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軍旅故事係列』有一百多篇,是我近二十年帖子的累積,經過多次編輯修改,現在呈現給各位網友,我每兩天發一篇,希望關注留言!因為它是我的父輩以及他們的戰友和我這個部隊子弟也曾經是軍人的生活經歷寫照,本著真實客觀的原則。 童年即用童心去寫,軍人即用軍人感受,按照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脈絡順序,通過一個個故事展現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文革、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台海作戰和出國發展等等。故事雖然是老一輩軍人和他們的後代人生軌跡的一小部分,但確實值得一寫更值得一看。
本人寫作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大家批評指正,指出不足,不斷改進,讓帖子可讀性增強。另外還有一個個人的想法,這是想通過寫作留個記憶,常常翻開看看,也是一種精神寄托。
謝謝!
少壯軍人
11-20-2022 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
全家抗戰
時間:1911年---1945年
父親很小就參加八路軍? 就不得不說爺爺和家裏突然發生的變故。
民國初年,曾祖父由走街串巷貨郎擔小買賣起家,將賺的錢入股糧行學習經營,之後自己獨立開設商號經營糧油加工,而夥計就是自己膝下三個已經長大的兒子。由於信譽好待人實在生意是一天比一天好,生活也漸漸殷實富裕起來,成了當地的大戶。隨著曾祖父年齡大了,就把全部生意交給大兒子打理,二兒子因忠厚善良則由其操持家務,掌管著一大家子的生活,而三兒子即我的爺爺當時還年輕,一邊在私塾勤讀一邊幫襯大哥,一家人生活的是其樂融融。
那曾想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災禍降臨!日本人的鐵蹄踏進爺爺的家鄉,殺死了爺爺的大哥大嫂。燒毀了商鋪糧倉和家,全家人被迫逃離。這時家庭經營的重擔就落在爺爺身上,爺爺因自小讀書聰明好學,不僅善於經營還打得一手好算盤(雙手雙算盤),而且眼光獨到不斷擴展,經過幾年辛勤經營,除了原有的糧油加工,又在北京、河北、內蒙、山西開了多家商號、貨棧、鐵路倉儲、藥店、票號(銀行)、釀酒、房地產、木材、並且承攬工程。生意是越做越大。
但是爺爺無法忘記大哥大嫂的慘死和全家的流離失所的國仇家恨,他明白隻有趕走日本人才能過上太平的好日子,所以一邊經營自家的生意一邊參加抗日工作,從平型關戰役時爺爺親自支前將家裏的十幾匹騾馬送給八路軍,到結識了八路軍120師358旅的彭誌禮積極為八路軍做糧貿工作。特別是1942年爺爺被日本人抓捕被救出後就秘密參加了地下工作,在太原以銘記商行為掩護,為八路軍購置戰場上急需緊缺物資(藥品、布匹、糧油等),同時將自己賺取的大量現銀和銀行本票捐給八路軍。而爺爺對國家和民族做得最大義舉就是把自己年僅13歲還在讀書的大兒子也就是我的父親以及哥哥的3個兒子送到八路軍參軍抗日殺敵。
小八路
1943年,年僅13歲的父親參加了八路軍,成了一名小八路,因為年齡太小不適合在前線部隊作戰,就分在賀龍師長的120師醫院做傷病護理員。在醫院一年多的時間裏,父親工作積極任勞任怨,照顧了大量傷病員,也慢慢成長起來。當時八路軍生活條件極差糧食奇缺,父親常常吃不飽,一個八路軍病號看父親年齡小就把自己的剩飯給父親,父親不知道此病號得的是傳染性極強的傷寒,結果食後染上傷寒,持續高燒超過一個月,好在醫院治療及時保住了性命,從此父親隻長個子不長肉顯得格外的清瘦。沒多久抗日戰爭結束,醫院根據康復後父親在醫院的出色表現又是初小文化,被選送到120師的隨營學校培養,校長是賀龍師長,副校長由賀龍的秘書彭德擔任。358旅旅長張宗遜和政委餘秋裏派金仲華任隨營學校教育長。
賀龍師長和小八路
當時隨營學校對學員審查把關非常嚴格。需經黨支部及政治機關討論鑒定,個人必須詳細填寫履曆書由旅、團軍政首長及司政後領導嚴格審核才選送到隨營學校。隨營學校培養的主要對象是連級軍事政治幹部、排班幹部及少數營級軍政幹部。學員條件是:“學營級軍政幹部,為在職連級軍政或與之有相當能力者;學連級軍政幹部,為在職優秀排長、文書或黨支部委員;學排級指導幹部,為在職班長或經過較長時期鬥爭的熟練戰鬥骨幹。此外還包括政治堅定的工農分子與經過革命鬥爭考驗的知識分子,年齡在17至28歲、聰明、身體強壯者,小學教員及中小學生自願獻身於民族解放事業者。”這就是軍校雛形,而父親年齡隻有15歲也被選送,說明當時八路軍缺少大量有文化的基層軍政幹部。
當時父親的隨營學校選擇在離石縣城北不遠的大武鎮,依山傍水清秀幽靜,背靠老根據地,由三五八旅籌備建校。
隨營學校為了使學生確立革命的人生觀,奠定革命的思想基礎。由學識淵博善於鼓動擔任教育科長的武漢大學畢業,抗戰初到延安在馬列學院學習深造的秦德遠講政治基礎大課《社會科學概論》。另一個是北平師範大學生三五八旅“戰鬥劇社”的社長陳德茲教員教父親國文、數學、曆史、英文,被父親和他的同學稱為“一號教員”。還有數十位來自清華大學、廣州國民大學、東北大學、北平輔仁大學、中山大學、河南大學的教員任教,
而父親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120師隨營學校,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學校隨部隊輾轉西北各地。
摘錄 :
八路軍隨營學校
在中共領導的軍隊中,“隨營學校”是從過去的“學兵隊”、“教導師(團、隊)”等演化而來,產生於紅軍時期。抗戰期間隨營學校進一步發展期,為的是適應抗戰之需、在短期內提高學員軍政素質和組織指揮能力。
隨營學校和抗大在教育方針、教育原則上完全一致,唯一的區別,用參加過隨校的老同誌的話說,就是“一個在前線,一個在後方”。
1936年9月29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給紅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和紅軍總參謀長兼第二方麵軍紅軍大學校長劉伯承的電報中專門提到了“隨營學校”。這則《開辦隨營學校非常必要》的電報中說,“隨營學校非常必要,你們所需幹部主要靠此供給。”此前,9月28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就紅軍第二方麵軍狀況給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發電報,提出“因遠征中經過大小十餘次戰鬥,幹部傷亡頗多,請派師團級軍政幹部若幹人來,並決定開辦隨營學校培養幹部。”
抗日爆發後,設立隨營學校成當務之急。首先是1937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從駐甘肅慶陽的紅軍教導師抽調大批幹部組成了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隨後八路軍各師和其他部隊也相繼續成立了隨營學校。隨營學校在戰火中流動辦學,有效補充了正規學校教育的不足,培養了大批人才。
賀龍辦隨營學校
為了辦好學校,賀龍把自己的秘書彭德留到隨營學校當副校長,後從雁門軍區調來李長路(1925年參加革命。就讀於北平師範大學中文係。抗戰期間,在抗大總校、分校從事教育工作,領導和教學經驗豐富)同誌,從步兵學校調來鍾師統(1925年參加革命。先後在北平、天津、西安等地從事學生運動,後在抗大分校、步兵學校擔任領導工作)、黃榮忠(1929年參加赤衛隊。長征到達陝北後,一直擔任教導團、抗大分校、步兵學校軍事教員和領導工作)同誌,從野戰部隊調來胡光(1935年參加革命。長期從事部隊思想政治工作,熟悉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思想特點和規律)同誌,充實加強學校的領導班子。還先後從三五八旅、三五九旅等老部隊,晉綏各軍區、各軍分區和地方抽調一批有實戰經驗、有文化知識、能力強、會辦學的幹部,包括身經百戰的老紅軍蘇鼇副教育長,金仲華(大學文化)、戴伯行(大學文化);李風年(大學文化)、劉康(清華大學畢業)、賀芳齊、張誌專(河南大學畢業)、趙粟(大學 文化)、秦德遠(武漢大學畢業)、陳滋德(大學文化)、霍賜影(中山大學畢業)、蔣錚(大學文化)、吳兆光(東北大學肄業)、廖壽煌(廣州國民大學肄業)、許配厚、傅澤源、朱丹西(北平輔仁大學畢業,劇作家)、安春振等許多同誌到學校機關和各學員隊工作。戰鬥劇社社長同誌和《兄妹開荒》的作者羊路由同誌教音樂課。
當年胡適對吳晗的期望或指教亦是如此! (大意)不是要你去造曆史,不是要你把曆史寫的眼花繚亂......, 而是靜下心來能補缺一段真實的曆史,就是成功!
而功利心太強的吳晗聽不進去!後來吳晗的遭遇大家都知道吧,令人唏噓!