略》共二十四卷,記錄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努爾哈赤堀起東北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季南略》凡十六卷,上起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於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記述南明史略與鄭成功事跡。《明季南略》與《北略》是同時期編寫的,二書資料來源廣泛,單是標明出處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記》、《江陰野史》等七十餘種。清代抄本由中華書局於1984年出版。1944年甲申年,郭沫若在重慶著述《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即大量參考《明季南略》與《明季北略》二書,要求中共高幹記取曆史教訓,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轍。

下麵是《明季南略》關於揚州之戰的全文:  
  史可法揚州殉節
   四月甲戌 大清兵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二十四日 大清兵猝至揚州 圍攻新城 可法力禦之 薄有斬獲 恐益急 可法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 請救不報 丁醜 可法開門出戰 大清兵破城入 可法拔劍自刎 原任兵部尚書張伯鯨被執不順 身被數創 自刎死 妻楊氏媳郝氏從之 伯鯨標下遊擊龔堯臣被執不屈死
   甲乙 史雲大清兵渡淮是曉 猝至揚州 破新城 史可法在舊城 大清檄雲 若好讓城不戮一人也 可法不為動 丁醜 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 可法縋人下城詢之雲 蜚兵有三千 可留二千在外 放一千入城 可法信之 時大清兵在東門約 以西門入 及進而反戈擊殺 可法立城上 見之即拔劍自刎 左右持救 乃同總兵劉肇基縋城潛去 或雲引四騎出北門南走 沒於亂軍中 或雲大清兵銳攻北門 可法震大砲擊之 死者甚眾 再震而愈聚攻益銳 已破西門入矣 擁可法見豫王長揖不屈 遂遇害
   予思甲戌渡淮 是晚 猝至揚州未必如此之速 則疑丙子為是 至於史公死節其說不一 然豫王入南京 五月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 優恤其家 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潛去之說非也 更聞江北有史公墓 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謚為清惠」 父老猶思慕焉憶 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 有浙之嘉興人同舟 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 彼雲我在城逃出 稔知顛末初 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 避入城後 水土不服 欲出城 江都令不許 遂居於城 四月十九日 大清豫王自亳州陸路猝至揚州 兵甚盛 圍之時史可法居城內 兵雖有能戰者少 閉城堅守不與戰 大清以砲攻城 鉛彈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墮即修訖 如是數次 而砲益甚不能 遽修將黃草大袋盛泥於中 須臾填起 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 則皆歡呼請賞 可法賜以銀牌 殊不知 大清兵甚眾 可法日夜待黃得功 至圍至六日乃丁醜也 忽報曰黃爺兵到望城外旗幟 信然 可法開門迎入 及進城猝起殺人 知為大清人所紿大驚悉棄甲潰走 百姓居新城者一時譁叫不知所為 皆走出城 可法不知所終 史公短小精悍 麵黑 在軍中茹麥粞飯食不二味 眾共憐之
   予按 宋恭帝時 元右丞相阿傑圍揚州日久無成功 築長圍困之城中 食盡死者枕籍滿道 明太祖將繆大亨克揚州 止餘民十八家 然則宋元迄今 揚民三罹劫矣 豈繁華過盛造化亦忌之耶

鼓吹揚州大屠殺的人說:《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這句話是偽造的,其中的“廿五日”和“屠殺甚慘”是偽造的,隻有“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是真的。如此篡改曆史,如果不檢查原文,很容易被欺騙。

《明季南略》基本是野史的大雜燴。但如此詳盡的野史裏麵,也沒有說有揚州十日屠殺,而別有用
心者卻冒充作者,偽造文章,足見揚州十日的論據有多麽的單薄。其中,記錄了揚州破城時,一個目擊者的敘述,戰爭過程很生動,但是,沒有提他的家人或者鄰裏被屠殺的事。在明朝遺民手抄本的野史中沒有所謂的揚州十日,在明朝遺民另一個遺民談遷手抄本曆史《國榷》中也沒有所謂的揚州屠殺。注意,這裏說的是手抄本,也就是說,這些資料清朝沒有碰過,是純潔的。




你的文章有多少是偽造的?

如此偽造曆史

你到底是什麽人?什麽目的?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你這個網絡上出名無恥的家夥,揚州大屠殺被普遍承認是現實,連閻崇年都不否認。  
  
  此外關於揚州大屠殺的記錄還不少
    
    比如明末清初邢昉寫的《廣陵行》就是對揚州大屠殺的記錄
    廣陵行
    年代:【清】 作者:【邢昉】
    
    客言渡江來,昨出廣陵城。
    廣陵城西行十裏,猶聽城中人哭聲。
    去年北兵始南下,黃河以南無鬥者。
    泗上諸侯卷旆旌,滿洲將軍跨大馬。
    馬頭滾滾向揚州,史相堂堂坐敵樓。
    外援四絕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謀。
    揚州白日聞鬼嘯,前年半死翻山鷂。
    此番流血又成川,殺戮不分老與少。
    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
    到此蕭條人轉稀,家家骨肉都狼狽。
    亂骨紛紛棄草根,黃雲白日晝俱昏。
    仿佛精靈來此日,椒漿慟哭更招魂。
    魂魄茫茫複何有,尚有生人來酹酒。
    九州不複罷幹戈,生人生人將奈何?
  
    注釋
    
    【注釋】:
    原序:客從廣陵來,言城中人請僧作佛事,薦去年兵死者,哭聲慘不忍聞,賦此。
    
    
    
    明末吳嘉紀有一首詩《過兵行》,描寫了揚州浩劫以後的慘狀:“
      
      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
      貪延殘息過十年,蔽寒始有數掾屋。
      大兵忽說征南去,萬馬馳來如急雨。
      東郊踏死可憐兒,西郊擄去如花女。
      女泣母泣難相親,城裏城外皆飛塵。
      鼓角聲聞魂欲死,誰能去見管兵人。
      令下養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
      入即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室。
      一時草死木皆枯,骨肉與家今又無。
      白發歸來地上坐,夜深同羨有巢鳥。

今日揚州(2006-05-17 10:38:59)
  作者:劉立人 湯傑 顧一平
  
    關於揚州大屠殺慘絕人寰的曆史真相,除了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有親曆、親睹的逐日實錄,以及各種稗官野史的雜錄,當日史可法部下、幕僚的回憶錄,有大量的詩篇,以如泣如訴的悲憤文字作詩史;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寫真圖畫,以直觀的視覺形象作畫史;有同時代揚州人的話本,在歌頌史可法民族氣節的同時作揚民遭遇的痛史。
  
    詩篇,由《揚州曆代詩詞》所收,不下50首。如“兵戈南下日為昏,匪石寒鬆聚一門。痛殺懷中三歲子,也隨阿母作忠魂。”(清黃宗羲《卓烈婦》);“深閨日日繡鳳凰,忽被幹戈出畫堂。弱質難禁罹虎口,隻餘夢魂繞家鄉。”(張氏《絕命詩五首》之一);“明日還家撥餘燼,十三人骨相依引。樓前一足乃焚餘,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蔣士銓(焚樓行》)等等,均令人不忍卒讀。
  
    圖畫,史可法紀念館藏有一幅《追遠圖》。以“追遠”二字題圖,乃“慎終追遠”之意,指“祖先雖遠,須依禮追祭”。此圖所追祭之祖先,為圖中葆兒的母親,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揚州十日”中“澄潭盡節”的烈婦,因而此圖又名《澄潭盡節圖》,嘉慶、道光間,安徽女詩人汪 有《題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澄潭盡節圖〉,為葆兒作,並序》,《序》說:“孺人,秦蒲城望族,歸史君似蘭,有懿德。夫賢早逝,遺孤 臣甫十歲。孺人年廿七,夫喪未葬,遭甲申之變,懼為兵辱,攜孤哭夫柩側,夜投澄潭。
  臣赴水救之,孺人沒而遺孤獨活,天之不絕節婦後也。既而 臣求得父一扇、母一梳,如見親容,繪圖紀事,讀者無不淚下雲。”葆兒為 臣幼名。《序》中故意把乙酉年改作“甲申年”,以避清廷文字獄也。但圖中揚城烽火連天,慘烈異常,清兵旌旗搖曳,劍拔弩張,宛虹橋、地藏庵、藏經樓曆曆在目,讀此詩對此圖,圖畫所示曆史情景,令人明白無誤。
  
    話本,則有《中國小說總目提要》所收之石成金著《雨花香》,此書全名為《揚州近事雨花香》,40卷,今藏上海圖書館。石成金(1659—1736?)字天基,號惺齋,清江都人,話本作家。其《雨花香》之前冠以“揚州近事”,正表明話本中“隻因史閣部不肯降順,觸了領兵王爺的怒,任兵屠殺,百姓逃得快的,留條性命,逃得緩的,殺如切菜一般……”這些敘述、描寫,都是距“揚州十日”不遠的事。


我最無恥?
在皇漢眼裏,我確實最可恨
我以此為榮

謝謝嘍

不過,拿出過硬史料和我辯論才行啊
而你們找不到過硬的曆史證據就篡改曆史,就不是無恥這麽簡單了



吳嘉紀(1618年—1684年),江蘇泰州人,詩人。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其生活近於貧苦的農民和鹽民,他工詩善書,曾從事抗清的愛國文學活動。晚年隱居東淘(安豐古稱)海濱,以詩歌為武器,揭露社會矛盾。所居老屋,破敗得難蔽風雨,自稱“陋軒”。一千零九十一首詩歌結集即名《陋軒詩》, 曾被清廷列入禁毀書之列(見《清代禁毀書》)。吳嘉紀在《難婦行》、《挽鮑念齋》、《我昔五首效袁景文》、《過史可法相國墓》等詩中,描述了一批愛國婦女、愛國少年、愛國將士的形象。妻子是王睿,是女詞人。
《揚州十日記》的80萬已經被證明是謠言,吳嘉紀的冷兵器時代,幾乎沒什麽抵抗的揚州,卻殺了一百四十萬。熱兵器時代,日本南京大屠殺才不到30萬。吳嘉紀造謠太離譜了,難怪《明季南略》沒有收錄。宣傳揚州屠城的有心人,也覺得這個數字太嚇人,因此,隻引用了《過兵行》,而不敢提他的《李家娘》。實際上,吳嘉紀的詩,應該算文學作品,連野史的價值都不如,有人卻把文學作品當
作曆史證據。這裏請讀者特別注意,他的詩詞被列為禁書,卻得以流傳下來,明朝遺民修的《明季
南略》等書也流傳下來了,為什麽單單《揚州十日記》在中國消失,後由革命黨人從日本帶回中國的呢?《揚州十日記》是真的在中國消失了?還是日本人偽造的,再傳入中國?
  
吳嘉紀的《李家娘》: 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殺人一百四十萬,新城舊城內有幾人活?

_________________
鄙視國內的狗屁曆史學家
http://lovesue.blog.hexun.com/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ovesue
進士


注冊時間: 2006-02-14
文章: 283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六 四月 28, 2007 2:14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長柳 寫到:
lovesue 寫到:
揚州大屠殺,這個就不多說了。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等資料。 。


《明季南略》被別有用心的人篡改
計六奇(1622年—?),字用賓,江蘇無錫興道鄉(今前洲、玉祁)人。家境清貧,二次鄉試不中,康熙二年(1663年)後以教學為業,並開始撰寫《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書。《明季北略》共二十四卷,記錄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努爾哈赤堀起東北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季南略》凡十六卷,上起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於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記述南明史略與鄭成功事跡。《明季南略》與《北略》是同時期編寫的,二書資料來源廣泛,單是標明出處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記》、《江陰野史》等七十餘種。清代抄本由中華書局於1984年出版。1944年甲申年,郭沫若在重慶著述《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即大量參考《明季南略》與《明季北略》二書,要求中共高幹記取曆史教訓,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轍。

下麵是《明季南略》關於揚州之戰的全文:  
  史可法揚州殉節
   四月甲戌 大清兵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二十四日 大清兵猝至揚州 圍攻新城 可法力禦之 薄有斬獲 恐益急 可法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 請救不報 丁醜 可法開門出戰 大清兵破城入 可法拔劍自刎 原任兵部尚書張伯鯨被執不順 身被數創 自刎死 妻楊氏媳郝氏從之 伯鯨標下遊擊龔堯臣被執不屈死
   甲乙 史雲大清兵渡淮是曉 猝至揚州 破新城 史可法在舊城 大清檄雲 若好讓城不戮一人也 可法不為動 丁醜 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 可法縋人下城詢之雲 蜚兵有三千 可留二千在外 放一千入城 可法信之 時大清兵在東門約 以西門入 及進而反戈擊殺 可法立城上 見之即拔劍自刎 左右持救 乃同總兵劉肇基縋城潛去 或雲引四騎出北門南走 沒於亂軍中 或雲大清兵銳攻北門 可法震大砲擊之 死者甚眾 再震而愈聚攻益銳 已破西門入矣 擁可法見豫王長揖不屈 遂遇害
   予思甲戌渡淮 是晚 猝至揚州未必如此之速 則疑丙子為是 至於史公死節其說不一 然豫王入南京 五月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 優恤其家 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潛去之說非也 更聞江北有史公墓 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謚為清惠」 父老猶思慕焉憶 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 有浙之嘉興人同舟 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 彼雲我在城逃出 稔知顛末初 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 避入城後 水土不服 欲出城 江都令不許 遂居於城 四月十九日 大清豫王自亳州陸路猝至揚州 兵甚盛 圍之時史可法居城內 兵雖有能戰者少 閉城堅守不與戰 大清以砲攻城 鉛彈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墮即修訖 如是數次 而砲益甚不能 遽修將黃草大袋盛泥於中 須臾填起 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 則皆歡呼請賞 可法賜以銀牌 殊不知 大清兵甚眾 可法日夜待黃得功 至圍至六日乃丁醜也 忽報曰黃爺兵到望城外旗幟 信然 可法開門迎入 及進城猝起殺人 知為大清人所紿大驚悉棄甲潰走 百姓居新城者一時譁叫不知所為 皆走出城 可法不知所終 史公短小精悍 麵黑 在軍中茹麥粞飯食不二味 眾共憐之
   予按 宋恭帝時 元右丞相阿傑圍揚州日久無成功 築長圍困之城中 食盡死者枕籍滿道 明太祖將繆大亨克揚州 止餘民十八家 然則宋元迄今 揚民三罹劫矣 豈繁華過盛造化亦忌之耶

鼓吹揚州大屠殺的人說:《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這句話是偽造的,其中的“廿五日”和“屠殺甚慘”是偽造的,隻有“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是真的。如此篡改曆史,如果不檢查原文,很容易被欺騙。

《明季南略》基本是野史的大雜燴。但如此詳盡的野史裏麵,也沒有說有揚州十日屠殺,而別有用
心者卻冒充作者,偽造文章,足見揚州十日的論據有多麽的單薄。其中,記錄了揚州破城時,一個目擊者的敘述,戰爭過程很生動,但是,沒有提他的家人或者鄰裏被屠殺的事。在明朝遺民手抄本的野史中沒有所謂的揚州十日,在明朝遺民另一個遺民談遷手抄本曆史《國榷》中也沒有所謂的揚州屠殺。注意,這裏說的是手抄本,也就是說,這些資料清朝沒有碰過,是純潔的。




你的文章有多少是偽造的?

如此偽造曆史

你到底是什麽人?什麽目的?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Evil or Very Mad



你這個網絡上出名無恥的家夥,揚州大屠殺被普遍承認是現實,連閻崇年都不否認。  
  
  此外關於揚州大屠殺的記錄還不少
    
    比如明末清初邢昉寫的《廣陵行》就是對揚州大屠殺的記錄
    廣陵行
    年代:【清】 作者:【邢昉】
    
    客言渡江來,昨出廣陵城。
    廣陵城西行十裏,猶聽城中人哭聲。
    去年北兵始南下,黃河以南無鬥者。
    泗上諸侯卷旆旌,滿洲將軍跨大馬。
    馬頭滾滾向揚州,史相堂堂坐敵樓。
    外援四絕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謀。
    揚州白日聞鬼嘯,前年半死翻山鷂。
    此番流血又成川,殺戮不分老與少。
    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
    到此蕭條人轉稀,家家骨肉都狼狽。
    亂骨紛紛棄草根,黃雲白日晝俱昏。
    仿佛精靈來此日,椒漿慟哭更招魂。
    魂魄茫茫複何有,尚有生人來酹酒。
    九州不複罷幹戈,生人生人將奈何?
  
    注釋
    
    【注釋】:
    原序:客從廣陵來,言城中人請僧作佛事,薦去年兵死者,哭聲慘不忍聞,賦此。
    
    
    
    明末吳嘉紀有一首詩《過兵行》,描寫了揚州浩劫以後的慘狀:“
      
      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
      貪延殘息過十年,蔽寒始有數掾屋。
      大兵忽說征南去,萬馬馳來如急雨。
      東郊踏死可憐兒,西郊擄去如花女。
      女泣母泣難相親,城裏城外皆飛塵。
      鼓角聲聞魂欲死,誰能去見管兵人。
      令下養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
      入即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室。
      一時草死木皆枯,骨肉與家今又無。
      白發歸來地上坐,夜深同羨有巢鳥。

今日揚州(2006-05-17 10:38:59)
  作者:劉立人 湯傑 顧一平
  
    關於揚州大屠殺慘絕人寰的曆史真相,除了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有親曆、親睹的逐日實錄,以及各種稗官野史的雜錄,當日史可法部下、幕僚的回憶錄,有大量的詩篇,以如泣如訴的悲憤文字作詩史;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寫真圖畫,以直觀的視覺形象作畫史;有同時代揚州人的話本,在歌頌史可法民族氣節的同時作揚民遭遇的痛史。
  
    詩篇,由《揚州曆代詩詞》所收,不下50首。如“兵戈南下日為昏,匪石寒鬆聚一門。痛殺懷中三歲子,也隨阿母作忠魂。”(清黃宗羲《卓烈婦》);“深閨日日繡鳳凰,忽被幹戈出畫堂。弱質難禁罹虎口,隻餘夢魂繞家鄉。”(張氏《絕命詩五首》之一);“明日還家撥餘燼,十三人骨相依引。樓前一足乃焚餘,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蔣士銓(焚樓行》)等等,均令人不忍卒讀。
  
    圖畫,史可法紀念館藏有一幅《追遠圖》。以“追遠”二字題圖,乃“慎終追遠”之意,指“祖先雖遠,須依禮追祭”。此圖所追祭之祖先,為圖中葆兒的母親,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揚州十日”中“澄潭盡節”的烈婦,因而此圖又名《澄潭盡節圖》,嘉慶、道光間,安徽女詩人汪 有《題揚州宛虹橋史母張孺人〈澄潭盡節圖〉,為葆兒作,並序》,《序》說:“孺人,秦蒲城望族,歸史君似蘭,有懿德。夫賢早逝,遺孤 臣甫十歲。孺人年廿七,夫喪未葬,遭甲申之變,懼為兵辱,攜孤哭夫柩側,夜投澄潭。
  臣赴水救之,孺人沒而遺孤獨活,天之不絕節婦後也。既而 臣求得父一扇、母一梳,如見親容,繪圖紀事,讀者無不淚下雲。”葆兒為 臣幼名。《序》中故意把乙酉年改作“甲申年”,以避清廷文字獄也。但圖中揚城烽火連天,慘烈異常,清兵旌旗搖曳,劍拔弩張,宛虹橋、地藏庵、藏經樓曆曆在目,讀此詩對此圖,圖畫所示曆史情景,令人明白無誤。
  
    話本,則有《中國小說總目提要》所收之石成金著《雨花香》,此書全名為《揚州近事雨花香》,40卷,今藏上海圖書館。石成金(1659—1736?)字天基,號惺齋,清江都人,話本作家。其《雨花香》之前冠以“揚州近事”,正表明話本中“隻因史閣部不肯降順,觸了領兵王爺的怒,任兵屠殺,百姓逃得快的,留條性命,逃得緩的,殺如切菜一般……”這些敘述、描寫,都是距“揚州十日”不遠的事。


//有《中國小說總目提要》所收之石成金著《雨花香》,此書全名為《揚州近事雨花香》,//

看到了麽?

為了支持所謂的揚州十日謊言
你們不惜篡改曆史,或者拿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作畫來當證據

鄙視一下

_________________
鄙視國內的狗屁曆史學家
http://lovesue.blog.hexun.com/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ovesue
進士


注冊時間: 2006-02-14
文章: 283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六 四月 28, 2007 2:33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長柳 寫到:
退一萬步說,就算揚州大屠殺真的不存在,證實滿清對幾千萬中國人民進行種族滅絕的史料也多如牛毛,包括沈陽屠殺、濟南屠殺、江陰屠殺、嘉定三屠、昆山屠殺、嘉興屠殺、常熟屠殺、海寧屠殺、廣州屠殺、贛州屠殺,蘇州之屠、南昌之屠、金華屠殺、廈門屠殺、潮州屠殺,沅江屠殺、舟山屠殺、湘潭屠殺、南雄屠殺、涇縣屠殺、大同屠殺、汾州屠殺、太穀屠殺、泌州屠殺、澤州屠殺等等……不計其數。樓主如果想證明滿清是偉大的功臣,還需要努力證實所有這些史料都是謊言。為了讓漢族人民相信,恐怕還要證明為凶手嫌疑犯辯護的目的不是惡意的。這個努力肯定不小,而且成功與否還不一定,如果lovesue覺得這樣的努力是絕對有重要意義,那就努力吧。


退一萬步?

為了支持所謂的揚州十日謊言
你們不惜篡改曆史,或者拿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作畫來當證據

這哪裏是退一萬步?
而是一步不退在強堅持哦



據明末大儒王夫之《永曆實錄》記載,李成棟是“陝西寧夏人”,字廷玉,“起群盜,就淮鎮降,屢官至總兵官,都督同知”。顯然,這位好漢也是明末大起義中的佼佼者,是李自成勇將、綽號“翻山鷂”高傑的屬下。李成棟自己也有個外號,名“李訶子”。雖是盜賊出身,李成棟在“義軍”中幹活時間應該不長。何者,從他的頂頭上司高傑就可以推斷得出。

  高傑,陝西米脂人,與李自成是老鄉。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十月,明將賀人龍圍李自成於隴州。困急之下,李自成派高傑假裝向賀人龍約降。不久,賀人龍的軍使與高傑來往密切,似乎假戲成真,所有這一切讓本來善疑的李自成疑竇頓起。同時,高傑一表人才,資貌瑰偉。這位美男子一次偶然到軍資倉庫去支糧米,與李自成的老婆邢氏“一見鍾情”。邢氏“勇武多智,兼掌軍資”,因李自成日日在外攻城略地,很少有時間親熱。見到高傑相貌堂堂,又是一口流利的家鄉鄉音,很快就勾搭成奸。都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看來高傑這條米脂的漢子也不錯。

  婦人本性多疑。邢氏給李自成戴頂大綠帽,自己反而先著慌,就攛掇高傑向明朝官軍投降。當時的李自成還不成氣候,占山為寇的一隻毛賊武裝而已。高傑本來又與明將賀人龍關係不錯(賀人龍也是米脂老鄉),趁機帶著李大嫂(邢氏)及一幫兵士歸降明朝,一變而成為受招安的“官軍”。這些搖身一變的軍士當中,就肯定有日後大名鼎鼎的李成棟。

  高傑由“賊”變成“官軍”後,非常能幹,數次大敗李自成、羅汝才、張獻忠等人。即使後來他的老上司賀人龍、孫傳庭等人或為朝廷誅死或為賊兵所害,惟獨高傑能獨善其身不敗,一直保存“有生力量”。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朝廷授高傑為總兵,命其馳救山西。天下紛亂之際,高傑盜賊本性重犯,麵對勢若山來的李自成軍連戰連敗,但在敗退途中仍“縱兵大掠”,一丁點兒沒有“官軍”氣象(相反,當時的李自成倒一改昔日凶殘麵貌,愛民如子,老百姓:“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

  崇禎吊死煤山後,高傑率兵南遁。南明的弘光帝(福王朱由崧)封他為興平伯,以揚州為駐地。由於高傑部隊搶掠的惡名遠揚,揚州士民把四城緊閉,防賊一樣緊守,不讓高傑部隊入城。高傑震怒,勒兵攻城。同時,他還派兵於城外到處搶掠婦女,奸淫搶劫,無惡不作,使得“民益惡之”。如果在平日,不等禦史糾劾,朝廷早會有人挾旨而來,光是高傑攻城搶掠人民的罪過就夠殺他一百個腦袋了。但當其時也,內憂外困,朝廷正倚重武將,而且弘光帝又深感其“推戴之功”。無奈之餘,史可法也從中“和稀泥”,把瓜州讓給高傑部隊進駐。高傑知道揚州城他也攻不下,就順勢收下史可法的“人情”,不久,奉弘光朝廷命令,移鎮徐州。

  高傑本性強橫,與“兄弟部隊”如黃得功、劉澤清等明將領關係惡劣,不能協同作戰。但是高傑最後也深為史可法的忠義所感動,真的與之商議“恢複”之業,並自告奮勇,領兵奔赴歸德,直逼荊、襄之地。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二月,高傑抵達歸德,命令駐守睢州的明朝總兵許定國來拜見自己。亂世之際,武人都想擁兵自重,最怕的是被人調離原先的守地,如此,則恐羽翼盡失,任人宰割。因此,高傑的到來讓許定國非常擔心。此外,高傑還在李自成手下當“賊頭”時,有一次他率兵襲取許定國的老家太康,當時曾殺光了這位明將的一家老小婦孺。如此深仇大恨,許定國自然不會忘卻。

  許定國先卑辭下意裝孫子,推諉睢州軍務纏身不能前往,同時,他又派人送信要高傑到睢州來“視察”他自己的工作。高傑欣然接受,按時赴約。其屬下李成棟等人都勸他不要這麽輕信許定國,“(高)傑心輕定國,不聽,遂入城”。酒席宴間,高傑喝得高興,又覺得自己是方鎮大員,出言肆意,吆五喝六,嚴命許定國到期外出移軍,並令他送兒子於高傑軍中為人質。

  許定國心中雖然又疑又恨又氣惱,表麵卻一口應承下來,並趁高傑歡笑之際,送上數位絕色美妓侍寢。不僅如此,許定國還給高傑身邊的數十個親兵每人“配送”兩個美女。高傑酒酣之餘,回到客舍大玩“group sex”。而後,他又累又乏,呼呼大睡。半夜,忽然一聲炮響,許定國兵士爭相揮刀闖入。高傑身邊數十個親隨聽見炮聲嚇得光著屁股爬起想拿兵器抵抗,但是夜間的“三明治”狂歡害人,都被身邊“配送”的美人一人壓住一隻胳膊死死按住,須臾之間,個個人頭落地。高傑自己光著腚也被士兵拖入許定國帳中斬首。轉天,被高傑派出去的部伍知道“首長”被殺,悲憤欲絕,包括李成棟在內,高部“官軍”猛攻睢州城,破門後,直殺得“老弱無孑遺”。許定國卻乘間逃走,向清軍投降。

  高傑死後,明廷贈其為太子太保。李成棟等人雖然帶兵屠陷睢州,仍被弘光朝廷視為“人民內部”矛盾,加上惹禍的許定國降清,朝廷就更對高傑諸將皆不予追究,仍舊命他們領兵鎮守徐州、潁州等地。

  言及崇禎帝死後的南明,不得不提首先稱帝的福王朱由崧。

  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是昏庸無道的萬曆皇帝愛子,多次差點登上皇儲之位,但終因大臣們因其不是長子數次諫勸,才讓萬曆帝打消了念頭。作為補償,萬曆帝在朱常洵“之國”時派一千一百七十二艘大船,滿載金銀財寶,大張旗鼓歡送這個寶貝兒子到洛陽享福。

  李自成等人早就知道“洛陽富於大內”,在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猛攻洛陽,把這位重達三百六十多斤的大胖子福王逮住,連同幾隻鮮肥的梅花鹿一起烹煮,號稱“福祿宴”,在慶功宴上讓諸位辛苦攻城的老少爺們美美吃了一頓大餐。朱由崧跑得比他爹快,撿得一條小命,仍被堂弟崇禎帝封為福王。由於王府已失,他暫時寄居懷慶。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軍中的又一個支部殺到懷慶,已經養成像他爹一樣大胖身坯的朱由崧再次麵臨滅頂之災,好就好在他已經養成的兔子般狂逃的經驗,丟下母親鄒氏,趁亂來個“豬顛瘋”,竟也能再次逃過一死,跑至淮安。雖然朱由崧早就“名聲”在外,有“不孝、虐下、幹預有司、不知書、貪、淫、酗酒七不可立”,最後仍被馬士英和阮大铖這兩位奸臣看中,認為此庸者“奇貨可居”,便於控製,加上他身屬嫡係,最終仍在崇禎帝自殺後不到兩個月得以登上帝位,年號弘光。

  弘光帝登基後,就用高官厚爵酬謝馬士英和擁戴他的四位武將(即“四鎮”,包括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新朝氣象沒有維持多久,馬士英就把任兵部尚書的史可法排擠出朝,命這位“史閣部”帶兵渡江北上,朝內大權完全落入馬士英之手。不久,早先名列“閹黨”名單之首的阮大铖又被馬士英引薦入朝,並被委以兵部右侍郎的高官,致使弘光小朝廷內黨爭頻起。

  四鎮之軍除黃得功外,其餘三將皆驕橫跋扈,所統兵將也隻知狂掠百姓,遇敵則怯懦無計,隻知撒丫子狂逃。雖然總共有數十萬明軍屯結江淮,但將領們幾乎全無鬥誌,個個都把金銀家小安置於江南富庶大後方。這些人貪生怕死,同時又肆無忌憚。官拜東平伯的劉澤清最能道明這些武將心事:“吾擁立福王以來,以此供我休息。萬一有事,吾自擇江南一郡去耳。”因此,清朝軍隊在降將許定國率領下渡過黃河,一路勢如破竹,明軍諸軍不僅不抵抗,反而聞訊大掠他們應該加以保護的明朝平民,然後滿載輜重向西奔逃。

  弘光朝內,仍舊文恬武嬉。馬士英一哥們還故意揚言:“嶽飛講‘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這真是大錯特錯。文官若不愛錢,高爵厚祿何以勸人?武臣必惜死,養其身以其待!”愛錢惜身竟成了“硬道理”,可見弘光君臣靡爛的境地。

  弘光帝自己也天天暢飲醇酒,吟出“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明月幾當頭”。同時,他還天天狂吃猛力春藥,夜夜奸淫幼女,禍害死不少十一二歲的小姑娘。馬士英等人又大興獄案,羅織罪名,殺掉不少與自己有過節的朝臣和士人。由於朝政糜爛,加上令人疑竇從生的“童妃案”、“北來太子案”,“大悲和尚案”,在外擁兵的寧南侯左良玉就打著“清君側”旗號西逼南京。當時的情勢是:一方麵,清軍晝夜兼程乘勢南下,把史可法的揚州城包圍得密不透風,另一方麵,左良玉的明軍也氣勢洶洶,兵鋒直指南京。

  弘光帝雖荒淫昏庸,卻又講出一句明白話:“左良玉應該不是真想反叛,還是以兵堅守淮揚抵擋清兵。”馬士英聞言大怒,怒目對弘光帝喝道:“北兵(清軍)至,猶可議和。左良玉至,我君臣死無葬身之地。寧可君臣同死於清,不可死於左良玉手。”於是明軍皆從江淮沿線回撤,死保南京不被左軍攻破,卻任由清軍縱橫直前。

  左良玉大軍抵達九江後,患急病而死。而他手下人數達數十萬的明軍,全都為其兒子左夢庚所掌握,一行大軍沿長江浩浩蕩蕩而來,不是抵擊清軍,而是沿途大肆劫掠。黃得功單軍一邊要抵抗清軍,一邊又要與左夢庚部隊作戰。左夢庚在板子磯被黃得功打得大敗後,聽說清軍已至,便率全軍投降,並成為日後滅亡南明的主要軍事力量。

  清軍以滿漢大軍進圍揚州的史可法,此前一年,當時受史可法轄製的鎮守徐州的李成棟早已

  因兵力不支帶領四千明兵投附清軍。

  清豫王多鐸帶著大軍攻揚州,“清軍”中,有很多人是左夢庚、李成棟這樣的“前”明軍。

  大清軍隊直向南京逼來。弘光帝仍舊醉生夢死,麻木不仁,還派人四處逮了數萬隻癩蛤蟆剝取蟾酥以做春藥使用,並叫來戲班子連夜通晝地演戲。6月3日夜間,過足戲癮飲足酒的弘光帝忽感大事不妙,隻帶著兩個貴妃和幾個太監騎馬冒雨悄然遁出,奔向黃得功處,又一次把他太後母親扔在城裏不顧。不過,這位太後成為奸臣馬士英的一件擋箭牌,他挾持著這位不太老的老太太向浙江逃去。馬士英這樣考慮:清軍知道黃得功收納弘光帝,肯定會猛攻。如果黃得功僥幸勝利,馬士英有“護送太後之功”;如果黃得功失敗,清軍會繼續猛追弘光帝,能使他自己“追師稍後”,更便於逃命。

  黃得功看見狼狽落湯雞一樣的弘光帝,悲從中來,失聲痛哭,說:“如果陛下您死守京城,臣等猶可盡力借勢作事,奈何聽信奸人之言輕出,進退何將所據?為臣營壘單薄如此,怎能護衛陛下安全呢!”

  不數日,清軍還未追到,已經投降了清軍又想新立大功的叛將劉良佐先到了蕪湖,身後跟著降清的明軍和為數不多的滿清旗軍。黃得功率軍與劉良佐對陣,互相勸說對方投降。劉良佐手下將張天祿忽發暗箭,正射中黃得功咽喉,這位忠心耿耿的大將在馬上奮力坐穩,大叫一聲:“我黃某豈可為不義屈,今日死國,為義也!”言畢雙手握住喉頭之箭用力自刺,落馬而亡。

  劉良佐等人揮軍進攻,打清軍不行,打自己人卻又猛又勇,投降的前明軍刀矛揮舞,殺聲陣陣,明軍落水被殺而死無數。黃得功的左協和右協兩個總兵不由分說,衝進船內,背上了弘光帝就向劉良佐投降。多鐸把弘光帝押送北京,打入囚牢。轉年五月,這位貪淫好色的南明皇帝被殺於北京,結束了他可恥可惡的一生。

  一年之前,弘光帝在南京登基之初,不僅保有半壁江山,而且名義上受其統轄的軍隊有近百萬之眾(高傑四萬,黃得功三萬,劉澤清三萬,左良玉八十萬,安慶、鳳陽、淮安駐軍三萬,黃斌卿二萬,李成棟四千),即使刨去各軍虛報的水分,六十萬軍隊的人數肯定沒有問題。而且,明軍可挾正朔必複之威,懷哀兵必勝之心,如果同心協力,君臣協睦,即使恢複不了全部疆土,保住半壁江山應該是綽綽有餘。雖然明軍中有不少昔日的“賊軍”和諸路雜牌,但清軍也好不了哪裏去,其中也有不少首鼠兩端、惟利是圖的漢軍。假使弘光帝是才能平平的庸主,有史可法、黃得功一班忠臣良將內外護持,偏安一隅保持明係一脈還是非常可能的。偏偏這一幫人上昏下暗,隻知爭權奪利,大敵當前仍舊沉湎酒色財氣,再有二十個史可法,也難保弘光朝不亡!


嘉定三屠百姓切齒——李成棟親手策劃的大屠殺

  

  南明弘光朝覆亡後,以錢謙益為首的朝臣多送款迎降,並勸多鐸說:“吳地民風柔弱,飛檄可定,毋須再煩兵鋒大舉。”雖然文人無骨,此話水分也不是太大。除了太倉農奴為了搶奪先前的主人造過幾次反外,江南大地一時還真沒什麽對清軍太大的襲擾。各地鄉紳為了自保,也紛紛在城牆上大書“順民”二字。錢謙益與各地鄉紳的信中也稱大清“名正言順,天與人歸”。尤其是對揚州大屠殺的恐懼,一向生活安逸的江南人民在心理上確實產生了極大的震撼,開始認真思考頑強抵抗後的毀滅後果。

  讓人極其駭震的是南京和揚州的結果昭然在目;南京在弘光跑後由趙之龍、錢謙益等人手捧明境圖冊和人民戶口向清豫王多鐸行四拜禮獻降,二十餘萬兵馬束手投兵。清軍兵不血刃,果然沒有大行殺戮——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遭遇確實為江南士紳民眾在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偏偏就在此時,清廷忽然下了一道“剃發令”。本來,在1645年6月,清豫王多鐸還下過一道命令:“剃頭一事,本國相治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但僅僅過了一個多月,多爾袞下令所有漢人都必須剃發,“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而這一忽然而來並導致數百萬人頭落地的命令,竟源於一個無恥之極的漢族降臣孫之獬。孫之獬,山東淄川人,明朝天啟年間中進士。此人因人品低下,反複無常,一直鬱鬱不得誌。清軍入關後,老哥們求官心切,是第一批搖尾乞降的漢官,並當上了禮部侍郎。為報新主提拔之恩,一時間又想不出什麽平定大計,孫之獬就走個“偏門”,主動剃發。

  老小子前腦門一溜精光,後麵也拖個大辮子,並穿上一套四不像的滿服,施施然來,上朝時想博個滿堂彩。不料當時漢人官員仍是博冠大袖,漢人裝束,見這麽一個老狗不倫不類,都心中覺得可笑又可鄙,揚袖把他排擠出班。滿族官員自恃是統治征服民族,也都紛紛腳踢笑罵,把他踹出滿班。惱羞成怒加上氣急敗壞,孫之獬下了朝後就立馬上了一道奏章,向清世祖建議在全境範圍內給漢人剃發,其中有幾句話直撓清帝(也就是多爾袞)心窩:“陛下平定中原,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之從陛下也!”

  清帝順治當時年僅七歲,大事全部由攝政王多爾袞一人說了算。多爾袞等人本來就是北方武人性格,被孫之獬這一陰激,也覺其言甚是有理。而且,早在1644年多爾袞入關之前,滿人大學士希福已在盛京向朝廷進獻了滿文寫的遼、金、元三朝史料,想使這些過往“異族”入主中原的曆史經驗“善足為法,惡足為戒。”其中最主要的警示就是防止上層“漢化”。特別遼、金兩朝,“漢化”最終導致了皇族的消沉和委瑣懦弱。孫之獬的進言,正好挑起多爾袞的警惕之心,想先從形式上消除“漢化”的潛在危險——好!我先下手為強,給全體漢人先來個“滿化”,強迫剃發!

  這下可好,本來漸趨平靜的江南地區頓時如水入沸油般四處暴散起反抗的怒潮。“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一直以孔孟倫理為原則的中國人,無論官紳還是普通百姓,都不能接受自己在形象上變成野蠻的“夷狄”。即使是統治中國近百年、殘暴橫行的蒙古統治者,也從未下令要漢人改變裝束。

  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家族宗法儒學為源的中國人,或許能把朝代興迭看成是天道循環,但如果有人要從衣冠相貌上強迫施行曆史性的倒退,把幾千年的漢儒發式和盛唐袍服變成“豬尾巴”小辮,不僅僅是一種對人格尊嚴的侮辱,簡直就類似“閹割”之痛。而且,以上種形象活著,死後都有愧於祖先,沒有麵目見先人於地下。如果從文化、財產、等級等等方麵在士大夫和平常民眾還存有歧異的話,在這種保衛自身精神和風俗的立場方麵所有漢人幾乎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原本已經降附的地區紛紛反抗,整個中國大地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連真心歸附清朝的漢人學者也在筆記中紛紛不平地記述道:“我朝(清)之初入中國也,衣冠一仍漢製(其實朱元璋當初下令是遵依唐製)。凡中朝臣子皆束發頂進賢冠,為長服大袖,分為滿漢兩班。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剃發迎降,以冀獨得歡心。乃歸滿班則滿以其為漢人也,不受。歸漢班則漢以其為滿飾也,不容。於是(孫之獬)羞憤上書……於是削發令下,而中國之民無不人人思螳臂拒車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野草,皆(孫)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研堂見聞雜記》)。

  不過報應也真迅速,三年多以後,因為受人錢財賣官,孫之獬受彈劾,被奪職遣還老家淄川。恰好趕上山東謝遷等人起義,攻入淄川城,孫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憤怒的民眾一並殺死,“皆備極淫慘以斃。”孫之獬本人則被五花大綁達十多天,五毒備下,頭皮上被戮滿細洞,人們爭相用豬毛給他重新“植發”,最後還把他的一張臭嘴用大針密密縫起,肢解碎割而死。“嗟呼,小人亦枉作小人爾。當其舉家同盡,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鐵鑄不成一錯也!”此種下場,連仕清的漢人士大夫也不免幸災樂禍。

  剃發令下後,太倉、秀水、昆山、蘇州、常熟、吳江、嘉定等廣大地區義民紛起,紛紛殺死清軍安排的地方官吏,開始了反清複明的抵抗運功。其中有嘉興徐石麒、鬆江沈猶龍、常熟何沂、太湖徐雲龍、昆山朱集璜等等。

  多鐸忙派八萬清軍回師江南,並以李成棟這樣的明朝降將為主力,進攻義軍占領的城市,僅在昆山和江陰就殺害了十多萬起義的居民。

  昆山本來局勢平靜,剃發令下,“人心方駭”,民眾爭起,殺掉清軍委任的閣丞茂才,燒掉縣衙,並把巡撫官署也一把大火燒為平地。清軍李延齡受李成棟指派,以鐵騎圍城,先殺義民數千,而後,清軍入城,開始屠城,大殺三天,方下令“封刀”。“是兩日天氣晴明,而風色慘淡,空中無一飛鳥,暮皆大雨,震雷轟烈……初八日,王師(清軍)拘掠千艘,載虜獲西去。約計城中男婦踰垣得出者,十無一二。巧掩得全者,百無一二。驟遇炎雨,屍皆變色……其死亡狀,有倚門、臥床、投閣、扳檻、反縛、攢捆、壓木柱、斬首、斫頸、裂肩、斷腰、剜腸、陷胸、肢解、寸磔種種之異,以至懸梁掛樹,到處皆是;井坎池潭,所在皆滿,嗚呼慘矣!”(《鹿樵紀聞》吳偉業)如此慘狀,1937年南京倭寇屠城又擴大數十倍而重演。

  李成棟明將出身,善用大炮攻城。屠掠昆山後,他又率清軍擁數十門巨炮,進攻江陰城。一時間炮聲震天,江陰城牆塌落多處。在此之前,江陰軍民先上演一出真假“空城計”,大開城門,誘清軍入城,夜中時分伏兵四起,斬清軍大將一名以及早已降清的明將許定國(殺高傑那位)。李成棟軍猛攻六天,才把江陰城攻克。“王師(清軍)乘煙霧混雜時,逾入屠之……丁壯在城者,戰死已十六七,空壁而已。”江陰城雖不大,抵抗最力,最後闔城遇屠,情狀慘烈!

  1645年7月底,李成棟率所部五千多人向嘉定進逼,並於路上就開始奸淫殺燒。嘉定居民

  在明朝進士黃淳耀等人帶領下,用大木、巨石填塞城門,誓死拒守。8月中旬,李成棟猛攻嘉定城北的婁塘橋,殺死上萬民眾。8月24日夜,由於天降大雨,城上不能張燈,李成棟趁黑派兵潛伏於城根下挖地道,在其中暗埋火藥。黎明時分,李成棟用大炮猛轟,引燃火藥,“地裂天崩”,城牆倒塌,清軍乘間蜂擁而上,“悉從屋上奔馳,逼行無阻。城內難民不得逃生,皆紛紛投河死,水為之不流。”黃淳耀兄弟奮戰力竭,最後相對自縊殉國。

  由於李成棟的弟弟在此之前在一次伏擊戰中被殺死,出於野蠻的報複之心,他下令部下屠城。“成棟持刀,下令屠城,約日入後聞炮即封刀。時日暑正長,各兵遂得悉意窮搜,家至戶到……”(吳偉業)。清軍“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亂草叢棘,必用長槍亂攪”,一心要殺個雞犬不留。當時的慘景,有親曆者朱子素的《嘉定屠城略》作證:“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麵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一幅活的人間地獄圖。

  清軍遇見年青女人,就當眾白晝輪奸。如遇抵抗的婦女,這些人形獸物就用長釘把抵抗婦女的雙手釘在門板上,然後再肆行奸淫。一頓殺戮過後,李成棟屬下又四處劫掠財物,見人就喊“蠻子獻寶”,隨手一刀,也不砍死,被砍人拿出金銀,清兵(其實是前明軍)就歡躍而去;腰中金銀不多者,必被砍三刀,或深或淺,刀刀見骨。當時“刀聲割然,遍於遠近。乞命之聲,嘈雜如市”。最後,這五千拖著大辮子的漢人清軍竟搶奪三百大船的財物,統統在李成棟的指揮下運離嘉定。此為嘉定一屠,共有近三萬人被屠殺。

  幾天之後,有一名叫朱瑛的義士聚集逃跑於周遭的民眾共兩千多人,重新回到嘉定,並處死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在葛隆一帶還設伏消滅了李成棟的一支小分隊。氣惱至極的李成棟忙率軍回攻嘉定,並在路上把葛隆和外岡兩個鎮子的居民全部殺光。被民眾趕走的清軍委派的縣令浦嶂為虎作倀,又領著李成棟軍士直殺入城裏,把許多還在睡夢中的居民殺個精光,積屍成丘,然後放火焚屍。浦嶂不僅把昔日幾個朋友婁複文等人整家殺盡,還向李成棟進言:“若不剿絕,必留後患!”清軍殺得興起,嘉定又慘遭“二屠”。

  二十多天後,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餘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竟在忽然之間殺得城內清兵大潰出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吳之番所率兵民大多未經過作戰訓練,很快就潰不成軍,吳將軍自己也提槍赴陣而死。李成棟軍第三次攻城,不僅把吳將軍數百士兵砍殺殆盡,順帶又屠殺了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是為“嘉定三屠”。

  經過如此殘酷的“三屠”,江南大部分地區遠近始剃發,稱大清順民。可見,血海肉山終於使反抗的烈焰漸趨熄滅。李成棟也因此“赫赫”功勞,被提拔為江南巡撫。不久,清廷又把他調往東南,派他去平滅南明的另一個皇帝隆武帝。


  公元1647年,趁著李成棟軍在廣東平滅陳子壯等人,瞿式耜又把永曆帝從柳州迎回桂林。1648年2月(永曆二年),在全州駐防的郝永忠忽然率軍跑回桂林,報說清軍正一路追逼,勸永曆帝馬上逃往柳州躲避。由於郝永忠是李自成“大順軍”出身,他與明朝諸將之間關係一直不睦。此次回桂林,郝永忠部的糧食又一直欠乏供應,這位流賊出身的武夫氣惱之下,縱兵大掠,亂兵衝入皇宮府堂,不僅百官被搶劫得一幹二淨,永曆帝本人自己連龍袍也被搶走,光著屁股逃出城外。最後,他又於3月逃至南寧避難。

  幸虧郝永忠部隻是憤恨搶劫,沒有別的念頭。清軍殺到桂林時,瞿式耜又倉惶應戰,恰巧南明滇、楚兩鎮兵將趕到,焦璉又聚集本部人馬,諸路明兵殊死戰鬥,竟又獲桂林第三次大捷。

  喘息絕望之機,南明君臣竟忽然又得到了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好消息——江西總兵金聲桓、副將王得仁和廣東提督李成棟陸續宣布反正,重奉明朝正朔,反擊滿清。

  金聲桓是陝西榆林人,王得仁是陝西米脂人。兩人皆是明末農民軍出身,金聲桓號“一鬥栗”,王得仁號“王雜毛”,皆是萬人敵的猛將。金聲桓在明末降左良玉,是左良玉四十八營中最精銳的部隊。左良玉死,其子左夢庚降清,金、王兩人一起同劉良佐和高進庫進攻江西,並長期駐兵於南昌。這兩人雖是“賊”出身,但常“邑邑思本朝(明朝)”,平時宴飲之間,言及明朝覆亡,竟也常常泣下沾襟。

  恰巧清朝有個董禦史巡按江西,傲慢驕橫,向王得仁索要一個歌妓陪他晚上打炮。“得仁未即遣”,董禦史大罵:“我可以讓王得仁老婆陪我睡覺,何況一個歌妓!”聽罷此言,王得仁按劍而起,大叫:“我王雜毛做賊二十年,卻也知道男女之別,人間大倫,安能跪伏於豬狗之輩以求苟活!”於是他提劍直趨,寸斬董禦史,然後拜見金聲桓,兩人一起宣布反正。這兩人的兵卒數目相加共約十萬,又有良馬萬匹,甲械精好。一朝反正,天下震動。可見,曆史上許多重大事件,導火索往往是一件小事情,如果沒有董禦史的好色,可能金、王兩人隻存“恢複”之心,隨時而移,也就不會激起如此大的事端,最終極可能循規蹈矩,一直做大清順臣。董禦史揚言要睡王大將軍老婆,這下倒好,大腦袋、小腦袋一起變成碎肉渣片,被拋於地上喂狗,淫念一起,牽出無數因果!

  清廷四處調兵,佟養甲也命李成棟率軍入援正被金、王兩人急攻的贛州清將高進庫。此刻的李成棟不動聲色,靜觀時變。

  本來,李成棟、佟養甲兩人級別相當,兩廣大部分也是他一路血戰奪得,隆武、紹武兩帝均為他所擒殺,不料論功行賞之際,清廷重用“遼人”(佟養甲一族是遼陽大族,早就有族人投效清廷),封佟養甲為廣東巡撫兼兩廣總督,李成棟隻落個兩廣提督(軍區司令),而且一切軍務大事還得聽佟養甲這個“政委”一人說了算。而且,他的妻小家屬在從江南入廣東的路上,肯定也目睹了金聲桓、王得仁等人反正後各地“反清複明”的大勢,可能也多多少少對他進行勸說。各種史料中記載最多的,當屬李成棟一個“寵妾”自殺激勸的事跡,連美國曆史學家Wakeman也提及過這一深明大義的美婦人。查繼佐的《國壽錄》記載此烈女名張玉喬,王夫之《永曆實錄》隻講這位美婦人是鬆江院妓出身,沒有言及其姓名。江日昇《台灣外記》又講她本是陳子壯的侍妾,而錢澄之《所知錄》等又稱這名美婦是姓趙,為李成棟側室。


  永曆二年陰曆六月十日(公元1648年),李成棟變易冠服,拜永曆正朔,發兵逮捕佟養甲遼籍親兵一千多人,“屠之”,並裹脅佟養甲一起向永曆遞降表。由此,廣東十郡七十餘縣共十多萬兵士歸附南明,李成棟獲封惠國公,李元胤獲封錦衣衛指揮使,袁彭年為都禦史,連迫不得已投降的佟養甲也被封為“襄平伯”。?

  否極泰來。廣東、江西、湖南、湖北等大片地區一時又遍樹明朝旗幟,盡複明朝衣冠,“烏紗吉服,腰金象簡滿堂,如漢宮春曉”。不久,靖州、沅州、梧州、金川、寶慶等地也相繼入明,真正“形勢一派大好”。

  “重新做人”之後,李成棟真有刮骨洗腸之效,忠心耿耿,一心事明。他不僅派人把桂林永曆帝父親的陵寢整修一新,又派兵迎永曆帝移蹕肇慶。

  鑒於劉承胤挾帝自重的前鑒,瞿式耜上書請永曆帝到桂林。不過,瞿式耜這份擔心純屬多餘,李成棟對永曆帝確實一份純誠之心。他在肇慶修治宮殿,重建官署,修複城防,填充儀衛,使得“朝廷始有章紀”。1648年11月,永曆帝駕臨肇慶。

  李成棟“賊”軍出身,複與高傑為明軍招安,接著又降清軍,隻見過隆武帝的屍身和那個登基才一個多月即成擒的紹武帝。現在奉永曆為正朔,他還真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麵見明朝新君。雖見進之前,他還向一幫儒臣賓客練習麵君時的進退禮節和應對之語。“及見,上(永曆)溫顏接之,賜坐,慰問再四。”李成棟隻是跪伏在地上渾身亂顫,沒有一句答言,最後“叩頭趨出”。

  出殿後,他的參謀很奇怪他為何沒有與皇上對話。李成棟回答說:“吾是武將出身,容止聲音,雖禁抑內斂,猶覺勃勃高聲,恐怕回言時驚動皇上,有失人臣禮節。”從前殺人如麻、嗜血成性的李將軍,這一番真心剖白,真令我們刮目相看。?

  為了表示對李成棟的尊寵,永曆帝特敕拜李成棟大將軍、大司馬,並效劉邦拜韓信故事,封壇拜將,殊榮無比。為報知遇信賴之恩,李成棟馬上返回廣州,募兵治軍,準備入江西聲援金聲桓等人,恢複大明江山。

  在肇慶時,李成棟對永曆寵臣馬吉翔的權勢已有所見,回到廣州,出於耿耿忠心,他上疏永曆帝,說:“恩威不出陛下而出旁門,匪人濫進,貨賄公行……社稷存亡之大,非細故也,臣不敢不言。”馬吉翔見此疏,深恨李成棟。不久,李成棟已經集結兵馬準備北上南雄進入江西抗清,臨行前想入肇慶與永曆帝臨別。馬吉翔聞訊,連忙於宮中造謠,說李成棟想儀效董卓和朱溫,可能趁入見時解散皇帝親兵,以他的舊部替代,把皇上當傀儡。

  由於李成棟昔日瘋狂屠殺明軍的表現仍曆曆在目,永曆帝不能不疑。他派遣鴻臚卿吳侯去安撫李成棟,告訴他不必麵君。李成棟一片赤誠,對此一無所知,直到他見到在朝中任官的義子李元胤,才知道自己被馬吉翔冤枉的實情,他歎息說:“我初歸附國家,詣闕麵君是正常的禮節。此次出行,誓死嶺北,隻想與皇上辭別,交付公卿大臣後事,不想小人輩洶洶如此,恨吾不能剖心示誠,坐受無君之謗,徒以血肉付嶺表耳!”行至三水,永曆使臣馳至,仍敕其不得入朝。李成棟“望闕大慟”,從清遠順流而去,臨行之時,他長歎道:“吾不及更下此峽矣!”

  清軍方麵,在中原聚集滿、蒙、漢大軍數萬人,一支軍由孔有德、濟爾哈朗指揮,逼向湖廣。另一支軍由譚泰、尚可喜、耿仲明率領,直撲江西南昌。1649年3月1日(永曆三年),南昌陷落,金聲桓殺妻子,焚廄舍,自刎而死。王得仁與清兵巷戰,死於戰場。湖南的明將何騰蛟也被清軍俘獲,於湘潭就義。

  李成棟提兵北上,屢戰屢敗。也真是天不祚明,他為清朝從北往南打殺時,一路勢如破竹。反正以後,他由南往北打,連連敗績,十多萬大軍沿路傷亡殆盡。1649年4月,南昌金、王兩人敗亡後,贛州的清將高進庫再無北顧之憂,聚集全部精銳部隊在信豐進攻李成棟。鏖戰一天,李成棟部下大將多死,士卒潰逃,糧食又吃完。部下將領請李成棟退師,尋找機會再圖重興。已經絕望的李成棟索酒痛飲,投杯於地,大言道:“吾舉千裏效忠迎主,天子築壇以大將拜我,今出師無功,何麵目見天子耶!”言畢,竟不帶隨從,控馬持弓渡水,直衝清宮大營,“不擇津涘,亂流趨敵”,估計加上飲酒過量,傷心欲絕,竟於中途摔入水中,遇溺而亡,結束了他令人費解、充滿殺戮、反反複複又不失波瀾壯闊的一生。

訃聞,明廷震悼,贈太傅、寧夏王,諡忠烈。?

_________________
鄙視國內的狗屁曆史學家
http://lovesue.blog.hexun.com/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長柳
探花


注冊時間: 2006-03-08
文章: 338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六 四月 28, 2007 4:35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lovesue 寫到:


退一萬步?

為了支持所謂的揚州十日謊言
你們不惜篡改曆史,或者拿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作畫來當證據

這哪裏是退一萬步?
而是一步不退在強堅持哦
?


篡改曆史最徹底的是滿清的文字獄,對於清遺來說,除了滿清篡改過的曆史,你們還會接受什麽?

你在網絡上東抄西引,未經作者允許即按照一己之意篡改、斷章取義他人文章,名聲早就很臭,不必多談。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古之風
書童


注冊時間: 2007-04-17
文章: 4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日 四月 29, 2007 10:48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皇太極 寫到:
跑題之遠,慘絕人寰.

同意!
學生隻是提了一個不懂的問題,竟引來這麽多的爭論.
從“帷薄不修”到“明朝開國功臣下場大全”,到。。。。。。,嗬嗬,確實有點跑題了。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若殤若兮
書童


注冊時間: 2006-10-29
文章: 12
來自: 沈陽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日 四月 29, 2007 11:06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頭都大了 Shocked
_________________
水木清華 婉兮清揚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參觀發表人的個人網站  
江河
進士


注冊時間: 2007-04-10
文章: 297
來自: 浙江 杭州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日 四月 29, 2007 11:38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引長柳:陸斑竹覺悟越來越高了,讓你來寫抗戰史,日本人的罪惡大多可以推給偽軍,反正偽軍的數量還要超過日軍,再進一步,日本人就可以哈哈大笑抗日戰爭隻不過是中國人殺中國人。陸同誌同誌這種人,有的是前途,想燒冷灶的朋友,要把握機會。

這個話是我引出來的,我來說清楚。

1、我要大家在清算滿人屠殺的時候,算算前明軍隊,是指出一個事實,就是自己害其自己人來,比外人還厲害。這不是不算滿人的罪惡了。這點要理解清楚,這是前提。

2、清算自己人的罪行和清算侵略者的罪行並不矛盾。樓主的帖子說了侵略者的罪行,我們接下來說說自己人的罪行,是一個補充。不可離開這個帖子順下來的具體語境做出片麵的引申。

3、日本人按照你這種理解,來歪曲中國人自己的反思,也不是從抗戰這個曆史開始的。早在對於明朝倭寇的問題上就已經在搗鼓了,由於曆史記載的局限,倭寇當中有多少是中國自己的海盜,現在也說不清。但不論倭寇侵犯我東南沿海的時候有多少中國海盜,倭寇能把自己的幹係擺脫了麽?

話又說回來,如果那些偽軍都是直到戰死都不投降的強悍,日本人恐怕也真的隻有殺光占領區的人才能立足了。

_________________
我簡單說兩句,主要聽你說看你說。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發送電子郵件  
長柳
探花


注冊時間: 2006-03-08
文章: 338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五月 02, 2007 10:28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陸務觀 寫到:
長柳啊,我從來就是正視清軍的種種大屠殺暴行的。包括努爾哈赤在東北屠殺的暴行,以及入關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大屠殺死了多少人、是些什麽人幹的的確值得研究;你再發表一些有關明末清初人口的高見也好。


你卻總糾纏於民族問題,成天把滿洲人比作日本人!


世界上有很多有名的惡行是當事人用雇傭軍或者“偽軍”去幹的。比如八國聯軍裏的英軍很多其實是印度人,但是戰爭責任完全在英國,沒有人會算到印度人頭上,如果有哪個英國人拿這個理由來推卸責任,那就是個畜生。世界上臭名卓著的黑奴貿易,那些黑人很多也是黑人抓來賣給白人的。白人用一些酒等物品挑動黑人部落間的戰爭,抓來的俘虜就賣給白人了,但世界一致認定,萬惡的黑奴貿易,責任全在白人,如果歐美等國白人敢拿黑人參與來推卸責任,說那是黑人自己幹的,與白人關係不大,那就到全世界說說看,不被人砸死才怪。鴉片戰爭的時候,有英國人辯稱,經銷鴉片,吸食鴉片的,全是中國人,而且是中國人自願的,所以英國人沒任何責任。現在的毒品販子也可以這麽說。這些毒品販子到底有無責任?

如果現在哪個英國人敢到中國來說是印度參與了八國聯軍,與英國無關,那就來試試。
  歐美的白人有種就宣傳是黑人自己販賣了自己當奴隸,白人不過是將他們買下運到美洲而已,白人不但沒任何罪行,反而是救了黑人。這些白人有種就這樣到非洲、美洲說好了。

為什麽在中國有人要非常刻意地進行這種強調呢?原因不外兩種:
1.推卸責任;
2.並且嘲弄受害人或受害人的後代。
回頂端
檢查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fish_810
舉人


注冊時間: 2005-07-09
文章: 107
來自: 錦官城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五月 03, 2007 1:07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長柳 寫到:
lovesue 寫到:


退一萬步?

為了支持所謂的揚州十日謊言
你們不惜篡改曆史,或者拿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作畫來當證據

這哪裏是退一萬步?
而是一步不退在強堅持哦
?


篡改曆史最徹底的是滿清的文字獄,對於清遺來說,除了滿清篡改過的曆史,你們還會接受什麽?

你在網絡上東抄西引,未經作者允許即按照一己之意篡改、斷章取義他人文章,名聲早就很臭,不必多談。


殺你幾個南蠻子又咋了。垃圾,你不要滿族當中國人,就不當了,不稀罕。

_________________
個人博客:http://blog.mop.com/fish_810



fish_810
舉人


注冊時間: 2005-07-09
文章: 107
來自: 錦官城
積分: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五月 03, 2007 1:09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複

長柳 寫到:
陸務觀 寫到:
長柳啊,我從來就是正視清軍的種種大屠殺暴行的。包括努爾哈赤在東北屠殺的暴行,以及入關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大屠殺死了多少人、是些什麽人幹的的確值得研究;你再發表一些有關明末清初人口的高見也好。


你卻總糾纏於民族問題,成天把滿洲人比作日本人!


世界上有很多有名的惡行是當事人用雇傭軍或者“偽軍”去幹的。比如八國聯軍裏的英軍很多其實是印度人,但是戰爭責任完全在英國,沒有人會算到印度人頭上,如果有哪個英國人拿這個理由來推卸責任,那就是個畜生。世界上臭名卓著的黑奴貿易,那些黑人很多也是黑人抓來賣給白人的。白人用一些酒等物品挑動黑人部落間的戰爭,抓來的俘虜就賣給白人了,但世界一致認定,萬惡的黑奴貿易,責任全在白人,如果歐美等國白人敢拿黑人參與來推卸責任,說那是黑人自己幹的,與白人關係不大,那就到全世界說說看,不被人砸死才怪。鴉片戰爭的時候,有英國人辯稱,經銷鴉片,吸食鴉片的,全是中國人,而且是中國人自願的,所以英國人沒任何責任。現在的毒品販子也可以這麽說。這些毒品販子到底有無責任?

如果現在哪個英國人敢到中國來說是印度參與了八國聯軍,與英國無關,那就來試試。
  歐美的白人有種就宣傳是黑人自己販賣了自己當奴隸,白人不過是將他們買下運到美洲而已,白人不但沒任何罪行,反而是救了黑人。這些白人有種就這樣到非洲、美洲說好了。

為什麽在中國有人要非常刻意地進行這種強調呢?原因不外兩種:
1.推卸責任;
2.並且嘲弄受害人或受害人的後代。


沒推卸責任,是滿族人殺得,沒錯,殺得好。沒把你這些人渣殺光,是我們的錯。嘲弄的就是你,你漢明沒能力,活該被屠殺。漢明統治時期,女真人被屠殺,也怪不得別人,怪自己沒能力。

斑竹封我號吧,我就是在人身攻擊長柳這人渣。我看不下去了。

_________________
個人博客:http://blog.mop.com/fish_8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