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技術兵種
坦克兵習慣稱三大專業為三大技術,而對技術的強調和重視與首任許光達司令員是分不開的,許光達從軍進入黃埔軍校是炮兵科,1932年因治傷到蘇聯,學習見證了蘇軍的裝甲兵體係,更加深對技術的理解以及技術對裝甲兵的重要性。在中國裝甲兵建設初期,就提出:“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
為了讓正規正軌的走正路,首先是編寫和審定裝甲兵戰鬥條令、教程和教範。許光達司令員明白要讓裝甲兵具有超強的戰鬥力,在陸軍起中堅力量,就要很抓技術,1953年許光達在裝甲兵幹部會議上又指出:
“坦克部隊的戰鬥特性, 是依靠坦克本身的優良機械而產生的。為了充分發揮這種武器的威力, 必須懂得這個武器, 熟練地掌握和操縱它, 正確地使用和修理它, 經常地愛護和保養它。這樣教育部隊成員成為掌握坦克技術的能手, 就成為坦克部隊的頭等重要任務”。
我們坦克42團前輩五十年代在朝鮮
摒除從步兵到裝甲兵過渡,重新建立條令條例和技術規範,所以坦克兵中步兵影子並不多,完全是一個全新軍種,老司令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裝甲兵打下一個非常堅實基礎。而海軍建設初期有些差強人意,依然保持著許多陸軍土八路的習慣和作風,即使今天艦艇數量質量已經超過許多西方發達國家海軍,並且已經有了三艘航空母艦,但與西方的貴族海軍距離還是明顯,這與建立海軍初期從陸軍過渡有關,為何毛選擇肖勁光擔任司令員?因為他曾經留蘇懂俄語,連他自己都說自己是“旱鴨子”,暈海船,又不懂海軍,哪裏能當海軍司令?對海軍的了解熟悉是他擔任海軍司令以後。
1956年國慶東長安街接受檢閱的坦克部隊
下麵聊幾個裝甲兵對技術的重視程度的側麵。
建立裝甲兵技術部:
坦克部隊團一級編製是整個坦克部隊最完整的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坦克部隊中沒有獨立坦克營、連,這是因為坦克需要的技術保障龐雜,假如一個獨立坦克營、連二十幾輛或者七八輛坦克,它所需要的技術保障部隊與團一級沒有多大區別,而且數量有限的坦克在戰爭中起到作用有限。所以中國裝甲兵以團為標準建立一個完整的保障體係,所以設定技術部,具體到實際應用就是坦克兵建立嚴格的車場製度。用車坦克分隊進場必須完成登記才能進行保養,具體到保養條例製度非常細化。比如規定保養傳動部分必須對坦克發動機的空氣濾清器,柴油濾清器進行清洗。對坦克發動機、行動部分,火炮、並列、航向機槍、高射機槍、電台、車內通話設備進行保養、清潔、無故障核定。並對車體進行清洗工具點驗。保養合格後要經過該車車長、炮長、駕駛員驗收通過才能進行坦克交接。出場時,用車分隊與該車乘員一起接受車場技術部檢驗,具體到變速箱變速掛擋完好,行動部分履帶、主動輪、誘導輪、負重輪完好,火炮機槍電路完好,電台、車內通話器完好,隻有完全合格坦克才能出場訓練,而不合格的車輛要在車場內修理,修理合格後要再次經受車場技術部檢驗。雖然繁瑣,但是保障了坦克使用完好率和訓練。
自動射擊結束擦炮
保障部隊:
坦克分原地用車和行動用車,而行動用車包括駕駛員駕駛科目訓練,駕駛與通信一同訓練,射擊訓練、單車戰術訓練,坦克排、連、營戰術訓練。坦克連行軍,坦克戰鬥射擊、坦克演習等等,隻要坦克一動,就必須有相應的修理分隊、通信分隊、運輸分隊、偵查分隊、裝甲步兵分隊、高炮分隊、衛生隊保障並全程跟隨。
訓練團、 院校:
駕駛員、炮長必須經過坦克乘員訓練團訓練合格才能進入坦克戰鬥部隊,前文已經敘述,這裏不再細說。而早期坦克連隊幹部必須是坦克院校畢業,不能從戰士中提拔。在文革和文革後一段時間從戰士中提拔的幹部都必須進院校深造,射擊和通信在安徽宿縣最後改到蚌埠的裝甲兵學院,駕駛在長春裝甲兵技術學院。連營以上主官到石家莊裝甲兵指揮學院深造。所以裝甲兵從最初建立就有了完整的學院學習係統。在我當兵期間,許多剛剛提拔的就被保送進院校,但是不經過考試。學習結束大部分回原連隊。
1979年對越反擊戰的62式坦克
駕駛員培養過程:
五六十年代要成為坦克駕駛員,規定必須首先學會駕駛摩托,再者學會駕駛軍車,兩者都合格才能學習駕駛坦克。由摩托握把、汽車方向盤到坦克操縱杆的轉換。這樣形成六十年代尤其是大比武出來的坦克駕駛員的駕駛技術最高,我76年當兵時的營長技術就十分了得。他是由駕駛員改為炮長。我們連副連長常常和我們聊起他剛當兵時,也是先開摩托再開汽車,最後才是坦克,當時有點不明白,其實就是找駕駛感覺,他講教範規定就是這樣。副連長技術了得,駕駛員都特別佩服。從裝甲兵的沿革和發展中記錄了在文革之前坦克兵駕駛員必須過這3關。直到批彭德懷的軍事路線和羅瑞卿的大比武這一規定才取消。而七十年代的駕駛技術也是不錯的,前段時間中央台軍事欄目有檔節目,介紹裝甲兵比武、是我們連隊與兄弟連隊兩個專業比武,駕駛員在高速情況下停車,那是一個有6年駕駛經驗的駕駛員,把坦克開得的是前仰後合,開成那樣真替他汗顏,他的水平在我們那個年代就是一個兩年的駕駛水平。而高射機槍比武是將分解結合的高射機槍裝在坦克上,結果掉零件,這在我們那個年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連是紅軍連隊,一直秉承著高水平訓練傳統,可是看到後輩們的訓練,水分大華而不實,真是有愧於紅軍連隊。而記者們不懂,以為還不錯,其實比武雙方水平都很差。可以看出部隊訓練水平不高,是不是獨生子女多的原因還是幹部訓練方法有問題?當時比武用的就是59。再比如有人對儀仗隊評價很高,但是我看到儀仗兵齊步走貓步就受不了,太娘了,不是部隊隊列條令要求的標準,好在部隊沒有受其傳染。回過頭在看看七八十年代的儀仗隊,那氣勢是堂堂軍人的威武、彪悍,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穿工作服的坦克兵
我當兵那時坦克兵定為特種兵(和現在的特種兵含義不同),服役期3年,步兵為2年。那時沒有誌願兵,是79年以後才有了誌願兵,而一個連隊隻有一個名額。造成坦克乘員大量超期服役,以我們連隊為例。我76年當兵時連裏73年兵是主力。到我當兵5年退伍時,一同複員的竟有好幾個是73年兵,也就是當了9年兵,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坦克兵技術要求高,尤其是駕駛員從當兵到訓練團訓練一年後到坦克分隊沒有3-4年的時間坦克是開不好的,差不多到5、6年以上才能是好駕駛員,好駕駛員連隊都舍不得放,久而久之就形成坦克分隊老兵多。所以我當兵5年退伍連隊就是不想讓走。老兵多訓練水平高,但是帶兵就頭痛,這個話題留在以後。
今天就聊到這,明天繼續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