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大卸八塊
五十年代裝甲兵初建時特別重視坦克車場車庫的建設,其建築設計質量要求非常高,比如車場內的道路,都是用當時國內最高標號水泥澆築,而平常的建築水泥根本承受不了重達幾十噸坦克碾壓。我當兵已經是七十年代中期,那道路不知經過多少次坦克碾壓依然如初。再者就是坦克車庫(坦克的家),高大寬敞冬暖夏涼光線極佳,屋頂木板大小規格一樣經過防蟲處理,每一塊鑲嵌的嚴絲合縫,厚重的車庫大門刷過多層防腐漆。水泥地麵光滑平整與大門之間嵌合嚴密,亮光都無法進入,老鼠、昆蟲就更別想了,這樣避免了坦克內部電線電纜被鼠類咬噬。坦克車庫這種建築工藝直接表現就是灰塵也很難進入。五十年代人真得不一樣,做事嚴謹認真。就比如我父親在明港部隊的營房蓋得真漂亮,建築工藝一流,要知道蓋這些房子的都是15軍45師的普通戰士。
車場內有大門的車庫是戰備車庫,裏麵停放的坦克平時是不動,隻有換季時裝上電瓶發動,檢查車輛的發動機部分、傳動部分、火炮電傳、電路、電台、通信裝置,換季結束必須卸掉電瓶。坦克兵對坦克真是仔細,每次保養結束要把坦克篷布蓋好,然後用繩子把篷布固定,下次保養再把篷布打開,本身車庫就非常幹淨再加上篷布覆蓋,坦克是幹淨的不得了。而教練車庫都是沒有門的,坦克車輛保養完用篷布綁紮好即可,平時保養特別是清潔要求與戰備車不是一個等級,更換的東西比較多,比如履帶板、履帶銷、電台電子管、各種保險絲、坦克工作帽、胸前開關等等。教練車最重要的是保證完好率出勤率。
我當兵時我們團的營房,前麵就是車場車庫
第一年我是二炮手,負責坦克的行動部分以及坦克外部包括高射機槍和坦克戰鬥室的保養。我保養的工具就是一塊布一把螺絲刀,還有就是一根細鐵絲。保養堪稱精雕細琢的翻版精擦細摳,篷布一打開就要把車體外麵仔細擦拭一番,然後換上幹淨的鞋子,進入戰鬥室把裏麵擦拭一番。這起碼要用半天時間。中午回宿舍吃飯,午睡起來後繼續來到車庫保養行動部分,行動部分包括履帶、主動輪、誘導輪和負重輪。負重輪就是軍迷常戲稱的:"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五對負重輪。"這時螺絲刀和細鐵絲就起作用了,要把履帶夾縫的曾經多少年前的土摳出來,那可是細致活。跪在那裏或爬或仰的保養,特別是死角,非常難把裏麵泥土清幹淨,有的看不見,就要憑感覺憑經驗,常常一天保養下來,手上到處是血道子。我們國家的坦克許多部件都是澆鑄的,有許多毛刺,碰一下就是一道口子。我總結出一個規律,隻要是保養車,手必須流血,剛開始保養還感覺疼,一年以後已經麻木了,所以當兵五年手就沒有好過。有的網友說為什麽不戴手套?有的地方戴手套手根本伸不進去。當坦克兵不容易,當一個合格愛坦克的坦克兵就更不容易。特別是仰躺在冰涼的水泥地上,冬天還好穿的厚,夏天穿著薄薄的工作服躺在地上一幹就是一小時,身體很容易落下病。
當兵第一年春季換季我們團開展單車標準化,按照坦克兵的五大技術標準“間隙正確、潤滑周到、緊固適當、調整合理、沒有故障”,全團掀起一個不小高潮,高潮的特點就是把坦克大卸八塊,我當時的任務是非常辛苦的,辛苦的原因就是要把履帶一塊塊拆卸開,用水清洗幹淨,再把履帶板浸泡在柴油和少量機油混合的桶裏待一段時間,這樣履帶不會生鏽,然後晾曬幹以後要把履帶板重新組裝好,光掄大錘敲履帶銷就整整一天,還要同車戰友協助。這隻是一部分,當時團裏每輛車都要檢查,那是戴著白手套檢查,有一點油漬就是不合格。
我曾經特別對一位網友回帖,糾正他說坦克裏麵到處是黃油的觀點,通過我今天對保養的描述,大家明白坦克戰備車是多麽幹淨。我們這個單車標準化被裝司樹立成全裝甲兵典型,並在全裝甲兵推廣。估計全裝甲兵都會罵坦克42團,你們紅軍團想出風頭我們不攔著,可你們不能把兄弟部隊都帶下水。第二年坦克換季可就沒有那麽輕鬆,有的部隊更是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甚至想拆發動機保養,被技術部門嚴厲嗬斥是亂彈琴,發動機是坦克的心髒,那麽精密!憑你們幾個就想拆下再組裝回去?如果讓你們這樣幹,這發動機就報廢了。幸虧當時還是有明白人,特別是技術部門。那個年月受文革影響,喜歡一陣風而且是過頭風。不過我們團還是走在全裝甲兵的前頭,受到裝甲兵的表彰。
車庫是一個獨立的大院子,四周是快3米高的圍牆,修的這麽高也是為了防止有人破壞。車場有兩個大門,一個是進出的大門,一個是進入訓練場大門,都有哨兵24小時把守,節假日是雙崗。大門設有值班室,有值班員值班。特別是車場日,所有進場部隊都要向值班員報告,得到允許才能進入車場,同時要進行人員數量登記。車場日結束或者離開車場還要再次請示,清點人數登記簽名離開。所以坦克兵的許多製度非常嚴格,嚴格的製度就能避免許多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